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AF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来29例腰椎骨折AF内固定后的并发症及疗效.结果神经功能除3例Frarkel分级A无恢复其余均有提高,椎体形态及椎管狭窄较术前均有改善.平均随访时间10个月,无严重并发症.结论AF系统是目前治疗腰椎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

  • 标签: 胸腰椎 骨折 AF内固定系统
  • 简介:目的对后路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方式与跨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段椎骨折临床效果观察,探讨腰椎骨折不同固定方式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9月~2015年9月83例腰椎骨折患者的资料,分别采用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44例,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39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42.5岁。观察对比术前、术后、术后12、18个月时Cobb角及伤椎前后缘高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7.6个月。术后两组患者矫正度均存在丢失现象,术后12、18个月时椎体前缘高度及椎体后缘高度变化方面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Cobb角矫正度丢失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跨伤椎固定组术后12个月时的Cobb角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伤椎固定组术后12个月时的Cobb角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跨伤椎固定组术后18个月时的Cobb角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伤椎固定组术后18个月时的Cobb角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固定组与跨伤椎固定组,均能改善椎体前缘高度比和Cobb角,本文中经伤椎固定组能够更好地维持脊柱矫正度,是腰椎骨折经后路治疗中较好的选择。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骨折内固定术 弓根钉
  • 简介:目的分析后路经椎弓根固定治疗腰椎骨折的方法,探讨减少术后松动、断钉等并发症的有效措施。方法对比测量165例腰椎骨折术前术后脊柱后凸角度以及压缩椎体高度的变化;分析内固定松动、断裂发生的原因。结果165例腰椎骨折患者术前后凸角度平均27.5°,术后平均5.3°;椎体术前平均高度42.6%。术后恢复至92.6%;术后随访平均1.6年,取出内固定时发现大部分内固定有松动现象。AF发生断钉11例,GSS0例;使用支具断钉2例,未用支具断钉7例。结论后路经椎弓根固定是治疗腰椎骨折较好的方法;术前准确把握手术指针;术中尽量恢复椎体高度与序列并结合植骨;术后结合支具保护下锻炼能有效减少松动断钉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椎弓根 胸腰椎 固定 分析
  • 简介:目的复习一组应用中华长城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并多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腰椎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探讨该技术对腰椎骨折复位及内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12例,应用中华长城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并多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腰椎骨折,均于伤后4小时~2天内手术,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25个月,平均17个月.结果本组12例患者均无术中严重并发症,神经功能A级7例中1例无恢复,其余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伤椎高度由术前51.30%恢复为95.94%,矢状面弯曲恢复正常,术后随访伤椎高度丢失1.27%,矢状面Cobb角增加1.54%,没有出现断钉,断棒等.结论应用中华长城椎弓根螺钉系统进行多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腰椎骨折对损伤节段可有满意的复位及内固定效果,而且可有效预防远期纠正丢失及内固定失败.

  • 标签: 骨折内固定术 胸椎 腰椎 骨折
  • 简介:目的观察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腰段骨折合并截瘫的疗效.方法自1997年5月至2001年5月采用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推移复位法治疗不稳定性腰段骨折合并截瘫38例.结果Cobb's角由术前平均23.8°矫正到术后平均2.6°.椎体前、后缘高度由术前46%和70%恢复到术后的92%与97%,三者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平均随访10.5月,32例不完全性截瘫患者均有1~3级恢复,6例全瘫患者中,4例有1~2级恢复.结论AF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可使突入椎管腔内的伤椎椎体后壁复位满意,固定牢靠,并能达到间接的椎管减压.但在某些前、后纵韧带完整性已遭破坏的爆裂型骨折、脱位病例,推移复位法可作为AF内固定系统的必要补充.

