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5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外伤导致急性硬膜下血肿在短期内快速自然消散,以往国内外只有少量个例报道,近年来随着头颅CT追踪扫描及MRI的临床应用,报道逐渐增多。我科从2000年5月至2006年3月共发现10例急性硬膜下血肿在48小时内自然消散,报告如下。

  • 标签: 硬膜下血肿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部分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Partiallyinvolutingcongenitalhemangioma,PICH)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7例PICH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其特点及与其他先天性血管瘤的异同。结果本组中男性2例,女性5例。病灶位于肢体5例,位于躯干2例。病灶半球形,质地偏硬,周围有淡色晕环。病灶最大直径均大于5cm。出生后即开始消退消退时间最短7周,最长48周,平均28周。消退后残留瘤体表面可见扩张紫红色毛细血管,周围有淡色晕环。多普勒超声检查,瘤体为皮下低回声软组织团块,血供丰富,动脉高流速,低阻抗。MRI检查发现肿块均位于皮下浅筋膜层,边界清楚、信号均匀,T1W呈低信号,T2W高信号,增强后肿块明显均匀强化。HE染色,镜下可见真皮及真皮下层增生小血管,形成大小不等小叶状结构,或无明显小叶结构,小叶内充满大小不等的薄壁血管。小叶内部分区域,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胞核大小不一、浓染,核/浆比增大,但无明显异型性,有丝分裂像少见。所有标本中,均可见部分内皮细胞胞核凸向管腔,形成特殊的“钉突样”细胞。免疫组化,全部标本CD34、CD31均为阳性表达,GLUT1均为阴性表达。结论PICH的临床表现介于RICH和NICH之间,PICH的病理表现与其他先天性血管既有交叉又有区别。消退稳定后,PICH更接近于不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深入研究PICH或有助于揭示先天性血管瘤的发病机制。

  • 标签: 部分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 快速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 不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
  •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分析优质护理干预对支气管肺炎患儿的临床症消退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40例支气管肺炎患儿,时间为2021年3月-2024年3月。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应用常规护理干预方法)、实验组(20例,应用优质护理干预方法)。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疗效。结果:护理前患儿的各项肺功能指标比较为P>0.05,护理后,相比对照组,实验组患儿的各项肺功能指标表达水平更高,实验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更短,P<0.05。结论:优质护理干预用于支气管肺炎患儿中可加速临床症状消失,积极改善肺部功能指标等。

  • 标签: 支气管肺炎 优质护理干预 临床症状消退时间 肺部功能指标
  • 简介:患者,男,67岁,突发胸骨后、腰背部剧烈疼痛半小时入院。入院前一天出现呕吐、腹泻,当时未至医院就诊。今半小时前一次剧烈呕吐后发病。既往无特殊病史。入院体检:血压110/80mmHg(1mmHg=0.133kPa),脉搏110次/min,

  • 标签: 食管破裂 自发性 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婴幼儿血管瘤是儿童期最常见的肿瘤,具有特殊的自然周期。周细胞与内皮细胞共同参与其发生、发展与消退的演变过程。本文通过总结周细胞的来源、分化,及其与内皮细胞的关系,对周细胞在婴幼儿血管瘤消退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标签: 婴幼儿血管瘤 周细胞 内皮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脑干出血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脑干出血的治疗与效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35例中存活29例(82.9%),其中良好7例,中残11例,重残6例,植物生存5例,死亡6例。结论有脑积水及时行脑室外引流术,保持呼吸道通畅、亚低温、尼莫地平治疗、维持血压平稳、脱水、抗感染、抑酸、高压氧等综合治疗,可提高疗效、降低脑干出血的死残率。

  • 标签: 脑干出血 脑室外引流 综合治疗
  • 简介:腹腔内或腹膜后血管白发性破裂引起的腹腔内大出血称腹部卒中(abdominalapoplexy),是少见的急腹症。自发性脾动脉破裂是其中一种罕见类型,诊断闻难。剖腹探食手术是有效的诊断及治疗手段。

  • 标签: 腹部卒中 自发性脾动脉破裂
  • 简介:我院及原第227医院1984年1月至1999年4月共收治乙状结肠自发性穿孔11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1例中,男6例,女5例;年龄44~78岁。发病至就诊时间2h~4天。既往有慢性便秘

  • 标签: 乙状结肠自发性 穿孔例 自发性穿孔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7岁,诊断慢性肾衰竭,并行透析治疗9年,最初5年为腹膜透析,改成血液透析已4年.患者于8月前开始注意到其腹部出现皮下多发性结节,均在低分子肝素注射部位(因为高凝状态,该患者每日或隔日注射1支低分子肝素已有3年,1年来注射部位为腹部皮下几个相对固定部位),每次在结节附近注射低分子肝素后均有痛感,这种痛感几天后自行消退;因为注射后疼痛及结节形成,患者频繁改换肝素注射部位,但新的注射部位也出现同样结节;这些结节大小不等,平时无痛感,且数目不断增多,至6月前发展到已有腹部皮下结节20余个,始告知医师.

  • 标签: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自行消退 钙化结节 软组织 多发 腹部
  • 简介:1病例资料患者,男,19岁,因“发作性胸痛1年,再发3个月余”于2018年6月17日入院,缘患者1年前劳累后出现心前区闷痛,阵发性,每次持续数分钟,可自行缓解,未予以重视。3个月前胸闷痛再发,性质程度较前加重,遂就诊于省人民医院,查心电图提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脏彩超提示:EF28%,冠脉造影提示:LAD自发性夹层,未予以支架植入,以抗血小板、逆转心肌重构及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后症状好转出院,出院后症状时有发作.

  • 标签: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青年男性 病例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时自发性食管破裂的病因、机理、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特点,以期早期确诊;尽早行食管破裂口修补,邻近纵膈胸膜片缝盖,加三管一禁,治疗自发性食管破裂可行性。方法对1985年以来,收治13例自发性食管破裂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人,及时确诊,减少误诊,尽早施行手术,12例治愈,1例死亡。胸部切口感染3例,脓胸2例,纵膈炎1例,食管破裂口胸膜瘘2例。结论及时对自发性食管破裂确诊,减少误诊,是影响患者愈后的关键,对48小时内自发性食管破裂患者,行食管破裂口修补,邻近纵膈胸膜片缝盖,加三管一禁治疗,术式简单,疗效显著,并发症少,死亡率低,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 标签:
  • 简介:自发性肾破裂是指无创伤情况下发生的肾实质、肾盂和肾血管的破裂,又称Wunderlich综合征。随着B超与CT技术的发展及认识的提高,诊断自发性肾破裂患者逐渐增多,值得临床重视。本院共收治11例,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自发性肾破裂 Wunderlich综合征 诊断 治疗 CT技术 肾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