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酶原激活剂在心源性和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中静脉栓治疗效果的差异。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6年5月来我院采用静脉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76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38例心源性患者采用静脉栓治疗,对照组38例非心源性患者同期采用静脉栓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的安全性。结果在治疗2h、24h、7d后,两组患者的卒中症状评分均呈现下降的趋势,与治疗前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卒中症状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8例,21.05%)明显高于对照组(3例,7.89%),两组间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静脉栓治疗心源性脑梗死与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相当,但是采用静脉栓治疗心源性脑梗死患者,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

  • 标签: 重组组织 纤溶酶原激活剂 心源性 非心源性 脑梗死 静脉溶栓
  • 简介:摘要凝血实验是当前医学领域针对人体血液组织的一项重要实验内容,其涉及学科众多且对人体血液研究进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当前医疗科研技术的进步,有关凝血及实验的研究深度及精密程度也在不断进步,取得了诸多研究效果。本次研究将针对凝血及实验室检验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具体分析与论述。

  • 标签: 凝血实验 纤溶实验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对介入支架治疗脑梗塞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系统影响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之间来我院治疗的脑梗患者共9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观察组用介入支架方式进行治疗,对照组采取阿托伐他丁进行治疗。对两组的临床治疗结果进行比较,即在治疗前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变化和神经功能情况,血浆tPA与PAI-1水平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82.22%低于观察组97.78%,对照组进行治疗后血浆tPA与PAI-1水平分别为(12.5±2.1)ng/ml,(67.2±20.2)ng/ml均高于观察组的(10.5±2.0)ng/ml,(10.5±2.0)ng/ml,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后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治疗后的Barthel指数均比治疗前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行介入支架治疗脑梗塞临床疗效显著,可以对神经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有效的对患者的系统进行改善,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显著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脑梗塞 支架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预测低危产妇产后出血的过程中,应用凝血、指标检测(孕晚期)评价的价值。方法针对500例孕晚期孕妇进行凝血、指标检测,包括血小板、血浆纤维蛋白原、血红蛋白等指标,检测后将其数据进行详细记录,同时对孕妇进行持续随访,观察分娩后发生出血的产妇凝血、指标检测和未出血的产妇差异;入选的500例孕妇均为我院2014年3月到2016年10月间收治。结果500例产妇中有10例出现产后出血情况,出血的产妇凝血、指标检测值和未出血的产妇存在一定差异,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凝血、指标检测(孕晚期)预测低危产妇产后出血价值分析发现,其能够较为准确的反映出存在异常的产妇,预测价值较好,因此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凝血 纤溶指标检测(孕晚期) 预测 低危产妇产后出血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重症肺炎患者系统功能和炎症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6月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重症肺炎患者53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3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并分析两组人员的相关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人员的FDP、D-D、PCT、CRP和ESR含量均较对照组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D-D与PCT、ESR之间并不具有相关性,P>0.05。然而,D-D与CRP具有相关性,且为正相关,P<0.05。结论相较于健康人群,重症肺炎患者的系统功能较为紊乱,与炎症反应有关,临床上监测系统功能和炎症指标的变化可用于评估、指导患者的病情,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工作。

  • 标签: 重症肺炎患者 纤溶系统功能 炎症指标 临床意义
  • 简介:颅脑损伤后脑组织中大量的组织凝血活酶释放入血,启动了凝血系统,往往导致凝血和功能的异常。为了探讨颅脑损伤后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2006-04~2007-01我们观察了68例急性脑外伤患者的部分凝血及指标,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脑损伤/病理生理学 血液凝固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高敏C反应蛋白、1型酶原激活抑制物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伴2型糖尿病患者中所起作用及其间的相关性。方法155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伴2型糖尿病组,三组均检测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1型酶原激活抑制物。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伴2型糖尿病组患者的甘油三酯、超敏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水平明显超过其他两组患者(P<0.01)。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的1型酶原激活抑制物水平明显低于其他两组患者(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伴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炎症因子水平明显高于单纯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及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 标签: 不稳定型心绞痛 2型糖尿病 炎性标志物 纤溶因子水平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尿中红细胞的检验特点。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到我院进行尿液检查的400例患者的新鲜尿液样本,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另取40例健康人的尿液样本作为对照。统计红细胞检出率,红细胞形态畸形率,平均红细胞体积。结果临床诊断为肾小球肾炎和非肾小球肾炎患者的尿液样本中红细胞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而红细胞畸形率(97.91%,10.44%)和平均红细胞体积(56.32±9.92μm3,83.52±11.43μm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细胞畸形率和平均红细胞体积与肾小球肾炎性血尿有一定相关性。

  • 标签: 尿液 畸形红细胞 红细胞检验
  • 简介:目的:对管型尿标本的保存进行探讨。方法:采用麝香草酚防腐冷藏法、甲醛冷藏法、-18℃冷冻法,对管型尿的保存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三种方法最好的是采用麝香草酚防腐冷藏法,管型尿可保存数月。

