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8 个结果
  • 简介:人工道是经口/鼻或气管切开处将导管插入气管建立的气体通道,能改善通气功能,纠正患者缺氧状态,但同时也破坏了上呼吸道非特异性防御屏障的作用。患者会失去对吸入空气的加热和加湿,以及对灰尘和微生物的过滤功能,从而导致道分泌物黏稠,呼吸道纤毛运动能力下降,分泌物排出减慢等,造成细菌的繁殖引起肺部感染。

  • 标签: 人工气道 安全吸痰 气管切开处 气道分泌物 上呼吸道 导管插入
  • 简介:回顾性调查我院儿科门诊近2年来46起护患纠纷发生情况,纠纷发生原因主要表现在分诊服务不当、用药安全隐患、急危重症救治不及时、院内交叉感染等方面,提出加强分诊服务质量、注意患儿用药安全、做好高危患儿的救治以及严格执行院内交叉感染管理措施,是有效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减少儿科门诊护患纠纷的关键.

  • 标签: 儿科门诊 护患纠纷 管理对策
  • 简介:目的探讨按分钟通气量计算的湿化液滴注速度对机械通气患者痰液黏稠度和气道湿化的影响。方法便利选取130例容量控制模式的机械通气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前30例患者按分钟通气量分成A(6~8L/min)、B(8~10L/min)两组进行湿化液滴注速度的计算;然后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设计,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干预组按照计算的速度进行湿化液滴注,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进行湿化液滴注。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在1h、2h、3h3个时间点湿化液水平线与湿化罐基线间的距离,用非参数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痰液黏稠度,用行×列卡方检验比较道湿化效果。结果A组湿化液滴注速度为(27.4±1.54)mL/h,B组湿化液滴注速度为(30.7±1.73)ml/h。干预组和对照组在不同湿化液滴注速度下1h、2h、3h时,湿化罐内湿化液水平线与湿化罐基线间距离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痰液黏稠度和气道湿化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机设定为容量控制条件下,分钟通气量为6~8L/min时,湿化液滴注速度设为27~28mL/h,分钟通气量为8~10L/min时,湿化液滴注速度设为29~31mL/h。按分钟通气量计算出的湿化液滴注速度可改善容量控制模式机械通气患者的道湿化效果。

  • 标签: 湿化液滴注速度 机械通气 气道湿化效果
  • 简介:[目的]了解老年临床病人的用药安全现状,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2014年4月—2014年5月住院的60岁以上具有基本生活能力的150例老年病人进行临床安全用药调查。[结果]老年病人存在一些不良用药行为,大多数老年病人对用药认知程度也不是很高。[结论]通过对病人服药能力的评估,给药过程的监督,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加强用药指导等对策来提高老年病人安全用药意识,减少用药不当造成的危害。

  • 标签: 老年病人 用药安全 对策
  • 简介:目的了解新时期护士执业压力情况,针对压力源分析制定相应对策.方法选用国内护士执业压力源量表,对本院执业满1年以上251名护士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本院近3年护士离职数据.结果护士执业压力源测评总分为(133.89±1.29)分,执业环境及资源是首位压力因素;2011年至2013年本院离职护士53人,执业压力大、执业环境差是离职的主要原因.结论新时期护士执业压力处于中上水平,护理管理者要重视护士执业压力,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护士对执业压力的应对能力.

  • 标签: 护士 执业压力 影响因素 对策
  • 简介:总结了118例AD患者院内检查转运的安全管理体会,主要包括优化流程、风险评估、制定预案、知情告知、医护协同、心理护理、病情观察等措施,认为AD在尽快确诊疾病的同时,提高患者院内检查转运的安全性,为尽早治疗争取时间,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院内检查转运 安全管理
  • 简介:压疮是皮肤或皮下组织由于压力或有复合剪切力和/或摩擦力作用而发生在骨隆突处的局限性损伤。压疮被认为是当今突出且有负面影响的健康问题之一,高发于老年、脊髓损伤、重症和卧床的患者。住院患者中压疮发生率为3%~12%,其中老年患者压疮发生率达10%~25%,死亡率增加6倍,脊髓损伤者发生率高达25%~85%,且8%与死亡有关[1]。压疮不但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死亡率,而且也增加了卫生资源的消耗。

  • 标签: 护理人员 压疮 认知 现状分析 对策
  • 简介:[目的]了解本科护生见习前后对病人安全意识、技能和态度的认知现状。[方法]采用经修改后的病人安全评估问卷对188名护理本科生分别在见习前及见习结束后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生见习前促进病人安全意识认知得分(29.55±3.49)分,见习后得分(30.61±2.99)分;见习前确保病人安全基本技能认知得分(30.24±3.81)分,见习后得分(31.60±3.56)分;护生见习前病人安全认知总分(78.53±7.82)分,见习后总分(80.78±7.1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见习有助于提高护生病人安全的认识。