  • 标签: 胸腰段骨折 截瘫 AF内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经AF内固定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42例腰段爆裂性骨折病人给予AF系统内固定或同时行椎板减压、植骨融合术。结果术后随访6~48个月,将本组42例手术前后X线照片测量,Cobb角及椎体前后缘高度的变化作统计学处理,Cobb角由术前平均23.5°(13°~40°),校正到术后3°(0°~9°),椎体前、后缘高度由术前41%(22%~74%)和68%(38%~82%)恢复到术后的94%(91.5%~98%)和95.5%(94%~97.5%)。本组除3例术后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无恢复,其余不完全神经损害者均有1级以上恢复。25例随访时X线片与术后即查的X线片比较,椎前高度有部分丢失,Cobb角增加5°~11°。结论AF系统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能恢复脊柱生理前凸和椎体高度和神经功能,但仍存在术后固定失败和矫正度的丢失问题,原因是与未充分植骨融合和内固定没及时取出有关。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AF系统 疗效
  • 简介:目的据踝解剖学特点设计踝锁定钢板,通过生物力学比较分析,论证踝锁定钢板性能优势。方法测量30例踝数据,设计踝锁定钢板(ELP),绘图、生产之。测试ELP、踝及固定模型力学并比较分析。结果ELP与踝生物力学近似,固定踝骨折比重建钢板更优越。结论ELP适用成人踝WeberB和部分WeberC、WeberA骨折固定,对粉碎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尤为适用。

  • 标签: 外踝锁定钢板 骨折 重建钢板
  • 简介:肱骨上髁炎(网球肘),是肱骨上髁部伸肌总腱起始处的慢性肌筋膜炎,是一种以肘部外侧疼痛为主的多发病,本病疼痛局限于前臂上端外侧,且主要在肱骨上髁部位,在前臂提物及做旋转等动作时疼痛尤重,上髁局部触压痛也较明显[1]。而早已有研究证明医用臭氧(medicalozone,O3)具有消炎、止痛和溶解髓核内的蛋白多糖等作用[2]。因此本研究试采用臭氧对肱骨上髁炎患者进行探索治疗,观察医用臭氧治疗肱骨上髁炎的临床疗效,并

  • 标签: 肱骨外上髁炎 臭氧治疗 慢性肌筋膜炎 网球肘 临床疗效 外上髁
  • 简介:目的分析应用Orthofix-微型器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部Bennett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3年1月我院31例采用Orthofix-微型器治疗的第一掌骨基底部Bennett骨折患者。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以及术后上肢臂、肩、手功能调查量表(Disabilitiesofthearm,shoulderandhand,DASH)评分,随访终末期采用指总关节活动度(Totalactionmovement,TAM)评分。结果随访6-24个月,平均14.4月,手术时间为18-40分钟,平均29.1分钟,术中出血量10-30mL,平均14.5mL。术后3月、术后6月及终末期DASH评分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终末期,其中26例解剖复位,5例骨折对线良好,TAM评分优22例,良7例,差2例。随访期间未发生桡神经浅支损伤、钉道感染等并发症。结论Orthofix-微型固定器治疗Bennett骨折操作简单、疗效满意。

  • 标签: Orthofix-微型器 第一掌骨基底部 骨折
  • 简介:目的总结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闭合复位固定架固定手术治疗结果,分析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2004年以来对48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在"C"型臂x光透视机定位下,骨折闭合复位,固定架固定手术治疗.术后有计划进行功能锻炼.结果4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全部治愈,无骨折不愈合及畸形愈合等发生.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闭合复位固定架固定的方法,手术创伤小,疗效确切.特别是对于年老体弱、合并有心、脑、肺、肾慢性疾病的患者的治疗,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

