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微生物转化反应是指利用微生物代谢能力使有机化合物发生结构改变的一种方法。在有机药物合成中,微生物转化反应具有广泛的应用。本文简述微生物转化反应在有机药物合成中的应用,深入了解和研究微生物转化反应的应用,进一步推动有机药物合成技术的发展,为药物研发和生产提供更多可能性。

  • 标签: 微生物 转化反应 有机药物合成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Sartorius生物反应器清洁存放有效期的验证对降低产品交叉污染的概率和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性。方法 按照在线清洗程序对Sartorius生物反应器进行清洗,吹干后按相应的要求将反应器在密闭条件下进行存放7天后,确认各项检测指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连续进行清洁有效期验证三次。结果 三次验证,Sartorius生物反应器按照在线清洗(CIP)程序进行在线清洗后贮存期7天内设备各项检测均达到可接受标准。结论 Sartorius生物反应器设备根据在线清洗(CIP)程序实施清洁验证,放置7天内,可有效防止对下一次生产产品的安全性和质量带来不利影响的污染,对保证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Sartorius生物反应器 清洁验证 产品质量
  • 简介:急性排斥反应(acuterejection,AR)是肾移植的一种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本文就诊断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有关免疫生物学指标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肾移植 急性排斥反应 诊断指标
  • 简介:背景:前期实验自行研发了一种可进行成骨及成软骨双向诱导分化的双腔搅拌式生物反应器。目的:探索双腔搅拌式生物反应器的力学刺激能否提高组织工程骨软骨修复山羊膝关节缺损的效果。方法:取青山羊12只,制作双侧后肢股骨内髁骨软骨缺损,随机分组,实验组与对照组缺损处均植入在双腔搅拌式生物反应器中进行成软骨、成骨诱导2周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β-磷酸三钙复合体,不同的是实验组将双腔搅拌式生物反应器置于磁力搅拌仪上给予力学刺激,对照组未给予力学刺激;空白对照组不做处置。植入后12,24周进行大体观察,Masson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组织学评分。结果与结论: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有新生软骨与骨组织生成,实验组修复骨缺损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空白对照组无新生软骨生成。表明通过双腔搅拌式生物反应器体外培养阶段的力学刺激,可以改善以山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种子细胞、β-磷酸三钙为支架的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物对膝关节缺损的修复效果。

  • 标签: 生物材料 软骨生物材料 组织工程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Β-磷酸三钙 生物反应器
  • 简介:目的研究体外利用灌注式生物反应器构建大段组织工程化骨的可行性。方法把在体外培养扩增的第三代人骨髓基质干细胞与大段多孔β-磷酸三钙(β-TCP)支架复合。将细胞/支架复合体放入灌注式生物反应器中,进行连续灌注培养。28d后,检测细胞的增殖及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同时对培养后的细胞/支架复合体进行组织学检测及形态学计量,用以评价体外组织工程化骨的构建。以静态培养作为对照组。结果培养28d后,灌注培养组的细胞活性明显高于静态培养组。灌注培养组细胞的ALP活性显著高于静态培养组。静态培养组细胞仅在多孔β-TCP支架周缘增殖,形成的新骨量较少。灌注培养组细胞在整个β—TCP支架内增殖,形成的新骨量较多。结论利用灌注式生物反应器的灌注培养,可以使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在大段β-TCP载体内增殖并形成新骨,使体外大段组织工程化骨的构建成为可能。

