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损伤原因和防治。方法回顾我院2000-2010年11年中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总计3655例,共计发生损伤7例,发生率不到0.2%。其中胆道损伤4例,包括右肝管和胆总管烧灼伤各一例,胆总管横断伤1例,胆囊迷走胆管损伤1例;十二指肠损伤1例;胃壁烧灼伤1例;横结肠损伤1例。结果十二指肠损伤患者术后出现腹部剧烈疼痛,寒颤高烧,弥漫性腹膜炎体征,腹穿可抽及胆汁样腹水,腹部平片膈下可见游离气体,行急症剖腹探查,术中证实为十二指肠穿孔,行十二指肠造瘘+T管引流+十二指肠减压引流+腹腔引流。术后3天再次发生肠瘘,转上级医院再次手术后,导致医疗纠纷。其他皆术中发现,中转开腹手术,术后顺利恢复。结论(1)严格.充分的术前准备如禁食,术前插胃管,清洁洗肠等;(2)术中解剖胆囊三角清楚,辨清胆囊管.胆总管.肝总管之间关系;(3)规范.熟练的操作;(4)及时.果断中转开腹。以上4点是避免除腹腔镜胆囊切术中副损伤的关键。

  • 标签: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副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肌电图检查在肿瘤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肿瘤综合征患者30例,健康人30例,分别对其进行肌电图检查,记录两组患者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末端潜伏期、运动波幅、运动传导速度,并比较两组数据均值。结果肿瘤综合征组较健康人组来说,四种神经的运动末端潜伏期延长、运动波幅减低、运动传导速度减慢,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肌电图能够对神经肌肉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为疾病的判断提供重要的数据信息,是肿瘤综合征临床诊断的敏感而可靠的检查手段。

  • 标签: 肌电图 副肿瘤综合征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膝关节内侧韧带损伤是临床常见疾病,文章首先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回顾膝关节内侧韧带的解剖特点和临床分级诊断,然后通过病案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其临床损伤机制、辩证要点、中西诊断、治疗原则,再阐述针刺结合中药的治疗过程,最后比较针刺和中药治疗的异同点并论述二种治疗之间的结合优势。

  • 标签: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 内侧半月板撕裂 针刺 穿破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膝关节外侧韧带的解剖结构及超声扫查技巧,评价分析超声在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6位膝关节韧带正常者和9位膝关节外侧韧带韧带损伤者进行双侧膝关节外侧韧带高频超声扫查,总结正常外侧韧带的解剖结构、超声扫查技巧和损伤的超声表现。结果以股骨外侧髁解剖为标志,采用俯卧位快速、清晰显示膝关节外侧韧带(LCL)。对照组16位志愿者左侧、右侧LCL长径、厚径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32例韧带统计显示韧带LCL长径、厚径与体质量指数、体表面积存在正相关。实验组LCL长径、厚径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俯卧位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LCL的走行及形态结构。正常受检者双侧LCL长径、厚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体质量指数、体表面积均存在正相关。损伤者LCL长径、厚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声是诊断LCL损伤的一种简便、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 标签: 超声扫查 膝关节外侧副韧带 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对膝关节的内侧韧带损伤针刺放血治疗的临床效果做研究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0例膝关节的内侧韧带损伤病患,分为对照组11例(电针针刺放血治疗)和观察组9例(温排针针刺放血治疗)两组,比对不同方式下两组病患的治疗结果。结果经研究比对,在对照组和观察组以不同的针刺放血治疗后病患的病情状况全部得以好转,但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63.7%)显然低于观察组的8(87.4%),χ2=2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与温排针针刺放血对于治疗膝关节的内侧韧带损伤病患都有一定的临床作用,但温排针用于治疗膝关节的内侧韧带损伤病患的疗效更快速有效,值得在临床中普及运用。