  • 标签: 外固定架 股骨粗隆间 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胫骨Pilon骨折治疗方式的选择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4年9月至2007年9月收治2l例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固定架的手术方式治疗的胫骨pilon骨折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结果根据Mazur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系统评估手术疗效,优5例,良12例,可4例,优良率80.9%。结论胫骨Pilon骨折采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固定架手术治疗方式,可以获得较好效果并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外固定架 有限 内固定 PILON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数字X线摄影(DR)组织均衡技术在腰段椎体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80例骨折病人,其中男性66例,女性14例,年龄20~82岁,平均年龄52.5岁。用碘化铯非晶硅阵列数字平板探测器采集图像,行腰段椎体正侧位摄影,所有病人的侧位影像均行DR组织均衡技术后处理。由3位高级影像专家采用双盲法评价图像,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腰段椎体病变32例,正常48例。腰段椎体侧位的常规DR与运用组织均衡技术处理的影像质量区别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R组织均衡技术对显示腰段椎体的侧位影像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 标签: 数字X线摄影 组织均衡技术 胸腰段椎体侧位像
  • 简介:目的探讨后路钉棒复位固定联合经椎弓根伤椎内球囊扩张后植骨手术,在腰椎爆裂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1例腰段及腰椎爆裂骨折,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复位固定,经伤椎椎弓根置入PKP系统球囊,扩大伤椎内骨质空腔,植入人工骨填充的方法进行治疗,并在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植骨量、出血量、椎体前后缘平均高度、Cobb角、椎管占位等方面,与钉棒复位经椎弓根单纯植骨方法做初步对比。结果31例爆裂骨折复位固定良好,神经功能ASIA评分无一例加重,伤椎内植骨区域填充良好,22例患者术后坚持随访,无一例断钉断棒,骨折愈合良好,伤椎内无空腔形成,取出内固定物后6月复查,无一例伤椎塌陷;在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出血量、椎体前后缘平均高度、Cobb角、椎管占位等方面,与经椎弓根单纯植骨手术无明显差异,但植骨量更加充分,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本术式治疗腰椎爆裂骨折理论上是一种有效手段,但与传统的简单钉棒复位固定方式比较,是否可以明显减少钉棒取出后伤椎塌陷的发生,还需深入研究及大宗病例随访。

  • 标签: 胸腰椎爆裂骨折 球囊扩张 植骨
  • 简介: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双侧置钉、单侧植骨治疗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9月-2013年9月,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结合经伤椎椎弓根单侧植骨、双侧置钉,治疗腰椎骨折22例,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测量矢状位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以Charles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20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伤椎前缘高度、矢状位Cobb角得到明显改善,神经功能ASIA分级明显提高,骨折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内固定未见松脱断裂,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6.4%。结论经伤椎椎弓根单侧植骨双侧置钉治疗腰椎骨折可靠、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伤椎 经椎弓根植骨置钉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骨盆出口位结合髂骨斜位术中监测骨盆固定架螺钉的置入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骨盆骨折患者68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25例;年龄22~67岁,平均年龄43.6岁。采用双侧改良骨盆出口位投照角度(C型臂X射线机球管向足侧倾斜即与冠状面成35°±5°,向外侧倾斜即与矢状面成20°±5°)结合双侧髂骨斜位,利用C型臂机术中监测骨盆固定架骨针置入,观察治疗效果。结果置钉356枚行双侧改良骨盆出口位结合双侧髂骨斜位透视,术中平均透视次数7次(4~11次),平均手术时间18min(14~29min)。螺钉穿出内侧或外侧骨板19枚,均在术中进行调整。结论采用双侧改良骨盆出口位结合双侧髂骨斜位的透视方法可缩短骨盆固定架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安全有效评估骨盆固定架术中的置钉,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 标签: 骨盆骨折 外固定架 C型臂X射线机 外固定
  • 简介:目的 分析颌面鼻咽部血循环特点,探讨安全有效的颈动脉(ECA)超选择性插管栓塞技术。方法 37例患者,疾病包括鼻咽纤维血管瘤、颌面血管畸形、鼻出血、上颌窦血管瘤、右眶内骨折出血、颈静脉球瘤、颈静脉球瘤并颈动脉体瘤、脑膜瘤、颅底硬脑膜动静脉瘘。均经ECA及分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有25例共行32支ECA及分支栓塞治疗。结果 均取得治愈或好转疗效。其中1例右眼失明,1例左颊及耳廓坏死。结论 颌面鼻咽部血供丰富,侧支吻合多,ECA及分支DSA可明确病变血供,了解侧支及危险吻合情况。应尽量高超选择直接栓塞病灶,以提高疗效和减少并发症。正确选择导管及熟练操作是高超选择性插管成功的保证。不能超选择性插入分支者采用血流再分布原理进行栓塞。对活动性出血不能超选择性插管时可采取主干栓塞后局部降压而止血。

