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离子色谱法测定饼干中乙二乙酸铁钠的含量进行探讨。方法精确称取样品8份(每份10.0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A组(精密度测定组)2份,行精密度测定试验;一组为B组(回收率测定组)6份,行加标准高、中、低浓度回收率试验。结果两份样品RSD分别为0.623%及0.539%,均小于1.0%;6份样品的回收率在90.6%-96.7%之间。结论饼干中EDTA-FeNa含量测定采用离子色谱法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同时能够降低分析时间。

  • 标签: 离子色谱法 饼干 乙二胺四乙酸铁钠 含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湿疹皮炎患者经糠莫米松乳膏与氟芬那丁酯软膏联合治疗后所取得的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9例湿疹皮炎患者进行研究,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患者采用糠莫米松乳膏治疗。实验组34例患者采用糠莫米松乳膏与氟芬那丁酯软膏联合治疗。比较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所取得的效果。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4.00%),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而治疗一个月后实验组复发率(2.94%)明显低于对照组复发率(28.00%),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糠莫米松乳膏与氟芬那丁酯软膏联合用于治疗湿疹皮炎,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症状,并使疗效长时间保持,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及复发,安全可靠,在临床上可以广泛运用。

  • 标签: 糠酸莫米松乳膏 氟芬那酸丁酯软膏 湿疹皮炎 临床疗效
  • 简介: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天津300211摘要目的探讨使用不同浓度、时间的碘酮致静脉炎的发生率的相关性及护理。方法选取碘酮进行治疗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碘酮浓度、注射时间不同时静脉炎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和比较。结果注药时间长者、浓度高者静脉炎发生率高于短者、低浓度者,经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结论碘酮浓度不同、注射时间不同与其致静脉炎的发生率相关性较大,应引起重视,以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 标签: 胺碘酮 静脉炎 相关性 护理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一例罕见的发生于57岁女性的嗜细胞性膀胱炎。嗜细胞性膀胱炎的诊断经膀胱镜检和病理活检确诊。嗜细胞性膀胱炎病因不明,常见于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多伴有过敏性疾病和嗜细胞增多症或者其他疾病伴发的膀胱损伤,可选择经尿道切除膀胱病变,并配以抗炎及中医中药治疗。本病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嗜酸细胞性膀胱炎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分析和探讨沙丁醇与沐舒坦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1月~2011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2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沐舒坦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沙丁醇进行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效果,观察患者肺部功能改善情况和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中显效50例,占83.3%,有效7例,占11.7%,无效3例,占5.0%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中显效30例,占50.0%,有效8例,占13.3%,无效22例,占36.7%,总有效率为63.3%。比较和分析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比较分析患者肺功能中的FVC1、FEV1、PEF的改善情况,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沙丁醇与沐舒坦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进行治疗,效果显著,且能有效改善肺部功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沙丁胺醇 沐舒坦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建立用RP-HPLC法测定肾石消胶囊中绿原含量的方法。方法以乙腈-0.4%冰醋酸(11∶89)为流动相,SHIMADZUVP-ODS(5μm,250mm×4.6mm)为固定相,检测波长为326nm,流速1.0ml.min-1。结果绿原进样量在0.0828~0.828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4(n=5),平均回收率为99.6%,RSD为0.4%。结论该法结果准确、方法简便、分离度高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 标签: HPLC 肾石消胶囊 绿原酸
  • 简介:目的总结cD4T细胞低于150个·μL-1晚期艾滋病的临床特征,提高对晚期艾滋病患者各种机会性感染及非特异性并发症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8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30例CD4T细胞低于150个·μL-1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此类艾滋病患者以无业吸毒人员居多,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治疗依从性多数较差。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除了发热、咳嗽、消瘦等常见症状外,还表现为多部位、多种机会感染并存,贫血、肝。肾功能损害、严重营养不良等非特异性并发症普遍存在,达27例。结论CD4叮细胞低于150个·μL-1晚期艾滋病患者病情复杂多样。普遍较危重,治疗困难,预后一般极差。

  • 标签: 艾滋病 晚期 CD4T细胞 临床特征
  • 简介:老妈今年八十有三,在家乡也算是“寿星”了。多年来.老妈独创了一套养生保健的方法。她的养生心得只有12个字:“不生气,装糊涂,勤折腾,拾童心。”

