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3 个结果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5-02-12
  • 出处:《医药前沿》 2015年第2期
  • 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分子血液病研究室张广森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报告了一种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新的亚型,发现并克隆了该型APL的致病基因GTF2I-RARA。相关研究论文已在线发表于《英国血液学杂志》。这是我国学者发现并报告的第三种APL致病基因,也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报道的第十种变异型APL融合基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实现APP/PS1双转基因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的繁殖并采用多对引物同时进行的多重PCR对子代小鼠进行基因型鉴定。方法将阳性转基因雄鼠与野生型雌鼠一对一进行交配,利用多引物多重PCR鉴定子代小鼠的基因型。结果在合适的PCR条件下三引物体系可以准确有效鉴定出子代小鼠的基因型。结论正确饲养繁殖及利用多引物同时进行的多重PCR对子代小鼠进行基因鉴定可以快速有效获得APP/PSl双转基因小鼠,为后续研究提供有效的AD动物模型。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APP/PSl双转基因小鼠 多重PCR 基因型鉴定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5-04-14
  • 出处:《医药前沿》 2015年第4期
  • 机构:美国两个研究小组宣布,他们开发出一种新技术,可以防止转基因生物的扩散,从而避免意想不到的生物灾难发生。这被认为是朝着生产更安全的转基因生物迈出的突破性一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补肾清毒汤对转基因HBV小鼠血清干扰素-γ(IFN-γ)水平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免疫机理。方法将转基因HBV小鼠随机分为补肾清毒汤高、中、低剂量组、拉米夫定组、模型对照组,另设正常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IFN-γ的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与模型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与各中药治疗组、拉米夫定组与各中药治疗组的IFN-γ水平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补肾清毒汤高剂量组刺激分泌IFN-γ的作用大于低剂量组(P<0.05);与模型对照组及拉米夫定组比较,各中药组IFN-γ水平均显著上升(P<0.05)。结论补肾清毒汤可刺激IFN-γ的分泌,对治疗CHB有积极的作用。

  • 标签: 补肾清毒汤 慢性乙型肝炎 干扰素-&gamma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以L-FABP10GFP肝组织特异性转基因斑马鱼建立放射性肝损伤模型的可能性。方法出生后5天的斑马鱼,给予“剂量爬坡梯度”放疗,连续观察5天,了解幼鱼放疗安全性及安全剂量;结合“剂量爬坡”试验的结果及临床实践,选择合适的剂量进行放疗,连续观察5天,了解放疗后斑马鱼肝脏荧光强度、面积和形态的变化。结果“剂量爬坡”试验显示0、2、6、10、20、30、40Gy/次条件下的放射处理对斑马鱼是安全的;接近临床实践剂量40Gy/次的放疗处理未见斑马鱼肝脏荧光强度、范围及形态的变化。结论L-FABPGFP转基因斑马鱼放疗后54h内无法通过监测肝GFP荧光变化了解放射性肝损伤情况,该模型的建立仍需要进一步探讨。

  • 标签: 放疗 斑马鱼 肝损伤 模型
  • 简介:摘要右佐匹克隆是佐匹克隆的立体异构体,是新型镇静催眠药,2004年12月5日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失眠症,能有效地治疗急慢性失眠症,降低睡眠潜伏期、延长总睡眠时间和改善睡眠质量,恢复患者的精力,没有宿醉现象,不影响白天的注意力和记忆。本文对右佐匹克隆的临床研究与应用进行了综述,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借鉴。

  • 标签: 右佐匹克隆 镇静催眠药物 急慢性失眠症 用法用量 不良反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右佐匹克隆用于慢性原发性失眠症临床治疗的效果。方法以118例接受回访及调查问卷调查的患者为对象,随机平均分成两组,观察组59例以右佐匹克隆治疗,对照组59例以艾司唑仑治疗,1月为一个疗程。于治疗前及治疗完成后,分别对两组中患者实施睡眠质量评价,对比本组治疗前、后及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PQSI评分均明显地低于治疗前评分,观察组6.31±1.24分<18.51±1.61分,对照组8.21±1.04分<18.52±1.28,P<0.05;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显著地对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佐匹克隆与艾司唑仑两种药物用于慢性原发性失眠症的治疗,均具有良好效果,但是,右佐匹克隆可以更好的提升患者睡眠质量,促进患者痊愈。

  • 标签: 慢性原发性失眠 右佐匹克隆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引起肺循环障碍综合征,临床的误诊率和死亡率均很高。目前主要进行的是回顾性分析研究,以动物实验研究为主,肺栓塞的动物模型制备方法主要包括体内血栓形成法和体外血栓形成法两种。

  • 标签: 肺栓塞 疾病动物模型
  • 简介:摘要以市场上易得的2,3-吡嗪二羧酸酐为原料,在较低温度下催化环合制得6-(5-氯-2-吡啶基)-5,7-二氧-5,6-二氢吡咯并3,4-b吡嗪(Ⅰ),后经在强极性溶剂中还原,再经多步后处理制得浅黄色粗品,用80%乙醇的水溶液重结晶得目标化合物。该合成路线条件缓和、收率较高。

  • 标签: 镇静药 环合 还原 重结晶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统计重庆及周边地区人群主要α、β地贫基因携带率及基因缺失、突变类型。方法收集2016年10月-2017年9月重庆各区域医疗中心进行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的15081份临床样本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α地贫血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β地贫血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法。结果15081份样本中,α基因缺失799例。αα/-α3.7、αα/--SEA基因型携带率较高,分别为2.49%和2.31%。β基因突变595例,主要型别为β0CD17、CD41/42,β+IVS-II-654基因杂合突变,携带率分别为1.15%、1.13%、1.12%。结论重庆地区人群地贫基因携带率为8.16%,携带率较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为防止重型地贫儿出生,对孕妇或备孕妇女进行产前地贫基因筛查至关重要。

