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人们在运动健身过程中,由于运动前热身程度不够、忽略运动后拉伸环节、人口老龄化等多方面原因,身体素质提高的同时,一部分人群也出现了运动损伤,全民健身的热潮间接推动了我国康复事业的发展。在疗养机构内,官兵在训练中也难免出现损伤,本科室采用目前国内文献中普遍认可的康复应用在疗养员在院康复过程中,希望能为治疗医生提供及时细致的治疗反馈,提升疗养康复效果。方法:本科室2022年5月至2023年1月入院疗养员进行了康复方面的统计与分析,总结了本科室的康复实施基本情况,不同类别疾病损伤方面所采用的评定内容等。结果:86例入院患者的基本情况显示:参加康复人数82人,评定率达到95.35%,损伤类别分别为:腰部损伤(29.07%)、膝关节损伤(18.60%)、踝损伤(17.44%)、颈椎损伤(11.63%)、肩部损伤(6.98%)、脊柱(胸椎损伤)(6.98%)及其他损伤(胫骨、足损伤等发病率较少的训练伤)。其中每类损伤分别采用不同的康复内容。结论:通过本科室对康复应用的统计分析,发现前期中期末期的康复在疗养员的康复过程中起到了阶段性总结和反馈的作用,效果明显,目前已应用至本中心全部科室康复疗养中。

  • 标签: 康复评定,疗养,训练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中康复技术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方法:从2022年7月至2023年3月我院康复治疗技术实习生中抽选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有40例实习生,接受PBL教学法进行康复技术教学,对照组有40例实习生,接受传统教学法进行康复技术教学,对比两组临床教学效果。结果:实验组实习生理论成绩、实践成绩、总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 康复评定技术 教学方法
  • 简介:摘要:鉴于目前中风病人康复存在评定准确度受到康复医师自身水平限制、无法精确记录康复训练中肢体运动实际情况、难以向康复病人提供实时直观的反馈信息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上肢运动功能的中风患者康复系统,该系统可通过运动传感器采集中风病人上肢运动功能情况,并对该些数据进行处理,提取出中风病人上肢运动特征值,并利用中风病人康复模型评价出中风病人康复的真实情况,该系统可提升中风病人康复效率和准确度,为康复医生制定针对性的康复方案提供了依据。

  • 标签:
  • 简介:【 摘要 】 目的: 评价 步态分析在偏瘫康复与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 将我院 2018 年 3 月至 2019 年 12 月收治的 76 例偏瘫患者和同期 70 例健康体检者纳入本次研究,并分别设为偏瘫组和对照组, 采用实际测量法测量两组步态 , 并 比较分析结果。偏瘫组康复治疗结束后再次接受 步态分析, 比较本组治疗前、后的 步态分析结果。 结果: 偏瘫组步频、步长均较对照 组 小,患侧支撑相较对照组 同侧短 ,摆动相较对照组长,上述指标 组间 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康复组治疗后的步频、步长均较治疗前大,患侧支撑相较治疗前短,摆动相较治疗前长,上述指标组内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步态分析结果能够较客观地反应偏瘫患者病情变化和康复治疗效果。

  • 标签: 步态分析 偏瘫 康复评定 支撑相 摆动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缺血性脑血病患者应用康复方式对肢体运动功能的价值。方法:纳入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案随机数字表法原则,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干预,观察组应用常规干预+给予康复康复锻炼指导,评价患者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FMA)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FMA评分较干预前提高,而观察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康复基础的功能锻炼指导,可以明显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肢体运动功能。

  • 标签: 康复评定 缺血性脑血管病 肢体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在康复训练中,运动疗法是功能障碍患者常用的康复训练法,而关于运动疗法许多医学家对于运动康复仍然持反对意见,并提出制动卧床为康复主要原则。经临床试验证明,功能障碍患者长期卧床会延误患者治疗时间,失去康复的最佳时期,致使患者病情加重或终身致残,而过于强调运动康复训练,没有运动计划,盲目的进行运动康复,也会对患者身体造成损害。本文主要就制动与运动、康复价与康复训练进行研究分析,从而有效推动康复训练发展。

  • 标签: 运动疗法 功能障碍 康复训练法 制动卧床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3-0233-02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神经原性吞咽障碍的评定康复的分析总结,得出有效的神经原性吞咽障碍的康复方法。方法分别回顾调查医院内2014年10月到2016年1月50例神经原性吞咽障碍患者,评定患者呼吸、进食和全身情况,根据评定结果选择康复措施,观察康复疗效。结果经过康复训练和治疗以后,大多数患者神经原性吞咽障碍的症状得到了改善。经统计分析可知,35例神经原性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有所提高,治疗前经口腔进食的患者有10例,占20%,康复治疗后患者数量上升为34例,占68%。治疗前经鼻饲进食的患者有32例,占64%,康复治疗后患者数量下降为5例,占10%。结论通过间接吞咽功能训练、直接吞咽功能训练、电刺激疗法、心理支持疗法等康复方法,大多数患者神经原性吞咽障碍的症状得到了改善,康复治疗对治疗神经原性吞咽障碍的效果较好。

