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硬式内镜消毒的最佳处理方式,为消毒质量提供有效的帮助。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硬式内镜手术器械320件,按照不同的处理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160件,其中观察组由消毒供应室集中进行清洗灭菌处理,对照组则由手术室、临床使用科室进行清洗灭菌处理。比较两组器械的清洗合格率以及灭菌合格率。结果观察组目测清洗合格率和BO检验合格率为98.75%和96.88%,对照组目测清洗合格率和BO检验合格率为78.75%和68.13,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两组器械进行抽样检测,两组器械的灭菌合格率均为100%。结论对硬式内镜进行集中式清洗灭菌能够提高器械的清洗合格率,有利于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

  • 标签: 硬式内镜 清洗消毒 最佳处理方法
  • 简介:【摘 要】目的:为探究临床血液常规检验标本采集误差及其原因,为临床检验工作人员提供参考,进一步提高血液常规检验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方法:本文选择采用资料分析法以及对比法进行研究,选取某院半年间采集的血液采集标本300例,将其随即分为两组,确保对照组与观察组血液标本各150例,其中对照组使用皮肤采血的方式,而观察组则使用静脉采血的方式。将这两种方法误差率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判断造成误差产生的主要因素。结果:根据结果可知,对照组误差发生率为27.33%,观察组误差发生率为12.67%,前者明显高于后者,所以观察组静脉采血方式的检验误差率更低。其中导致检验误差出现的主要原因和采血时间、标本容量、溶血情况以及标本凝块有关。结论:有关医务工作者需要重视临床血液常规检验标本采集误差问题,尽量选择静脉采血方式,有效降低误差发生率,提高血液常规检验准确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血液标本 静脉采血 采集误差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引起临床血液检验标本错误的因素,并探讨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方法:从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随机抽取600个血液样本进行分析和搜索。总共发现了56个错误样本。找出了这56个样品的误差原因,并提出了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改善测试结果。准确性。结果:本研究对600份血液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发现56份样本有错误,占9.33。导致错误的主要因素是患者因素(23例,41.07)和收集因素(15例,26.79)。检查因素(13例,占23.21),检查因素(5例,占8.93)。患者因素还包括饮食影响(7例,12.5),药物影响(7例,12.5),月经影响(7例,12.5),剧烈运动或过度紧张(2例,3.57)。采集因素包括不正确的采血时间(5例,8.93),采血管错误(5例,8.93)和采血不足(5例,8.93)。提交检查的因素包括检查时间过长(6例,占10.71),不同的申请形式和样品(4例,占7.14)以及样品剧烈振动(3例,占5.36)。测试因素包括抗凝剂使用不正确(3例,5.36)和治疗不当(2例,3.57)。其中,患者自身的因素是导致临床血液测试样本错误率最高的因素。结论:份临床血液标本有很多影响因素。因此,应加强管理,定期对实验室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加强医护人员之间以及医患之间的沟通,最终降低标本的错误率,为临床提供良好的依据。治疗。

  • 标签: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医学检验分析前误差形成的原因及避免措施。方法:从我院医学检验科中随机抽取1000份临床病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平均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当中包含有50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管理,研究组实施误差防控措施,之后对比分析两组医学检验分析前误差的发生率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结果:研究组检验分析前误差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