  • 标签: 地中海贫血&alpha -地贫 &beta -地贫 地贫基因携带率
  • 简介:摘要基因是记录和传递遗传信息的生命密码,掌控机体的生老病死。基因疗法,是指利用健康的基因来填补或替代基因疾病中某些缺失或病变的基因,用于治疗和预防疾病。因为基因疗法是从病根着手,故能大大提高当前一些疑难疾病的有效率和治愈率,甚至一些原被视之为“不治之症”的疾病也可以运用这项新兴疗法治愈。随着基因治疗技术深入研究及使用,其对人类健康将做出更多的贡献。

  • 标签: 基因疗法 遗传性疾病 癌症 成功范例
  • 简介:摘要肥胖相关的基因是指人类基因组中的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具有调节食欲和能量代谢功能的基因。肥胖与遗传有很大关系,肥胖相关的基因在肥胖症的发生中起到致关重要的作用。肥胖是多基因的遗传病,迄今发现的与肥胖相关的基因或染色体区域已达200多个,遗传对肥胖的影响作用占40%-60%,一半左右的肥胖症是由遗传基因素所决定的。目前,科学界已克隆出了六个与人的食欲及能量代谢调节有关的基因,即OB基因、FTO基因、LEPR基因、PC1基因、POMC基因和MC4R基因,其中目前研究最多的就是瘦素基因OB和肥胖FTO基因

  • 标签: 编码蛋白质OB基因 FTO基因 LEPR基因 PC1基因 POMC基因 MC4R基因
  • 简介:摘要OBSL1基因编码细胞骨架适配蛋白,其在连接细胞膜结合胞核蛋白中发挥细胞质支持网络作用,与3M综合征等疾病密切相关,目前的研究多与此有关,而在其他疾病的研究中少见。本文旨在对OBSL1基因的结构、功能、与3M综合征及肿瘤相关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标签: OBSL1 分子机制 3M综合征 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对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进行分子病因学检测,评估其在遗传性耳聋快速基因诊断中的可行性。方法采集96例耳聋患者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中国人中常见的4个耳聋相关基因的9个突变,即GJB2(35delG,176dell6bp,235delC及299delAT)、GJB3(C538T)、SLC26A4(IVS7—2A>G、2168A>G)和线粒体DNA12SrRNA(A1555G、C1494T)。结果96例耳聋患者共检出16例携带致聋突变(16.67%)。其中GJB2基因突变9例(9.38%)、SLC26A4基因突变7例(7.29%)、未检出GJB3基因突变和线粒体DNA12SrRNA基因突变。结论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技术对中国人常见耳聋相关基因热点突变的检出率高,具有快速、准确、高通量、低成本等特点,能够满足临床耳聋基因检测的要求,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耳聋 基因突变 基因芯片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分析韶关地区乙型肝炎(下称乙肝)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分布及其与型别、HBV血清标志物和HBVDNA定量值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和反向点杂交技术相结合的基因基因突变检测技术检测3种HBV基因型,ELISA法检测血清HBV标志物(两对半),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检测血清HBVDNA定量值,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韶关地区206例乙肝患者HBV基因型分布C型为主69.42%(143/206)、B型11.17%(23/206)、D型7.28%(15/206)、B+C混合型5.83%(12/206)、C+D混合型5.34%(11/206)、B+D混合型0.97%(2/206)。基因型男、女性别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型C与其它各基因型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基因型阳性组血清平均HBVDNA定量值大于1×106(copy/ml),各基因型阳性组与基因型阴性组血清平均HBVDNA定量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韶关地区乙肝患者HBV基因型分布以C型为主。基因型阳性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C、B、D、混合型(B+C型、C+D型、B+D型)。HBV基因型检出率与性别关系不明显,与HBV血清标志物和HBVDNA定量值有一定关系。

  • 标签:
  • 简介:摘要由于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识别鼠源性单抗,最初鼠源单克隆抗体药物治愈疾病效果并不理想。但是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提高,医药界在单克隆抗体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方面也取得了新进展。因此,此药物逐渐被应用于临床治疗中。本文着重分析单克隆抗体抗肿瘤药物研究背景、研究进展及其市场动态等。

  • 标签: 单克隆抗体 抗肿瘤药物 市场动态 研究
  • 简介:摘要丙型肝炎现已成为导致肝癌和肝硬化的重要原因,对丙肝的治疗与研究刻不容缓,稳定而可靠的动物感染模型将有助于治疗丙肝的研究。而针对丙肝病毒感染的治疗研究工作,也一直受阻于缺少一种有关这种疾病的小型动物模型,其原因可能是灵长类动物具有选择易感染性的特点。当前针对此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使丙肝病毒进入动物体内,并进行繁殖与传播,尤其是对丙肝病毒的感染机理进行研究。其中有关黑猩猩、小鼠、大鼠的丙肝病毒感染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此项研究难度大,目前尚无突破性进展。

  • 标签: 丙型肝炎 动物感染 模型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观察劳拉西泮联合右佐匹克隆片治疗慢性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慢性原发性失眠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劳拉西泮片治疗,实验组患者劳拉西泮片联合右佐匹克隆片治疗。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SRSS数据均低于治疗前,但实验组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劳拉西泮联合右佐匹克隆片治疗慢性原发性失眠临床效果显著,提高患者睡眠质量,延长睡眠时间,缓解患者负面情绪。

  • 标签: 劳拉西泮 右佐匹克隆片 慢性原发性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