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对冠状动脉搭桥术体外循环的湿模式进行改良,以达到即满足临床需要,又节省医疗资源的预期。采用储血器、微栓滤器、接头和管道连接并预充排气的湿模式,术中根据需要再连接氧合器。232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术中因血压偏低转为体外循环辅助下冠脉搭桥共7例,平均用时约2~3min。此种改良湿模式能更好地满足冠状动脉搭桥术体外循环的需要,并可节约大量医疗资源。

  • 标签: 冠状动脉分流术 体外循环 心脏外科 手术并发症 膜式氧合器
  • 简介: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救治时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致危重症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济南军区血液净化治疗中心采用CBP紧急救援89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致危重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患者接受CBP治疗距发病后的自然时间为"截点",将患者分为:(1)A组(早期治疗)43例,于急性损伤期(发病≤24h)开始CBP治疗。(2)B组(晚期治疗)46例,即在多器官功能损伤期(发病〉24h)开始CBP治疗,分析CBP治疗时机及各种创伤因素对预后的影响。(1)6起89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致危重病包括:急性中毒31例、挤压综合症7例、热射病27例、烧伤16例、感染5例和三聚氰胺污染事件3例。经CBP治疗后患者生命特征、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值明显改善,总存活率为78.65%(70/89),病死率为21.35%(19/89),其中A组痊愈率显著高于B组(86.05%vs60.87%,P〈0.05);病死率则明显低于B组(13.95%vs28.26%,P〈0.05)。(2)在各类损伤中,烧伤与传染病病死率最高,其次为挤压综合症、急性中毒和热射病,主要致死原因是并发脓毒症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CBP不仅是一种技术措施,更是一种治疗思维模式,即强调稳定性、均衡性、持续性地平衡免疫内稳态、改善器官或细胞生存内环境,及早实施可使病变终止于损伤期,避免其诱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和MODS,降低病死率,是抢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致危重病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血液净化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紧急救援 时机 连续性
  • 简介:针对视觉假体关键部件视网膜微电极阵列的结构特点和植入要求,我们设计制作了基于Parylene-C柔性直径为200μm的圆形视网膜电极,用于视网膜表层刺激微电极,用三电极测试系统对微电极阵列进行体外电化学阻抗谱测试和眼内植入的柔韧性测试。结果表明,本研究采用的微电极,在降低成本、简化工艺的基础上,无论柔韧性还是电学特性均符合视网膜植入的要求,可用作动物实验的视网膜植入电极。

  • 标签: 视觉假体 视网膜微电极 电化学特性 电化学阻抗 表面形貌 柔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