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与数种血管形成因子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病理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对35例手术切除的血管瘤及血管畸形标本及5例正常皮肤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雌激素受体以及血管形成有关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和组织蛋白酶D。结果:在血管瘤增生期。ER、VEGF、MMP-2及组织蛋白酶D均有较高表达;在血管瘤退化期,仅ER和组织蛋白酶D有较高表达:在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对照中,ER、VEGF求和MMP-2表达极弱,组织蛋白酶D有少许表达。结论:雌激素与多种血管形成因子可通过不同途径对血管瘤的病理发生过程发挥作用,对血管畸形则无作用。

  • 标签: 雌激素受体 血管形成因子 血管瘤 血管畸形 病理变化
  • 简介: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冠脉桥血管的价值.方法10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在心电门控技术下采用16层螺旋CT行冠状动脉造影扫描,将所得原始数据进行薄层重叠400msR-R间期重建,重建图像系列调入3D任务卡内进行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和多平面重建等图像后处理,全面观察桥血管有无狭窄、钙化及吻合口情况.结果10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共有29条桥血管,其CT图像均能清晰显示,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可用于影像学评价;4例桥血管有不同程度的钙化和狭窄变细,经DSA检查得到证实.结论16层螺旋CTA作为一种无创性的检查在冠状动脉桥血管随访的诊断和评价中是安全可靠的检查技术,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分流术 血管造影术 诊断显像
  • 简介:<正>自从伽玛刀安装完成,我们已治疗了26例AOVM(血管造影发现的隐性血管畸形)患者,他们都有足够的随访期(超过12个月)。其中16例男性,10例女性,年龄在3—58岁之间,平均年龄32.7岁。他们开始的临床表现为17例出血,7例有癫痫发作,2例为进行性神经失常。其中3例患者有AOVM复合损伤。在26个有代表性的损伤中,15个位于幕上,7个在脑干,4个在小脑半球。AOVM患者的放疗剂量介于15—20Gy(平均17.9Gy)。治疗后在平均17.7个月的随访期中权有一例

  • 标签: 伽玛刀 血管畸形 放疗剂量 隐性 随访期 20Gy
  • 简介:本文主要阐述了肾脏移植物中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及修复机制,并探讨其在慢性移植肾肾病中的治疗前景。

  • 标签: 肾移植 血管 内皮细胞
  • 简介:目的比较血管造影跟踪法(BCA)与传统DSA的技术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1例全下肢动脉血管造影患者的造影技术参数,其中31例采用BCA,30例采用DSA血管造影技术。分别对完成造影时间、对比剂用量、图像质量、患者吸收辐射剂量(DAP)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应用两种技术分别成功完成全下肢动脉血管造影。DSA在膝至足背血管的图像质量上优于BCA(60/65VS52/62),但是DAP大[(134.67±1.34)Gycm^2VS(69.55±0.74)Gycm^2],对比剂用量多[(94.58±1.44)mlVS(46.77±0.94)ml],检查时间长[(47.17±0.56)svs(32.55±0.28)s]。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0)。结论BCA与DSA相比具有造影时间短,对比剂量用量少,DAP低的特点,DSA局部观察血管情况较细致。因此,先行BCA筛查,然后针对病变加作局部DSA。

  • 标签: 跟踪血管造影 外周血管疾病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 简介:本文在描述血管再狭窄的病理学和细胞学机制的基础上,将抑制血管再狭窄的目的基因分为抗增殖基因、抗迁移基因和多效基因并系统总结了近十年来的研究结果,并对载体选择及输送方法进行了回顾,同时指出了基因治疗在此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 标签: 再狭窄 基因治疗 血管再狭窄 病理学 发展方向
  • 简介: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是眼底病检查的重要方法之一,对眼底病的诊断、预后和疗效有特殊的价值,我院于2003年12月至2005年11月,共行FFA426例,现将有关护理配合介绍如下。

  • 标签: 眼底 荧光血管造影 护理
  • 简介:血管球瘤为一种在临床中较少见的良性肿瘤,多发于四肢末端。常给患者带来严重痛苦,并且极易造成误诊。我科自2001~2005年,共收治血管球瘤患者7例,结合临床资料及病理学检查,诊断明确,全部进行了显微手术治疗。随访1年以上,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 标签: 手部血管球瘤 诊治 显微手术治疗 临床资料 病理学检查 良性肿瘤
  • 简介:肠系膜血管损伤在临床工作中并不少见,在腹部穿透性创伤中肠系膜及大网膜受损的发生率为9.5%,腹部钝性伤中肠系膜受累率为2.5%[1].但由于诊断技术的限制,医生对肠系膜损伤的认识不足,大多数的系膜损伤都是在术中才被诊断.因此,重新复习肠系膜血管损伤的一些相关问题,会有助于提高对肠系膜血管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 标签: 肠系膜血管 肠系膜上动脉 诊断与治疗 血管损伤 肠系膜血肿 腹部闭合性损伤
  • 简介:60多年来的临床生涯,告诉我在整形外科治疗范围中,血管瘤占了相当大的比率,其中大部分是婴幼儿,当然也有青年或成年人,可称它是一种常见的体表肿瘤。从它的组织病理学结构和临床表现来进行观察,在20世纪30-60年代,书本告诉我们血管瘤大致可以分成下述几种类型(1)毛细血管瘤,

