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均匀性脂肪肝的声像图特点。方法对66例确诊为均匀性脂肪肝患者的声像图进行全面分析。结果根据声像图表现,将均匀性脂肪肝分为3型I型(局限浸润型)10例,占15.15%,显示为肝内小片状强回声光团,单发或多发,形状不规整,边缘尚清。Ⅱ型(叶段浸润型)19例,占28.79%,脂肪浸润的范围较大,累及的区域正好与肝的叶段范围相吻合。声像图表现为较粗、较高的高回声位于肝段或肝叶,其余肝叶或肝段则为正常的肝组织回声。Ⅲ型(弥漫均匀浸润型)37例,占56.06%,大部分肝实质被脂肪浸润,残存小片状正常区示弱回声区,这一型在均匀性脂肪肝中最多见,易误诊为肝内肿瘤。声像图表现为回声增强细密的肝实质内,出现一个或多个低回声区,边缘清楚,常为三角、长条或不规则状,少数表现为类圆形。结论超声能够根据声像图表现判断均匀性脂肪肝的脂肪分布特点,做出超声诊断,而局限浸润型与弥漫均匀浸润型脂肪肝应注意与良、恶性肿瘤相鉴别。

  • 标签: 脂肪肝 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不同类型均匀性脂肪肝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为其临床诊断总结经验。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6月经临床诊断为均匀性脂肪肝且于我院诊治的190例患者进行研究,以上患者在诊断时均采用了影像学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进行辅助检查,回顾性分析总结上述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超声结果的特点。结果在190例患者中,Ⅰ型局限浸润型脂肪肝为31例(占16.3%);Ⅱ型多发浸润型脂肪肝为28例(占14.7%);Ⅲ型叶段浸润型脂肪肝共计82例(占43.2%),其余49例(占25.8%)患者均表现为Ⅳ型弥漫均匀浸润型脂肪肝。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具有无损伤,方便快捷等特点,在诊断均匀性脂肪肝,鉴别脂肪肝与肝血管瘤及肝癌上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非均匀性脂肪肝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板蓝根中靛玉红的超声辅助提取工艺。方法以靛玉红含量为指标,采用均匀设计法考察影响超声辅助法提取靛玉红的主要因素,并优化板蓝根中提取靛玉红的工艺条件。结果试验确定的靛玉红最佳提取工艺为板蓝根粗粉以12倍量无水乙醇,于16kHz功率、60℃条件下超声提取30min共2次,该工艺下测得板蓝根中靛玉红的含量为14.20μg?g-1(生药材)。结论本工艺操作简单易行,提取周期短,效率高。

  • 标签: 板蓝根 靛玉红 提取工艺
  •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格列本脲片,筛选出最佳处方工艺。方法采用均匀设计法,以硬度,溶出度为指标,优化处方。结果格列本脲片优化处方为微晶纤维素65mg,甘露醇12mg,低取代羟丙纤维素4mg,硬脂酸镁0.3mg,硬度约4Kgf,溶出度95%以上。结论该处方合理,工艺简单,质量稳定。

  • 标签: 格列本脲片 均匀设计 处方工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甲状腺表面小切口行单侧甲状腺手术的临床经验和手术注意事项。方法经术前检查发现的单侧甲状腺结节或肿物,取患侧甲状腺表面小切口,行单侧腺叶大部切除术。结果本组共137例手术,切口长2.5~4cm,手术时间35~120min(平均45min,包括等待病理时间),术中出血量极少。所有患者均无声音嘶哑、继发性出血或血肿等并发症,切口一期愈合,无不良反应。住院时间5~9天。结论采用小切口行微创单侧甲状腺大部切除术具有切口小、出血少等优点,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甲状腺 小切口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罗氟司特片的含量及其含量均匀度。方法采取A、B两种不同的方法对氟司特片的含量及其含量均匀度进行检测,方法A色谱柱C18,色谱柱温度40℃,流动相速度是1ml/min,流动相(4555)0.01mol?L-KH2PO4溶液,PH值用NaOH调节至6.1,进样量是20ul。方法B色谱柱C18,乙腈-水(6535)为流动相,色谱柱温度25℃,流动相速度是1ml/min。结果方法A测得含量均度为A+1.80S=2.39,含量是99.78%,结果准确,精密度RSD=1%,浓度范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收率是102%,24小时内溶液稳定;方法B测得含量均度为A+1.80S=2.11,含量是88.23%,结果较准确,精密度RSD=0.78%,浓度范围的线性关系的趋势呈现不明显,回收率是96%,24小时内溶液稳定性差。结论采用方法A色谱柱C18,色谱柱温度40℃,流动相速度是1ml/min,流动相(4555)0.01mol?L-KH2PO4溶液,PH值用NaOH调节至6.1,进样量是20ul。能够较为准确的测量出罗氟司特片的含量及其含量均匀度,且稳定性较好,准确率较高。