  • 标签: 寿星 养生保健 不生气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快速心律失常患者6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组(观察组)和单用碘酮治疗组(对照组),每组20例,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及心率的变化,并观察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2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有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起效时间短、下降幅度大(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心律失常疗效显著,起效快,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心律失常 胺碘酮 美托洛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因卡膦二钠在肺癌骨转移疼痛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本院2010年10月—2012年11月接诊收治的48例肺癌骨转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采用因卡膦二钠静脉滴注,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患者在疼痛缓解上,显效19例,有效21例,无效8例,患者疼痛缓解有效率达到83.33%;在活动能力上,治疗后,显效14例,有效20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70.83%。患者止痛起效平均时间为2.32±1.2小时,止痛维持平均时间为25.32±2.32天。不良反应轻微。结论因卡膦二钠作用迅速,安全性高,副作用轻微,对于肺癌晚期骨转移疼痛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因卡膦酸二钠 肺癌骨转移 疼痛 分析
  • 简介:目的观察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调控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EPCs)自噬,探讨其对静脉血栓再通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法取大鼠骨髓EPCs,体外诱导分化并鉴定。建立大鼠静脉血栓模型。实验分为4组:单纯生理盐水组(对照组,A组)、单纯3-MA组(5mmol/L3-MA,B组)、单纯EPCs组(C组)和3-MA联合EPCs组(5mmol/L3-MA作用于EPCs24h,D组),每组各20只大鼠。在血栓形成后的10天经大鼠尾静脉注入各组试剂,再过14天取标本。苏木精-伊红染色(HE)及vWF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血栓机化再通情况,并在镜下计数各组毛细血管数目,取其平均值。结果(1)D组经HE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发现新生血管最多,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C组分别与A组和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mmol/L3-MA调控自噬后的EPCs经大鼠尾静脉注射可促进大鼠静脉血栓再通,且比单纯注射EPCs效果更好。

  • 标签: 内皮祖细胞 3-甲基腺嘌呤 静脉血栓 自噬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疗效,为合理制定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方案提供高质量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CochraneLibrary(2012年第3期)、CBM、CNKI、VIP及WanFangDate数据库,全面收集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3年1月,并追溯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由两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个RCT,44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碘酮组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术后RA的总发生率[RR=0.60,95%CI(0.48,0.74),P〈0.00001]和室颤发生率[RR=0.47,95%CI(0.26,0.85),P=0.01],且不影响溶栓术后冠脉再通率[RR=1.00,95%CI(0.88,1.15),P=0.94],但不能降低术后病死率[RR=0.33,95%CI(0.10,1.09),P=0.07]。结论现有证据表明,碘酮能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但未能降低病死率。受纳入研究质量和数量限制,上述结论尚需更多高质量RCT结果加以验证。

  • 标签: 胺碘酮 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治疗 再灌注 心律失常 系统评价
  • 简介: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清热解毒软胶囊中绿原、栀子苷和黄芩苷的含量。方法AgilentEclipseXDB-C18色谱柱(4.6mm×150mm,5μm),流动相为甲醇(A)-2%冰醋酸溶液(B),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54nm,柱温30℃。结果绿原、栀子苷和黄芩苷的进样量与峰面积分别在0.01092~0.4368μg(r=0.9999),0.01020~0.4080μg(r=0.9999)和0.04256~1.7024μg(r=0.9999)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97%,99.02%,98.70%,RSD为1.57%,1.42%,1.52%。结论本方法操作快速、结果准确,专属性强,可用于清热解毒软胶囊的质量评价。

