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方法应用于 PICU患儿 Y型静脉留置输液护理的研究效果。方法:选取 2015年 1月~ 2017年 4月进入我院 PICU进行 Y型静脉留置输液的 10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之后,应用风险管理前后静脉留时间、出现阻塞、外渗、意外脱出以及静脉炎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静脉留时间、出现阻塞、外渗、意外脱出以及静脉炎出现的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 P< 0.05)。结论:将风险管理的方法应用于 PICU患儿 Y型静脉留置输液护理中,极大的降低了出现风险的情况,提高了静置的使用效率,降低了医疗的成本,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使用。

  • 标签: 风险管理 PICU患儿 Y型静脉留置针 输液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伞形刺加温和齐刺温两种方法对粘连期肩周炎患者治疗的疗效 方法 2018年 3月至 2019年 2月在我院确诊为粘连期肩周炎患者 180例 ,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齐刺温)和试验组(伞型刺加温),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疼痛评分( VAS )、肩关节功能 评分、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度及临床疗效的统计学差异。 结果 治疗后比较,试验组患者 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 ( P<0.05),试验组患者 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 ( P<0.05)。 结论 伞形刺加温针法治疗粘连期肩周炎效果更好,能够更好的降低患者疼痛,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 标签: 伞形刺加温针 齐刺温针 粘连期 肩周炎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静脉留置在小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 2016年 8月 -2018年 5月本院接诊的患儿 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电脑随机双盲法进行分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均有 50例。研究组应用静脉留置护理方案,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方案。分析两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家属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 4.0%,明显比对照组的 22.0%低,组间差异显著( P< 0.05)。研究组的家属满意度为 96.0%,明显比对照组的 84.0%高,组间差异显著( P< 0.05)。结论:采取静脉留置护理方案对患儿进行干预,能够显著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家属满意度,改善护患关系。

  • 标签: 小儿护理 家属满意度 静脉留置针 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 目的 探讨弹性髓内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方法 对我科 2015 年 7 月~ 2016 年 12 月收治的 8 例儿童股骨中上段骨折采用闭合复位弹性髓内固定治疗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8例均获得随访,时间 6 ~ 24 个月。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发生。术后 4 ~ 6 个月骨折全部愈合,顺利拔出髓内。结论 对弹性髓内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进行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 可减少并发症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利于患儿早日回归社会。

  • 标签: [ ]弹性髓内针 儿童股骨干骨折 护理体会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对腰痛患者予以超声中频治疗仪的超声导入双氯芬酸钠气雾剂治疗的临床价值,旨在为临床治疗工作开展提供参考意见。 方法: 选择我院于 2018 年 3 月 -2019 年 4 月期间收治 82 例腰痛患者。 对照组 41 例,男性 20例,女性 21例,年龄 28-69 岁,平均( 56 .66±3.22)岁 ,观察组 41 例,男性 22例,女性 19例,年龄 25-75 岁,平均( 59.21±3.31)岁。观察组患者采取超声中频治疗仪的超声功能导入双氯芬酸钠气雾剂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取双氯芬酸钠气雾剂治疗。比较治疗后 VAS 评分、 BOM 评分以及临床症状分值。 结果: 经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患者 VAS 评分与 BOM 评分低于治疗前,且直腿抬高试验、腰部压痛程度以及站立弯腰试验等症状分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通过药物导入的效果比单独使用双氯芬酸钠气雾剂效果更好,促进增加药物的疗效,便于吸收,治疗时间内效果明显。

  • 标签: 腰痛 超声治疗仪 药物导入 双氯芬酸钠气雾剂 症状分值
  • 简介:[ 摘要 ] 目的: 对急诊输液护理中护患沟通技巧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方法: 本次抽取 2018 年 4 月 ~2019 年 1 月期间在本院急诊进行输液治疗的患者 98 例,根据患者入院进行输液治疗时间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 2 组,实验组( n=49 例)和参照组( n=49 例),给予参照组常规的护理干预方式,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强与其进行沟通交流。并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评分以及护患纠纷的发生率进行研究比较。 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 93.87% )显著高于参照组( 61.22% ),且实验组的护患纠纷发生率( 10.20% )与参照组( 42.85% )相比较低,实验组优势显著, P < 0.05 。 结论: 在急诊输液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加强与其进行沟通交流可以有效的减少护患纠纷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因此,值得应用推广。

