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基于阿奇霉素的药理特性,探讨其在呼吸道感染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 2017 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通过阿奇霉素对呼吸道感染进行治疗的效果和药理特性。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0例呼吸道感染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40例)采用红霉素进行治疗,研究组(40例)给予阿奇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体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5%和75%);在不良反应方面,研究组(5%)明显低于对照组(22.5%),组间对比均形成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呼吸道感染给予阿奇霉素治疗的临床效果比较显著,能够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安全性比较高,应该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 标签: 呼吸道感染 阿奇霉素 药理特性
  • 简介:摘要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已成为全球最高,肺癌5年平均生存率仅16%,云南宣威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全国首位,宣威肺腺癌具有显著的地域性。放射治疗是晚期肺癌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在体外及体内试验中宣威肺腺癌较普通肺腺癌更敏感,因此肺腺癌患者有可能从放射治疗中获得较好的局部控制率,研究放射治疗后宣威肺癌细胞生物学变化对进一步研究肺癌细胞分化、增殖、侵袭、抗凋亡及放射治疗十分重要。

  • 标签: 放射治疗 肺癌细胞 放射后生物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 阿奇霉素治疗治疗 小儿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及 药理特性。方法:随机选取 2017 年 5 月至 2018 年 5 月我院收住入院治疗的 1 小儿呼吸道感染 患儿 146 例,分为研究组 I 和研究组 Ⅱ ,每组 73 例 。研究组 I 给予注射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治疗, 研究组 Ⅱ 给予注射用阿奇霉素治疗 。一周后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 。结果:研究组 I治疗总有效率差于研究组Ⅱ , P 值< 0. 05, 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组 I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研究组Ⅱ, P 值< 0. 05, 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与 阿奇霉素 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均有较好的效果, 但阿奇霉素 用于 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的效果更好 ,不良反应更少,值得借鉴应用 。

  • 标签: 阿奇霉素 小儿呼吸道感染 药理特性
  • 简介:背景:文献表明脊柱力线与腰痛密切相关.目的:研究不同腰痛疾患的脊柱力线特征.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69例腰痛患者,其中非特异性腰痛(nonspecificlowbackpain,NLBP)患者4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discherniation,LDH)腰痛患者25例,同时招募24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脊柱形态测量仪(Spinalmouse(R))测量各组T1~S1相邻两脊椎的椎间角度,由此获得胸曲、腰曲、骶骨倾角的角度及所得各值在矢状面和冠状面动力位中的变化.然后将腰痛各组与对照组作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NLBP组站立位脊柱各节段椎间的角度基本一致(P>0.05);矢状面动力位上胸椎活动度增加,腰椎、骨盆活动受限;冠状面动力位上胸椎、腰椎及骨盆均有不同程度活动度受限(P<0.05).与对照组比较,LDH组腰3/4前凸角度变小;矢状面动力位上胸椎活动度增加,腰椎活动度受限;冠状面动力位上,腰椎活动度受限(P

  • 标签: 腰痛 脊柱力线 角度 活动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诱导分化的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去分化后的干细胞特性及潜在机制。方法采用胎牛血清及淋巴细胞分离液等,从实验的角度出发,对诱导分化的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去分化后的干细胞特性及潜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第5代胎盘间充质干细胞,与去分化1d成肝细胞诱导分化的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向骨细胞诱导分化后,转化为了典型的骨细胞形态。经PCR检测发现,两者的表达相似。样本H浓度46.80ng/μL、总量0.81μg、A260/A280为1.75、RIN为8.49%、28S/18S为2.59%。结论去分化后的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可有效保留细胞形态,维持干细胞标记物表达水平,与未经处理的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相比,其增值能力更强。

  • 标签: 诱导分化 胎盘间充质干细胞 肝衰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BRAFv600E基因突变情况及临床生物学特性。方法选取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患有甲状腺乳头状癌疾病的患者42例,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5年9月-2018年9月,其中将21例单发病灶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1例多发病灶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作为研究组,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同时对其临床生物特征进行研究与分析,采取BRAFv600E基因突变检测分析两组患者的病灶。结果在研究组的21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为单侧病灶,有18例患者为双侧病灶,有12例患者为颈部淋巴结转移,所占比例为57.1%,有12例患者合并微小癌疾病,所占比例为57.1%,有6例患者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疾病,所占比例为28.6%,有4例患者发生局部侵犯的情况,所占比例为19.0%,有1例患者发生远处转移的情况,所占比例为4.8%,10年生存率为90.5%。有9例患者的所有病灶均有BRAFv600E基因突变,所占比例为42.9%,有4例患者的所有病灶均未有BRAFv600E基因突变,所占比例为19.0%,独立起源的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比例高达42.9%。结论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病灶大多为双侧发病,很多患者合并微小癌疾病,同时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疾病以及局部侵犯的患者也较多,但是与单发病灶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相比,10年生存率以及远处转移率等数据差异不明显,对于不同病灶的起源问题可以通过BRAFv600E基因突变情况进行间接预测,且很多不同病灶是独立起源的。

  • 标签: 多灶性 甲状腺乳头状癌 BRAFv600E 基因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