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ID)与血脂,联素等关系,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全世界发病率为20%左右,呈逐年上涨的趋势,我国临床发病率也逐年上涨,方法140例NAFL患者,其中老年前期组占47例。B超确诊。记录所有对象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采用日本7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血脂,上海江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试剂盒测联素。结果老年前期组NAFL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酯(TC)低密度蛋白胆固醇酯(LDL)高于老年期组(P0.05)。TG均值均高于正常值。其中男性肥胖与非肥胖、女性非肥胖者LDL均值均高于正常值。结论老年前期NAFL主要与TC、TG、LDL增高有关。

  • 标签: 血脂,脂联素 非酒精性脂肪肝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高血压病患者调联合降压治疗效果及药理分析。方法:选取我院高血压病患者88例(2019年3月至2020年4月),随机分为降压治疗的对照组(44例)与联合调治疗的观察患者(44例),观察患者血压、血脂水平。结果:观察组收缩压(123.14±8.77)mmHg,舒张压(82.12±6.11)mmHg,TC(3.28±0.38)mmol/L,TG(1.74±0.42)mmol/L,HDL-C(1.46±0.21)mmol/L,LDL-C(1.84±0.27)mmol/L,与对照组相比,P<0.05。结论:给予高血压病患者调联合降压治疗,不仅能控制血压,还能对其血脂进行有效调节,值得借鉴。

  • 标签: 高血压病 调脂 降压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queen world93%乳胶含量内衣对预防乳腺炎的效果。方法:于2019年09月至2020年03月选取哺乳期初产妇200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研究组日常穿戴queen world 93%乳胶含量内衣,对照组日常穿戴非queen world 93%乳胶含量内衣,产后连续随访五个月,比较两组乳腺炎发生率。结果:随访第一月,两组乳腺炎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随访第三月、随访第五月,研究组乳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第五月,对照组乳腺炎发生率较随访第一月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第五月,研究组乳腺炎发生率与随访第一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queen world 93%乳胶含量内衣对预防乳腺炎具有较高效果,能够降低产妇乳腺炎发生率,在预防女性乳腺炎上效果显著。

  • 标签: 乳胶 内衣 乳腺炎
  • 简介:【摘 要】目的:对盐酸艾司洛尔注射液含量进行测定,测定时采用的方法为 HPLC法。方法:在对盐酸艾司洛尔注射液的含量进行测定时,采用的测量方法为 HPLC法,色谱柱为 WelchXltimateC18柱,流动相为乙腈 -甲醇 -磷酸盐缓冲液,缓冲液的比例为 65:20:15,在对盐酸艾司洛尔注射液的含量进行测量时,进样体积为 20μl,波长为 222nm,缓冲液的流速为 1. 0ml·min- 1,浓度和峰面积的线性状态良好,实验的回收率为 101.2%。结论:采用 HPLC法对盐酸艾司洛尔注射液的含量进行测量,具有专属性非常强、简便、快捷的特点,相较于现在采用药物的真实水平而言, HPLC法更适用于对盐酸艾司洛尔注射液的含量进行测量。

  • 标签: 盐酸艾司洛尔注射液 含量测定 HPLC法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活血化瘀中药在临床上的合理应用。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调取我院在2016-2018年使用活血化瘀中药的625例患者的病历,统计中药饮片、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情况和不合理用药情况。结果 临床使用中药饮片18种,丹参使用频率最高,为58.2%;使用中药注射剂10种,注射用血栓通使用频率最高,为17.9%。共出现52例不合理用药情况,主要是重复适用中药注射剂,占比为38.4%。结论 临床上活血化瘀中药以饮片和注射剂两种类型为主,药品类型较多。临床用药时,应注意避免药物重复使用、过量使用。

  • 标签: 活血化瘀 中药注射剂 使用频率 中药饮片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炎症标志物(联素、白介素-6、C反应蛋白)在2型糖尿病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161名志愿者按ADA标准分为3组(血糖正常组、糖尿病前期组和2型糖尿病组)。用ELISA法检测血清联素和IL-6水平。结果 与血糖正常组比较,糖尿病前期组及2型糖尿病组CRP、IL-6水平明显升高,联素水平明显降低;与糖尿病前期组比较,2型糖尿病组CRP、IL-6水平明显升高,联素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炎症因子失衡(联素、白介素-6、C反应蛋白)在健康人群向2型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标签: 脂联素 白介素-6 C反应蛋白 炎症因子 2型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 对四种 不同有效氯含量的消毒产品安全性进行比较分析。方法 根据《消毒技术规范》,对二氧化氯消毒液、二氯异氰尿酸钠消毒粉、 84消毒粉、对氯间二甲苯酚消毒液四种含氯消毒产品进行小鼠急性经口毒性及小鼠骨髓微核试验。结果 二氧化氯消毒液和对氯间二甲苯酚消毒液 LD50>5000mg/kg.BW,属于实际无毒,二氯异氰尿酸钠消毒粉和 84消毒 (500mg/kg.BW)含量较高的消毒粉样品呈现明显的毒性作用,且有效氯越高,毒性越强。

