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药中曲霉A(OTA)的有效检测方法。方法对部分中药饮片进行抽样、甲醇提取,再经免疫亲和柱滤过后应用高效液相一荧光检测法进行测定并统计分析检测结果。结果按拟定检测方法测定后表明,OTA标准样本及供试样本的质量浓度(0.5~20ng/ml)与色谱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且r大于0.9999;加样回收率为65%~108%,该方法的检出限为0.235ug/kg,定量限为2ug/kg。结论应用该检测方法测定中药材中曲霉A含量,具有操作相对简单、结果准确可靠等优点,可推广使用。

  • 标签: 中药 赭曲霉毒素A 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曲霉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至2012年8月37例诊断为肺曲霉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28例(75.68%)的肺曲霉病伴有基础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咯血、咳嗽、咳痰、气促、胸痛、发热。胸部CT主要表现为高密度结节影、厚壁/不规则空洞、斑片阴影、钙化。病变部位主要集中在右肺上叶及左上肺。20例为确诊病例,胸腔镜或开胸肺切除术后病理确诊16例,电子支气管镜肺活检确诊7例。同时由电子支气管镜肺活检及肺切除术后病理报告3例。28例(75.67%)经手术及抗真菌治疗好转或痊愈。结论肺曲霉病多继发于全身基础疾病,临床表现特异性低,影像学表现多样,极易误诊,临床诊断应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在该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肺曲霉病 基础疾病 影像学 诊断
  • 简介:摘要内毒素在环境中广泛存在着并且对人类的健康构成重要威胁,而国内外环境内毒素的标准尚不统一完善,也没有一种快速且适宜现场实时监测的检测方法。广大学者需致力于研究实时、快速、灵敏的新检测方法,以保护人类健康及公共卫生安全。

  • 标签: 内毒素 环境 检测技术 脂多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总结一例肉毒素中毒患者的护理,护理重点是呼吸道护理,心理护理。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提供对应的护理措施,同时加强功能锻炼、营养支持,患者住院天数26天,康复出院。

  • 标签: 肉毒素中毒 呼吸道护理 心理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内毒素检测过程中的相关因素,有效避免干扰,确保实验结果正确。方法对不同时间、不同模式下提取的20例透析液、透析用水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pH值在6.5-7.0时,内毒素阳性对照管能正常显示阳性。pH值超过此范围时,内毒素阳性对照管出现假阴性。残余过氧乙酸≤0.5mg/L时,内毒素阳性对照管能正常显示阳性。过氧乙酸>0.5时,内毒素阳性对照管出现假阴性。结论规范血透用水、血透液检测,重视各项指标的监测对血液的净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内毒素 过氧乙酸 pH值
  • 简介:摘要目的对西医结合旋覆代汤加减医治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效果进行监测,具体观察治疗的有效率和对症状缓解的作用。方法收集院内反流性食管炎患者84例进行评估,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实验组,使用西医结合旋覆代汤加减对患者进行医治,和对照组,使用西药对患者进行医治。将两组患者医治后的临床表现情况进行评估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达95.3%,明显高于对照组(7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检查结果一致。结论西医结合旋覆代汤加减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治疗的有效率高,是临床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理想选择。

  • 标签: 反流性食管炎 西医结合旋覆代赭汤加减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阐明土曲霉3.04072(Aspergillusterreus3.04072)次生代谢产物对α-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方法利用多种柱层析技术从土曲霉A.terreus3.04072的固体发酵产物中得到6个次生代谢产物,并以Acarbose为阳性对照药,对所得单体化合物测定α-糖苷酶抑制活性。结果体外酶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1、2、5和6均具有较强的α-糖苷酶抑制活性,其IC50分别是0.542,0.409,0.282和1.086mM。结论本论文首次发现化合物5和6具有很强的α-糖苷酶抑制活性。

  • 标签: 土曲霉 次生代谢产物 &alpha -糖苷酶抑制活性 丁内酯 阿卡波糖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乌拉地尔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方法根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检验方法,用鲎试剂对乌拉地尔注射液进行干扰实验,确立乌拉地尔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结果乌拉地尔注射液稀释浓度至0.2mg•ml-1后对鲎试剂无干扰作用,用标示灵敏度0.5EU•mL-1的鲎试剂检查实验有效。结论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可用于检查乌拉地尔注射液中的内毒素