  • 标签: 颈外动脉 栓塞治疗 超选择性插管
  • 简介:目的探讨术区局部麻醉镇痛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骨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前瞻性研究我科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腰椎骨折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的患者35例。每位患者将左侧两切口和右侧两切口随机分为罗哌卡因联合肾上腺素配方的局麻药物注射侧(A组)和对照侧(B组)。记录麻醉清醒后3、6、12、24、48h、术后1年单侧腰痛VAS评分,术前和术后1年的ODI评分,观察术后并发症和切口愈合情况。结果局麻药物注射组术后3、6、12、24hVAS评分低于对照组(〈0.05);术后48h、1年VAS评分两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0.05)。术后1年的ODI评分较术前显著性降低(〈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全身或局部并发症。结论脊柱后路手术术区罗哌卡因联合肾上腺素局麻镇痛可缓解术后早期疼痛,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的早期镇痛方法。

  • 标签: 胸椎 腰椎 骨折 经皮椎弓根螺钉 局部镇痛 罗哌卡因
  • 简介:目的探讨经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eal—timethree-dimensionalechocardiography,RT-3DE)测量左、右心室心肌质量的准确性及优选测量时相。方法10头正常上海种白猪,猪龄均为2个月,其中雌性6头,雄性4头,体质量(20.60±1.88)kg。RT-3DE测定左心室心肌质量和右心室游离壁心肌质量,结果与实测值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①左心室心肌质量:BT-3DE在收缩末期及舒张末期测定的左心室心肌质量分别为(56.34±4.80)g、(57.02±4.86)g,实测值为(63.07±6.44)g。RT-3DE在收缩末期及舒张末期测定的左心室心肌质量结果分别与实测值进行相关分析,r分别为0.78、0.87,均存在较好的相关性,而以舒张末期测值相关性更高。②右心室游离壁心肌质量:RT-3DE在收缩末期及舒张末期测定的右心室游离壁心肌质量分别为(16.63±1.54)g和(19.07±1.95)g,实测值为(20.78±2.70)g。RT-3DE在收缩末期及舒张末期测定的右心室游离壁心肌质量结果分别与实测值进行相关分析,r分别为0.68、0.74,亦均存在较好的相关性,而以舒张末期测值相关性更高。结论RT-3DE可准确测量左、右心室心肌质量,尤以舒张末期测值更可靠。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 实时三维显像 心肌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局麻下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腰椎凹陷性骨折的效果。方法2009年9月-2010年12月对45例骨质疏松性腰椎凹陷性骨折患者在局部麻醉下采用PKP治疗,观察术前、术后VAS评分;术前、术后以及术后一年椎体中央高度比和局部后凸Cobb角。结果4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全部病例中1例骨水泥向上位椎间盘渗漏、1例骨水泥向椎体侧方渗漏,均未出现临床症状。患者术前、术后VAS评分分别为(8.32±1.07)分、(1.84±0.71)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椎体中央高度比与术前比较明显增加(P〈0.05),后凸Cobb角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一年椎体中央高度比与术前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后凸Cobb角与术后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随访一年后,全部病例未出现伤椎再骨折和邻近椎体骨折。结论局麻下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腰椎凹陷性椎体骨折能迅速缓解疼痛,部分恢复椎体高度并维持治疗效果。

  • 标签: 椎体压缩性骨折 骨质疏松症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局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