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心血治疗的临床治疗结果。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6年12月,我院接收诊治的急性心肌梗患者168例作为研究样本,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手段,观察组采取尿激酶治疗方式。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治疗结果。结果给予对应治疗方式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心血中,急性心肌梗病症的临床治疗结果显著,而对急性心肌梗患者应用尿激酶治疗方式实施救治,能获得更佳疗效。

  • 标签: 急性心肌梗 心血管内科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探讨健康教育在心血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于2016年1月-2016年12月来我院心血进行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对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健康教育。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并发症,住院时间,生活质量以及SAS,SDS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健康知识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SAS评分和SDS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和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在心理,生理和环境方面的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健康教育应用于心血的护理,提高了护理满意度,降低了并发症,改善了生活质量,降低了SAS和SDS评分,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健康教育 心血管内科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血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总结防范对策,提高心血临床护理水平。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4月本院心血病房收治的200例患者,对护理安全隐患进行调查及归纳总结,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则依据调查结果开展针对性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心血护理安全隐患包括护理人员因素(36.96%)与患者因素63.04%),患者依从性差、认知缺陷普遍存在,是引发护理风险事件的主要因素。两组比较,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与护患纠纷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0%vs9.0%,0vs7.0%),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100.0%vs84.0%),经X2检验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对引发护理风险事件的主要安全隐患,需要引起护理人员重视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防范水平,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安全隐患 护理 防范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风险管理对提高心血护理管理质量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7月—2017年6月心血收治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风险管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护患纠纷发生率、风险事件发生率、患者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评分方面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险管理应用在心血护理质量管理中,能够较大程度的提高护理管理的质量中,值得推广。

  • 标签: 风险管理 心血管内科 护理管理质量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心血治疗临床护理干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我院心血收治的11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11比例分为对照组(55例,行常规护理)和研究组(55例,行临床护理干预),对2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心率失常、黑便、血便、皮肤黏膜问题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心血治疗临床护理干预有利于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塞临床表现,提高治疗效果,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急性心肌梗塞 心血管内科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进一步深入细致的探讨和研究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护理中的应用和效果。方法选择在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这个时间范围内,在我院心血接受治疗的患者,一共有80例,把他们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按照随机的方法分为两个组别,分别是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有35例患者,实验组患者有45例,对照组患者实行的是常规的护理办法,实验组患者所采用的护理办法是在常规办法的基础上再进行护理风险管理。结果实验组患者出现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要比对照组患者明显低很多,患者的满意度和护理质量评价,都要比对照组患者有十分明显的提高。两个组别的患者体现出的数据有十分明显的差异,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心血护理中突出护理风险管理,有着十分明显的临床应用效果,值得在临床深入使用和大力推广。

  • 标签: 护理 风险管理 心血管内科 应用 效果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心血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分析。方法选择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心血患者为研究的对象,对患者在进行服药过程中对于出现的常见的问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00例患者中存在15例用药出现问题。其中比例最大的是药物配伍不合理,所占比例达到3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血的用药过程中,医务人员要提高用药知识、熟悉药物配伍的禁忌、加强对患者的用药知识普及。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也可以促进治疗水平的提高。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临床用药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对心血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和研究,寻找出具有针对性的有效的防范措施。方法选取从2014年6月份到2015年5月份在我们医院就诊的98名患有心血疾病的患者,对这98名患者的住院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有心血疾病的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主要是来自患者自身、医护人员、医院这三个主要方面。结论在对患有心血疾病的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患者的自身状况和护理人员的实际护理情况是存在安全隐患最多的环节,医院通过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和监管同时对患者进行实时的监测,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和法律意识,以此来实现降低心血不安全护理事件发生的概率。

  • 标签: 心血管内科护理 不安全因素 防范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血急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按照就诊先后顺序,将2015年5月—2017年3月本院心血收治的82例急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常规治疗+氯吡格雷,n=41)与对照组(常规治疗,n=41)。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1%(39/41)、80.5%(33/41),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每日心绞痛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每次发作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绞痛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的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急性心绞痛 氯吡格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BL教学法在心血实习生教学中的实践效果及体会。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心血转科的临床实习医生70名,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5名采用PBL教学法进行临床实习教学,对照组35名采用传统的带教模式进行临床教学。分别对两组学生在本科室带教结束学生出科时进行理论知识、实践操作、书写病历等3方面的考核,同时对两组学生进行教学满意度的问卷调查,比较两组的考核成绩和对调查问卷相关内容满意度的评价结果。结果实验组实习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书写病历的考核成绩均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实习生对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的评价结果也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显著的的统计学意义。结论PBL教学法在心内科临床教学中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值得在其他各个科室推广。