  • 标签: 含氯消毒产品 有效氯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内科中不同类型抗高血压药物的临床应用状况 。方法:在 2019年 2月到 2020年 4月开展本次研究,期间以随机入选的方式纳入 100例高血压患者。回顾统计 100 例患者在心内科所用抗高血压药物类型。回顾总结五抗高血压药物的用药情况。 结果: 100 例患者在抗高血压药物方面的用药中利尿剂、 β 受体阻滞剂和钙离子拮抗剂的用药次数最多,在用药频度方面美托洛尔最高、其次为硝苯地平缓释片与呋塞米,除氨氯地平与氢氯噻嗪用药利用指数超过 1 ,其他均低于 1 。 结论:对于心内科五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用药可以有效提升高血压患者的生存质量,其中氨氯地平与氢氯噻嗪的用药相对不合理,其他药物基本合理。

  • 标签: 高血压 心内科 治疗药物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三叶青叶总酚的提取工艺。方法:回流提取法,以总酚提取率、得膏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结合正交试验设计法,优化提取工艺影响因素包括料液比、提取时间、乙醇体积分数和提取次数。结果:三叶青叶总酚提取最佳工艺为:回流提取法,提取时间120 min,提取3次,料液比1:25,乙醇体积分数70%。结论:采用单因素结合正交试验设计法考察三叶青总酚成分的提取工艺,获得其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三叶青叶总酚的开发利用奠定实验基础。

  • 标签: 三叶青叶 正交实验 总酚类 提取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心血管 +他汀类药物一起服用是否比单用心血管更好。方法:将冠心病病人 80例划成两组,给予 A组心血管药物, B组加用他汀类药物。结果:相比于 A组, B组 TG、 TC、 LDL-C含量皆相对偏低,且治疗总有效率更高, P均< 0.05。结论:心血管药物与他汀联用能够进一步改善血脂情况,进而显著缓解症状。

  • 标签: 冠心病 他汀类 血脂情况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纯中药制剂玄黄药膏对大鼠急性软组织损伤模型的损伤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IL-1 β)、肿瘤坏死因子(TNF- α)的作用,进一步探讨其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的机理。方法:SD大鼠 72只,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 A 组(空白对照组)、B 组(扶他林组)和 C 组(玄黄药膏组),分别给予外敷凡士林、扶他林和玄黄药膏治疗,治疗后第1、3、7、10天处死相应组大鼠各6 只,测定损伤处组织IL-1 β、TNF- α含量。结果:与 A 组、B组相比,C组动物损伤组织中IL-1 β、TNF- α含量明显降低( p< 0.05),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玄黄药膏对急性软组织损伤动物模型有较好的抗炎作用,其治疗机理可能与使损伤组织中IL-1 β、TNF- α含量降低有关。

  • 标签: 急性软组织损伤 玄黄药膏 IL-1 β TNF- α 含量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锥光束乳腺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头孢类抗生素使用过程中致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为合理的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使用头孢类抗生素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分成不良反应组51例和未发生不良反应组49例,对两组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总结两组患者的临床差异性。结果:不良反应组联合用药率、用药不对症率及输液速度与未发生不良反应组存在明显的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用药、用药不对症现象及输液速度过快是头孢类抗生素使用过程中致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故需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引起重视。