  • 标签: 急诊 输液 沟通护理 护患纠纷 满意度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细穿刺在甲状腺结节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 2017年 3月 -2018年 12月本院接诊的甲状腺结节病患 60例为研究对象,并对其施以超声引导下细穿刺活检,同时将手术病理检查的结果作为标准,评估超声引导下细穿刺对甲状腺结节进行诊断的效果。结果:本组 60例病患(共 82个结节)超声引导下细穿刺活检对甲状腺良性结节的诊断准确率为 92.86%( 52/56),对甲状腺恶性结节的诊断准确率为 84.62%( 22/26),总诊断准确率为 90.24%( 74/82)。涂片不满意 3个,不满意率为 3.66%。结论:于术前诊断中合理运用超声引导下细穿刺活检,可获得比较高的诊断准确率,既有助于指导治疗,又能实现术前定性诊断,建议临床推广。

  • 标签: 细针穿刺 术前诊断 甲状腺结节 病理检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中亚低温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接收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者 84例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字列表法分为两组,即 42例患者的对比组(选择实施常规疗法治疗),及 42例患者的研究组(在对比组的基础上,选择实施亚低疗法治疗)。观察分析两组间的 GOS评分和治疗疗效情况。结果:研究组的 GOS评分良好率为 52.38%,高于对比组的 30.95%;而治疗有效率为 95.24%,高于对比组的 78.57%( P< 0.05)。结论: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者开展亚低温疗法治疗,有助于患者病情缓解,预后改善。

  • 标签: 亚低温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 治疗效果
  • 简介:[ 摘要 ] 目的: 分析小儿静脉输液采用护理干预对于顺从性与穿刺成功率的影响。 方法: 选取我院 2017 年 3 月 ~2018 年 9 月期间采取静脉输液的小儿患者 102 例进行研究分析,将 102 例患者分为实验组 51 例和对照组 51 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采取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儿的输液顺从性和穿刺成功率。 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输液顺从率高于对照组,两组采取静脉输液小儿患者通过不同护理手段,输液顺从性对比具有差异则表示统计学有意义。实验组患儿输液的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儿的穿刺成功率对比具有差异则表示统计学有意义。实验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对比具有差异( P 〈 0.05 )。 结论 :为小儿实施静脉穿刺输液患儿采取综合护理后,穿刺一次成功率和患儿输液的依从性明显提高,通过综合护理能够提高患儿输液护理质量,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

  • 标签: 小儿静脉输液 综合护理 顺从性 穿刺成功率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在急诊儿科留观输液患儿及家属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 2018年 1月 -2018年 12月于本院急诊儿科留观输液患儿 20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其干预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儿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急诊儿科留观输液患儿及其家属进行护理,提高了患儿及家属对患儿所患疾病及所用药物的了解,减轻焦虑,同时也提高了输液安全和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临床广泛推广运用。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急诊儿科 输液
  • 简介:【摘要】:静脉留置又为套管,随着医学技术的发作,留置的应用优势也越来越显著【 1】。因为留置能减少患儿反复静脉穿刺,减少穿刺痛苦,保护血管,并且还能有提高护理工作效率,深受儿科护理工作人员的喜爱,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会导致患儿留置导管失败或者留置时间减短,不能够达到静脉留置的理想效果。