  • 标签: 清热解毒软胶囊 绿原酸 栀子苷 黄芩苷 HPLC
  • 简介:目的:探讨肢血管损伤的早期诊断、急诊处理与手术方法。方法:本组患者共37例,门(急)诊根据外伤史及体征确诊26例,其中7例经彩色多普勒检查确诊,4例经血管造影确诊。接诊后行气囊止血带止血12例,肱动脉损伤压迫腋窝及上臂止血点2例,股动脉损伤压迫腹股沟处止血点4例。以无菌纱布块加压包扎止血3例。对闭合性损伤暂不行止血带止血。所有患者经手术探查均证实为大血管损伤。3例一期行截肢术,其余行血管修复手术。股动脉损伤或伴股静脉损伤5例均行股动静脉修复,腘动脉损伤或伴静脉损伤10例均行腘动脉修复,修复腘静脉4例,胫前后动静脉损伤仅修复动脉。肱动静脉损伤均行肱动脉修复,桡动静脉损伤8例均行桡动脉修复。结果:门诊确诊率70%。气囊止血带使用率在开放性损伤病例中达39%。动静脉损伤(受伤至通血)时间:〈6h15例,6~8h11例,9~12h4例,〉12h3例。未通血4例。术后72h内共5例患者出现血管危象,行局部烤灯照射,热敷后2例消除,3例探查改行静脉移植修复后血供恢复。7例术后2~3周复查超声多普勒探测均提示血流正常。随访6~12个月,均未见肢体缺血表现,远端动脉搏动良好。6例遗留缺血性肌挛缩,4例截肢,截肢率11%。结论:肢血管损伤的救治原则是早期快速诊断,早期正确止血,早期修复血管,早期治疗并发症。

  • 标签: 血管损伤 早期诊断 急诊救治 血管修复
  • 简介:目的观察甲钴注射液联合血栓通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DPN患者9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依据患者病情选择口服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对照组给予甲钴铵注射液避光静脉滴注;观察组给予甲钴注射液联合血栓通粉针治疗。两组均1次/d,28d为1个疗程。比较观察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75%、75.00%,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NCV)均显著加快,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NCV较对照组治疗后改善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甲钴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是治疗DPN的有效方法之一。

  • 标签: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甲钴胺注射液 血栓通
  • 简介:目的建立RP-HPLC法同时测定含碘复方苯甲酸醇溶液中苯甲酸和水杨的含量。方法采用AlltimaTMC18色谱柱,流动相:甲醇-0.15%乙酸铵溶液(10∶90),检测波长:229nm,流速:1.0ml.min-1,柱温:25℃。结果苯甲酸、水杨分别在0.082~0.660μg、0.037~0.300μg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1.000;回收率分别为99.8%,99.3%,RSD为0.1%、0.4%。结论本法快速、简便、准确,可用于含碘复方苯甲酸醇溶液的质量控制。

  • 标签: 含碘复方苯甲酸醇溶液 苯甲酸 水杨酸 含量测定 RP-HPLC
  • 简介:目的观察评测经尿道膀胱肿瘤绿激光汽化术后早期使用索利那新对早期膀肤过度活动症症状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临床试验设计,将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月间笔者单位确诊为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行膀胱肿瘤绿激光汽化术(PVBT)术后并发OAB症状者共32例。随机分为两组,手术当日起即口服索利那新5mgqd至拔除尿管后3天停药,对照组:不口服索利那新。观察记录术后24小时,24~48小时,48~72小时,每日膀胱痉挛次数,总的膀胱痉挛持续时间,术后膀胱持续冲洗引流液转清时间,拔除尿管后3天内平均每日排尿次数、平均每次排尿量。结果拔尿管后3天内急迫性尿失禁次数、夜尿次数、平均每日排尿总量结果:实验组术后膀胱痉挛次数、持续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拔管后3天的24小时平均尿急次数及排尿次数、夜尿次数,明显小于对照组,平均尿量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琥珀索利那新治疗PVBT术后引起的膀胱痉挛、尿急、尿频等OAB症状候群取得良好的效果,未见明显的副作用,值得推广。

  • 标签: 琥珀酸索利那新 膀胱痉挛 膀胱肿瘤选择性光汽化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肢开放性骨折患者开展临床护理并探讨其护理效果。方法从2012年10月~2013年1月内我院骨外科接收的肢开放性骨折患者中抽取10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对其开展专项护理干预,并观察其护理效果,采用统计学软件处理,对比开展护理前后患者病情恢复情况,得到的结果差异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08例患者中有98例(90.74%)患者基本痊愈,8例(7.41%)患者出现肢体功能障碍,2例(1.85%)患者骨折部位愈合后畸形,上述患者经过临床护理干预后与护理前相比,病情明显恢复,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肢开放性骨折患者开展临床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康复率,降低术后肢体功能障碍与畸形发生的概率,使患者得到更好地恢复,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普及与应用。

  • 标签: 四肢 开放性骨折 临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