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常能听到临床反应说夏季结果偏低。对此对吧我院2010年1月到2011年12月2年间临床血清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夏季血结果偏低。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维生素D与血清离子钙变化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00例,根据其有无周围神经病变分为病变组(60例)和未病变组(40例),同期选取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后病变组和未病变组的血清维生素D、离子钙变化,并与对照组作对比,分析血清维生素D、离子钙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性。结果未病变组治疗前血清维生素D、离子钙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且P>0.05无统计学意义,而病变组治疗前血清维生素D、离子钙较其与两组均明显较低,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病变组治疗后其血清维生素D、离子钙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而未病变组和病变组组内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血清维生素D、离子钙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呈显著正向相关性(r=0.531,P<0.05)。结论治疗前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血清维生素D与血清离子钙等水平变化差异十分明显,且血清离子钙与血清维生素D之间呈正相关。

  • 标签: 糖尿病 周围神经病变 血清维生素D 血清离子钙 变化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法同时测定人血清中的钙、铜、铁、镁、锌五种金属元素。方法采集志愿者血清样品,湿法消化处理,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法分析血清中的元素。通过标准曲线计算其含量。结果各测定元素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均在0.999以上,钙、铜、铁、镁、锌的检出限分别为2.05ng/mL、9.26ng/mL、0.62ng/mL、0.73ng/mL、0.53ng/mL,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0.94%、1.54%、0.26%、0.92%、0.46%;通过对有证标准物质进行检测,各元素检测结果均在证书示值范围内。结论该方法具有线性范围宽、检出限低,分析效率高、准确、精密度高的特点;适合作为人血清中多种金属元素的含量测定方法。

  • 标签: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法 血清 必需元素
  • 简介:摘要35例辩证将其分为风邪袭表型8例,治疗发表疏风、除湿宣痹,主以荆防败毒散、羌活胜湿汤;湿困肌肤型14例,治法宣壅逐湿,疏筋活络,主以羌活胜湿汤、除湿汤;湿热蕴阻型11例,治法清热利湿,疏利经络,主以防己饮加减;湿浊攻心型2例,治法扶阳泻浊,温通经络,主以吴茱萸汤、参附汤加桂枝。结果35例全部治愈。其中发现上呼吸道感染,可致低血病,为低血病病因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低血钾 上呼吸道感染 辩证施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后禁食病人低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11月至2010年8月共3216例术后禁食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21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低表现,术后当天开始补,未发生1例高钾血症。结论术后禁食病人应早期补,只要病人肾功能正常,补一般不会发生高钾血症;早期补有利病人术后康复。

  • 标签: 手术后 禁食 早期补钾
  • 简介:摘要引起低血的具体原因目前尚未清楚,据报导低性麻痹多见于亚洲地区的病人,年轻男性发病率较高。而本病在国内有家族史者少见,多为散发性1.2。甲亢低麻痹的发生可能是自身免疫反应在骨骼肌肌细胞表面作用的结果。大量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肌细胞膜表面,可能影响了肌浆网膜的通透性,使大量离子滞留在肌细胞内,而离子是致痛物质,所以先出现肌肉酸痛,随后诱发低麻痹3。我院自2016年1月—2018年5月共收治甲亢合并低麻痹患者21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标签: Grayes&prime 低钾麻痹,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贝那普利联合螺内酯在非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临床治疗中对患者血压、血清及血浆肌酐浓度的影响,方法给予对照组口服硝苯地平控释片,给予治疗组口服贝那普利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血清和血浆肌酐浓度。结果在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的舒张压控制、血清浓度明显较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收缩压、血浆肌酐浓度方面的差异不明显,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非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临床治疗中,贝那普利联合螺内酯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血压、纠正低钾血症,促进患者的康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贝那普利 非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血清钾 螺内酯 血压 血浆肌酐浓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电图在高血诊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4年7月入院治疗的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有高钾血症心电图表现,结合其血清K浓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有高耸直立、双肢对称、基底部变窄的“帐篷样”T波,随着血清浓度的增高,出现P波振幅降低或者消失、P-R间期延长、QRS时限增宽、R波振幅减低、S波加深、ST段压低、QT间期延长、出现室内束支或分支传导阻滞,其中有窦性心动过速患者4例,一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窦室传导3例,心房纤颤合并二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进行血纠正之后窦室传导、窦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都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结论心电图对于高血临床价值高,其操作简单,能够快速诊断高血,对于高血症预后诊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心电图 电解质紊乱 高血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快速静脉补及安全护理治疗低钾血症的可行性。方法我院2009年3月至2013年8月期间共收治98例低钾血症患者,在治疗原发病基础上,给予微量泵中心静脉推注1%的氯化钾溶液,速度为1.0~1.5g/h,同时给予安全护理,包括尿量、动态血监测、心电监护、血气分析监测、抢救物品准备及心理干预。回顾性分析98例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98例中92例血于24小时内上升至正常值(93.9%);6例出现反复,但继续接受上述治疗后于48小时内纠正;所有患者均未因补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在保证安全护理条件下给予微量泵静脉快速补,疗效好且安全,适合于低钾血症患者的治疗。

