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锁定解剖钢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2007年1月-2009年3月对62例股骨远端骨折分别应用解剖型锁定钢板作内固定治疗,随访10-24个月,平均16个月。结果根据Merchan疗效评定标准:优32例,良20例,可7例,差3例,优良率为83.87%。结论锁定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疗效确切,效果满意。早期进行综合功能锻炼可提高疗效。

  • 标签: 股骨远端骨折 锁定钢板 内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股骨远端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失效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2007年5月~2012年6月共14例应用锁定钢板固定失败的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9例,女5例,年龄27~68岁,平均39.2岁,骨折内固定术后1~8月(平均5.6个月)锁定钢板断裂。钢板断裂者均采用钢板螺钉取出术,5例予交锁髓内钉内固定,9例再次锁定钢板固定,均同时取自体髂骨移植植骨治疗。结果二次术后14例均获得随访,术后随访9~24月,平均14月,13例获得骨性愈合,1例二次锁定钢板固定患者于二次术后8月再次发生钢板断裂,予行钢板螺丝钉取出、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再次手术后6月获骨性愈合。膝关节功能按Kolment评分标准:优4例,良9例,差1例。断裂原因具有多样性,5例钢板选择过短,9例存在螺钉置入密度过大,8例内侧皮质粉碎、缺失,4例因过早负重,2例因锻炼时摔伤而导致内固定失败。结论锁定钢板内固定失效的原因通常与对锁定钢板的适应证掌握不全,骨折端过度剥离、复位不良或内侧皮质存在缺损及术后功能锻炼不当有关。因此,选择合适的内固定物,注重植骨,加强术后康复指导、避免过早负重可有效预防及治疗股骨远端骨折钢板内固定失败。

  • 标签: 股骨远端 内固定 钢板断裂 骨不连
  • 简介:目的据外踝解剖学特点设计外踝锁定钢板,通过生物力学比较分析,论证外踝锁定钢板性能优势。方法测量30例外踝数据,设计外踝锁定钢板(ELP),绘图、生产之。测试ELP、外踝及固定模型力学并比较分析。结果ELP与外踝生物力学近似,固定外踝骨折比重建钢板更优越。结论ELP适用成人外踝WeberB和部分WeberC、WeberA骨折固定,对粉碎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尤为适用。

  • 标签: 外踝锁定钢板 骨折 重建钢板
  • 简介:目的探讨跟骨锁定钢板与植骨治疗跟骨内粉碎骨折。方法本组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24-78岁,平均42.5岁;均为单侧损伤;左侧8例,右侧13例。受伤原因:高处落伤12例,交通伤6例,楼梯踏空摔伤3例。其中5例合并其他损伤。均采用跟骨锁定钢板与植骨治疗。结果18例获随访,时间10-21个月,平均15.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7-14周,平均11.4周,无延迟愈合及不愈合。骨折端无移位,根据Maryland评分标准,患侧在末次随访时平均为81.7分(60-94分),其中优(90-100分)6例,良(75-89分)9例,一般3例(50-74分),优良率为83.3%。结论跟骨锁定钢板与植骨治疗跟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具有操作简便、固定可靠及利于患肢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等优点,是目前治疗该类创伤较为理想的方法。

  • 标签: 跟骨锁定钢板 植骨 跟骨粉碎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新方法。方法应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23例。结果术后随访1.5-24月(平均11.7月),应用Sanders评分标准:优15例,良6例,一般1例,差1例,优良率91.30%。结论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非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是内固定的一个很好补充,操作简单,固定可靠。

  • 标签: 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 老人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双侧锁定钢板治疗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我院自2009年3月~2012年6月应用双侧锁定钢板治疗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32例,男26例,女6例;年龄18~62岁,平均43.5岁。结果术后随访9~18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4~7个月,平均5.2个月,内固定无松动、拔出及断裂,关节面无塌陷,下肢力线无偏移。根据Rasmussen胫骨平台骨折评分系统进行膝关节功能评价,本组优19例,良8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84.4%。结论应用双侧锁定钢板治疗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具有创伤小、复位满意、固定牢靠、能早期膝关节功能锻炼等优点,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 标签: 双锁定钢板 胫骨平台骨折 内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锁定钢板联合自体髂骨移植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2010年3月~2012年3月,我院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自体髂骨移植治疗24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患者,对术后肩关节功能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12~30个月(平均18.2个月),骨折固定后无再次移位、无内固定物失效、无肱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24例骨折全部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14~24周(平均18.6周)。肩关节功能采用Neer评分:优18例,良2例,中4例;优良率为83.3%。结论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自体髂骨移植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固定可靠、术后并发症少,骨折愈合率高,关节功能恢复好,疗效满意。

