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休克时灌流量减少是微循环障碍的特征性病变,白细胞粘着于细静脉壁和嵌塞毛细血管是休克的微循环灌流量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作为白细胞粘附的第一步,L-选择素参与了白细胞沿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快速滚动,实验见休克大鼠L-选择素转录表达下调及白细胞表面L-选择素显著减少,有助于微循环的通畅.细胞激活过程中L-选择素表达迅速变化.L-选择素从刺激的白细胞表面快速脱落,成为可溶性L-选择素(sL-选择素),高浓度sL-选择可抑制L-选择素介导的黏附,生理浓度时可引发20%左右白细胞黏附于内皮细胞.

  • 标签: 可溶性L-选择素 休克 白细胞粘附 微循环障碍 炎症反应 灌流
  • 简介:目的观察L-苏糖酸亚铁胶囊治疗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用46例缺铁性贫血患者,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方法,对L-苏糖酸亚铁胶囊和琥珀酸亚铁片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患者服用L-苏糖酸亚铁胶囊第1周后开始自觉症状有所改善,第2~4周症状改善最明显,头晕、心慌减轻,睡眠及精神好转,体力明显增加,面色苍白逐渐减轻,第8周时症状基本消失,与琥珀酸亚铁片的疗效无明显差异.结论L-苏糖酸亚铁胶囊治疗缺铁性贫血效果良好,且其毒副作用小,便于患者接受.

  • 标签: 治疗 胶囊 缺铁性贫血 患者 琥珀酸亚铁 临床观察
  • 简介:目的 探讨精氨酸对糖尿病烧伤创面修复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糖尿病对照组(B组)、糖尿病精氨酸干预组(C组)和糖尿病甘氨酸对照组(D组)。糖尿病模型通过腹腔注射STZ建立,然后喂养8周后给予深Ⅱ度烫伤,于伤后0、1、3、7、14、21d时相点对创面愈合面积、组织形态学改变、创面组织糖含量、羟脯氨酸(OHP)含量及局部组织释放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进行检测。 结果 应用精氨酸后,皮肤组织糖含量降低,创面局部炎症反应出现较早,坏死组织脱落及上皮匍行提前,OHP含量、组织释放TGFβ1能力均增加,创面愈合明显加快(P<0.05~0.01)。 结论 L精氨酸可通过降低皮肤组织糖含量及增加TGFβ1的合成和释放,促进糖尿病烧伤创面愈合

  • 标签: 糖尿病 烧伤 L-精氨酸 创面愈合
  • 简介:目的建立测定紫杉醇含量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方法,以此考察多聚(L-谷氨酸)-丙氨酸-紫杉醇偶合物在各种缓冲液和血浆中的稳定性。方法色谱条件:色谱柱:BetaBasicC18column(150mm×2.1mm,5μm),流动相:乙腈-水-甲酸(65:35:0.1),流速:0.2ml/min;质谱条件:电喷雾离子源,选择离子反应监测,正离子检测模式,前体药物-产物离子转换选择离子反应监测得出紫杉醇的质荷比m/z为854.2→286.1,内标多西紫杉醇的质荷比m/z为808.3→527.2。结果该检测方法的最低定量下限为0.5ng/ml,线性范围0.5~5000ng/ml,r=0.9980;多聚(L-谷氨酸)-丙氨酸-紫杉醇偶合物在醋酸盐缓冲液中的稳定性高于在磷酸盐中的稳定性,多聚(L-谷氨酸)-丙氨酸-紫杉醇偶合物在血浆中释放出紫杉醇的量明显高于其在醋酸盐和磷酸盐缓冲液中释放出紫杉醇的量。结论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成功应用于紫杉醇含量测定及多聚(L-谷氨酸)-丙氨酸-紫杉醇偶合物稳定性评价。

