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其感染后常发生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且与婴幼儿哮喘发病有关。近年研究发现,其发病机制包括病毒与宿主受累细胞损伤、炎症、体液和局部免疫反应及高反应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免疫荧光检测和PCR技术快速、灵敏性和特异性较高。利巴韦林、免疫球蛋白及干扰素常能达到早期病因治疗,尚在试制的呼吸道合胞病毒新型疫苗及基因治疗研究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了良好的前景。

  • 标签: 呼吸道合胞病毒 婴幼儿 诊断 治疗中图分类号R3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434-03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疗效。方法选择120例于2013年3月—2016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研究个体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拉米夫定治疗,在对照组施药的基础上,实验组加服阿德福韦酯。结果治疗2个星期后,对照组HBV-DNA转阴率明显较实验组高,(P<0.05),此后各个时间段两组比对则未见突出差异,(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在乙肝病症的临床治疗方面,可有效改善肝硬化的症状,对于提升肝功能有显著效果,与拉米夫定单独治疗相比,长期疗效更为突出。

  • 标签: 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 阿德福韦酯 拉米夫定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加味四妙汤治疗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期间接诊的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患者6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1例患者采用加味四妙汤治疗,对照组32例采用保妇康栓治疗,治疗后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加味四妙汤治疗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可以明显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加味四妙汤 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轮状病毒(RV)为双链RNA病毒,是小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体。RV感染不但能引起胃肠道症状,还能引起肠道外系统的病变。RV腹泻及RV血症的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但尚不完全明确。RV腹泻可能与肠道神经系统紊乱、肠道吸收功能失调、非结构蛋白NSP4、热休克蛋白hsc70、细胞胞间结构损害等有关,RV毒血症可能与RV通过血液或(和)淋巴播散或免疫因素有关。

  • 标签: 轮状病毒 婴幼儿感染性腹泻 病毒血症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自然人群中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和丁型肝炎(HDV)病毒感染状况。方法用相关的试剂盒对上述指标进行检测。结果1217例体检人员HbsAg的阳性率为8.3%,抗-HBs阳性率为57.6%,抗-HCV阳性率为1.8%,抗-HDV(IgM,IgG)阳性率为0.99%。结论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在自然人群中乙型肝炎的感染率较高,同时也存在丙型、丁型肝炎的感染,提示我们要以预防为主。

  • 标签: 乙型肝炎 丙型肝炎 丁型肝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育龄期妇女风疹病毒及巨细胞病毒感染情况,为孕早期及优生咨询门诊指导优生,为减少先天畸形婴儿出生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4700例育龄期女性进行风疹病毒lgG抗体和IgM抗体,巨病毒IgG抗体和IgM抗体检测,分析其巨细胞病毒与风疹病毒感染状况。结果巨细胞病毒感染率在各种年龄段的易感率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年龄段风疹病毒易感率差异则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年龄在35~39岁间人群易感率最高,为13.66%。结论应提高对高危年龄段孕妇的产前筛查。对IgM抗体检测为阳性的孕妇可采用羊水或脐血等方法对胎儿早期宫内感染的分析诊断。

  • 标签: 育龄期 巨细胞病毒 风疹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对病毒感染与冠心病相关性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获得明确诊断的冠心病住院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展开病毒感染检测,并按照检测结果分成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冠心病合并病毒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统计发现,感染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空腹血糖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为病毒感染与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两者异常会促进病毒感染患者冠心病的发生,在临床防治工作中,应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 标签: 冠心病 病毒感染 危险因素 多因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结核病患者中艾滋病病毒感染状况,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对2012~2014年的结核病患者进行HIV抗体检测,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调查期间,结核病患者中HIV感染率为4.32%,男性占89.41%,年龄30~50岁占68.24%,农民占74.12%,文盲及小学占66.47%。结论结核病患者中HIV感染形势较为严峻,以青壮年男性、农民及文化程度低者居多,在结核病患者中进行HIV抗体检测有其必要性,在临床诊断及治疗上应予以重视。

  • 标签: 结核 艾滋病 感染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个性化护理对小儿轮状病毒感染疗效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择患儿共计130例,入院治疗时间在2016年9月—2018年3月,分为观察组(65例)和对照组(65例),对照组的患儿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分析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和临床症状的改善时间。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护理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止泻时间、大便次数正常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小儿轮状病毒感染的患儿,治疗过程中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加速临床症状的缓解时间,保证患儿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个性化护理 小儿轮状病毒感染 临床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统计分析洪泽地区退休女性宫颈脱落细胞中人乳头瘤病毒感染(HPV)的基因型别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反向点杂交检测技术对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地区退休女性的209例的宫颈癌筛查中HPV感染情况进行统计研究和分析。结果反向点杂交检测技术能用于宫颈癌筛查检测,能够一次性检测出23种HPV的基因型别。检出HPV感染的基因型别,从高到低依次为58、52、53、33、51、16、18、56、35、66、43、59、31、81、42、39、68、45、82,未检出的HPV基因型别为6、11、73、83。结论退休女性有必要需要进行宫颈癌筛查,临床需关注这类群体,定期进行筛查。反向点杂交法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分型检测技术对中国女性宫颈癌的筛查预防治疗、HPV基因型别的分布研究和HPV疫苗的研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数据价值和临床意义。

  • 标签: 宫颈脱落细胞 人乳头瘤病毒 基因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小儿轮状病毒感染应用个性化护理服务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80例作为本次的观察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为两组,分别为干预组和常规组,每组患儿均40例。其中对常规组患儿给予一般护理服务,对干预组患儿给予个性化护理服务,比较干预组与常规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经过临床护理后发现,干预组患儿的护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护理满意度与患儿依从性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给予个性化护理服务有利于患儿疾病的早日康复,可针对患儿的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服务,临床应用价值显著,值得大力推广并应用。