  • 标签: 管型尿 麝香草酚 冷藏 霉菌 检验专业 保存方法
  • 简介:摘要多尿期是众多接受肾移植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必经的阶段,患者尿量峰值多集中于术后24h内,能达数千或上万毫升。肾移植患者术后多尿期随着尿液电解质大量丢失,若不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易引发电解质紊乱、严重脱水等相关并发症,影响治疗效果及预后。个性化护理作为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患者个体差异,目的在于满足不同患者的多元需求,能根据不同个体情况与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实施不同护理措施,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尊重、关怀、理解等人性化护理理念。为改善肾移植患者术后多尿尿中电解质水平,本研究开展个性化护理干预,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个性化护理 肾移植 多尿期 电解质
  • 简介:我院采用抗生素+康复新液口服+支镜冲洗等多种措施综合治疗急性肺脓肿,并取得了明显疗效,现将其报道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2002—01/2007—06我院诊断为急性肺脓肿的住院患者80例,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24~72(平均47.6)岁。临床症状有畏寒、发热、咳嗽、咯大量脓痰,全部病例均经胸部X线、胸部CT、血、痰检查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空洞性病变。患者随机分两组,综合治疗组40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平均48.2岁;常规治疗组40例,其中男23例,女17例,平均46.5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严重度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 标签: 肺脓肿/药物疗法 抗溃疡药(中药)/治疗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分别实施介入导管栓治疗以及外周静脉栓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01月~2018年05月收治的10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采用数字奇偶法分组后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方式的研究;对照组(53例)选择外周静脉栓疗法进行疾病治疗;观察组(53例)选择介入导管栓疗法进行疾病治疗;最终就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栓效果以及患肢消肿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同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栓效果对比,观察组获得明显改善(P<0.05);同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患肢消肿效果对比,观察组获得明显改善(P<0.05)。结论医疗人员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选择介入导管栓方法进行治疗,对于栓效果的提高以及患肢消肿效果的提高可以做出充分保证,从而促进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病情康复以及生活品质提升。

  • 标签: 介入导管溶栓 外周静脉溶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原发性肝癌诊断中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肝癌患者110例,将5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将55例非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对照组,然后比较分析2组患者的血清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AFP水平,采用PIVKA-Ⅱ和AFP诊断方法对观察组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诊断准确性验证。结果观察组患者的PIVKA-Ⅱ和AF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IVKA-Ⅱ检测的原发性肝癌诊断准确率高达87.27%,明显高于AFP检测的67.27%,显著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原发性肝癌临床诊断中应用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能够有效提高原发性肝癌诊断准确率,值得在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 原发性肝癌 临床诊断 AFP水平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男性昏迷病人拔除尿管时机情况。方法从来我院就诊且留置导尿管的男性昏迷患者中选取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不同的拔除导管时机进行拔管,比较分析导尿管拔出后患者排尿情况以及并发症情况等。结果采用当患者夹闭导尿管时出现溢尿情况或者实施膀胱冲洗过程中导致出现溢尿情况且膀胱处于充盈状态时进行导尿管拔除,排尿成功率最高。结论对于男性昏迷病人而言,拔除导尿管不同的时机对患者的影响也不相同,需要选择最佳的拔除时机,从而全面提高治疗有效性。

  • 标签: 男性昏迷患者 导尿管 拔除时机 效果比对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应用动脉栓、动静脉联合栓、机械取栓三种不同方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收治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3组,A组应用动脉栓、B组应用动静脉联合栓、C组应用机械取栓治疗,对比3组患者的栓效果。结果相比于A组与B组,C组在TIMI血流变化、急性血管再闭塞、病变狭窄程度的治疗效果更佳,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相比于动脉栓和动静脉联合栓治疗效果而言,急性脑梗死应用机械取栓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动脉溶栓 动静脉联合溶栓 机械取栓 急性脑梗死
  • 简介:摘要近几年,对于脑血管病的研究不断深入,其本身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复发率较高,而急性脑梗死栓是因为患者脑动脉急性闭塞造成的,要进行早期治疗,在发病后的3个小时到6个小时内进行治疗能有效对大部分栓进行处理。本文对急性脑梗死栓治疗方案和具体方法进行了分析,并集中阐释了相应的治疗用药,仅供参考。

  • 标签: 急性脑梗死溶栓 治疗机制 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栓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塞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科2016年3月—2017年3月19例急性脑梗塞的急诊检治疗的病例入选条件,栓时间及栓疗效。结果19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经急诊栓治疗后均痊愈出院,基本无后遗症,结论急性脑梗塞的急诊检治疗为最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其“时间窗”可延长到48小时。

  • 标签: 溶栓治疗 急性脑梗塞 超早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金钱草水提取液能否在体外溶解泌尿系统结石。方法用金钱草提取液在不同时间条件下溶解尿路结石,以及抗坏血酸和枸橼酸存在条件下金钱草溶解尿路结石。结果在不同时间条件下,金钱草水提取液溶解尿结石时,4h达到最高峰,4h后几乎无变化;抗坏血酸和枸橼酸对金钱草水提取液溶解尿结石都有助作用,而抗坏血酸的助作用更强。结论金钱草水提液在体外实验研究中有溶解泌尿系统结石的作用。

  • 标签: 金钱草 尿结石 溶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评价其在右心功能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72例心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及分组对照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结论。结果与应用心电图诊断的对照组相比,应用超声心动图诊断的观察组的阳性检出率(94.44%>80.56)相对更高(P<0.05)。根据超声心动图的评估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心房颤患者右心功能得到显著的改善。结论在心房颤患者的临床诊断中,超声心动图是一种良好的选择,能够准确评估患者的右心功能,为疾病的临床诊疗和预后判断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 标签: 超声心动图 心房纤颤患者 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