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严重Pilon骨折的手术治疗的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自2006年8月至2011年8月共收治严重Pilon骨折患者189例,获得随访的76例患者中,骨折按AO/OTA分类,均为C型,其中C1型19例,C2型35例,C3型22例。合并腓骨骨折75例。开放性骨折9例,软组织损伤程度按Gustilo分型,9例均I型。开放性骨折急诊行清创缝合及跟骨牵引后等待延期手术。闭合性骨折人院后均行跟骨牵引后延期手术。延期手术均在踝部肿胀消退后进行,伤后至手术时间5~14d,平均7.2d。65例行骨折切开复位内侧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其中11例加用前或后侧小钢板固定,21例加用螺钉固定。11例采用骨折有限切开固定加超关节外固定架固定。有腓骨骨折者先行腓骨内固定术。61例取自体髂骨植骨。结果76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54个月,平均27个月,术后骨折复位情况影像学评估结果(Burwell—Chamley标准):解剖复位33例,复位一般41例,复位差2例。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12周-73周,平均17.6周,其中骨折延迟愈合9例。皮肤创面浅表坏死7例,浅表感染6例,深部感染2例。发生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18例,按美国骨科协会足踝外科分会(AOFAS)评分标准:评分为47~95分,平均82.7分。结论根据骨折类型和软组织损伤程度,对严重Pilon骨折采用手术治疗,通过合理的固定及早期功能锻炼,能取得满意的疗效,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外固定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和手术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1年12月18例(25膝)严重膝外翻患者,术前x线测量FTA角,检查膝关节活动度,KSS评分。手术方法采用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选择性的外侧软组织松解、安装后稳定型假体或半限制型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

  • 标签: 全膝关节置换术 膝外翻畸形 疗效观察 治疗 膝关节活动度 髌旁内侧入路
  • 简介:目的:探索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损伤感染创面的护理要点。方法:2009年10月.2011年7月,对50例应用负压引流技术治疗损伤感染创面的患者进行护理观察。结果:50例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的患者毁损伤部位大片肉芽组织增生。结论:采用VSD治疗损伤创面,可控制感染,免除换药,刺激肉芽组织生长,修复经久难愈的创面,缩短创口愈合时间,为组织皮瓣移植提供良好的条件。

  • 标签: 负压封闭引流术 创面 护理
  • 简介:进入秋季,老年人很容易因感冒而发生肺部感染。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老年人发生肺部感染的原因有3方面:一是老年人全身抵抗力降低,细菌、病毒等一旦进入下呼吸道(喉以下),很容易快速增长繁殖。二是老年人的支气管表面黏液纤毛活动降低,清除外来异物或细菌、病毒的能力下降,细菌得以在下呼吸道繁殖。此外,随着年岁增大,咳嗽反射也减低了。三是老年人支气管黏膜和腺体逐渐萎缩,抗体分泌减少,有利于病原体进入和繁殖。

  • 标签: 肺部感染 支气管黏膜 现代医学研究 下呼吸道 老年人 纤毛活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融合内固定结合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治疗伴严重后凸畸形重度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2011年6月,我科收治伴严重后凸畸形的重度胸腰椎结核22例,男10例,女12例,年龄16~65岁,平均39岁。入院时血沉66~128mm/h,平均为89mm/h;18例患者椎体病变范围超过50%;伴有严重腰大肌脓肿16例;5例为结核复发二次手术;

  • 标签: 胸腰椎结核 后凸畸形 植骨治疗 前后路 联合入路 前路病灶清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严重膝内翻伴胫骨骨缺损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2011年4月共有98例严重膝内翻(≥20°)伴胫骨骨缺损患者(112膝)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年龄最大72岁,最小32岁(平均56.7岁),根据不同膝内翻程度采取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松解,对不同程度的胫骨骨缺损采取增加胫骨截骨、螺钉栽桩骨水泥填充、自体骨植骨、金属垫块、加延长杆等方法进行处理,采用KSS评分对随访结果进行评估。

  • 标签: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胫骨骨缺损 膝内翻 临床疗效 软组织松解 骨水泥填充
  • 简介:目的介绍颈阔肌瓣双向翻转技术在修复颈部瘢痕挛缩中的应用。方法针对15例烧伤后颈部瘢痕挛缩患者,利用颈阔肌瓣双向翻转技术加深颏颈角并形成缓和自然的颈胸部过渡,颈部创面移植厚中厚皮片或全厚皮片。结果15例患者皮片均成活良好,颏颈角明显,颈部自然曲线和活动度基本恢复,效果满意。结论颈阔肌瓣双向翻转技术能有效解决颈部瘢痕挛缩.具有进一步深入探讨和推广应用的价值。

