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微生检验感染控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0月-2020年10月的住院患者18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分别为实验组与常规组,每组患者各90例。常规组采用一般性的治疗方法,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微生检验,观察并统计两组住院患者的感染程度与感染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感染率为8.0%,常规组的为25.0%,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总体的病情感染程度明显轻于常规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疾病感染控制中应用微生检验可以有效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值得进一步推广并应用。

  • 标签:   微生物检验 感染 控制  
  • 简介:【摘要】医院感染作为医疗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仍然受到众多的关注。临床微生检测的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感染病菌做到先发现先预防的作用,因此本文从微生检测对于控制医院感染的作用出发进行探讨,同时对在现有技术下如何有效的提高临床微生检测的途径做出了分析。

  • 标签: 微生物检验 医院感染 临床作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临床微生标本规范化采集对微生检验结果的重要性。方法 从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患者抽取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微生标本采集方法,而观察组采取规范化微生标本采集方法,比较两组的微生检验结果异同。结果 观察组的血液微生标本阳性检出率、尿液微生标本阳性检出率、痰液微生标本阳性检出率、伤口分泌液阳性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结论 标本采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微生检验结果,采取规范化的微生标本采集方法能够最大层度上提高微生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提高检验水平,为疾病诊治提供参考,因此,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临床微生物标本 规范化采集 微生物检验结果 重要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微生形态学检验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我院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收治的感染性疾病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31例)及对照组(31例),对照组患者不开展微生形态学检验,由临床医师开展经验性抗生素给药干预,对照组患者则基于微生形态学检验开展针对性抗生素给药干预,就两组患者抗生素干预后感染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对比,同时就研究组患者病原菌菌株检出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轻度感染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中度、重度感染患者占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中大肠埃希菌感染率最高,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肺炎克雷白杆菌,均为单一病原菌感染。结论:对感染性疾病患者开展微生形态学检验能够有效提升抗生素干预的效果,提升感染控制效果。

  • 标签: 感染性疾病 微生物形态学 致病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微生检验对临床合理用药和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的作用效果。方法:设置2020年4月--2022年3月为观察时间段,采用数字表法将98例患者分为未检验组和检验组,未检验组未采用微生检验检验组采用微生检验,观察两组临床用药合理率和医院感染发生率情况。结果:(1)未检验组和检验组临床合理用药率对照中,未检验组合理用药率为21(例)42.85%,检验组合理用药率为32(例)65.30%,(x2=11.392,p=0.012),两组有差异。(2)未检验组和检验组医院感染发生率对照中,未检验组总感染发生率为13(例)26.53%,检验组总感染发生率为4(例)8.16%,(x2=10.334,p=0.013),两组有差异。结论:在临床治疗中采用微生检验效果显著,值得推荐。

  • 标签: 微生物检验 合理用药及 医院感染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不同临床标本微生检验的阳性率。方法 :选取 2017 年 1 2月至 2018 年 1 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检验的 225例临床标本,将其定义为研究组,并选取 2016 年 11 月至 2017 年 11 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检验的 225例临床标本,将其定义为对照组;全部入选的临床标本均由具有丰富经验的临床检验工作人员开展微生检验工作,对全部标本的检测结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两组临床标本的微生检验均完成后显示,研究组 225例临床标本中,共检测出 48例阳性标本,阳性检出率为 21.33%,对照组 225例临床标本中,共检测出 79例阳性标本,阳性检出率为 35.11 %,组间对比,存有明显的差异( p<0.05);且对两组临床标本中不同种类标本的阳性检出率观察对比,呼吸道标本及伤口分泌物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标本( p<0.05)。结论:在微生检验中临床上应将检验科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及能力等提高,并对相关检验操作流程进行规范,以将标本微生检验的准确性提高,为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 标签: 微生物检验 不同临床标本 阳性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生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并且提出质量控制措施。方法:选择疾控中心2019年6月-2020年7月期间收到的110份不合格微生检验标本为研究对象,对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的110份标本中,85份为血液标本,占77.27%,25份为饮用水标本,占22.73%;通过分析影响因素,本组的110份标本中,占有较高比例的是取样操作不规范,标本污染次之,还有送检不及时以及条码错误等。结论:有诸多因素可导致微生检验标本不合格,要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从而提高合格率。

  • 标签: 质量控制 标本 微生物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临床微生检验结果的因素,并研究质量控制对策。方法:选择2019年5月~2020年12月间本院检验科出具的5000份临床微生检验报告,对检验不合格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影响临床微生检验结果的因素,然后针对性制定质量控制对策。结果:送检不合格的报告为93份,不合格率为1.86%(87/5000),影响临床微生检验结果的因素包括检验人员因素(34.41%)、样本质量因素(32.26%)、操作规范因素(25.81%)、其他方面因素(6.45%)。相应的质量控制对策为:严格控制标本质量、提高检验人员素质、严格规范操作规程、做好仪器设备保养。结论:微生检验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需要针对性采取质控对策,以提高检验质量,保证检验结果的正确性。