  • 标签: 紫杉醇 多聚(L-谷氨酸)-丙氨酸-紫杉醇偶合物 稳定性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
  • 简介:目的对跟骨经典扩大跟外侧L形入路进行改良,并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自2004年7月至2009年1月应用改良扩大跟外侧L形入路对81例89足(8例双侧)跟骨关节骨折施行切开复位固定术,观察临床效果。并与同期采用经典跟外侧扩大L形入路的32例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48个月,平均30.6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其中改良组平均(84.37±12.22)分,优良率为83.2%;经典跟外侧扩大L形入路组平均(81.72±13.91)分,优良率为81.3%。两组术后Maryland足部评分值及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14,P〉0.05;Х^2=0.009,P〉0.05)。两组术后皮瓣坏死发生率及腓肠皮神经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入路不仅具有经典扩大跟外侧L形入路的各种优点,而且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跟外侧动脉及相伴行的腓肠皮神经,有效预防了术后皮瓣坏死、感染、切口不愈合及术区皮肤感觉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跟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热病就是严重的中暑行为,是因为患者长时间在高温的环境中,引发身体核心温度的迅速升高,体温超过40℃,并且皮肤有灼烧感,人的意识不清楚等多种器官系统受损的临床综合证。热病的死亡率在20%-60%,这和人体受热程度和受热时间有关。人最高受热温度是40.6℃-41.4℃,直肠的温度长时间大于40℃,就会引起患者大脑受伤;在温度大于42℃,时间大于2h-4h就出导致休克和严重的并发症出现;当温度达到43℃,死亡率就会大大提升。人的温度超过正常体温1℃,大脑的耗氧量会增加8%。如果降温不及时,患者死亡的概率明显升高。

  • 标签: 热射病 降温 护理 方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在中暑早期采取有效的预防及救护能够防止热病的发生。方法对易中暑的高危人群进行健康教育,使其室内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及时正确的补充水分,高热时间段减少外出,如需外出做好防暑准备,高热工作者在进行高温环境下工作时做好热环境适应等预防措施能防止中暑的发生。当出现先兆中暑或轻度中暑时及时脱离高温环境,给予物理降温及药物降温能够降低热病的发生。结果对中暑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教育及对先兆中暑或轻度中暑者及时进行早期救护,能够降低热病的发生。结论早期预防中暑及及时救护能够有效的避免热病的发生。

  • 标签: 热射病 中暑 早期预防 早期救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L1椎体楔形截骨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矫治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的效果。方法56例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均行经后路L1椎体截骨短节段椎弓根固定,全部采用单节段截骨。结果本组平均手术时间3.7(2.8~4.6)h,术中平均出血量1980(700—3600)ml。术后后凸角由手术前平均54.5°矫正到16.5°,矫正角度38°。随访6~72个月,其间畸形矫正无明显丢失,除2例出现下肢麻痹外,其余均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L1椎体楔形截骨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矫治脊柱后凸畸形固定可靠,矫形效果满意。

  • 标签: 腰椎 脊柱后凸 截骨 骨折固定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热病是一种急症,是中暑中最严重的类型,表现为高热(>40℃)和神志障碍1热病预后严重,病死率达5%~30%2.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人群,故及时有效降温是抢救热病患者的关键,正确预见、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护理措施得当,可提高热病的治愈率。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针对根骨骨折患者在外侧延长 L形切口条件下实施根骨骨折病理组织切开复位固定手术治疗后,导致患者发生手术切口术后并发症的各类非手术相关性危险因素。方法:择取 2012年 1月 -2016年 10月我院收治的接受外侧延长 L形切口行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固定术手术治疗的根骨骨折患者 60例 65足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针对患者的临床病例记录资料展开系统全面统计分析,重点揭示导致患者发生术后手术切口并发症的非手术相关因素。结果:本组 60例患者中,有 42例患者 47足的手术切口在手术结束后迅速愈合,有 18例患者 18足出现手术切口并发症,其中有 15例患者 15足发生皮肤组织坏死、红肿或者是裂开症状,有 4例患者 4足发生浅表组织感染,在接受进一步治疗处置条件下均实现顺利愈合。脊柱骨折、罹患糖尿病和具备吸烟史是导致患者发生术后切口并发症的主要非手术相关因素。结论:针对外科收治的根骨骨折患者实施外侧延长 L形切口行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固定术手术治疗,患者通常在术后表现一定程度的切口并发症,脊柱骨折、罹患糖尿病和具备吸烟史是导致患者发生术后切口并发症的主要非手术相关因素,应当引起临床医师的充分关注。

  • 标签: 外侧延长 L形切口 跟骨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切口并发症 非手术相关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