  • 标签: 患者 头孢类抗生素药品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他汀类药物联合心脑血管药物应用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所取得的效果。方法:将我院在2019年5月~2020年5月接诊的54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纳入分组治疗对象,抽取27例纳入观察组,实施他汀类药物联合心脑血管药物治疗。抽取27例纳入对照组,仅应用心脑血管药物。对比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水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脂指标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心脑血管药物 心血管疾病 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益气解毒活络中药组分配伍对高糖高环境下人肾小球系膜细胞 PPAR- γmRNA及蛋白表达影响,探讨益气解毒活络中药有效成分防治糖尿病肾病的可能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肾小球系膜细胞株 (GMC),分为正常对照组,高糖高模型组、中药组 (第 1组、第 2组、第 3组 ), qRT- PCR法检测各组 24、 48hPPAR- γmRNA的表达, 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 24、 48hPPAR- γ蛋白活性的表达。结果 :(1)各组 24、 48hPPAR- γmRNA表达比较 :24h: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及中药配伍组均有显著差异 (P< 0.01),与模型组比较各中药配伍组 PPAR- γmRNA表达均明显上升,且有显著差异 (P< 0.01),各中药配伍组组间比较发现第 1组 PPAR- γmRNA表达最高 (P< 0.01)。 48h:与正常组比较除去第 1组未见明显差异 (P> 0.05),模型组及其余各用药组均有显著差异 (P< 0.01);与模型组比较各中药配伍组 PPAR- γmRNA表达均明显上升,且有显著差异 (P< 0.01);各中药配伍组组间比较发现第 1组 PPAR- γmRNA表达最高 (P< 0.01)。正常组 24、 48h两时间点 PPAR- γmRNA表达未见显著差异 (P> 0.05),模型组及第 1、 2、 3组 48hPPAR- γmRNA表达显著高于 24hPPAR- γmRNA表达 (P< 0.01)。 (2)各组 24、 48hPPAR- γ蛋白表达比较 :GMC细胞 24hPPAR- γ蛋白表达比较 :模型对照组 PPAR- γ蛋白低表达,各中药配伍组均能够调高 PPAR- γ的表达,各中药配伍组组间比较发现第 1组调高 PPAR- γ作用最显著。 GMC细胞 48hPPAR- γ蛋白表达比较 :模型对照组 PPAR- γ蛋白低表达,各中药配伍组均能够调高 PPAR- γ的表达,各中药配伍组组间比较发现第 1组调高 PPAR- γ作用最显著。结论 :益气解毒活络中药有效成分可能是通过上调 PPAR- γ表达水平的作用来保护受损的 GMC,从而起到减缓糖尿病肾病病程进展,保护受损肾脏的作用。

  • 标签: 益气解毒活络中药 糖尿病肾病 肾小球系膜细胞 PPAR - γ
  • 简介:【摘要】目的:乙酰胆碱酶抑制药剂与盐酸美金刚联合治疗老年痴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2例老年痴呆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D组与观察G组,每组各31例。对照D组患者仅使用乙酰胆碱酶抑制药剂进行治疗,观察G组患者使用乙酰胆碱酶抑制药剂与盐酸美金刚联合的方式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D组总治疗有效率为74.19%,观察G组总治疗有效率为93.55%,观察G组患者情况更好,差异显著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MMSE与ADL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情况均得到改善,但观察G组患者评分情况更理想,与对照D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在老年痴呆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使用乙酰胆碱酶抑制药剂与盐酸美金刚联合治疗,临床治疗效果理想,可以提高患者认知能力与自理能力,值得推荐使用。

  • 标签: 乙酰胆碱酶抑制类药剂 盐酸美金刚 老年痴呆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菌药物干预对糖尿病Ⅰ切口患者围手术期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 2018年 1月至 2019年 1月在医院骨科进行手术治疗的 82例糖尿病Ⅰ切口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 4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药物干预,研究组进行抗菌药物干预。对比两组干预前后血糖控制时间及焦虑自评量表( SAS)、抑郁自评量表( SDS)评分变化,同时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药物干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的药物干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时间明显缩短, SAS、 SDS评分均明显下降,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糖尿病Ⅰ切口患者围手术期采用抗菌药物干预干预有助于患者血糖的控制,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药物干预服务质量。

  • 标签: Ⅰ类切口 糖尿病 围手术期 抗菌药物干预
  • 简介:【摘要 】 目的 分析医院Ⅰ切口手术患者围术期药学干预前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选取我院 2018 年 9 月- 2019 年 9 月所收治的 I手术切口患者 80 例进行相关研究,借助数字表法将其划分为 2 组,各 40 例。期间,参照组采取常规用药管理的方法,实验组则采取药学干预的方式,分析比较药学干预对 I手术切口预防性使用 抗菌 药物的临床价值 。 结果 实验组在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上,显著优于参照组患者,该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在 I 切口手术患者围术期应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引入药学干预,可以在保证预防性应用效果的同时,降低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故而,该种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药学干预 I 类切口手术 抗生素药物 预防性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