  • 标签: PBL教学 心血管内科 实习生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心血临床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选2015年1月—2017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均诊断为急性心肌梗塞病人6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两组病人均实施氧气吸入、卧床休息、心理辅导等治疗措施。对照组病人予以常规治疗,而对实验组患者予以加用尿激酶行早期溶栓的方式治疗。结果对照组病人并发症发生率为26.6%,显著高于实验组病人的6.7%;实验组病人血管再通率为80.0%,显著高于对照组病人血管再通率20.0%;实验组病人四周病死率达到13.3%,显著高于对照组病人6.7%;实验组病人心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病人。结论对急性心肌梗塞病人使用尿激酶溶栓方式进行治疗,可以显著提升病人疗效和生存质量,对于病人病情的控制、睡眠质量的提升以及不良症状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应当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 标签: 急性心肌梗塞 心血管内科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心血疾病中应用他汀类联合心血药物的临床疗效。方法调取我科室80例心血疾病患者资料,按照随机原则,分成对照组与试验组,分别施以阿司匹林与外加口服阿托伐他汀药物;对比2组治疗疗效、心血事件产生、血脂血清改善及不良反应产生状况。结果试验组治疗疗效较优(P<0.05);试验组心血事件产生较少(P<0.05);试验组血脂血清改善水平较优(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产生较少(P<0.05)。结论在心血疾病中应用他汀类联合心血药物,可以显著改善患者血脂血清,减少不良反应与心血事件的产生,因此能够大力实践与推行。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心血管药物 心血管疾病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呼吸内科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10例于我院就诊的心血呼吸内科患者,按照住院日期的单双号进行随机分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该基础上再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中患者的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和护患纠纷投诉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其护理人员操作熟练度则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上的意义。结论在对心血呼吸内科患者的护理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有效的提高临床效果,值得临床借鉴及推广。

  • 标签: 心血管呼吸内科 护理风险管理 分析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心血护理中风险管理的运用。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3月我科收治的心血疾病患者105例,采用数字随机分配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52例,接受常规心血护理,实验组53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实施风险管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总满意度为98.11%,对照组总满意度为84.62%,实验组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χ2=6.10,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心血护理中采取风险管理能够有效降低风险事件发生概率,提高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普遍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心血管护理 风险管理 运用分析
  • 简介:摘要心血疾病是老年常见病和多发病,临床中的药物合理选择,对控制疾病复发和预后康复具有重要和积极的效能。心血事件的频发也引起了临床的充分关注,由药物的治疗作用减少而产生的副作用反应,也带来新的治疗问题,本文针对临床合理用药的研究,将心血药物的合理应用纳入规程并就其合理问题进行了综合表述,以期为其治疗药物的合理选用提供理论和实临床践支持

  • 标签: 老年人 心血管 合理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心血危重症继发交感风暴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的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10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心血危重症继发交感风暴的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整理分析。结果40例研究对象中男21人,女19人,年龄为45~78岁,平均年龄为63.4岁。探究结果显示心肌梗死共25例,扩张性心肌病共4例,心力衰竭共8例,电解质紊乱共有3例。我院采取包括利多卡因、电除颤、胺碘酮、β受体阻滞剂等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其中有22例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地控制,18例患者因救治无效死亡。结论交感风暴大多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疾病的群体中,对患者具有很强的摧毁性。β受体阻滞剂是临床上经常使用且是治疗效果最显著,安全性也更高的治疗心血危重症继发交感风暴的有效药物。该病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较为复杂,除了必要的药物治疗外,积极的预防措施对该病的发生同样重要。

  • 标签: 心血管危重症 交感风暴 临床分析总结
  • 简介:摘要神经嵴细胞是一种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多能干细胞群,起源于外胚层神经管背侧,可迁移到外周,分化成包括神经细胞,间质细胞,心肌细胞,平滑肌细胞在内的多种类型细胞。心脏神经嵴细胞是一个特殊的神经嵴细胞亚群,是心脏和流出道大血管发育所必需的。神经嵴细胞发育异常会导致心脏流出道发育异常和心室间隔缺损等人类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心脏神经嵴细胞的发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增殖、分化、迁移都受到许多信号通路的调控,如Notch、Wnt、BMP-TGF等信号通路在心脏神经嵴细胞发育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讨论了心脏神经嵴细胞在心血系统发育过程中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心脏神经嵴细胞参与心脏发育过程的分子机制,加深我们对先天性心脏病发病机制的理解。

  • 标签: 神经嵴细胞 心脏发育 先天性心脏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并比较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对于心血疾病合并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重症科住院患者104例,根据微生物培养金标准分成两个组细菌感染组42例和非细菌感染组62例,并选择同期心血疾病无合并感染患者39例作为对照组,收集其在入院初用药前PCT和CRP的检测结果,进行结果比较和分析。结果PCT和CRP水平在细菌感染组和非细菌感染组中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对于合并感染患者,PCT的诊断效能(AUC0.835,敏感性72.1%;特异性89.7%)明显大于CRP;对于鉴别诊断感染类型,PCT的诊断效能(AUC0.940,敏感性81%;特异性80.6%)也明显大于CRP。结论对于诊断心血疾病合并感染以及鉴别诊断感染类型,PCT的临床应用价值明显优于CRP,具有良好的辅助诊断价值。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感染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在心血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方法对以往接收过心血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我院从2016年4月到2017年4月共入院治疗心血疾病患者数量36例,这36例患者均符合心血疾病相关标准,其中36例心血疾病患者中有男性23例,女性13例,整体年龄小于45岁为5例,45~65岁之间为23例,大于65岁为8例患者。整体平均年龄在(49.8±5.9)岁,然后在选取36例非心血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心血疾病患者作为观察组,针对这两组进行心血超声检查,比较这两组临床表现及超声检查状况。通过一个检查结果进行比较,这两组在年龄、性别、血压量等方面均有可比性。结果接收过36例心血疾病患者进行分析后,得出数据,其中观察组确诊为34例,误诊2例,检出率为94.4%;对照组确诊20例,误诊16例,检出率为55.6%,所以观察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对接收心血疾病患者进行分析后得知,针对心血疾病患者进行早期检查可以有效治愈心血疾病患者,并提高治疗效率,所以心血超声检查在进行诊断过程中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心脏超声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