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术护理在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了追踪管理法和品管圈法进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住院患者的护理质控管理,比较应用术强化护理后的护理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护理质量满意评分、满意率。 结果 应用术强化护理发生率为 2%(仅 1例),较前显著降低,患者满意度为 93.37%。 结论 在术后长时间卧床的病人手术期间应用护理干预能够显著地使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降低,从而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使患者满意度提高,有效地辅助临床治疗。

  • 标签: 术中护理 预防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海上演习军人重度创伤导致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需要及时补充能量,给予补液及静脉高营养。而建立良好而有效的静脉通道是抢救患者成功的关键之一,尤其演习危重患者后送途中,更需要保证静脉输液的通畅。采用静脉置管,大大地缩短了建立有效循环的时间,为急救后送患者特别是危重患者的救治,如抗休克治疗的输液、输血、测定中心静脉压等提供了有效稳定的静脉通路,

  • 标签: 深静脉置管 演习伤员 后运送
  • 简介:摘要: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外科护理中常见的并发症。为了减少和预防DVT的发生,本研究采用文献调查、数据汇总分析等方法,集中研究了护理干预对外科患者DVT影响的关键元素。研究结果显示,积极的护理干预,如定期体位转换、卫生教育、药物预防等,能显著降低外科患者DVT的发生率。在对比实验,采用这些干预措施的患者DVT发生率远低于普通护理的患者。同时,在使用抗栓药物预防DVT时,护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应得到加强,以防止药物引起的潜在并发症。此外,护士应与患者及其家庭密切合作,提供必要的健康教育和患者自我管理技能培养,从而确保药物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本研究结果对于急需改进护理干预措施,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外科护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标签: 深静脉血栓形成 护理干预 药物预防 护士专业技能
  • 简介:摘要:目的 对临床进行静脉置管的患者群体进行管道固定的过程,加用体表导管固定装置之后,能否取得更加满意的固定效果加以观察和对比,分析二次固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在本科室所有进行静脉置管的患者之中,抽取60例进行对比对照试验,将其随机分组,设定观察、对照两组,人数完全一样的情况下,仅有护理干预方法和措施方面的差异之处。其中对照组常规使用3M敷料贴加以固定,而观察组则在这基础上,再使用图表导管固定装置进行二次固定,对两组患者的敷料更换时间、敷料更换次数、并发症发生率、护理舒适度评分情况加以观察和对比,分析相关方法的临床干预效果及应用成效方面情况。结果 分别加以针对性的固定及相关护理干预之后的效果情况对比发现了一个明显的成效差异,即观察组敷料更换时间、敷料更换次数、并发症发生率显著缩短和减少(P<0.05),而相比之下,患者的护理舒适度评分情况则显著提高(P<0.05),呈现出了明显的干预成效方面的差异之处。结论临床静脉置管的患者进行固定和护理的过程,使用二次固定的干预方法之后,患者的管路维护次数减少而敷料使用时间延长,总体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舒适度相对更好,有助于提高临床护理干预成效情况。

  • 标签: 二次固定 临床应用 深静脉置管 管路护理 效果 影响 分析
  • 简介:[目的]总结地震后挤压综合征病人的急救及护理经验,以期为灾难后救治提供参考,减低灾难后远期病死率。[方法]选择22例入住ICU时间大于8h的挤压综合征病人。[结果]死亡4例,病情稳定转出ICU5例,其中死亡1例,转外院继续治疗13例,其中死亡1例,病死率为27.3%。[结论]地震后挤压综合征病人应做好急性肾衰竭的护理、伤肢护理、人工气道及机械通气的护理,治疗过程严格操作规程,做好基础护理及心理支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监护记录。

  • 标签: 地震 挤压综合征 急救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血液透析静脉留置导管换药采用护理干预,观察其作用情况。方法:2021年6月--2022年5月为观察时间跨度,采用数字表法分为普通组和优化组,普通组采用临床常规护理,优化组采用护理干预,观察两组导管留置时间和情绪状态情况。结果:普通组和优化组导管留置时间和情绪状态对照,普通组导管留置时间为8.15±1.34(周)、优化组为16.73±1.51(周),优化组情绪状态为54.38±3.66(分)、优化组为41.79±3.07(分),(t=11.098,p=0.009),两组有差异。结论:对血液透析静脉留置导管换药采用护理干预效果优越,值得推荐。

  • 标签: 血液透析 深静脉留置导管 换药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胸外科手术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本研究旨在探讨胸外科手术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实践,并评价其效果。通过分析静脉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特点,揭示了其发生的机制和影响因素,为后续的护理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结合胸外科手术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评估,明确了高危患者的特点和预防的重要性。接着,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患者,提出了相应的护理措施,包括术床位活动、使用弹力袜等,有效降低了DVT的发生率。通过对护理实践效果的评价,证实了预防措施的有效性,为胸外科手术患者的护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本研究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了可行的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意义。

  • 标签: 深静脉血栓形成 胸外科手术 护理实践 预防 护理措施
  • 简介:通过对128例静脉置管患者的护理,探讨在临床如何通过精心的护理有效预防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包括导管堵塞、脱落、感染、贴膜处红肿、过敏等并发症。认为严格无菌操作,专人护理,正确更换贴膜,密切观察病情,保持导管通畅,健康教育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有效方法。