  • 标签: 低钾血症 静脉补钾 安全护理 微量泵
  • 简介:摘要妊娠剧吐是妊娠特有疾病,发生率为0.35%~0.47%,常表现为年轻初孕妇在停经40天左右出现早孕反应,逐渐加重直至频繁恶心呕吐不能进食,继而引起失水及电解质紊乱,导致代谢性酸中毒。近年来大量研究及临床实践表明,妊娠剧吐与低钾血症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因此补对治疗妊娠剧吐非常重要。本文将就产生低的原因、静脉补的剂量、静脉补的致痛机理以及静脉补局部致痛的防治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妊娠剧吐 低钾血症 静脉补钾 致痛机理 防治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生活饮用水中的多种阴离子的应用效果。方法对分别用离子色谱法和传统化学法我县不同地点采集的10份市政供水进行测定。从精密度、加标回收率、检测时间、样品用量以及最低检出限几个方面,对两种测定方法在生活饮用水中的阴离子的测定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离子色谱法的取样量更少且检测时间更短、加标回收率更高、精密度RSD平均值与最低检出限更低,与传统化学法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化学法相比,应用离子色谱法测定生活饮用水中的阴离子在加标回收率、精密度以及最低检出限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是同时检出活饮用水中的多种阴离子的最佳方法。

  • 标签: 离子色谱法 加标回收率 精密度 最低检出限 阴离子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2015年甲亢合并低麻痹16例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我院一年来16例甲亢合并低性周期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女为1,男15,年龄在16~58岁左右,其中16~30岁患者4例,31~45岁患者10例,45~58岁患者2例,16例患者都有一定的发作性双上下肢及躯干软瘫,以下肢近端瘫痪更为常见,严重时可伴呼吸肌麻痹,发作时血清均低于3.1mmolPL。30例患者甲状腺功能检查均符合甲亢诊断。结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以下简称甲亢)合并周期性麻痹经常以反复发作的骨骼肌弛缓性瘫痪为临床特征,部分患者起病急,病情较重,累及呼吸肌或严重心律失常会危及生命,及时有效的治疗可挽救生命。

  • 标签: 甲亢 低钾麻痹 合并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早期血的分布水平,及预后的观察情况。方法随机选取了我院近两年就诊的70例急性心肌梗塞早期血患者,以血≤3.8mmol/L为界,分为低血组(30例)和非低血组(40例)两组。比较两组患者在院期间的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死亡率之间的差异。结果低血组的心力衰竭、梗死后心绞痛、恶性心律失常、死亡率都明显的高于非低血组,其差异化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低血是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可以通过及时补充来减轻病症。

  • 标签: 急性心肌梗塞 低血钾 钾离子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性周期性麻痹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对30例低钾血症周期性患者予及时的补处理,同时做好用药注意事项及护理、严密的病情观察、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结论对低性周期性麻痹的综合护理可促进病人康复,提高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

  • 标签: 低钾性 周期性麻痹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低麻痹患者的急诊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42例低麻痹患者临床资料,从发病诱因、临床症状、诊断、急诊处理等不同方面分析其急诊治疗体会,观察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42例患者中有40例在呼吸支持和补后血上升3.50mmol/L以上,2~3天后肌力有所恢复,占95.23%,没有出现并发症及后遗症。有2例死亡,占4.76%,死亡原因为心率失常、心源性休克和昏迷导致的抢救失败。结论在治疗低麻痹中应全面分析患者情况,充分考虑致病因素,及早诊治是决定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对于重度低麻痹应及时给予呼吸机辅助、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抗休克药物,保证抢救成功。

  • 标签: 低钾麻痹 急诊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60例患者的临床特点,找出常见病因,总结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发病病因。结果病因从多到少依次为甲状腺机能亢进症(65%),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16.7%),肾小管酸中毒(8.3%),用糖皮质激素后(3.4%),柯兴氏综合征(3.4%)原因不明(3.4%)。结论低性周期性麻痹常见原因为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 标签: 低钾性周期性麻痹 病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性周期性麻痹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45例低性周期性麻痹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原发性低性周期性麻痹27例,继发性18例,其中继发于甲亢者13例,肾小管酸中毒3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2例,发病前多有明显诱因,多在夜间及凌晨清醒后发病,经口服及静脉补、补充门冬氨酸镁后全部患者肌力恢复正常。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低性周期性麻痹抢救成功的关键,补充门冬氨酸镁是重要措施。

  • 标签: 低钾性周期性麻痹 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