  • 标签: 罗氟司特片 含量测定 含量均匀度测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吉替尼作为一种特异性较高的抗肿瘤靶向药物对在对NSCLC患者的治疗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吉替尼的一、二线治疗和维持治疗等方面的综述,旨在探讨其临床价值,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 标签: 吉非替尼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治疗现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吉替尼二线和三线方案治疗晚期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选择符合入组条件的45例晚期NSCLC,予吉替尼250mg/天,口服,1个月为1个治疗周期,每个周期结束后评价疗效。有效者继续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毒副反应不能耐受。结果45例均可评价疗效,CR1例,PR16例,SD13例,PD15例,有效率为37.78%,疾病控制率为66.67%,中位生存期11个月,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为7.6个月,1年生存率41.5%,腺癌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鳞癌患者。主要毒副反应为皮疹和腹泻。结论吉替尼二线和三线方案治疗晚期NSCLC疗效较好,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且耐受性好。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吉非替尼 靶向治疗
  •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病毒是在全球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病因。血清乙肝表面抗原水平检测是非侵入性的血清诊断参数,临床上可以监测HBV感染及相关疾病的进程,提高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疗程优化和管理。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乙肝表面抗原 核苷(酸)类似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吉替尼靶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7年7月—2018年6月期间治疗的小细胞肺癌患者选取30例作为本次实验的临床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所有患者分成每组各有15例患者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接受吉替尼靶向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66.67%,观察组为80.00%,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比对照组优越,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吉替尼靶向治疗,效果显著,患者的不良反应小,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吉非替尼 靶向治疗 非小细胞肺癌 疗效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吉替尼靶向治疗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5年8月-2017年8月治疗的小细胞肺癌患者93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三组均31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化疗治疗,研究A组单独实施吉替尼靶向治疗,研究B组在化疗基础上加用吉替尼靶向治疗,观察治疗效果与免疫功能。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的免疫功能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治疗后研究A、B组均优于对照组,研究B组治疗总有效率93.55%高于对照组35.48%、研究A组35.48%,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小细胞肺癌患者采取吉替尼靶向治疗,患者免疫功能明显得到改善,值得应用。

  • 标签: 吉非替尼 靶向治疗 非小细胞肺癌
  • 简介:摘要目的对氨甲喋呤联合米司酮治疗破裂型宫外孕疗效进行观察。方法选取2013年3月~9月间破裂型宫外孕患者56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氨甲喋呤药物肌注治疗,而治疗组患者采取氨甲喋呤联合米司酮药物肌注治疗,对两组患者疾病治疗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组中患者疾病治疗有效率96.43%高于对照组89.29%,且疾病治疗副反应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给予破裂型宫外孕患者氨甲喋呤联合米司酮治疗有较好临床疗效,且临床副反应较小,值得临床积极推广使用。

  • 标签: 氨甲喋呤 米非司酮 非破裂型宫外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吉替尼治疗晚期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2016年10月我院接治的64例晚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结果治疗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37.50%、31.2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的控制率为78.13%,高于对照组的53.13%,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血小板减少、贫血、粒细胞减少、恶心呕吐例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吉替尼治疗晚期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吉非替尼 非小细胞肺癌 靶向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促进针灸药物镇痛疗法临床工作的开展。方法对10种疼痛病症171例患者,按“经之所过,病之所治”原则选取相应的经络及穴位进行1疗程为期10天的针灸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为83.1%,其中,急性软组织损伤有效率最高为95.5%,急性腰部扭伤次之为91.6%;而膝骨性关节炎疼痛治疗有效率最低为76.9%,膝关节滑膜炎疼痛次之为80%。结论针灸疗法可作为临床某些疼痛疾病药物镇痛的替代疗法。

  • 标签: 针灸 疼痛 非药物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吉替尼治疗晚期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已确诊为晚期小细胞肺癌的患者72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治疗药物厄洛替尼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吉替尼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疾病控制情况和疗效。结果观察组的疾病控制率和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吉替尼治疗晚期小细胞肺癌疗效确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吉非替尼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厄洛替尼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晚期小细胞肺癌患者应用吉替尼治疗的临床效果及毒副作用分析。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2年3月我院收住的34例小细胞肺癌晚期患者,放化疗已无疗效,均已发生其他脏器转移。口服吉替尼250mg/次,每天1次,不限疗程,直至因出现严重毒副反应或死亡而终止。结果34例晚期小细胞肺癌患者,完全缓解(CR)2例,部分缓解(PR)23例,稳定(SD)5例,进展(PD)4例,全组有效率(CR+PR)为82.3%,临床获益率(CR+PR+SD)为88.2%。中位生存期15.6个月,1年生存率为75.3%(26/34)。最主要的不良反应为皮疹和腹泻,其发生率分别为为43.3%(15/34)、16.7%(6/34)。结论吉替尼对晚期小细胞肺癌患者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临床疗效较好,毒副作用较轻,患者可以耐受。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吉非替尼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盐酸那定的含量。方法色谱柱DikmaInsertsil苯基柱(4.6mm×250mm,3.5μm);流动相磷酸盐缓冲液(取磷酸二氢钠6.64g,高氯酸钠0.84g,置1000ml量瓶中,加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混匀,用磷酸调pH值至2.0±0.05)-乙腈-三乙胺(65350.3);检测波长220nm。结果盐酸那定的线性范围为10~100μg/ml,线性回归方程为y=28371x-2870.9,r=0.9998(n=6)。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9%,RSD为0.19%。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可用于盐酸那定的质量控制。

  • 标签: 高效液相色谱法 盐酸非索非那定 含量测定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口腔门诊患者乙肝表面抗原感染情况的回顾性分析,研究采取有效措施,阻断交叉感染的各环节,杜绝医源性感染。方法翻查浙江省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7月半年间前来口腔门诊就诊患者的记录,记录进行过乙肝表面抗原检测及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患者情况。结果进行过乙肝表面抗原检测的患者共232例,检测率0.947%,阳性19例,阳性率为8.2%。结论口腔门诊为乙肝病毒感染高危科室,为了杜绝医源性感染,应普查乙肝表面抗原,做好医疗器械消毒工作,医护人员注射乙肝疫苗并且戴好防护工具。

  • 标签: 口腔门诊 乙肝表面抗原 医源性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