  • 标签: 生物反应器 组织工程 骨髓细胞 β-磷酸三钙支架
  • 简介:目的:探讨制备新型钛基材料过程中,纳米银颗粒载入反应时间对其体外抗菌性能和细胞相容性等生物学性能的影响。方法通过聚合作用以多巴胺在纳米孔钛表面构建聚多巴胺(PDA)膜层,通过调节纳米银颗粒载入反应时间(15min,30min,60min),得到不同纳米银颗粒浓度的聚多巴胺修饰钛。利用扫描电镜(SEM)、细胞黏附、细胞毒性及杀菌率等检测方法,对载不同纳米银颗粒浓度的聚多巴胺修饰钛进行体外生物相容性及抗菌性能评价。结果载入纳米银反应时间为30min的钛基材料较其他反应时间的材料表现出良好的细胞黏附能力、较低的细胞毒性和满意的抗菌性能。结论通过调整纳米银沉积反应时间,可调节材料表面银离子释放量,可得到既有良好细胞相容性,又有较强抗菌能力的聚多巴胺/纳米银修饰多孔钛。

  • 标签: 多孔钛 聚多巴胺 纳米银颗粒 生物学性能 反应时间
  • 简介:双硫仑样反应是急诊科门诊可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它是一种应用某些头孢菌素或甲硝唑或优降糖等药物的患者饮酒后出现的一系列不良反应.临床医生在诊断治疗过程中经常误诊,误治.本文就此类不良反应做综合报告.

  • 标签: 药物不良反应 双硫仑样反应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突发输液反应与过敏反应的鉴别与处理。方法:选择2021年2月-2023年2月我院诊治的患者,出现突发输液反应和过敏反应的患者共60例,对突发输液反应和过敏反应进行鉴别区分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根据临床症状计算个情况的比例、两者之间的区分。结果:60例患者突发输液反应与药物过敏反应不同表现的例数,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突发输液反应与药物过敏反应有青铜点,也有不同点,通过给药途径、给药剂量、症状、病史及预后情况能够进行区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给药途径、给药剂量、症状、病史及预后情况,对突发输液反应及过敏反应进行鉴别,并根据结果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增加过敏反应及输液反应临床上的认知,减少突发输液反应或者过敏反应的医患纠纷之间发生。

  • 标签: 突发输液反应 过敏反应 临床症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联合检测性传播疾病病原微生物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来我院妇科、皮肤科和泌尿外科等就诊的疑有性传播疾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用实时定量PCR(FQ-PCR)方法,对淋球菌(NG)、解脲支原体(UU)、人乳头瘤病毒(HPV)6/11型以及16/18型四种性传播疾病病原微生物进行定量检测,并与定性PCR结果比较。结果100例标本均对四种性传播疾病病原微生物进行FQ-PCR检测,结果按感染率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为UU(36.00%)、HPV6/11(23.00%)、HPV16/18(13.00%)和TP(10.00%);随机抽取50例标本,并对其分别进行FQ-PCR与PCR检测,结果显示两种检测方法之间对于四种性传播疾病病原微生物的阳性率并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临床上利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联合检测性传播疾病病原微生物具有快速便捷以及高效的优点,对监测、预防和控制以及预后评估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荧光定量 聚合酶链式反应 性传播疾病病原微生物 临床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药物合成反应是药学相关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要求学生以相关有机化学知识为基础,在此之上系统学习有关化学药物及中间体的制备中所涉及到的重要有机合成反应和合成设计原理的一门课程。本文简要介绍了作者在药物合成反应教学中的一些感悟和初步探索。

  • 标签: 药物合成 教学实践 教学方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近年来,由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ADR)和药源性疾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中药临床市场存在的安全隐患也已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许多仍是需要人们深入研究的课题。所以使人们正视中药ADR,建立正确的用药理念;建立中药安全评价体系,对中药ADR的科学研究提供有力依据是目前人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 标签: 中药不良反应 正视 药源性疾病 安全隐患 评价体系 中药安全
  • 简介:摘要随着病种越来越复杂,药品类型越来越多,大大增加了联合用药现象,由于每个人身体机能和其他因素的差异,往往存在着药物不良反应,要摸清楚这些不良反应才能有针对性地防止这些问题出现。因此,本文将从药物不良反应的概念出发,深入研究和分析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病症以及如何科学进行预防,具有一定的现实研究意义。

  • 标签: 药物 不良反应 病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