  • 标签: 混合型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 手术切除 毛细血管瘤 治疗手段 手术治疗
  • 简介:1994年以来我们共施行断指再植3145例5426指,对伴有血管损伤的特殊类型的断指956例采用血管移植桥接、动静脉转流、近断面单侧指动脉结扎、扩大近段骨髓腔的再植方法进行再植,取得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 标签: 特殊类型 断指再植 血管损伤 血管损伤 动脉结扎
  • 简介:目的探讨DSA血管造影对不明原因小肠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25例小肠出血患者,均经Seldinger’s法行肠系膜上动脉插管造影。结果出血的直接征象11例,出血间接征象12例,其中5例同时具有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出血阳性率72%。病变性质为:肿瘤性病变10例,其中平滑肌瘤6例,平滑肌肉瘤2例,间质瘤1例,小肠癌1例;麦克尔氏憩室4例;血管畸形3例;炎症1例。阳性病例与手术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75%,定位诊断100%。结论DSA血管造影对不明原因的小肠出血的定位、定性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 标签: 小肠出血 不明原因 DSA血管造影 间接征象 直接征象 性病
  • 简介:显微外科手术后的血管顽固痉挛,常规处理难以缓解,常反复发作,是导致移植与再植手术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对其产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报道如下.

  • 标签: 显微外科 病因 治疗 术后 血管顽固痉挛
  • 简介:哺乳动物的海马位于侧脑室中央部的内侧,为成对的弯曲带状隆起。海马在发生上属大脑原皮质,可分为三个基本层,由外向内为多形层、锥体层和分子层、在海马棱切面上根据各部纤维联系可将之分更多还原

  • 标签: 哺乳动物 中枢神经 海马 血管
  • 简介:目的:评价腹部冠状血管成像的临床实用价值。材料和方法:临床随机选择检查27例。正常表现8例,动、静脉血管病变17例,非血管病变2例。依病变需要确定MR轴位像扫描范围,用二维TOF法间断闭气扫描,用最大强度投影显示。结果:可宏观显示腹部大血管。腹主动脉及病变显示良好,人造血管的通畅情况显示良好,血管原始图象显示腹部脏器对比好,下腔静脉显示差。结论:腹部血管成像能显示腹部血管的全貌,动、静脉同时显示,扫描范围明显大于传统的轴位血管成像。在临床应用中需将血管原始像和投影像结合运用,才能作出准确判断。

  • 标签: 腹部磁共振血管成像 血管原始像 血管投影像 综合分析
  • 简介: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抗体靶向血管治疗对人增生性瘢痕Ⅰ型胶原蛋白在裸鼠体内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TBSA深Ⅱ度创面愈合后的增生性瘢痕组织块(取自1例女性烧伤患者)植入48只BALA/C裸鼠肩胛部皮下,建立裸鼠增生性瘢痕移植模型。术后3周,将裸鼠分为大剂量组、中剂量组、小剂量组及对照组,每组12只,分别用0.01mol/L灭菌磷酸盐缓冲液(PBS)稀释的15、10、5μg/mlVEGF单克隆抗体200μl以及等量、同浓度的PBS进行瘢痕内直接注射,每周2次,持续3周。术后45d,测量各组裸鼠瘢痕组织的大小,计算体积;以HE染色行组织学观察;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与蛋白质印迹法分析瘢痕组织Ⅰ型前胶原蛋白mRNA和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结果大剂量组、中剂量组、小剂量组瘢痕体积分别为(55.3±4.1)、(67.9±5.7)、(78.9±5.5)mm^3;与对照组(85.0±7.3)mm^3比较,大剂量组、中剂量组瘢痕体积明显变小(P〈0.05)。大剂量组、中剂量组血管和成纤维细胞较少,胶原纤维减少,排列较整齐。与对照组比较,大剂量组和中剂量组Ⅰ型前胶原蛋白mRNA和Ⅰ型胶原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小剂量组与之接近。结论VEGF抗体靶向血管治疗可抑制增生性瘢痕血管形成、胶原表达及瘢痕生长。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胶原Ⅰ型 靶向血管治疗 增生性瘢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