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产科护理新模式对促进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率的影响。方法 :组内共选取了 74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为我院产科于 2019年 5月至 2020年 4月收治,符合入组标准,按照卡牌法将 74例患者随机分配为了两组,一组为对照组,另一组为观察组,分别使用常规护理、产科护理新模式,每组 37例患者,并对比两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满意度。 结果:应用产科护理新模式的观察组,自然分娩产妇33例, 4例剖宫产,自然分娩率 89.18%;而使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自然分娩、剖宫产例数分别为 23例、 14例,自然分娩率 62.16%,对比来看观察组自然分娩率明显更高,( P< 0.05)。其次,观察组显效、有效、无效例数分别为 24例、 11例、 2例,满意度 94.59%;对照组显效 20例,有效 9例,无效 8例,满意度为 78.37%,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 结论:在产科护理新模式下,可有效降低剖宫产率,提高自然分娩率。

  • 标签: 产科护理新模式 自然分娩 剖宫产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在产科自然顺产孕妇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医院产科收住的 110例自然顺产孕妇,根据不同护理方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55例。对照组孕妇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孕妇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个性化护理。结果:观察组产妇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以及总产程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产妇分娩 72h后的 SAS评分以及分娩 24h、 72h后的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产妇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个性化护理能显著缩短顺产产程,降低患者分娩焦虑和疼痛,有利于提高整体护理满意度。

  • 标签: 个性化护理 产科自然顺产孕妇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护理干预对初产妇自然分娩焦虑和不良反应的影响 。方法:选择 120 例自然分娩初产妇为试验对象,选择 单双号随机化分组 ,各 60 例, 分别选择全面性护理、常规护理 。结果:观察组 SAS 评分( 18.66±1.44 )分、 VAS 评分( 20.12±2.68 )分、 并发症发生率 ( 1.67% )低于对照组, 产后 2 小时出血量( 151.32±25.96 ) mL 、产后 24 小时出血量( 214.03±28.95 ) mL 少于对照组 ( P < 0.05 ) 。结论:对自然分娩初产妇实施全面性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可降低不良反应,缓解焦虑情绪 。

  • 标签: 护理 初产妇 自然分娩 焦虑 不良反应
  • 简介:【摘 要】 目的:采用护理干预方式对增加初产妇自然分娩率和母乳喂养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本院在 2018年 3月~ 2019年 2月这一年入住的 280例初产妇,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命名为实验组( 140例)和普通组( 140例)。其中对实验组产妇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普通组产妇进行常规护理干预,最后将两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产后出血量、泌乳量和母乳喂养情况加以对比。结果:实验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要明显高于普通组,产后出血量较普通组也更少,产妇产后 3天的泌乳量要比普通组的泌乳量多,母乳喂养率比普通组的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使产妇降低剖宫产率,提升自然分娩率,同时对产妇产后泌乳、提升母乳喂养率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初产妇分娩方式 母乳喂养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本地区学校教学环境、卫生状况,从而为政府在学校教学环境卫生改善方面的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目前本地区约有 156 所中小学校,在 2019 年期间抽取 81 所学校进行了教学环境卫生监测,监测覆盖率为 51.92 %,依据相关监测方法对该 81 所学校教学环境、卫生等进行监测,主要包括教室人均面积、桌椅配置、前排课桌与黑板间距、采光系数(室内照度 / 室外照度)、黑板照度、课桌照度等项目。结果: 2019 年共监测 81 所中小学校,教室采光系数达相关标准,而教室人均面积、课桌配置、椅子配置、前排课桌与黑板间距、黑板照度及课桌照度等项目均未达相关标准,除教室采光系数外,城区学校各项目监测结果达标率与农村学校存在显著( P < 0.05 )。结论:本地区中小学校在教室人均面积、桌椅配置、前排课桌与黑板间距、黑板照度、课桌照度等指标达标率较低,且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政府须结合具体情况开展针对性改进工作,从而为学校师生创造良好的环境

  • 标签: 学校 教学环境 卫生 监测
  • 简介:摘要:现如今,环境污染问题我国乃至整个世界十分重视。微生物降解被认为是清除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主要方式。近些年,有关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研究报道主要集中于纯培养单菌株。然而,单个降解菌株的生物强化修复在实际应用中往往效果不佳。实际上,自然界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大多数是由微生物菌群介导,而不是由单个微生物菌株独立完成的。与单个降解菌株相比,微生物菌群具有更强的代谢互补性和互营作用,其在有机物污染的修复方面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综述了具有有机污染物降解功能的不同微生物菌群以及菌群高效代谢有机污染物的机制,概述了菌群代谢互作的最新研究方法,并强调基于菌群代谢互作设计合理菌群结构在微生物强化修复应用中的重要性,重点讨论了基于菌群代谢模型的计算机模拟在研究复杂微生物菌群代谢互作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在指导最佳功能菌群的人工设计和构建方面的应用前景,以期为修复污染环境提供理论依据和解决方案。

  • 标签: 有机污染物 微生物菌群 菌群代谢模型 生物修复 微生物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