  • 标签: 护理本科 病人安全认知 见习
  • 简介:[目的]应用思维导图为护士提供静脉化疗的安全指引,保障病人静脉化疗的用药安全。[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以“静脉化疗安全”为中心关键词研制了“静脉用化疗药物思维导图”,并对相关护理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和实地讲解,按照静脉给药的流程将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方法逐一分析,结合图片剖析存在问题的严重性,有意唤起大家的注意。应用前及应用后3个月对115名护理人员进行静脉化疗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项目考核,同时比较应用前后1年内药物外渗、静脉炎的发生例数。[结果]应用3个月后115名护理人员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得分均高于应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应用思维导图后1年药物外渗、静脉炎的发生例数较应用前1年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静脉用化疗药物思维导图”能够提高护士对静脉化疗安全和风险的认识和防范,提高其对静脉化疗知识的掌握度和临床操作中的执行力,是提高病人静脉化疗用药安全的有效手段。

  • 标签: 思维导图 静脉 化疗药物 安全管理
  • 简介:目的分析艾滋病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下,提出对策.方法对1394例艾滋病患者住院期间多重耐药菌感染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多重耐药菌感染率、感染部位,统计多重耐药菌种类构成比、免疫学指标构成比.结果1394例艾滋病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20例,发病率1.43%;感染部位以肺部感染发生率最高,为65%;感染菌种主要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占比85%;20例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计数水平全部低于正常.结论住院艾滋病患者存在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风险,制定多重耐药防控管理措施,提高患者生存率.

  • 标签: 艾滋病 多重耐药菌 医院感染 对策
  • 简介:我院2010年9月至2012年11月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的1357例患者,其中5例患者发生导管体内破损或断裂,分析原因可能有:穿刺时未使用导针器、穿刺时肢体外旋、穿刺的血管位置深、肘关节长期反复伸屈、导管批号、输入药液刺激性大.经临床观察总结,提出提高置管的规范操作、保证后期的规范维护及使用、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指导和教育、提高防范意识及应急能力等护理对策.

  • 标签: 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 护理
  • 简介:总结超声引导结合微插管鞘技术在上臂置入PICC1次置管失败的原因和处理方法。120例置管患者中1次置管成功87例(72.5%),2次置管成功12例(10.0%),3次置管成功7例(5.8%),3次以上穿刺成功10例(8.4%),穿刺失败4例(3.3%);1次置管失败原因包括:穿刺针未1次置入血管,导丝送入困难,导管置入困难,穿刺鞘未置入血管,导管异位,认为在置管前利用血管超声仪充分评估血管的条件;置管时运用娴熟的操作技术,有效地处理置管时出现的问题;置管后及时胸片检查定位,可提高置管成功率。

  • 标签: 超声引导 微插管鞘技术 PICC 置管失败
  • 简介:分析28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直接拔除气管套管后再次置管的原因并提出护理对策.再次置管的原因为拔管评估不准确、拔管时机选择不当、气管内肉芽组织增生、环状软骨塌陷、颈部短粗、套管留置时间过长.严格掌握直接拔管指征并权衡拔管风险,考虑置管并发症及基础疾病控制情况、选择适宜的拔管时机,用小号套管过渡拔管,以防止直接拔管后再次置管.

  • 标签: 昏迷 气管套管 拔管 置管 原因
  • 简介:大容量注射液是指容量≥50mL并直接输入静脉的液体灭菌制剂[1]。护士是临床各科室药品保管与使用的直接责任者,护士对药品知识的掌握程度、责任心的强弱,直接影响临床药品的管理与使用质量[2]。临床科室配备适量大容量注射液,可缩短患者给药前的准备时间,提高治疗效率,减轻临床护士的工作强度[3]。因此病区大容量注射液的合理备用,规范管理,保障临床安全用药都有积极的意义。为提高病区备用大容量注射液的质量管理,降低护患纠纷发生风险,我院于2013年1~3月,通过对护理人员问卷调查和对全院18个病区备用大容量注射液质量管专项检查,了解病区大容量注射液管理现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标签: 大容量注射液 管理现状 调查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降低手术室低年资护士护理风险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对手术室低年资护士实施风险管理,主要包括成立风险管理培训及活动小组、建立导师制度、划分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等级、建立手术室护理风险督查制度等。了解风险管理前后低年资护士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风险管理后低年资护士高风险和低风险护理事件发生率较风险管理前低,管理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实施风险管理可提高手术室低年资护士风险意识,从而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

  • 标签: 手术室 低年资护士 风险管理 护理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