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对低危初产妇自然分娩会阴切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7月到2022年6月我院产科收治的自然分娩的100例低危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50)与对照组(n=50),对照组采用非药物性分娩镇痛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硬膜外麻醉方式进行镇痛分娩,比较两组初产妇的会阴切情况、对分娩镇痛效果的满意度、初产妇产后疼痛程度。结果:对比发现观察组初产妇的会阴切率、产后疼痛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 低危初产妇 会阴侧切率 自然分娩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对低危初产妇自然分娩会阴切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7月到2022年6月我院产科收治的自然分娩的100例低危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50)与对照组(n=50),对照组采用非药物性分娩镇痛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硬膜外麻醉方式进行镇痛分娩,比较两组初产妇的会阴切情况、对分娩镇痛效果的满意度、初产妇产后疼痛程度。结果:对比发现观察组初产妇的会阴切率、产后疼痛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 低危初产妇 会阴侧切率 自然分娩
  • 简介:摘要:目的:对经阴道分娩的产妇运用改良的会阴切术,探究其产生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20年4月-2021年4月为时间段,总共筛选出72例经阴道分娩的产妇纳入实验研究范围,其中36例作为A组(观察组),另外36例作为B组(对照组)。对B组产妇实行传统会阴切术,对A组患者则实行改良的会阴切术,就两组产妇术后切口所用的缝合时间、出血量以及切口的疼痛情况等作为指标进行对比。结果:A组产妇切口缝合所用时间较短,切口的出血量相对较少且产后的切口疼痛较轻,两组间形成显著差异(P<0.05)。结论:改良的会阴切术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不仅能够使产妇的舒适感有所增加,而且还有利于产妇预后恢复,值得全面推广。

  • 标签: 改良 会阴侧切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无保护会阴接生法对其会阴切率和产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7月到2019年3月期间在本院进行分娩的118例初产妇,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平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9例。对照组产妇接受常规助产方式,观察组产妇接受无保护会阴接生法。结果观察组产妇的会阴切率低于对照组,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初产妇应用无保护会阴接生法可有效降低产妇的产后疼痛感和会阴切率,临床价值高,值得推广。

  • 标签: 无保护会阴接生法 初产妇 会阴侧切率 产后疼痛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产妇生产过程中采用新产程助产护理模式,观察该护理方法对会阴切影响。方法:将我科2018年3月--2020年8月的产妇114例作为观察对象,分成一组与二组,分别采用新产程助产护理和常规护理,对照两种护理方法效果。结果:(1)一组和二组会阴切发生率对比中,一组是3.50%,二组是19.29%,(x2=23.231,p=0.000),结果有差异。(2)一组和二组总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对比中,一组分别是107.35±11.85(min)、224.52±25.88(ml),二组分别是141.29±15.80(min)、291.79±30.54(ml),(t=12.263,p=0.000),结果有差异。结论:产妇生产过程中采用新产程助产护理模式效果优良,该方法可推广。

  • 标签: 会阴侧切 新产程 助产护理 服务模式 影响
  • 简介:摘要:随着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促使国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的要求显著提高,进而导致患者在麻醉治疗的过程中,对麻醉工作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但要保障患者治疗的效果,还要把对患者的伤害程度降到最低。因此,开始在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的过程中,开始引入超声引导技术,提高阻滞麻醉的效果,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本文以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进展为例,从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种类和优势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进展,以此加强超声引导技术的应用,提高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使用效果,保障患者治疗效果。

  • 标签: 外周神经阻滞麻醉 超声引导 麻醉应用进展
  • 简介:摘要:随着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促使国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的要求显著提高,进而导致患者在麻醉治疗的过程中,对麻醉工作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但要保障患者治疗的效果,还要把对患者的伤害程度降到最低。因此,开始在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的过程中,开始引入超声引导技术,提高阻滞麻醉的效果,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本文以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进展为例,从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种类和优势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进展,以此加强超声引导技术的应用,提高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使用效果,保障患者治疗效果。

  • 标签: 外周神经阻滞麻醉 超声引导 麻醉应用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分娩产妇进行研究,选取60例无痛分娩产妇进行对比,按照常规分娩以及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无痛分娩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比两组产程时间和分娩出血量以及镇痛效果。结果:在产程和出血量分析中,明显发现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同时在镇痛效果上观察组得到提高,对比结果有差异(P<0.05)。结论:在分娩患者中采用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无痛分娩措施,可将其疼痛进行减轻,缩短患者产程的同时,减少患者出血量,值得临床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 标签: 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 无痛分娩 产程 出血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娩镇痛中应用全产程硬膜外阻滞麻醉效果和疼痛程度的作用。方法:随机筛选2018年6月至2021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 探讨侧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复合侧腹直肌鞘阻滞(RSB)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的效果。方法 : 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于本院行LC的8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TAPB,观察组实施TAPB复合RSB,均观察到患者出院。对比两组血流动力学、术后疼痛程度、镇痛满意度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结果 : 麻醉实施前(T1),两组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施神经阻滞前2min(T2)、手术开始30min(T3)、手术结束(T4),观察组HR、MAP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T2、T3、T4,两组SpO2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h、6h、12h、24h,观察组视觉模拟疼痛评估量表(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镇痛满意、呕吐症状、恶心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TAPB复合RSB在LC中作用明显,可有效维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显著缓解术后的疼痛程度,且能够提升患者的镇痛满意度,减轻临床症状,安全可行。

  • 标签: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双侧腹横肌平面阻滞 血流动力学 血氧饱和度 平均动脉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会阴切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结合实际情况予以针对性护理,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价值。方法:从我院妇产科病例系统中抽取70例接受会阴切术的产妇作为本次实验对象,其中35例发生了切口感染,纳入B组(观察组),35例未发生切口感染,作为A组(对照组)。通过比对两组具体差别分析探讨发生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实行相应的产房护理干预措施。结果:A、B两组多项数据具有明显差别(P<0.05),产妇发生术后感染情况的主要原因包含年龄、体质量、生殖道感染、胎膜早破、手术季节等。结论:产妇在接受会阴切术后,由于年龄、体质量、手术季节和时间等多方面的影响容易发生切口感染的现象,因而护理人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预防措施,从科学的角度保证产妇和新生儿的生命安全。

  • 标签: 会阴侧切术 切口感染 原因对比分析 产房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B超引导下颈丛神经阻滞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手术中的效果。方法:试验对象选择为我院2019.4—2020.9接收的62例锁骨骨折手术患者,以抽签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1例)与对照组(31例),对照组采取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采取B超引导下颈丛神经阻滞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优良率(100.0%)比对照组(87.1%)更高,麻醉后10min、麻醉后10min、手术结束时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接近,P>0.05。结论:对锁骨骨折手术患者应用B超引导下颈丛神经阻滞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取得很好的麻醉效果,且安全性较高。

  • 标签: 锁骨骨折 B超 颈丛神经阻滞 臂丛神经阻滞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 例关节镜行左胫骨平台骨折复位+植骨术患者,因蛛网膜下腔阻滞导致脊髓损伤,通过仔细分析原因和积极诊断治疗,患者恢复良好、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蛛网膜下腔阻滞 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