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结合抢救药品护理工作质量评价标准,应用PDCA循环,统一规范管理全院抢救车药品。方法:质量管理组应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对某基层二甲中医院18个科室24台抢救车内急救药品的种类、基数、储存、使用和记录进行持续质量改进。结果: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规范了抢救车药品的管理要点,统一了救车内药品的种类、基数和布局,门诊及病房抢救车药品种类统一,基数进行调整,门诊抢救车内使用频次少的药品数量减少了38.1%,病房增加了40.5%;并使用Excel条件格式制作效期统一警示标识,对近3月、6月失效药品进行不同颜色标识,能及时做出处理,与药库进行更换或者及时销毁,质控员每次的检查质控抢救车耗时显著降低52.9%;第4季度PDCA检查中达到医院“抢救车工作管理质量符合率>90%”的管理目标。结论:应用PDCA循环,统一规范管理全院抢救车药品,优化了药品回收、更换、销毁流程,提升了管理效能,降低了医院的成本,值得在临床实践工作中推荐。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应用耳压、中药熏蒸对面瘫患者护理效果。方法:将我院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100例面瘫患者进行研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为50例患者。对照组只应用耳压,实验组应用耳压、中药熏蒸。在护理工作完成后,对比两组护理质量和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具备统计差异(P<0.05)。结论:对于面瘫患者来说,治疗周期比较长,且恢复难度较高,所以在临床中探索应用耳压、中药熏蒸进行治疗与护理,具备较高的应用价值,需要推广应用。

  • 标签: 耳压法 中药熏蒸法 面瘫 治疗 研究
  • 简介:摘要:一天24小时分为十二个时辰,每2个小时为一个时辰。十二时辰分别为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每个时辰都有对应的脏腑,我们要根据所对应脏腑的功能活动来养生,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标签: 十二时辰 时辰养生 脏腑养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凝聚胺与微柱凝胶交叉配血阳性结果对比。方法取衡阳市中心医院临床受血者样本1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分凝聚胺组与微柱凝胶组各600例,比较两组操作耗时与交叉配血阳性结果。结果与微柱凝胶比较,凝聚胺操作时长短;微柱凝胶检出主侧阳性134例,次侧阳性412例,假阳性54例,凝聚胺检出主侧阳性132例,次侧阳性390例,假阳性78例,微柱凝胶较凝聚胺具有较高的阳性标本检出率,P<0.05(具统计学差异)。结论微柱凝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操作时间较长不适用至急诊配血流程,给予凝聚胺操作易发生漏诊,在急诊配血流程较适用,值得借鉴。

  • 标签: 凝聚胺法 微柱凝胶法 交叉配血 阳性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阴道细菌检验应用PCR检验和细菌培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入选100例细菌性阴道炎患者主要于2021年1月-2021年9月接受病情诊疗。入选者在阴道细菌经验中均采取PCR检验和细菌培养。观察指标:检验阳性率、不同菌种检出率。结果:PCR检验组检验阳性率为88%,阴性率为12%;细菌培养组检验阳性率为75%,阴性率为25%,两组相比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PCR检验组肠球菌检出率为93.55%、棒状杆菌检出率为81.82%、加特纳菌检出率为86.11%;细菌培养组肠球菌检出率为48.39%、棒状杆菌检出率为57.58%、加特纳菌检出率为58.33%,两组相比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阴道细菌检验应用PCR检验和细菌培养后发现,PCR检验阴道细菌检出阳性率更高,且利于不同类型菌种的有效鉴别。

  • 标签: PCR检验法 细菌培养法 阴道细菌 细菌性阴道炎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TP-ELISA与TRUST同步联合检测在梅毒诊断中的效果。方法 将148例于2020年1月-2021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梅毒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接收TP-ELISA与TRUST检验,并以TPPA结果进行确诊,同时评估TP-ELISA与TRUST同步联合检测诊断符合率。结果 在诊断符合率对比上,TP-ELISA显著高于TRUST,且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二者联合应用的总符合率达到96.62%与金标准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P-ELISA与TRUST法共同应用到梅毒的诊断中,可以互补优缺,进而提升梅毒诊断准确率。

  • 标签: TP-ELISA法 TRUST法 联合检测 梅毒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医院国家基本药物使用金额达到标准。方法:医院 2018年 -2019年国家基本药物使用运用 PDCA循环管理。结果:根据 2018年 -2019年数据追踪,国家基本药物优先使用工作得到持续加强,已达到规定考核标准,并更加优化。结论:运用 PDCA循环管理,医院国家基本药物使用金额达到标准,将继续巩固成果,持续改进

  • 标签: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基本药物使用金额 监管 达标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医院感染管理持续质量改进的效果。方法 选取100例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应用常规管理与持续质量改进管理。结果 观察组各项管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感染发生率降低明显,且患者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 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模式能增加医院感染管理效果,防止感染发生,进而提升临床护理安全性。