  • 标签: 医学检验 分析前 误差 原因 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食品理化检验中样品前处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为120例待检食品,时间2021年03月-2022年03月,分别展开湿法处理(对照组)和微波法处理(观察组),比较两组应用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检验满意度、汞回收率、砷回收率、镉回收率和铅回收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在食品理化检验中应用微波法处理能够显著提高检验效果,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食品理化检验 样品前处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尿液干化学法检测的影响因素及处理方法方法在2018年1月到2018年12月开展本次研究,期间总共选取100例接受尿常规检验的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所有患者均抽取两次标本进行干化学检测,并根据是否采取质量控制策略划分为对照组(未实施)与实验组(实施)。对照组与实验组分别采取常规干化学检测方式以及质量控制管理之下的干化学检测。对比两组相关指标变异系数的变化状况。结果实验组的检验标本中各项数据的变异系数显著显著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组间对比结果有意义(P<0.05)。结论尿液干化学法检测的影响因素较多,在临床中做好检验前、中、后的质量控制措施可以更好的提高干化学法的检测实效性,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尿常规 干化学检测 影响因素 处理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皮肤科护理中皮肤过敏反应的处理方法,并观察这些方法对患者症状改善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3年5月至10月收治的100例皮肤过敏反应患者,通过了解过敏史和家族过敏史,并进行过敏原检测,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结果:大部分患者经过有效的护理干预,皮肤过敏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患者满意度整体较高。少数患者对治疗效果、护理质量和护士服务表示不满意,这可能与个体差异、过敏程度、护理方法是否得当等因素有关。对于瘙痒程度,92%的患者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对于红斑消退,85%的患者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对于水疱干涸结痂和糜烂面愈合,75%的患者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结论:了解过敏源、避免接触过敏原、保持皮肤清洁、使用温和护肤品以及给予药物治疗等护理方法对皮肤科护理中皮肤过敏反应的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皮肤科 皮肤过敏 处理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皮肤科护理中皮肤过敏反应的处理方法,并观察这些方法对患者症状改善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3年5月至10月收治的100例皮肤过敏反应患者,通过了解过敏史和家族过敏史,并进行过敏原检测,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结果:大部分患者经过有效的护理干预,皮肤过敏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患者满意度整体较高。少数患者对治疗效果、护理质量和护士服务表示不满意,这可能与个体差异、过敏程度、护理方法是否得当等因素有关。对于瘙痒程度,92%的患者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对于红斑消退,85%的患者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对于水疱干涸结痂和糜烂面愈合,75%的患者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结论:了解过敏源、避免接触过敏原、保持皮肤清洁、使用温和护肤品以及给予药物治疗等护理方法对皮肤科护理中皮肤过敏反应的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皮肤科 皮肤过敏 处理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临床医学检验分析前误差与相应解决对策。方法:对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期间接受临床医学检验的132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其检验中出现误差较大问题的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具体分析临床医学检验分析前的误差影响因素。结果:导致临床医学检验前误差的原因较多,包括患者自身因素、未严格遵循医嘱、试剂与仪器、样本运输、采集操作等几个方面。结论:可能导致临床医学检验分析前误差的因素较多,应针对其具体原因采取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 标签: 临床医学检验 误差 原因 解决对策
  • 简介:摘要:兽药中氨基糖苷类残留是目前动物源性食品的重要安全问题之一。食品中氨基糖苷残留量的检测对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食品基质中痕量兽药残留的检测依赖于有效的前处理方法和先进的分析仪器。阐述了氨基糖苷类兽药的研究背景和现状,以及国内外氨基糖苷类食品中兽药残留的液液萃取、固相萃取和预处理方法,如液相色谱质谱法、液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分析方法和分析的免疫分析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为动物源性食品中氨基糖苷类药物残留监测提供参考。指出SPE是最有前途的前处理方法,质谱技术的发展趋势和仪器的小型化是检测仪器的发展趋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析锥形束 CT ( CBCT )中头颈部肿瘤患者行调强放射治疗技术( IMRT )摆位误差,以及靶区物理剂量的影响情况。 方法: 抽选我院头颈部肿瘤患者 22 例,均首次接受 IMRT 治疗,对比观察 CBCT 对 IMRT 摆位误差与剂量的影响情况。 结果: 相比于校位前的 X 轴、 Y 轴、 Z 轴摆位误差而言,校位后误差明显减少, P<0.05 ,剂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结论: 利用 CBCT 技术验证头颈部肿瘤调强放疗,可使摆位误差减少,使放疗剂量分布准确性大幅提升,更好提升 IMRT 治疗效果。

  • 标签: 头颈部肿瘤 IMRT 摆位误差 CBCT 剂量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临床血液检验标本产生误差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70份血液检出先误差的标本进行分析,分析70份标本发生误差的原因,并总结相关预防措施。结果 70份标本中未按要求禁食、月经期所致的误差占比最高均为28.57%,其次为抽血量过少、转送不及时,占比分别为12.86%、10.00%,样本清单有误占比8.57%,标本处理不规范占比为7.14%,检验不及时占比最少为4.29%。结论 对临床血液检验标本产生误差的原因进行考量,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可以当大大降低误差的发生概率。