  • 标签: 针刺放血疗法 临床效果 膝关节的内侧副韧带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麦默通旋切术在切除腋窝乳腺的应用。方法对超声引导下麦默通旋切术切除腋窝乳腺69侧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乳腺均成功切除。未发生气胸、血胸及其他严重并发症。6侧出现轻度皮下瘀血,5天后自行消散;1侧出现局部血肿,术后2月复查血肿消失。随访2个月至6个月,全部患者原隆起的皮肤均恢复平坦,未发现皮肤赘垂等情况,双上肢功能如手术前。结论麦默通微创旋切术具有出血少,创伤小,恢复快及美容效果好等优点,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超声引导 麦默通旋切术 副乳腺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肝静脉在布加综合征中的超声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20例布加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在征得所有受试者知情同意下进行超声检查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布加综合征患者肝静脉超声表现为在第一肝门水平注入下腔静脉,腹侧为门静脉分支,二者常相伴而行,此外,肝静脉管腔不同程度扩张,影像可见不同数量的交通支与梗阻肝脏连接;观察组肝静脉显示率70%,与对照组25%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超声指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明确肝静脉在布加综合征中的超声表现并分析超声指标将能够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有助于临床诊疗工作的开展。

  • 标签: 副肝静脉 布加综合征 超声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上肢手术中两种设定自动气压止血带压力方法的止血带损伤发生率。方法将40例上肢手术术中需用自动气压止血带止血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例,对照组以患肢指端血氧饱和度波形成直线时的充气压力设定,实验组以便携式彩超观察肱动脉血流峰图完全消失时的充气压力设定,对比2组止血效果及止血带损伤发生率。结果两组止血效果相同,但实验组患者止血带缚扎部位疼痛程度、解除止血带后缚扎部位皮肤的损伤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彩超观察肱动脉血流峰图完全消失时设定的止血带压力,能减少气压止血带所引起的损伤,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个体化 充气压力 止血带副损伤
  • 简介:摘要全民运动下的体质提升,伴随着放松训练和放松技术的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在此基础上,本文从放松训练的角度,对以往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

  • 标签: 运动 身心健康 放松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目标导向式重复性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方法从2015年1月—2018年3月期间选取6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参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目标导向式重复性运动,比较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在MBI、FMA-UE的评分情况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明显优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在治疗期间采用目标导向式重复性运动训练能够有效的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情况,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目标导向式重复性运动训练 脑卒中 上肢运动功能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康复中心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15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康复科治疗治疗训练,实验组在上述基础上还增加运动想象疗法。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Fugl-Meyer量表中上下肢功能积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在常规综合康复训练基础上采用运动想象疗法,可有效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以及生活能力的提高。

  • 标签: 运动想象 脑卒中 偏瘫 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从运动控制训练探讨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方法。方法此次研究对象为我园在2015年9月—2018年10月间收治,临床诊断为GMFCSⅡ级痉挛型的双瘫脑瘫患儿,共60例患儿。根据抽签法,分为A、B两组,每组人数相等。两组患儿均接受运动疗法,A组患儿在运动治疗基础上,每天增加15分钟的运动控制训练;B组患儿在运动治疗基础上,每天增加15分钟的肌力训练。三个月后,通过对比治疗前后患儿粗大运动功能量表中D区和E区分值的变化,分析运动控制训练对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作用。结果三个月持续治疗后,每天增加15分钟运动控制训练的A组患儿,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中D区和E区的评分优于B组患儿,且数据检验(P<0.05),具备分析价值。结论运动控制训练在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方面有重大意义,值得临床实践、推广。