  • 标签: 老年骨质疏松 肱骨近端骨折 锁定钢板 自体髂骨移植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有限切开L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63例Pilon骨折患者,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组:采用有限切开复位骨折,通过建立皮下隧道后行L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行传统切口入路复位骨折后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踝关节功能Mazur评分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年龄、性别、受伤原因、受伤肢体、入院时间、软组织损伤)比较(〉0.05),无统计学差异;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周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踝关节功能Mazur评分方面相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明显优势(〈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有限切开L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可以避免软组织广泛剥离,对机体创伤小,临床效果显著,预后佳,具临床实际应用价值。

  • 标签: PILON骨折 有限切开 L型锁定钢板内固定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使用锁定加压钢板经皮微创固定接骨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并对其疗效进行分析。方法2006年5月至2008年6月采用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接骨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32例,AO分型:43A型11例,43B型12例,43C型9例。术后定期门诊随访,观察负重和骨折愈合情况,根据踝关节活动范围、疼痛及步态等指标,采用Mazur评分评估踝关节功能。结果32例患者随访8~23个月(平均11.2个月),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骨折延迟愈合或畸形愈合发生。骨性愈合时间10~20周(平均13.6周),完全负重时间8~24周(平均11.7周)。根据Mazur的踝关节功能评分,优16例、良12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7.5%(28/32)。结论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接骨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具有微创、固定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近期随访临床效果较为满意。

  • 标签: 胫骨远端骨折 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接骨术 锁定加压钢板
  • 简介:目的探讨T形锁定钢板(LCP)在不稳定性中老年人Colles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AO小斜T形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中老年人Colles骨折18例.结果经随访4月~10月,骨折全部愈合,内固定物无松动,腕关节功能及外观好.结论中老年人不稳定性Colles骨折T形钢板内固定治疗具有操作简单,固定可靠等优点,中老年人不稳定性Colles骨折T形钢板内固定是一种较好的内固定方法.

  • 标签: COLLES骨折 T形锁定钢板 治疗 中老年人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开窗复位植骨结合锁定板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4年1月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44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8例;年龄27~83岁,平均年龄53.3岁。按Schatzker分型,Ⅱ型34例,Ⅲ型10例。均为外伤后2周内的新鲜骨折。应用开窗复位植骨结合锁定板内固定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59~107min(平均手术时间80min);术中出血量55~185mL(平均出血量102mL)。术中透视结合术后复查X射线片可见骨折复位满意,塌陷的关节面可恢复原有高度。44例胫骨平台骨折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膝关节功能恢复按纽约外科特种医院(HSS)评分标准,优良率91%。无严重创伤性关节炎发生,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开窗复位植骨结合锁定板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操作简单,复位满意,固定可靠,软组织损伤小,在达到坚强内固定的同时,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开窗复位 锁定接骨板 植骨 胫骨平台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接骨板对老年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32例,进行术中观察及术后随访。结果手术操作简单、损伤小、固定可靠,31例术后经4~16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无并发症,功能评分:优21例,良8例,优良率达93.9%。结论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效果良好,具有操作简单、损伤小、固定牢靠、并发症少等优点。

  • 标签: 转子间骨折 解剖型锁定接骨板
  • 简介:目的通过SCT的断层扫描及三维重建模型对骶髂关节形态特点进行解剖学测量,为新型骶髂关节前方的弧形解剖锁定钢板的设计开发提供依据。方法采集68位成人患者(男性36例,女性32例)骨盆SCT数据测量,测量骶髂关节弧形板放置路径中的骶髂关节线(AB、BC)及AB与BC的夹角、骶髂耳状面的连线(DE、DF)及DE及DF的夹角,重建人体骨盆解剖结构模型;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成人骶髂关节线男性AB:(24.65±6.37)mm、BC:(28.64±8.18)mm1为133.18°,女性AB:(19.54±4.58)mm、BC:(31.29±8.84)mm2为131.38°;男性DE:(22.26±4.82)mm、DF:(19.08±3.39)mm1为63°女性:DE:(18.94±5.20)mm、DF:(21.27±3.65)mm2为63.3°;平卧位时骶骨的侧部呈与水平面平行,这种关系减少了CT影像测量与实体测量的误差。结论骶髂关节的解剖结构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与骶髂关节线及性别具有的相关性,与左右无明显的相关性,骶髂关节形态决定骨盆形态及承受力的稳定性作用。新型弧形锁定解剖钢板的应用,能够与骶髂关节相匹配,缩短术中钢板塑行时间,增加力学的稳定性。