  • 标签: 儿科,针对性护理干预,静脉留置针,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康复护理及功能训练的效果。方法:我院 74例 2017年 2月至 2018年 8月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结果:康复护理和功能锻炼组疾病疗效、开始康复锻炼的时间、住院的总天数、残疾程度评分、 ADL评分、生活质量水平相比较对照组更好, P< 0.05。康复护理和功能锻炼组致残率低于对照组, P< 0.05。结论:常规方法 +康复护理和功能锻炼重型颅脑损伤效果确切。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康复护理 功能训练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在早产儿脑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 2016年 4月 -2018年 4月就诊早产儿脑损伤患者共 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 50例正常产儿,给予他们磁共振诊断,研究观察不同胎龄早产儿的 PVL(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发生率、 ICH(颅内出血)发生率以及妊娠高血压、宫内感染、胎盘早剥、胎膜早破、宫内窘迫与 PVL和 ICH发生率的关系。结果:不同胎龄的早产儿的 PVL发生率、 ICH发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早产儿胎龄越小其 PVL发生率、 ICH发生率越高。宫内感染、胎膜早破、宫内窘迫与 PVL和 ICH的发生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妊娠期高血压、胎盘早剥与 PVL和 ICH的发生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磁共振在早产儿脑损伤的诊断中具有理想效果,可为医师提供准确、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具有突出的临床价值,该种诊断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磁共振 早产儿 脑损伤 诊断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泌尿系统功能障碍是脊髓损伤( SCI)后的主要功能障碍之一,但往往是不受重视的,但是这是患者恢复身体功能的第一步,泌尿系统疾病常困扰着患者的日常生活,许多患者称之为“难说”,这是影响 SCI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如果处理不当,会发生继发性感染、结石、肾积水等并发症,严重的会导致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2015年 1月至 2017年 12月共收治脊髓损伤 59例,其中一些患者进行了早期的泌尿外科治疗,包括早期膀胱功能检查、间歇性导尿和泌尿系统日记建立。

  • 标签: 脊髓损伤患者 泌尿系统管理 临床康复指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克氏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Bennett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 2014年 1月 -2019年 9月我院收治的 Bennett骨折患者 26例临床资料,其中新鲜骨折 22例,陈旧性骨折 4例。入院后均试行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其中 4例拒绝手术, 22例患者采取切开复位克氏固定治疗,术后复查 X线, 2周拆线,石膏固定 3-4周,术后 4-6周复查 X线检查骨折愈合情况,术后根据具体情况 5-6周取出克氏,随访并指导功能锻炼,以拇指外展、对掌功能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26例患者,保守治疗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约 6周,功能评定:良;手术治疗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约 6-8周,优 17例,良 2例,可 1例,优良率为 95.00%。其中恢复较差 1例为陈旧性骨折,术后功能恢复欠佳。结论:治疗 Bennett骨折患者采用改良克氏复位内固定治疗方案效果明显,该治疗方案值得推广。

  • 标签: Bennett骨折 改良克氏针 复位内固定 优良率
  • 简介:【摘要】:目的 对剖宫产手术患者使用 26 号腰麻与腰硬联合麻醉的麻醉效果进行比较,为临床上选择合理的麻醉方式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我院妇产科 2017 年 3 月 -2018 年 10 月收治的 110 例剖宫产产妇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 55 例产妇。观察组产妇采用 26 号腰麻,对照组产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观察比较两组产妇的镇痛效果、疼痛程度、运动阻滞情况、新生儿 Apgar 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两组麻醉起效时间、 VAS 评分以及 Apgar 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 Bromage 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观察组术后腰背痛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两组术后低血压、恶心呕吐以及穿刺部位红肿等发生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26 号腰麻与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剖宫产手术中取得的麻醉效果基本一致,但 26 号腰麻在降低术后腰背痛上具有更好的优势。

  • 标签: 26号针腰麻 腰硬联合麻醉 剖宫产 麻醉效果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对跟痛症损伤患者采用弹道式体外压力波治疗的临床价值,旨在为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参考意见。 方法: 选择我院于 2018 年 4 月 -2019 年 4 月期间收治 80 例跟痛症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表法将其分为常规治疗组与弹道式体外压力波治疗组,各 40 例,比较两组患者 VAS 评分与临床疗效。 结果: 弹道式体外压力波治疗组 VAS 评分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且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 95.00% ,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的 82.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跟痛症损伤患者予以弹道式体外压力波治疗可显著其 VAS 评分,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跟痛症 损伤 弹道式 压力波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临床护理中开展优质护理干预的效果及意义。方法:择取 2016年 7月至 2018年 7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44例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以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 22例 。两组患者分别实施常规干预及优质护理,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疼痛严重程度,并采取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VAS评分差异微弱,即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护理后观察组 VA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相较于对照组显著更低,住院时间相比对照组明显更短,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实施优质护理能够缓解其疼痛症状,缩短患者住院时间,规避并发症风险,对患者的康复有积极影响,值得推广。

  • 标签: 优质护理 脊柱骨折 脊髓损伤 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