  • 标签: 个性化护理 轮状病毒 小儿 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乙肝疫苗与球蛋白对宫内乙肝病毒感染的控制问题。方法选取100例检测乙肝呈阳性的孕妇分成4组,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只用乙肝疫苗及空白组进行对照,每名孕妇都做HBV-DNA和HBsAg的检测,以及新生儿出生时立即进行静脉血中的乙肝系列的检测,来了解宫内感染的发生率。结果在全程只用乙肝免疫球蛋白组和用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组的新生儿在宫内感染的几率为(3%VS3%),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只用乙肝疫苗组的感染率与对照组的感染率为(11.7%VS14.2%),乙肝疫苗组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使用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不但可以降低新生儿乙肝病毒的携带率,而且可以节约成本。

  • 标签: 乙肝 乙肝免疫球蛋白 宫内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干扰素结合更昔洛韦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的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2016年7月-2016年9月的小儿EB病毒感染患者中随机抽取出68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观察组进行干扰素结合更昔洛韦治疗,对照组进行更昔洛韦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和EBV-DNA拷贝数转阴率。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是97.1%,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是76.4%;观察组的EBV-DNA拷贝数转阴率是94.1%,对照组的EBV-DNA拷贝数转阴率是64.7%。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干扰素结合更昔洛韦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疗效显著,可以有效减少治愈时间,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小儿EB病毒感染 更昔洛韦 干扰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中使用进行个性化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平均分成45例对照组与45例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个性化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儿的护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护理,观察组患儿的腹泻症状消失时间、发热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对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进行个性化护理干预,有助于、控制患儿临床症状、提升其治疗依从性,具有积极意义,满意度高,可推广。

  • 标签: 个性化护理 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 护理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流行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本地区2000年5月-2014年5月出生并接受乙肝疫苗全程免疫的新生儿2100名(观察组)进行调查,以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后血清乙肝病毒(HBV)为标志物,检测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抗体(抗-HBs)及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为指标,并与1985-1999年以前未接受乙肝免疫接种的1900例新生儿(对照组)的血清HBsAg、抗-HBs及抗-HBc指标结果进行对比,观察两组人群HBsAg、抗-HBs阳性率以及HBV流行率。结果观察组接受乙肝疫苗全程免疫人群HBsAg总阳性率为(2.33%),而对照组未接受乙肝疫苗全程免疫人群HBsAg总阳性率为(11.89%)(P<0.05);观察组抗-HBs总阳性率为(52.95%),而对照组抗-HBs总阳性率为(24.36%)(P<0.05);观察组接受乙肝疫苗全程免疫人群HBV流行率为(5.2%),而对照组未接受乙肝疫苗全程免疫人群HBV流行率为(4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程免疫后<1岁儿童抗-HBs阳性率最高,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结论大规模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并保持较高的接种率,可明显降低HBV感染率和流行率,增加抗-HBs水平,从而有效控制HBV的传播。

  • 标签: 乙型肝炎疫苗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流行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磷酸阿糖腺苷对小儿呼吸道病毒感染症状的缓解作用。方法将100例小儿呼吸道病毒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利巴韦林单药治疗,观察组予以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观察临床症状缓解情况。结果观察组发热、咳嗽、咳痰、咽部红肿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0%(P<0.05)。结论单磷酸阿糖腺苷可有效缓解小儿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可进一步提升疗效,可作为小儿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一个不错选择。

  • 标签: 单磷酸阿糖腺苷 呼吸道病毒感染 小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实施系统化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的对象均为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共117例,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儿58例,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患儿59例,采用系统化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的呕吐改善时间、腹泻改善时间、退热时间和治愈时间分别为(1.6±0.3)天、(1.4±0.6)天、(1.3±0.2)天和(2.2±0.6)天,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4.9%,对照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82.8%,研究组比对照组高,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实施系统化护理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 系统化护理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发病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4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39例健康对照者血清CMVIgG抗体。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CMVIgG抗体浓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P=0.038)。结论精神分裂症发病与CMV感染间存在相关性。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巨细胞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的感染状态与宫颈病变的发生及发展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门诊1023例妇女采用液基薄层细胞检测(TCT)、第二代杂交捕获法技术(HC2)-HPV-DNA检测及HPV分型检测,以TCT细胞学正常及高危型HPV阳性的妇女181人为目标人群,随访重复TCT细胞学和HPV基因分型,并对TCT细胞学异常的妇女进行阴道镜下宫颈组织活检。分析不同HPV感染型别、感染状态(持续性感染、间断性感染感染清除)的TCT异常和宫颈病理异常的发生情况。结果目标群体随访1年,持续性HPV感染的女性与HPV感染清除或间断性感染的妇女相比宫颈病变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目标群体随访2年,持续性HPV感染女性比HPV感染清除或间断性感染妇女有更高的宫颈病变发生率(P<0.05)。多重HPV感染并不比单一型别感染有更高的宫颈病变发生率(P<0.05)。高危型HPV16和HPV18持续感染发生率高,且宫颈病变的发生率增加(P<0.05)。结论持续性HPV感染2年以上,尤其HPV16及HPV18的持续性感染,发生宫颈病变的风险明显增加。高危HPV型别及感染状态的甄别更有临床指导意义。

  • 标签: 宫颈病变 HPV基因分型 持续性HPV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