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及研究颅底中线以及旁中线部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效果。方法:本次研究的时间范围为2019年6月份至2023年6月份,60例,分析60例患者当中肿瘤在前颅底位置的患者数量为31例,在中颅底的患者数量为20例,在后颅底患者的数量为9例。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为患者提供肿瘤切除治疗,分析患者的肿瘤切除率。结果:60例患者当中,56例患者肿瘤均得到有效的切除,切除率为93.33%,有3例患者出现残疾,1例患者出现死率。出现并发症患者的数量为4例。结论:针对于颅底中线以及旁中线部肿瘤的患者选择合适的入路位置 可以提高肿瘤的切除率,降低患者出现死亡的机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颅底中线 旁中线 肿瘤 显微外科 治疗
  • 简介:摘要内质网和线粒体为细胞中关系密切的细胞器,细胞应激可引发内质网应激(ERStress),线粒体功能在ERStress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线粒体相关的内质网膜(MAMs)传递信号影响ERStress的发生与发展。

  • 标签: ER Stress MAMs 线粒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型中心静脉导管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为其在临床上的推广和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查阅国外相关资料,查找微型中央导管的使用情况,研究现状及其他方面的文献,对迷你中线导管在临床上的应用情况和研究进展进行概括总结。结果:迷你中线导管具有较经外周静脉放置中心静脉置管经济,较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降低,较短套管静脉炎的发生率降低和留置时间延长的显著优点。结论:目前国外迷你中线导管临床应用和研究比较多,主要分布在儿科急诊和监护室等关键科室。我国对于迷你中线导管使用不多,导管临床使用实践,并发症防治及静脉导管质量管理和控制均有局限性。今后可进一步探讨迷你中线导管操作适应证与禁忌证,相关并发症防治与护理,促进护理质量提高,确保了患者的安全,并为我国迷你中线导管的实践标准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迷你中线导管 静脉输液装置 静脉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线粒体具有氧化供能以及维持细胞内外钙离子稳态等作用,线粒体自噬是线粒体损伤后的修复机制。我国人群中慢性肾脏病的发生率约为11%~13%,我国乃至全球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在肾脏疾病的发生及进展中,线粒体自噬可能参与其中,这也是近年来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肾脏疾病及线粒体自噬机制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对肾脏疾病中线粒体自噬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线粒体自噬 肾脏疾病 进展
  • 简介:目的观察跨中线肩胛游离皮瓣修复手、足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根据肩胛区皮肤及微血管解剖特点设计跨中线肩胛区双叶游离皮瓣,采用该皮瓣修复手、足热压伤及脱套伤患者9例。观察患者术后皮瓣成活情况、血供、色泽、弹性,以及有无瘢痕挛缩、功能障碍等。结果手术中旋肩胛血管水平支和降支形成的皮瓣最大面积各为31cm×14cm、22cm×16cm,皮瓣超越脊柱中线达10cm。9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无血运障碍,创面修复后弹性好。随访2~14个月,患者手、足皮瓣修复区皮肤色泽及弹性较好,无瘢痕挛缩,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跨中线肩胛双叶游离皮瓣是修复手、足大面积软组织缺损较理想的方法。

  • 标签: 外科皮瓣 创伤和损伤 创面修复
  • 简介:急性硬膜下血肿(ASH)是颅脑损伤常见的继发性损害,一般病情较重,伤后病情变化急剧,难度较大,死亡率高达50%-80%。本研究通过对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外伤后首次颅脑CT扫描诊断为ASH的81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CT扫描的出血厚度、中线结构移位情况结合临床病情及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旨在探讨其临床意义。

  • 标签: 急性硬膜下血肿 中线结构移位 临床意义 厚度 CT扫描诊断 颅脑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中线输液导管在老年患者中期液体管理中的护理效果观察。 方法: 选择 2017 年 1 月到 2018 年 12 月本院实施中线输液导管的老年患者 30 例,所有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 15 例运用常规护理,观察组 15 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额 外添加中线输液导管维护处理, 两组患者护理后对比。 结果: 两组护理后,观察组护理满意度好于对照组,( P < 0.05 )。 结论: 对实施中线输液导管的老年患者运用中期液体管理,明显提升护理满意度,在临床中此管理模式具有重要价值,值得推广并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颅彩色超声法对于神经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将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神经危重症合并脑中线位移的患者作为本组研究对象,使用经颅彩色超声为其进行临床诊断,并将诊断结果与CT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对其脑中线位移值的准确性进行评价。结果经颅彩色超声的结果与CT诊断结果基本一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经颅彩色超声评估神经危重症患者脑中线移位的准确性较高,且诊断方式更加简便、安全,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经颅彩色超声 神经危重症 脑中线移位 评估效果
  • 简介:目的:从三维水平定量揭示大肠腺癌、腺瘤及正常粘膜上皮线粒体的超微结构特点和变化规律,并阐明其能量代谢的主要途径.方法:手术大肠腺癌8例,肠镜大肠腺瘤8例,大肠癌正常粘膜8例.按体视学原理和方法在电镜下随机摄片,以胞浆为参照空间,测试腺上皮细胞中形态正常的和空泡变性的线粒体的体积密度(Vv)、表面积密度(Sv)、数密度(Nv)、平均自由程(λ)、形状因子(PE)、改良形状因子(pe)、规化形状因子(RFF)、平均体积(v)及平均表面积(s),比较这些参数在不同组织间的差异.结果:正常线粒体的Sv、Nv、pe、RFF在大肠腺癌、腺瘤和正常粘膜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空泡化线粒体比较,三组间Vv、Sv、λ、PE、pe、RFF、v、s差异有显著性(P<0.05);全部线粒体比较,三组间Nv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大肠腺瘤线粒体增生明显,其生物氧化产能功能的结构基础较腺癌和正常组织增大,糖代谢以有氧代谢为主;大肠腺癌癌细胞线粒体减少,生物氧化产能功能的结构基础较正常及腺瘤减弱,糖代谢以无氧酵解为主;线粒体空泡化普遍存在于大肠腺癌、腺瘤和正常组织中,其形态更趋向于圆形.