  • 标签: 骶髂关节 SCT扫描 三维重建 解剖学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跟骨锁定重建钛板加自体髂骨植骨治疗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采用跟骨锁定重建钛板内固定加自体髂骨植骨。男21例,女11例。年龄23~65岁,平均39.6岁。结果全部32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16个月(8~24个月)。优16例,良15例,可1例,优良率96.9%。结论跟骨锁定重建钛板加自体髂骨植骨治疗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跟骨锁定重建钛板 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 自体髂骨植骨
  • 简介:目的比较采用掌侧锁定板内固定与外固定架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43例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其中男性31例,女性12例;年龄18~68岁,平均年龄35.16岁。分为2组,即内固定术组(采用掌侧锁定板)和外固定支架术组。回顾分析采用切开复位掌侧锁定板内固定术和采用闭合复位或者有限切开外固定支架术(其中11例结合克式针内固定)治疗情况。通过术后不同时期(术后2~3d、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X射线片测量、关节活动度、握持力量等进行比较;对患者主观功能评估使用上肢、肩、腕伤残(DASH)评分。平均随访时间15个月(8~18个月)。结果放射学评价方面,内固定术组较外固定支架术组掌倾角恢复好,桡骨长度丢失情况内固定术组好于外固定支架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内固定术组握力和关节屈伸活动度较外固定支架术组恢复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DASH评分,内固定术组为7.9±6.1,外固定支架术组为14.1±5.4。内固定术组无明显术后并发症;外固定支架术组再手术1例,第二掌骨骨折1例,术后钉道感染2例。结论相比较来说,掌侧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效果更好。

  • 标签: 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 掌侧锁定板 外固定支架
  • 简介: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患者锁骨远端骨折应用锁骨远端微孔锁定钢板及锁骨远端钩钢板两种内固定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于我院所收治的需要手术治疗,植入锁骨远端微孔锁定钢板或锁骨钩钢板的锁骨远端骨折的骨质疏松性患者38例,采用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美国肩肘外科评分以及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手术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内固定前、术后3月和术后6月不同时间点的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美国肩周外科评分以及术后3月和术后6月的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发现锁骨远端微孔锁定钢板以及锁骨远端钩钢板两种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患者锁骨远端骨折,都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但是在手术治疗效果方面,术后3个月时锁骨远端微孔锁定钢板组患者肩关节功能较锁骨钩钢板组肩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更好(P〈0.05),术后6个月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在临床上,面对骨质疏松患者锁骨远端骨折,应用锁骨远端微孔锁定钢板或锁骨钩板治疗,都可以有效重建骨质疏松患者骨折部位的稳定性,采用锁骨远端微孔锁定钢板治疗患者,术后恢复快。

  • 标签: 锁骨远端骨折 锁骨远端微孔锁定钢板 锁骨钩钢板 骨质疏松
  • 简介:目的通过对锁定钢板(LCP)外置与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的生物力学的研究分析,为临床应用LCP外置固定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不同长度的牛小腿骨(胫骨20条形成骨折标本并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LCP外置固定和外固定支架固,观察标本在不同的载荷下承受的轴向压缩、扭转和弯曲作用下变化情况。结果两组在100、200、300、400、500、600、700N载荷轴向压缩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载荷越大则轴向压缩值差距越大。两组在4、6、8、10、12、14N.cm扭转角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载荷越大则扭转角度值差距越大。两组在50、100、150、200、250、300N载荷弯曲位移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载荷越大则弯曲位移值差距越大。结论LCP外置固定骨折在轴向压缩、扭转和弯曲等生物力学方面优于外固定支架,其在临床治疗开放性骨折方面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

  • 标签: 锁定钢板 外固定支架 骨折 生物力学
  • 简介: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和锁定动力髋螺钉(DHS)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79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PFNA组与锁定DHS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后牵引复位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定疗效。结果PFNA组较锁定DHS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方面具有优势。所有患者随访6~18个月,PFNA组骨折愈合时间平均4.5个月,锁定DHS组为5.7个月。末次随访使用Harri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PFNA组:优良率95.2%;锁定DHS组:优良率94.6%,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效果确切的手术方法。与锁定DHS相比,PFNA具有稳定性好、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的优势。但两种手术方式在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方面并无差异。

  • 标签: 股骨粗隆间骨折 骨质疏松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锁定DHS 内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使用带外侧延伸部的锁定加压锁骨干前上方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锁骨近端骨折,并评价其疗效。方法2011年2月~2014年2月使用带外侧延伸部的锁定加压锁骨干前上方接骨板治疗锁骨近端骨折13例并评价其效果。锁骨近端骨折按Edinburg分型:1A1型1例,1A2型5例,1B1型5例,1B2型2例。结果1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0.5~1.5年,平均11个月。13例患者骨折全部愈合,根据Rockwood评分,优8例,良2例,可3例。优良率为76.9﹪。结论带外侧延伸部的锁定加压锁骨干前上方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锁骨近端骨折疗效良好,固定牢固,可以早期功能锻炼,术后并发症较少,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 标签: 锁骨干前上方接骨板 内固定 锁骨近端 骨折
  • 简介:目的分析股骨万向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出血量及影响因素。方法本文对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来我院进行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老年患者5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Gross方程计算公式计算患者的总出血量、显性出血量以及隐性失血量,采用多重线性归分析评估影响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结果术中出血量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隐性出血和总出血量组比较性别、年龄、合并症、EVANS评分、手术时机、手术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多重线性回归中,性别、年龄、合并症、EVANS评分、手术时机、手术时间均为隐性出血的影响因素^结论股骨万向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出血量中隐性出血量较大,需要骨科临床医生重视。

  • 标签: 股骨粗隆间骨折 万向锁定钢板 出血量 隐性出血 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