  • 标签: 颈部瘢痕挛缩 颈阔肌瓣 皮片
  • 简介:目前,由于多种耐药细菌存在和手术切口处理不当,骨科手术感染已成为当前医院感染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进行骨科手术患者多为外伤引起的急性病症或中老年体弱患者,局部供血能力较差,术后需长时问卧床休息,若切口处感染,轻者延缓伤口愈合,重度患者可导致骨髓炎甚至危及生命,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刻不容缓,现将我院防治经验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 标签: 手术切口感染率 骨科手术 防治经验 体弱患者 切口处理 耐药细菌
  • 简介:目的:探讨非桥式交叉吻合血管游离组织移植治疗小腿严重创伤后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2001年4月至2010年12月,回顾性分析对41例小腿严重创伤病人应用股前外侧皮瓣、背阔肌肌皮瓣移植或组合移植,皮瓣血管桥接或嵌入受损胫前或胫后血管的非桥式交叉吻合血管游离组织移植术覆盖创面,同时改善或重建伤肢远端血供的病人,进行有效的术前、术后护理。结果41例58块组织瓣52块皮瓣Ⅰ期成活,皮瓣坏死膝下及膝关节平面截肢各1例,皮瓣部分坏死VSD封闭引流换药肉芽生长后植皮3例。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高质量显微外科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护士严谨的工作态度,严密监测,细致的心理护理,积极有效的各项护理措施是确保手术成功的重要条件。

  • 标签: 创伤和损伤 外科皮瓣 移植 护理 功能恢复
  • 简介:目的探讨抗生素骨水泥在骨科感染中的治疗作用,促进抗生素骨水泥的合理应用。方法对近10余年来抗生素骨水泥作用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比较抗生素骨水泥作用的利与弊。结果抗生素骨水泥使难于治愈的骨科感染得到有效的治疗,在取得了较好疗效的同时,存在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结论在今后抗生素骨水泥的应用中关注其存在的风险,并有针对性地制定防范策略,确保抗生素骨水泥在骨科感染治疗中安全、有效。

  • 标签: 抗生素 骨水泥 感染 骨科
  • 简介:感染是导致烧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有75.4%烧伤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创面感染,而医疗操作不当是感染危险因素之一[1]。护理管理工作重点是控制好感染的各个环节。医院内空气中的病原菌,多数来源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排泄物、外表皮屑、脓液等,人们在未经消毒的空气中停留及走动均可直接或间接引起感染[2]。烧伤ICU是重度烧伤患者集中救治场所,在相对封闭环境中,

  • 标签: 重度烧伤 院内感染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微创技术治疗急性输尿管结石梗阻致肾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5月至2011年9月,对26例急性输尿管结石梗阻导致肾感染患者行微创手术治疗。26例均有患侧腰腹部疼痛,有不同程度发热,体温介于37.3—39.7℃之间。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抗感染、对症支持等常规治疗3~7d,其中10例感染症状好转,随后接受微创手术碎石;另外16例经常规治疗后感染情况未明显好转,而先行输尿管置管(7例)或经皮肾穿刺造瘘(9例)引流尿液,待感染情况好转后再接受微创手术。患者均接受经尿道输尿管镜取石术或经皮肾镜取石术。结果19例行经尿道输尿管镜取石术,7例经皮肾镜取石术。手术均成功解除尿路梗阻,结石取净率95.2%。术中无输尿管穿孔、大出血、气胸、尿外渗、肾周血肿、腹腔脏器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2~8d后,所有患者体温和血白细胞数降至正常。随访3~12个月,患侧。肾无萎缩,无输尿管狭窄发生。结论在有效控制感染的情况下,采用微创技术治疗急性输尿管结石合并肾感染,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效果好等优点,可作为结石合并肾感染的一种治疗选择。

  • 标签: 结石 尿路梗阻 感染 微创技术 经皮肾镜碎石术 输尿管镜碎石术
  • 简介:应用人工合成材料修补腹股沟疝术后感染很少见,一旦发生则是灾难性的。由于充填材料属异物存留在感染灶内,处理原则就是取出异物通畅引流,所以一旦感染预示手术失败。我院开展无张力疝修补10余年仅发生1例感染,经积极保守治疗(未取出充填材料)痊愈,报告如下。

  • 标签: 无张力疝修补术 术后感染 保守治疗 治愈 人工合成材料 充填材料
  • 简介:<正>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尿路结石的治疗已由传统的开放手术转为以微创治疗为主。尤其是一系列碎石设备的进步,使得经皮肾镜取石碎石术(percutaneousnephrolithotomy,PCNL)、输尿管镜碎石术(ureteroscopiclithotripsy,URL)、输尿管软镜碎石术等内镜治疗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泌尿系统感染在内镜碎石围手术期较为常见,大多数患者通过去除结石,梗阻解除后,结石伴随的感

