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6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周围神经横截面(CSA)改变,及其与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评分、糖尿病病程的关系。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84例(患者组)。依据TCSS评分评价糖尿病感觉运动性多发神经病(DSP),并分为无DSP(0~5分)、轻度(6~8分)、中度(9~11分)及重度DSP(12~19分)亚组;依据糖尿病病程分为0~5年、6~10年、11~15年及〉15年亚组。同期选取3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对各组均行下肢神经超声检查,检测隐神经、腓肠神经和胫后神经的CSA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组各亚组及正常对照组间隐神经、腓肠神经和胫后神经CS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隐神经、腓肠神经和胫后神经CSA均与TCSS评分呈线性正相关(r=0.615、0.632、0.641,P均〈0.05),且均与糖尿病病程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r=0.613、0.643、0.682,P均〈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高频超声所示下肢周围神经CSA改变与神经损害严重程度及糖尿病病程有关。高频超声可为糖尿病感觉运动多发神经病的分期诊断提供依据。

  • 标签: 超声检查 糖尿病 2型 糖尿病并发症 多伦多临床系统评分
  • 简介: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研究发育正常椎动脉直径和横截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8例临床诊断或拟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患者组)及9例健康体检者(体检组)行头颈64层螺旋CTA检查,应用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和高级血管分析等后处理技术对其进行观察,统计分析发育正常椎动脉直径和横截面、C4横突孔直径和横截面。结果对患者组及体检组双侧椎动脉直径和横截面、双侧C4横突孔直径和面积分别进行正态性检验,患者组0.998〉P〉0.855,体检组0.997〉P〉0.81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组及体检组双侧椎动脉直径和横截面、双侧C4横突孔直径和面积分别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及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齐性检验0.855〉P〉0.196,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0.990〉P〉0.66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患者组与体检组数据合并后(合并组)对双侧椎动脉直径和横截面、双侧C4横突孔直径和面积分别进行正态性检验,0.999〉P〉0.6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合并组双侧椎动脉直径和横截面、双侧C4横突孔直径和面积分别进行多元相关分析,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成像 椎动脉 直径 面积
  • 简介:摘要:应用Seidel像差框架,测量高阶像差(HOA)中的三个指标,在临床上,与波士顿I型人工角膜植入患者中像差的均方根值(RMS)相当;通过实际医疗器械产品,结合Bennet-Porteus方程求解,波长范围为350nm-700nm的总积分散射(TIS)文献比较波士顿I型人工角膜散射差异,为领扣型人工角膜制造提供数据参考。

  • 标签: 高阶像差(HOA) 表面散射 领扣型人工角膜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光散射断层成像(DOT)技术在最大径≤2.00cm乳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超声DOT系统,前瞻性研究95例患者共119个最大径≤2.00cm的乳腺病灶,得到总血红蛋白浓度(TTHC)。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绘制ROC曲线,计算TTHC的最佳诊断阈值及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结果119个乳腺病灶中,良性81个,恶性38个。良性组中位TTHC为103.05μmol/L(29.54-273.21μmol/L),恶性组中位TTHC为182.31μmol/L(80.99-369.61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ROC曲线分析,TTHC最佳诊断阈值为131.88μmol/L,敏感度86.84%(33/38),特异度83.95%(68/81),准确率84.87%(101/119)。结论超声DOT技术是诊断乳腺癌的一种有价值的辅助方法。对于最大径≤2.00cm的乳腺病灶,适当降低TTHC诊断阈值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 标签: 超声检查 光散射断层成像 乳腺肿瘤 血红蛋白浓度
  • 简介:Cystain-C(Cys-C)为巯基蛋白酶抑制肽C,又称血清γ-微球蛋白或γ-痕迹蛋白,它在有核细胞中稳定生成,不受炎症影响,属低分子蛋白,能够通过肾小球滤过膜,由于其分子量大于肌酐,且带正电荷,这一特点使它更易反映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的早期变化,是比肌酐更灵敏的标志物[1].Grubb等认为血中Cys-C水平不受肌肉体积影响,能更准确反映肾小球滤过率(GFR)[2].

  • 标签: 血清 散射免疫比浊法 肾小球滤过膜 肌酐 GFR 有核细胞
  • 简介:为观察正常和胃疾患胃液的免疫球蛋白(Ig)水平,建立其检测值的正常范围和探讨其对各类胃疾患的诊断价值,本文采用BeckmanICS-Ⅱ免疫化学分析仪,以速率散射比浊法(RST)检测了118例正常胃液和105例经胃镜检查并取胃粘膜活检确诊的各类胃疾患胃液的Ig水平,对其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速率散射比浊法 胃液 电子胃镜检查 诊断价值 免疫球蛋白 免疫化学分析仪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Beckman Coulter LS 13 320 激光粒度仪建立激光散射法测定头孢克洛粒度分布的方法,并对方法进行验证。结果:方法选择为干法,遮光度设定为6%,折射率为1.705,分散压力设定为20''H2O,背景扫描时间60 s,样品量为2.5g。对方法的系统适用性、耐用性、重复性和中间精密度进行验证,结果均符合要求。用验证后的方法测定了3批不同厂家头孢克洛的粒径分布,D90值分别为 76.97、86.78和67.67μm。结论:本方法可准确测定头孢克洛粒度分布。