  • 标签: 深静脉置管后 临床护理 体会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血栓病人的循证护理;方法:选择 2018 年 4 月至 2019 年 4 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静脉血栓病人 70 人,用随机方式将之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每组 35 人,其中常规组使用常规护理方式,研究组则使用循证护理措施,对比两组病人的最终护理成效以及护理质量;结果:常规组患者出现并发症 25 人,占比 71.4% ,研究组患者出现并发症 9 人,占比 25.7% ,经数据统计,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循证护理能够比常规护理更有效的减少静脉血栓患者的不良反应,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有较高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深静脉血栓 循证护理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静脉血栓病人的循证护理;方法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静脉血栓病人70人,用随机方式将之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每组35人,其中常规组使用常规护理方式,研究组则使用循证护理措施,对比两组病人的最终护理成效以及护理质量;结果常规组患者出现并发症25人,占比71.4%,研究组患者出现并发症9人,占比25.7%,经数据统计,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循证护理能够比常规护理更有效的减少静脉血栓患者的不良反应,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有较高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深静脉血栓 循证护理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血栓病人的循证护理;方法:选择 2018 年 4 月至 2019 年 4 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静脉血栓病人 70 人,用随机方式将之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每组 35 人,其中常规组使用常规护理方式,研究组则使用循证护理措施,对比两组病人的最终护理成效以及护理质量;结果:常规组患者出现并发症 25 人,占比 71.4% ,研究组患者出现并发症 9 人,占比 25.7% ,经数据统计,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循证护理能够比常规护理更有效的减少静脉血栓患者的不良反应,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有较高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深静脉血栓 循证护理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下肢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下肢静脉内发生凝结,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体内血液流动过于缓慢或者血液成分发生变化或者静脉壁损伤,最终导致血液在静脉内发生不寻常的凝结。其主要症状表现为一侧肢体发生肿胀,导致患者腿脚疼痛、难以行走。如果病情严重,栓子脱落,还会导致肺栓塞,甚至引起患者猝死。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介入术后护理
  • 简介:报告四川地震后来深圳165例伤员的心理危机干预及体会。对165例伤员进行心理状态评估,建立关系,根据应激后心理反应过程给予心理干预,进行居丧干预,关注家属的心理健康,协助建立伤员的支持系统,结果取得较好效果。

  • 标签: 四川 汶川 地震 心理危机 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时采用护理风险预警监控措施的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以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存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风险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并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对这些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每组均为49人。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风险预警监控,比较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结果:观察组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0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5.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下肢静脉血栓预防的过程,采用风险预警监控,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不仅可以使得下肢发生静脉血栓的概率得到有效的降低,还可以时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得到有效的提升,可以广泛的应用在临床的护理

  • 标签: 护理风险预警 下肢深静脉血栓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本研究针对目前临床现状,比较和分析对骨科下肢创伤患者应用中医护理技术的实验成果。方法 本次研究样本为我院骨科108例下肢创伤患者,研究时间选择于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间,所有研究样本以单双数字表法为分组标准将患者划分为2组,针对不同组别、不同护理服务模式,记录各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及下肢肿胀发生率及其凝血指标等统计数据,从而判定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中医护理干预的实施效果较为理想,本组患者各项凝血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且仅有3例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及下肢肿胀情况,占比率3/54(5.56%),较另一组各项数据,组间P值均达到小于0.05标准。结论 临床针对骨科下肢创伤患者的治疗过程,为其提供穴位按摩、耳穴压豆、情志及辩证等综合性中医护理干预方案,可改善此类患者凝血指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或避免下肢静脉血栓及下肢肿胀的发生风险,对其预后质量的影响意义深远。

  • 标签: 中医护理 预防 骨科 下肢深静脉血栓 凝血指标 影响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脑梗死长期卧床患者,分析程序化护理模式对于防止下肢静脉血栓(DVT)产生的效果和意义。方法:选择我院收治脑梗死长期卧床患者100例进行研究,随机将患者分成两组,即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在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在观察组,主要是在常规护理之上采用程序化护理。在进行15d的护理之后,统计患者并发症情况和下肢DVT发生概率,DVT危险因素以及下肢运动功能评定表(FM)]情况。结果:观察组DVT发生概率显著比对照组低(P0.05);两组患者的FM评分显著低于护理前,观察组患者的护理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程序化护理 脑梗死 预防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静脉血栓(DVT)的产生,实际上就是一种阻塞性的静脉血块疾病,血液会在静脉异常凝固,这种疾病被归类为静脉血液循环的阻塞性疾病。高发区域通常集中在下肢,并且经常出现在进行过大型骨科手术的人群。其主要的病理机制包括血管壁的破裂、静脉血流的减少以及血液的过度凝固,其发病率介于18.1%~40.0%之间。少数情况会导致肺栓塞,对病人的生存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而临床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防控静脉血栓,本文主要探讨其应用价值和护理方法。

  • 标签: 深静脉血栓 临床护理干预 护理方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因为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好发部位为下肢,常见于大手术后,DVT是肺栓塞塞子的主要来源。目前普遍认为,DVT形成的三大因素为:静脉血液缓慢;静脉壁的损伤;血液高凝状态。临床资料表明:年龄〉40岁、妊娠、产后、高脂血症、家族性高凝状态、充血性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患有静脉曲张曾经出现过深静脉血栓、恶性肿瘤、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 血液高凝状态 深静脉血栓形成 充血性心力衰竭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