  • 标签: 医院感染管理 持续质量改进 常规管理 医院感染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医院感染管理持续质量改进的效果。方法 选取100例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应用常规管理与持续质量改进管理。结果 观察组各项管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感染发生率降低明显,且患者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 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模式能增加医院感染管理效果,防止感染发生,进而提升临床护理安全性。

  • 标签: 医院感染管理 持续质量改进 常规管理 医院感染发生率
  • 简介:摘要:本文挖掘中医经典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价值,重视中医扶正培本研究是癌病治疗大法的客观要求。扶正培本法是癌病治疗的重要大法。

  • 标签: “扶正培本” 癌病 辨治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和实践麻醉质量监测与改进的方法,通过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比较,评估改进措施对麻醉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0例择期手术患者,其中100例为对照组,10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麻醉质量监测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进后的麻醉质量监测方法。麻醉质量监测指标包括麻醉诱导时间、麻醉平稳度、麻醉恢复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等。通过严格记录和评估这些指标,评价改进方法对麻醉质量的影响。结果:观察组相比对照组,在麻醉诱导时间方面表现出显著缩短(p < 0.05)。麻醉平稳度方面,观察组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变异性较小,相对稳定性更高(p < 0.01)。观察组患者的麻醉恢复时间明显缩短(p < 0.001)。此外,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显著降低(p < 0.05)。结论:通过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比较,本研究显示改进后的麻醉质量监测方法可以显著提高麻醉诱导时间、麻醉平稳度、麻醉恢复时间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这些结果表明,我们应该积极采用改进后的麻醉质量监测方法,以提高麻醉质量、降低手术风险,并提高患者术后康复水平。同时,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麻醉质量监测方法,以不断完善临床麻醉实践。

  • 标签: 麻醉质量监测 改进探索 实践策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华林是一种常用的口服抗凝药物,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华林剂量的个体差异性较大,容易导致不良反应。而基因检测技术的引入为华林抗凝治疗个体化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旨在综述基因检测在华林抗凝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探讨其对用药效果及安全性的影响,并讨论相关问题和挑战。

  • 标签: 基因检测 华法林 抗凝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化学发光和酶联免疫对乙肝病毒血清学的检验效果。方法:以100例乙肝患者为我院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组,给予对照组(50例)应用酶联免疫检验,给予实验组(50例)应用化学发光检验。结果:实验组患者的阳性率为62.00%,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的定性、定量检测率分别为60.00%、52.00%、24.00%、42.00%和60.00%,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化学发光对于乙肝病毒血清学的检验效果更加显著,更加有利于诊断准确率的提升。

  • 标签: 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法 乙肝病毒 血清学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化学发光和酶联免疫吸附在乙肝病毒血清检测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于2017年11月-2018年11月经我院检查确诊为乙肝病毒的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血清样本给予化学发光与酶联免疫吸附进行血清检测,观察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血清阳性检出率以及血清定性定量情况。结果化学发光的血清阳性检出率为97.50%,高于酶联免疫吸附血清样性检出率的81.25%;化学发光的血清定性定量明显高于酶联免疫吸附,P<0.05,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相较于酶联免疫吸附,将化学发光应用到乙肝病毒血清检测中的血清阳性检出率更高,且检测结果更具代表性,对临床早期发现乙肝病情表现并实施对应的治疗措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乙肝病毒血清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护理中应用不安全因素分析的效果。方法结合研究要求,研究人员从 2018年 3月— 2019年 3月入院治疗的新生儿中,选取符合入组以及排除标准的患者 1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研究人员给予的常规护理,研究组接受研究人员给予加强护理,对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后,在不同的治疗方法下,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住院时长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护理满意度评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住院时长,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组间数据对比,表明本次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新生儿护理中对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能有效的提升护理质量。

  • 标签: 护理质量 新生儿 护理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住院药房近效期药品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方法选取我院近效期药品进行研究,研究时间是2020年1月-2020年12月,详细统计近期药品产生原因,总结管理对策。结果近效期药品产生原因包括拆零药品管理难,不重视检查有效期;个别科室申请药品使用效率低或未及时使用;个别药品的厂家或包装更换,剩余药品不能调配出去;近效期药品未及时检查;急救药品管理不佳、使用频率低、药物更新周期较长。结论住院药房近效期药品产生原因较多,需加强培训管理、具体管理,建立健全有关管理制度,确保药品质量,为拥有安全提供保障。

  • 标签: 住院药房 近效期 药品 产生原因 改进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重症患者护理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干预的应用价值。方法:将在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期间来我院治疗60例重症疾病患者为例,将随机数字表作为分组原则,分成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持续质量改进,对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纠纷发生率、护理缺陷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纠纷发生率、护理缺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干预重症患者,可以有效提升护理满意度,各种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

  • 标签: 持续质量改进 重症患者 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