  • 标签: 泌尿系感染 内镜碎石术 尿路结石 输尿管镜碎石术 结石成分 围手术期
  • 简介: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感染的诊断分型与分期治疗的有效性。方法2002年10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11例ACL重建术后感染患者,男8例,女3例;平均年龄为28.8岁(18-45岁)。感染确诊时间为术后1-64周,平均7.7周。结合国内外文献,我们根据全身症状、局部是否有红肿渗出及是否累及关节腔等特点将感染分为3型:Ⅰ型,急性感染性滑膜炎型(5例);Ⅱ型,关节外型(3例);Ⅲ型,感染性关节炎型13例,其中关节穿刺培养阳性者为ⅢA型(2例),阴性者为ⅢB型(1例)]。根据分型和病程不同,早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必要时行早期清创和关节内置管冲洗,病程长并有窦道形成者采用开放手术清创,取出移植肌腱和内固定物。结果11例患者术后获2.5-8.0年(平均5.2年)随访。11例患者感染均获痊愈,但3例(Ⅰ型1例,ⅢA型2例)遗留关节伸直受限。11例患者末次随访时膝关节Lysholm评分为76-93分,平均82分。KT-1000检查评估20。前向松弛度对比健侧〈2mm者2例,对比健侧为3mm者6例,〉3mm者3例。结论对于ACL莺建术后感染,根据临床表现应早期进行诊断分型,根据我们的诊断分型实施分期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

  • 标签: 前交叉韧带 感染 关节炎 感染性 诊断 治疗
  • 简介: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恶性血液病患者罹患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现状,探讨易感因素和防治措施。收集本院血液内科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541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541例患者中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63例,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62.34%),其次为肠道(19.48%);致病菌株以白色念珠菌(66.67%)、光滑念珠菌(12.82%)为主。结论:本院恶性血液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原发病、化疗、糖皮质激素、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使用广谱抗生素及老龄化等。应根据危险因素进行危险度分级来指导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防治。

  • 标签: 侵袭性真菌感染 恶性血液病 白色念珠菌
  • 简介:目的:报告1例严重开放性骨盆骨折的成功处理体会。方法开放性骨箍骨折合并股动脉破裂,直肠损伤、前尿道碾挫伤,后期出现严重感染,需敞开创口,加强健侧置管冲洗,加强骶前部引流,加强换药。结果骨盆开放性骨折,右髋离断创面,经敞开引流,半月植皮存活良好,创面愈合良好。结论骨盆开放性骨折,截肢创面,需充分敞开创口,健侧置管冲洗,加强骶前部引流,加强换药,腹前有活力组织右移,并左侧相对健康组织VSD引流、植皮手术后,换取创口愈合。

  • 标签: 骨盆骨折 感染
  • 简介:随着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pneumonia,MP)的变迁,MP已成为小儿肺炎的主要病原体,并且感染率呈上升趋势[1,2].MP感染可导致肺外并发症,引起一个或多个器官损伤,近年来已引起广泛关注[1~3].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特点是症状不典型,并且非特异性,必须通过病原学检查,否则很难将其与一般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相区别.

  • 标签: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 双份血清抗体 联合检测 PNEUMONIA 应用 肺外并发症
  • 简介:目的了解合浦县妇幼保健院泌尿生殖道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感染及对1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支原体感染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有效控制支原体的感染。方法采用珠海浪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支原体培养、鉴定药敏一体化的试剂盒,对4015例疑诊患者进行Uu和Mh检测。结果从4015例标本中检测出支原体阳性标本1982例,男210例(10.59%),女1772例(89.41%),其中单纯Uu感染1451例(36.14%),单纯Mh感染45例(1.12%),Uu和Mh混合感染486例(12.00%)。单纯Uu感染对甲砜霉素、交沙霉素、罗红霉素的耐药率较低依次为7.19%、14.78%、15.12%;单纯Mh感染对甲砜霉素、克拉霉素、强力霉素的耐药率依次为8.00%、14.00%、18.00%;而Uu和Mh混合感染者耐药情况十分严重,其中红霉素和环丙沙星耐药率最高,分别为90.69%和84.21%。结论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性呈上升趋势,要加强支原体药敏检测,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疗效,有效控制支原体的感染,达到防止耐药菌株增加,彻底治愈之目的。

  • 标签: 解脲支原体 人型支原体 药物敏感试验 耐药性
  • 简介:目的比较10d序贯疗法与传统四联14d疗法对初次根除失败的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患者的补救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差异。方法将采用标准三联疗法初次根除Hpylori失败的患者105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采用10d序贯疗法(雷贝拉唑胶囊20mg+阿莫西林胶囊1000mg,2次/d,用药5d,继而使用雷贝拉唑20mg+克拉霉素0.5g+替硝唑0.5g,2次/d,用药5d)。对照组55例采用传统四联14d疗法(雷贝拉唑胶囊20mg+阿莫西林胶囊1000mg+克拉霉素0.5g,2;L/d,联合胶体果胶铋胶囊200mg,4次/d,用药14d)。用药期间观察患者用药的不良反应。疗程结束后第9周采用14C尿素酶呼气试验检测Hpylori。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Hpylori根除率分别为72.92%(35/48)和70.00%(35/50)(PP分析),70.00%(35/50)和63.64%(35/55)(ITT分析),两组根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分别=0.10、0.48,P均〉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33%)明显低于对照组(3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49,P〈0.05)。结论10d序贯疗法与传统四联14d疗法对初次根除失败的Hpylori感染的疗效无明显差异,但不良反应率较低,且疗程短,患者依从性更好。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序贯疗法 四联14d疗法 补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