  • 标签: 临床血液检验 标本 误差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临床血压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因素及相关防控措施。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21年12月本院实施血液检查的64份存在误差的血液标本,对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控对策。结果 64份血液标本误差因素包括患者自身因素、标本送检因素、标本采集因素和标本检验因素,占比分别是14.06%、12.50%、42.19%、31.25%。结论 临床血液检验标本误差产生的原因包括患者自身因素、标本采集因素等,因此,应加强对血液检验的管理,尽可能的保证临床检验的合理性,促进血液检验质量的提高

  • 标签: 血液检验 误差 标本 防控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麻腮风疫苗预防接种常见的异常反应及处理方法探讨。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3年2月我院接待的麻腮风疫苗预防接种儿童98例,分为两组,对照组选择常规护理,研究组选择综合护理。结果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在麻腮风疫苗预防接种的应用效果更加显著,可以有效降低异常反应的发生频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麻腮风疫苗预防接种 异常反应 处理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临床血液标本检验中产生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选取我院产生误差的血液检验样本56例为研究对象,时间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对血液样本检验过程中产生误差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与探索,并在此基础上总结针对性预防控制措施。结果 经深入分析与总结,本次研究中导致56例血液检验样本产生误差的原因主要来源于以下四方面:(1)样本采集时的问题;(2)样本检测过程中的问题;(3)患者自身的问题;(4)样本运输过程中的问题;分别有11例(19.64%)、14例(25.00%)、11例(19.64%)、20例(35.71)。其中导致血液检验样本产生误差的最主要原因为血液检验样本操作的原因。结论 血液检验样本可受多因素影响导致产生误差;患者及医务人员都可导致血液检验样本误差的产生,实际工作中应从强化患者采血认识以及强化医务人员责任意识、提升专业技能等着手,以此降低血液检验样本误差发生几率。

  • 标签: 血液检验样本 误差 产生原因 预防控制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检验科血液标本检测中常见的误差原因与改善措施。方法 纳入的106例出现误差标本都来自本院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检验科,把血液检验误差标本反馈到有关科室中,要求科室工作人员对出现误差原因进行总结与统计分析,并对出现误差的原因进行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 106例血液样本误差原因分析结果标本采集、标本检测、患者自身与标本送检分别占19.81%(其中抽血时间较长、血液量较少分别占8.49%、11.32%)、16.98%(其中标本处理不合理、抗凝管应用不当、没有及时检测分别占5.66%、3.77%、7.55%)、24.53%(其中没有提前禁食、处在月经期分别占16.04%、8.49%)、38.68%(其中送检时间太长、标本和申请单不符合、标本剧烈震荡分别占29.25%、5.66%、3.77%)。结论 检验科血液标本检测主要在标本采集、检测、送检以及患者自身方面出现误差率较高,对检测的各个环节加强重视,可使血液检测误差率有效降低。

  • 标签: 检验科血液标本检测 常见误差原因及相应改善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背景下对侧隐匿性鞘状突未闭的处理方法及结果。方法:以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80例单侧腹股沟斜疝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腹腔镜手术且均于术中发现对侧隐匿性鞘状突未闭,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儿均实施高位结扎,观察组患儿则采用选择性高位结扎,术后随访一年对两组患儿异时性腹股沟斜疝发生率,评价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对腹腔镜手术中对侧隐匿性鞘状突未闭的处理效果。结果:两组患儿术后随访调查期间意异时性腹股沟斜疝发生率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在单侧腹股沟斜疝手术中可有效发现对侧隐匿性鞘状突未闭,但并非所有鞘状图未闭均需结扎处理,选择性结扎即可达到良好的预防效果且可避免过度医疗的问题发生。

  • 标签: 腹腔镜 腹股沟斜疝 隐匿性鞘状突未闭 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