  • 标签: 乌拉地尔注射液 细菌内毒素 干扰实验
  • 简介:摘要目的整理我院糖尿病合并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患者的药物治疗资料,探讨伏立康唑序贯治疗糖尿病合并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30例糖尿病合并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患者,对患者采取伏立康唑序贯治疗,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不良反应。结果患者平均住院时间(25.34±3.94)天,显效13例,有效12例,无效5例,其中死亡2例,肝功能衰竭死亡1例、呼吸衰竭死亡1例,治疗有效率83.33%,不良反应发生率23.33%。结论糖尿病合并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属糖尿病并发症的一种,采用伏立康唑序贯治疗的效果显著,现已成为糖尿病合并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的主要治疗手段。

  • 标签: 糖尿病合并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 伏立康唑 序贯疗法 效果探究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原发性气道曲霉菌感染的认识。方法对1例原发性气道曲霉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纤支镜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病例确诊后经气管切开及合理用药后好转。结论临床中应高度警惕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中出现侵袭性气道肺曲霉菌感染的可能性,尽可能早期诊断及治疗,若诊断不及时,其死亡率极高。

  • 标签: 原发性气道曲霉菌感染 回顾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诊断为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ICU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接受治疗的13例侵袭性肺曲霉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的临床特点;应用伏立康唑为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有基础病史;主要的临床症状为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患者早期的胸部影像学表现为炎性渗出和实变;接受治疗后有5例患者好转出院,7例患者死亡。结论诊断为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ICU患者的临床特点不具有特异性,增大了诊断难度;使用伏立康唑治疗后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患者的预后效果欠佳,早确诊、早治疗可提高治疗的有效性。

  • 标签: ICU 侵袭性肺曲霉菌病 伏立康唑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原发性气道曲霉菌感染的认识。方法对1例原发性气道曲霉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纤支镜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原发性气道曲霉菌感染发病率低,临床少见,缺乏典型症状及体征,胸部影像学无明显异常,但纤支镜检查对其早期诊断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病情的进展,胸部CT可表现为双肺多发渗出、实变、结节及空洞影。结论临床中应高度警惕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中出现侵袭性气道肺曲霉菌感染的可能性,尽可能早期诊断及治疗,若诊断不及时,其死亡率极高。

  • 标签: 原发性气道曲霉菌感染 回顾性分析 文献复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烧伤合并内毒素血症对血小板数量变化及骨髓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小鼠总体表面积(TBSA)20%Ⅲ度烧伤合并内毒素(1μg/g体重)腹腔注射后动物模型,观察1周内小鼠外周血小板数量的变化并使用骨髓细胞原位凋亡检测(TUNEL)法观察骨髓细胞凋亡。结果烧伤合并内毒素注射后12h内,血小板数量略增多,3~7天血小板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烧伤合并内毒素组3天内骨髓细胞凋亡严重,骨髓凋亡率高于对照组,烧伤注射后早期,可见较多的凋亡阳性细胞。结论烧伤合并内毒素血症早期就出现骨髓凋亡严重,外周血小板减少,与单烧组、单注组比较,具有抑制出现时间早、程度重、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 标签: 烧伤 内毒素血症 骨髓 血小板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采用氧氟沙星卷曲霉素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来我院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86例患者,随机将86例患者分成对照组43例,治疗组43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阿米卡星结合氧氟沙星共同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氧氟沙星卷曲霉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痰菌转阴率、病灶吸收率及空洞闭合率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在三个月、六个月、治疗结束时的痰菌转阴率、病灶吸收率及空洞闭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耐多药肺结核患者采用氧氟沙星卷曲霉素治疗,能有效的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耐多药肺结核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及运用。

  • 标签: 氧氟沙星卷曲霉素 耐多药肺结核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总结26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在住院期间并发肺部曲霉菌病感染的观察及护理。加强对口腔黏膜,痰液性状及体温的观察,早期发现并治疗肺部曲霉菌感染。护理重点为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给药护理,观察曲霉病的症状,同时重视营养支持。经治疗和护理,24例病情好转出院,2例高龄患者因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 标签: 支气管哮喘 肺曲霉菌感染 观察 护理
  • 简介:摘要肉毒毒素作为肉毒杆菌条件下形成的一类毒素,其致死率极高。通过对我国肉毒毒素相关病理报告进行分析不难发现,我国肉毒毒素聚集地主要集中在新疆一带,其毒素发生率极高。另外,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我国人口流动性也不断得到增大,这也使得肉毒毒素并发范围呈现逐年扩展趋势,以往中毒几率较少的地区也开始出现肉毒毒素中毒病例。临床研究表明,肉毒毒素致毒原因主要还是以人们日常饮食为主,其中豆制品是最直接因素。尽管肉毒毒素致死性极强,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其临床应用价值。探讨分析肉毒毒素在我国的分布特征极其医学应用价值,为日后的研究性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肉毒杆菌 肉毒毒素 中毒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