  • 标签: 临床微生物检验 影响因素 质量 控制
  • 简介:         【摘要】目的:探究婴幼儿腹泻诊断及治疗应用中采取微生检验微生检验质量控制的影响。(目的的这段话是否需要写上治疗有效率、干预满意度;看需求,加不加问题不大)方法:参与本次研究的对象为腹泻患儿,均在2019年2月-2020年2月期间收入本院,共50例。将其进行随机分组,即为干预A组及干预B组,其中干预B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干预A组采取微生检验,每组各25例。对两组治疗有效率、检验质量以及干预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由研究结果方面上可见,干预A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干预B组(P<0.05)。干预A组干预满意度凸显高于干预B组(P<0.05)。干预A组检验质量凸显高于干预B组(P<0.05)。结论:在婴幼儿腹泻诊断及治疗中及时采取微生检验,能够明确患儿感染的病原菌,能够明确临床诊断和正确治疗,有助于提升患儿腹泻的治疗有效率,提高临床检验质量,从而对其干预满意度予以提升。由此可以见得,此种方法可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 标签: 微生物检验 质量控制 腹泻患儿 治疗有效率 干预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微生检验不合格的原因以及相应的质量控制对策。 方法 : 本次研究选自我院收集的微生检验标本,共 468 份,对标本质量进行检验,共 45 份未达到检验标准。整理相关资料,找出标本不合格的相关性因素,针对标本采集、储存及检验各个工作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工作质量上的管控,降低标本检验不合格率。 结果 :在微生标本检验中,存在尿液标本、痰液标本等不同微生标本类型,在 45 份 微生标本不合格原因的分析中,标本污染所占比重最高,对应数值为 48.89% ( 22/45 ),其次为标本采集不规范,占比值为 42.22 ( 19/45 )。此外,采血量不足、送件不及时也是微生标本不合格的原因。 结论 : 微生检验是临床疾病诊断的重要方式,为确保微生标本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应加大标本采集、运输及保存相关工作环节的管理力度,严格要求每一位员工,提高各项工作实施的效率和质量,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 标签: 微生物检验 不合格 原因 质量控制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微生临床检验方法与细菌耐药性监测要点。方法 在 2018年 5月 -2019年 5月期间出现细菌感染症状的患者临床血常规、尿常规检查工作中,随机抽取 100份化验报告,观察致病菌的种类及细菌的具体耐药性情况。结果 100份报告中,共发现革兰阳性球菌 40株,革兰阴性杆菌 60株。而耐药菌株检出率最高的是 ICU患者,占比 33.33%。其次为临床外科患者,占比 20%。最后是临床内科患者,占比 12.5%。结论 科学开展临床微生检验及细菌耐药性的监测工作,能够为医护人员拟定科学的临床诊疗方案提供数据支持,进而提高治疗工作的合理性,尽快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健康。这还有助于提高患者对医院诊疗工作的满意度,需要医院引起重视。

  • 标签: 微生物 临床检验 细菌耐药性 监测工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临床微生检验和细菌耐药性监测的应用意义可以指导临床科室合理应用抗生素。方法:设定实验时间为2019.01.01——2019.12.31为起止,总结本院门诊常规治疗患者需送检微生培养标本数量作为基本内容总计60例,并在脑外科病历中挑选需送检微生培养标本数60例,前者被设为常规组、后者被设为实验组,由此分析常规治疗中所用耐药性监测技术与微生检验工作的作用,分析临床应用意义。结果:在检测革兰阳性菌结果统计中发现,常规组的样本检出率为27.9%,而实验组的样本检出率为50.0%。常规组中样本革兰阴性菌检出率为65.0%,实验组中样本革兰阴性菌检出率为97.5%。本次研究调查中共计可见有耐药性致病菌种类共计三十八类,其中致病菌类别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极高(100%),屎肠球菌对红霉素、四环素的耐药率极高(100%);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噻肟、氨曲南耐药率极高(100%),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噻肟、氨曲南耐药率高于80%。结论:临床微生标本的检验工作中多使用临床微生检验与细菌耐药性监测并提升其使用精准性,有利于细菌病原体检出率提升,减少耐药菌株数量从而加强临床合理用药,提高治疗效果,并为临床用药提供保障。

  • 标签: 细菌耐药性 微生物检验 临床应用 检出
  • 简介:[摘要]目的:细菌培养、涂片镜检在微生检验中的临床价值研究。方法:随机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9年10月-2021年01月接受微生检验的患者200例,全部患者采集标本后均给予细菌培养以及涂片镜检,分析其应用效果。结果:无菌体液标本合格率为100%,通过细菌培养、涂片镜检检查后,阴性100例,阳性10例,符合率为79.13%。痰液标本合格率为80.0%,通过细菌培养与涂片镜检检查后阳性9例,阴性18例,符合率为67.5%。因粪便标本11例菌群数量较高,故在涂片镜检后仅可对菌群进行观察,亦可对有无真菌感染现象予以判断,但无法鉴定其病原菌。结论:涂片检验、细菌培养在微生检验中各有优劣处,联合应用两种检验方式更有利于将检验效果提高。

  • 标签: []细菌培养 涂片镜检 微生物检验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检验微生检验质量的相关影响因素,并且对病原菌耐药性情况进行研究。方法 将 2018年 5月到 2019年 1月我市妇幼保健院检验科的 102例患儿的相关检验报告作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研究所有患儿病原微生检验结果的状况,并且对患儿病原菌的耐药性检测结果进行评价和分析总结。结果 通过对检验报告的分析总结而得出,检验结果准确的检测报告 92例,检验结果错误的报告 10例;对导致检验微生检验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主要存在检验人员因素 2例,标本因素 4例,操作因素 2例,其他因素 2例;对于病原菌的耐药性进行调查,大肠埃希菌标本 56例,耐药青霉素 0,耐药头孢噻吩 18例,耐药氨苄西林 3例,耐药红霉素 0, 46例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药青霉素 44例,耐药青霉素 42例,耐药头孢噻吩 39例,耐药氨苄西林 28例,耐药红霉素 29例。结论 当前检验科的微生检验质量会受到检验人员、检验标本、检验操作等相关因素的干扰,因此应针对这些因素强化相关检验工作,降低差错事件的发生;此外我市妇幼保健院的大肠埃希菌主要对头孢噻吩具有耐药性,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多种抗生素普遍存在耐药性,临床干预时应予以控制

  • 标签: 检验科 微生物质量检验 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