  • 标签: 运动控制训练 脑性瘫痪 粗大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院流感嗜血杆菌和流感嗜血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机制,以便指导临床医生合理选择抗生素及防治院内感染。方法采用MIC法和头孢硝噻吩纸片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2月1日两年来我院患者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93株流感嗜血杆菌和流感嗜血杆菌的耐药表型。结果2015年—2017年93株嗜血杆菌患者,年龄分布主要为60~99岁,下呼吸道标本中的流感嗜血杆菌检出率为1.28%,流感嗜血杆菌的检出率为1.27%。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74.47%,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47.83%。93株流感嗜血杆菌和流感嗜血杆菌中,57株氨苄西林耐药,其中44株?-内酰胺酶阳性,且氨苄西林均耐药,13株?-内酰胺酶阴性但氨苄西林耐药。流感嗜血杆菌和流感嗜血杆菌均对环丙沙星,四环素,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利福平,美洛培南耐药率低<15%,对复方磺胺耐药率高>80%。结论流感嗜血杆菌和流感嗜血杆菌对复方磺胺耐药率最高,其次对氨苄西林耐药率高。?-内酰胺酶阳性的流感或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的主要耐药机制是产biaTEM型?-内酰胺酶。

  • 标签: 流感嗜血杆菌 副流感嗜血杆菌 下呼吸道 氨苄西林 ?-内酰胺酶耐药表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动集训对脑瘫患儿康复训练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康复治疗的两组患儿,实验组、对照组各30例。康复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88)的功能区得分及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评定结果。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88)的功能区得分均优于治疗前,两组粗大运动疗效(GMFM-88得分)评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评定适应能力、语言、社交行为各能区的发育商(DQ),治疗6个月后比较,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运动集训与常规康复相结合可以更有效提高患儿的认知、语言和社会适应能力,对脑瘫儿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更有实际意义。

  • 标签: 脑性瘫痪 运动集训 康复疗效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塑形技术对恢复期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方法选取恢复期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各20例。A组采用塑形技术+行为技术+限制技术,B组采用塑形技术+限制技术,C组采用作业疗法+限制技术。结果而在三组的MAL指数对比中,A组治疗后6个月以及12个月的MAL指数,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B组和C组的MAL指数对比却不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采用单独的塑性技术和强化作业疗法中发现,两组的康复疗效具有共同的效果;而A组采用塑形技术联合行为技术的方法,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康复疗效。因此,在康复治疗中的行为因素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 脑卒中 上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肱骨远端骨折运动康复疗效。方法肱骨远端骨折经手术治疗结合运动治疗,治疗肱骨远端骨折218例,并取得良好疗效。结果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肱骨远端骨折的关节功能恢复中,就骨折本身而言骨折类型的相伴概率最小,为0.003,Wald统计量值最大,为8.774说明该变量在肘关节功能恢复中很重要,其次为固定程度和肢体肿胀情况。结论骨折病人的治疗和康复是不宜分割的整体,功能康复是治疗的最终目的,功能锻炼是任何治疗都无法替代的。

  • 标签: 肱骨远端骨折 运动康复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运动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分析运动治疗的作用。方法以50名2型糖尿病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常规组两组,每组患者各25例,一组为观察组,引导患者进行有计划的运动锻炼,另一组为常规组不进行运动锻炼。对两组患者的血糖、胰岛素、血脂、血黏度、内脂素以及血液流变性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各项检测指标改善效果良好,两组对比有明显的差距。结论运动锻炼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在临床中有使用价值。

  • 标签: 运动治疗 2型糖尿病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动疗法在偏瘫患者治疗过程中对其身体功能的恢复所产生的实际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进行康复治疗的48例患者按照其治疗意愿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12例;治疗组患者采用运动治疗同时配合进行电脑中频治疗、作业治疗;对照组的12例患者采用电针方法进行主要治疗。结果36例患者偏瘫肢体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治疗组偏瘫肢体的恢复程度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相比,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运动疗法对改善偏瘫侧肢体运动功能有显著疗效。

  • 标签: 偏瘫 运动疗法 早期介入 康复
  • 简介:田径运动是所有运动项目的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体育运动水平的主要标志。学校业余田径训练是学校课余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养青少年田径运动后备人才,进行全面身体素质训练,学习和掌握基本动作技术,基本战术。为将来从事专业体育训练,提高运动成绩等方面打好基础。

  • 标签: 田径训练 运动损伤 学校 田径运动 体育训练 运动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