  • 标签: 神经原性吞咽障碍 评定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实施综合康复护理训练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数字随机法将此90例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分别命名为常规组(n=45)和研究组(n=45)。对常规组患者采取传统护理模式,对研究组患者采取综合康复护理训练,比较两组护理后吞咽障碍改善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经综合康复护理训练以后研究组患者的吞咽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且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于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在护理过程中使用综合康复护理训练能够显著提升其吞咽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并且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脑卒中 吞咽障碍 综合康复护理训练 并发症
  • 简介:摘要康复技术是对患者功能状况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评价,也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但康复功能评定技术课程传统教学方法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分析PBL教学法的优势,探讨康复功能评定技术课程教学中PBL教学法的应用,推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 标签: 康复功能评定 PBL教学法 应用技巧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探究 PBL教学法在康复功能评定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以我学部2018年 9-12月收取的 43名康复治疗专业学生作为对照组主体,实施传统教学模式;另选取 2019年 9-12月收取的 40名学生作为观察组主体,采用 PBL 教学法,比较两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以及教学满意度。 结果:实施相应的教学措施之前,两组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及教学满意度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实施相应的教学措施之后,两组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及教学满意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研究表明,较之传统的教学模式( LBL), PBL教学法更适合用于康复功能评定专业的实际教学工作中,该教学法不仅显著提升了学生们的考试成绩,并且大幅改善了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满意度,促进了良好师生关系的顺利搭建,从而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LBL教学法 PBL教学法 康复功能评定学 专业教学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延续性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将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8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4例,对照组予常规出院指导,研究组予延续性康复护理。记录两组干预前后心绞痛发作情况、硝酸甘油用量及6 min 步行距离,以及1年内再住院率。结果:两组干预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用量均明显减少(P

  • 标签: 冠心病 延续性护理 心脏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社区实施日常生活活动 ( ADL) 评定与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 抽取本院于 2018 年 1 月 -2019 年 12 月,此 2 年时间段内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 72 例 ,将全部 病患 遵照双育法分组标准划分为对照组( 36 例,采用 ADL 评定与训练 )与 观察组 ( 36 例,采用 出院后继续给予社区 ADL 评定与训练 ), 研究比对 患者 的 BI指数 、 FMA评分 等。 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急性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后的FMA评分、 BI指数明显更高( P<0.05) 。 结论 在社区护理服务中增加对脑卒中患者 ADL 评定与训练 , 可明显 促进患者 运动功能恢复 ,提高临床疗效 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急性脑卒中 ADL 评定 常规训练 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脑卒中也被称之为脑血管意外,患者发病以后主要的临床特征体现为弥漫性或者局限性脑功能损伤,大多都会发生一次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情况。该疾病现阶段在临床中十分常见,其具备了极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是现阶段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目前针对脑卒中患者的治疗预后均不甚理想,根据研究显示有超过50%以上的患者在脑卒中急性期治疗以后会存在后遗症情况,主要体现为程度不一的感觉功能、运动功能以及生活能力等一系列功能障碍,而平衡功能障碍也是脑卒中患者十分常见的一种后遗症。

  • 标签: 脑卒中 平衡功能评定 康复训练方法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计量认证是资质认定的一种形式,指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实验室的基本条件和能力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以及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实施的评价和承认活动。实验室为达到检测结果准确的目标制定了科学实用的质量管理办法。实验室质量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检测结果科学和准确,实验室质量管理的依据是一系列的标准、规范和文件、及相关的人力和物力来实现的。质量管理实际上就是约束,这个约束是有目的、有意义的。

  • 标签: 计量认证 复评审 扩项评审
  • 简介:目的脑出血后引起的偏瘫与血管活性物质之间有无关系。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1年10月人住本院神经科和康复科的56名脑出血偏瘫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首先测定该组研究对象的血管活性物质,再利用Berg平衡量表来评价患者的平衡协调能力.然后将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对象经过Berg平衡量表评分后显示,最大得分39分,最小得分7分,平均得分25-38分,标准差为1.74,脑出血偏瘫患者的Berg平衡量表与肿瘤坏死因子、一氧化氮、内皮素、神经降压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呈正相关,而与神经肽Y呈负相关。结论肿瘤坏死因子、一氧化氮、内皮素、神经降压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含量越多,神经肽Y含量越少则脑出血偏瘫患者的平衡协调能力恢复越好。

  • 标签: 脑出血偏瘫 协调功能 血管活性物质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麻醉恢复评分(PARS)在甲状腺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7月我院行甲状腺全麻手术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麻醉恢复期间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根据PARS评分对其进行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躁动评分、术后疼痛评分、躁动发生率、镇静剂使用率、入室及出室时PARS评分的差异。结果观察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躁动评分、术后疼痛评分、镇静剂使用率及躁动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室时PAR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ARS评分能有效反映甲状腺全麻手术患者生理功能变化,可降低患者全麻苏醒期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留室时间,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 标签: 麻醉复苏期 甲状腺手术
  • 简介:摘 要:目的 分析老年麻醉患者恢复中应用麻醉恢复评分 +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 2016年 9月 ~2018年 9月期间麻醉室收治的 96例老年麻醉病人,在病人入室、出室时均予以麻醉恢复评分评估,对照组( 48例,开展常规护理)、研究组( n=48例,常规护理 +预见性护理),比较病人麻醉评分及并发症。结果 研究组病人出室时的呼吸、意识、血压、活动力、血氧饱和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 2.08%低于对照组 14.58%,有统计学差异( P< 0.05)。 结论 老年麻醉病人恢复中开展预见性护理

  • 标签: 麻醉恢复评分 预见性护理 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