  • 标签: 大肠腺癌 体视学 图像分析 线粒体 大肠腺瘤 能量代谢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恶性肿瘤患者应用中线输液导管静脉治疗中的效果及护理配合。方法:对本院2022年度治疗的100例恶性肿瘤患者用随机数的方式分组,均接受中线输液导管静脉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优质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不良护理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接受中线输液导管静脉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中对其进行优质护理服务措施可以预防输液过程中的不良护理事件,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治疗安全性体现,值得参考。

  • 标签: 恶性肿瘤 中线输液导管静脉 护理配合
  • 简介:目的研究视网膜缺血组织的线粒体形状因子参数变化特点规律。方法给SD大鼠球后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建造视网膜造血的动物模型,用电镜和图像分析仪等方法,对缺血视网膜组织中线粒体的形态因子参数动态改变进行了体视学定量分析。结果大鼠球后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后,视网膜内节,外网状及内网状层在缺血状态下,线粒体形状因子发生改变,并随着时间变化有显著性差异。视网膜内节线粒体形状因子FormPE随着注射后时间的改变而变化最为明显,外网状层线粒体形状因子FormPE有一定程度改变,内网状层中时间组间线粒体形状因子FormPE有少许改变。呈现缺血-损伤-修复的过程。结论球后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后,视网膜线粒体形状因子发生缺血性改变;缺血视网膜组织不同部位的损伤,其线粒体形状因子参数改变不同;线粒体对缺血极为敏感,反应最为强烈。

  • 标签: 视网膜缺血 线粒体 形状因子 动态研究 定量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超声引导下使用改良塞丁格技术在中线导管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在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行中线导管置管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超声引导塞丁格技术置管,给予研究组患者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置管,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运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置管的研究组,其置管时间短于对照组,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塞丁格技术 超声引导 中线导管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结合PBL学习模式开展临床护理实习生线上教学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12月临床护理实习生55名,教学模式分组,A组(PBL学习模式+线上教学)27例,B组(常规线上教学)28例,比较学生素质、教学满意度。结果:学生素质比较,A组[(98.27 ± 1.30)分]高于B组[(88.27 ± 3.0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教学满意度比较,A组优良率[100.00 %(27 / 27)]高于B组[85.71 %(24 / 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针对临床护理实习生开展线上教学过程中,科学结合PBL学习模式,可提高实习生专业素质,提高教学满意度,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临床护理实习生 PBL学习模式 线上教学 教学策略
  • 简介:近年来,随着溶栓疗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等的建立和推广,使急性阻塞的冠状动脉多能及时再通,缺血的心肌重新获得血液供应。但是,再灌注之后可能使原有的心肌缺血性损伤进一步加重,即发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给患者预后带来不利影响。

  • 标签: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线粒体凋亡因子 心肌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 研讨B超引导下改良型中线导管在晚期肿瘤患者静脉输液中的效果。方法 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晚期肿瘤患者50例,全部应用B超引导下的改良型中线导管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患者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为98.00%,49例均一次性穿刺成功,但剩余1例患者出现了导管反折现象,不过,通过二次置入时,以放射方式进行定位,患者则依旧置管成功。统计导管留置时间,时间在11-50d之前,平均留置时间为(16.52±2.15)d,比常规操作下的留置时间更长(常规留置针一般留置72h左右)。在留置导管过程中,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2.00%,只有1例患者出现了静脉炎。结论 在B超引导下改良型中线导管,能够使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提升,定位更加准确,操作更方便,导管也能更长时间留置,对相关不良反应也有一定积极的预防效果。

  • 标签: B超引导下改良型中线导管 晚期肿瘤患者 静脉输液 不良反应 穿刺成功率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及显微镜辅助切除治疗颅底中线区脑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6例颅底中线区脑肿瘤患者进行研究,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8例,对照组开展单纯显微镜切除术,观察组开展神经内镜和显微镜辅助切除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疾病复发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神经内镜和显微镜辅助切除术对颅底中线区脑肿瘤患者进行治疗,术中出血量较少,可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患者的出院速度。

  • 标签: 神经内镜 显微镜辅助切除治疗 颅底中线区脑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基于云班课的《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我院校2018级护理专业学生中随机挑选200名,并分为常规组(n=100)和研究组(n=100),常规组利用传统教学模式,研究组利用云班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对两组学生测试成绩、教学方法的作用评价进行观察。结果:研究组学生理论测试成绩、实践操作测试成绩均要高于常规组;在自学能力、学习兴趣、团队合作能力、学习主动性、问题处理能力等方面的提升上,研究组教学方法要明显好于常规组。结论: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利用云班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云班课 《外科护理学》教学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