  • 标签: 头孢克洛 粒度分布 激光散射法 干法测定
  • 简介:上肢小面积Ⅱ°烧烫伤临床多见,治疗重点在于预防及控制创面感染,促进创面皮肤的自身修复。目前治疗方法很多,疗效评价不一,我们将近3年收治的烧伤面积在20%以下的Ⅱ°烧伤患者,随机分组,以目前常用的4种治疗方法进行对比治疗,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 标签: 小面积Ⅱ°烧伤 治疗方法 上肢 创面感染 自身修复 疗效评价
  • 简介:目的探讨背向散射积分(IBS)技术定量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心室血液状态的价值及其与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超声IBS技术检测29例正常人(A组)及76例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心肌梗死组(B组,32例)、心肌梗死合并室壁瘤组(C组,23例)、心肌梗死合并左心室血栓组(D组,21例)的左心室、右心室血液IBS值及心尖部心包IBS值,并计算左心室及右心室的血液IBS值与心尖部心包IBS的比值,即心室血液的校正IBS(IBS%),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心肌梗死时左心室血液IBS%值较正常组增高(P<0.05),且B、C及D组IBS%值呈逐渐增高趋势.以左心室血液IBS%>23判断有无左心室血栓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1.4%、89.3%、85.7%.结论IBS技术可以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心室的血液状态,有可能成为早期预测心脏血栓形成的检测方法.

  • 标签: 心肌梗死 血栓形成 背向散射积分 心肌梗死患者 左心室血栓 血液状态
  • 简介:目的总结大面积烧伤的综合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1日至2005年1月1日收治的大面积烧伤患者共93例,以1999年1月1日为界分成两组,之前的49例为A组,之后的44例为B组。A组治疗方法较为局限,B组应用新的综合治疗措施,包括休克期快速补液,早期胃肠道营养,早期大面积切削痂手术,功能部位早期大张自体皮覆盖,早期进行系统功能锻炼等。比较两组补液量、切削痂时间及面积、创面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结果与A组相比,B组补液量明显增加(P〈0.01),切削痂时间提前、面积增加(P〈0.05),创面愈合时间显著缩短(P〈0.01)。A组发生并发症27例,B组15例;A组死亡12例,分别死于烧伤脓毒症6例,急性肾功能衰竭4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B组死亡4例,分别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烧伤脓毒症2例、呼吸道大出血窒息1例。B组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均低于A组(P〈0.05)。结论大面积烧伤的综合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治愈率,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 标签: 烧伤
  • 简介:开水、火焰、电弧都可造成小儿烧伤,最常见的是开水烫伤,由于小儿与成人的生理机能有所不同,所以在治疗、护理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通过对140例患儿的护理,体会到小儿患者疼痛耐受性差,神经系统功能尚不健全,病情变化快,较成人重。故加强病情观察,密切注意输液速度,保持创面外敷料干燥,营养支持、心理护理等护理工作。达到尽早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使其平稳度过休克期,提高小儿烧伤治愈率。

  • 标签: 休克期 护理 病情变化 小儿烧伤 大面积烧伤 治疗
  • 简介:摘要虚拟现实技术(VR)是上世纪末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新技术,当前已经得到了一定范围的应用。针对当前炮兵雷达阵地选择虚拟仿真的需求,本文介绍了一个炮兵雷达阵地选择仿真系统,本文主要对这个仿真系统进行介绍,对其实用性和可行性进行证明。

  • 标签: 炮兵雷达 阵地选择 设计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脑疝前和脑疝后行去大骨瓣减压术的疗效,探讨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实施去大骨瓣减压术手术时机的临床有效的量化指标,对大面积脑梗塞患者把握准确的手术时机,从而降低死亡率,提尚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方法本论文釆用回顾性分析,对12名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脑疝前和17名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脑疝后均施行去大骨瓣减压术进行比较,术前梗死面积通过磁共振或CT扫描评估,并测量中线移位值(mm)和梗死体积(cm3),记录术前GCS分值,术前GCS变化值,发病至手术时间(小时)。术后3个月后进行mRs评价预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疝前死亡率(16.67%,2/12)明显比脑疝后组(64.71%,11/17)低,同时脑疝前组术后3月mRs评分明显低于脑疝后组,即神经功能恢复水平明显好于脑疝后组。说明脑疝前手术降低死亡率,提高神经功能水平。脑疝前组与脑疝后组相关指标的结果术前GCS分值、术前GCS变化值、术前中线移位值有显著差异,P<0.05,即三项可以作为早期手术指标。性别、年龄、梗死体积、发病至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大面积脑死患者,脑疝前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相对于脑疝后降低了死亡率,提高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术前GCS分值、术前GCS变化值、术前中线移位值可作为手术选择时机的量化指标。

  • 标签: 大面积脑梗塞 手术时机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与常规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塞的疗效,筛选一种有效治疗大面积脑梗塞的术式.方法将82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按照术式分为对照组(40例)与观察组(42例),分别采用常规骨瓣开颅减压术与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及术后复查CT结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2.38%vs30.00%)(P<0.05);经CT检查,观察组脑疝恢复、中线恢复明显高于对照组,切口疝、迟发血肿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5).结论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有助于降低手术并发症,促进患者恢复,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 大面积脑梗塞 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651文献标识码A DOI10.1016/j.issn.2095-8578.2015.01.023
  • 简介:患者,女,学生.因无明显诱因呕吐新鲜血约200ml,呕出条索状物约2小时.于1998年8月15日急诊入院.既往身体健康.查体:一般情况良好.BP110/70mmHg.口腔有一条索状物长约12cm,有血迹,牵拉胸骨后疼痛.心肺(-),腹平软,肝脾未及.

  • 标签: 上消化道出血 内窥镜检查 病因 病例报告 食管粘膜剥脱
  • 简介:我科自2004年3月至2007年3月,采用大块表皮移植治疗大面积白癜风,效果满意。1临床资料本组15例,女9例,男6例,年龄16~25岁;分布部位:腹部、会阴部、下肢、背部等;2例系烧伤后皮肤脱色,3例在外院使用白癜风治疗仪行部分表皮细胞移植,

  • 标签: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