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总结了80例无痛胃镜下治疗小儿上消化异物的护理经验和配合方法。主要包括术前护理、术中护理、术后护理、健康教育和注意事项等方面的护理措施。认为无痛胃镜下取小儿异物损伤小、安全、并发症少,护士在术前精心的准备、术中默契的配合和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和预防都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

  • 标签: 小儿 上消化道 胃镜检查 异物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上消化异物内镜下取出术的影响。方法将104例上消化异物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比较2组异物清除效果、SAS评分、YMRS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异物清除效果好于对照组(Z=-2.085,P〈0.05),SAS、YMRS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9%,对照组为11.5%,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实施心理护理,可改善患者焦躁、躁狂等负面情绪,提高上消化异物取出率,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心理护理 上消化道 异物
  • 简介:总结了急性心肌梗死(AMI)经急诊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合并消化出血(GH)患者的护理经验。在住院期间采取综合干预主要包括及时给予质子泵抑制剂、胃粘膜保护剂、补液,行动脉造影栓塞术,给予输血,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做好心理护理、出血急救护理、饮食护理等措施,患者均痊愈出院。认为PCI围手术期进行合理、及时、正规的综合治疗和护理干预是术后合并GH患者康复的重要保证。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介入治疗 消化道出血 护理
  • 简介:获得性血友病甲是指由于体内产生人凝血因子VⅢ(humancoagulationfactorⅧ,FⅧ)特异性自身抗体而引起的出血性疾病,以自发的软组织、肌肉、重要器官出血为主要表现,常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出血,并伴有多种并发症[1-2]。2014年5月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收治了一名获得性血友病甲患者,该患者合并消化出血、皮下血肿,病情危重,护理风险大,现将护理措施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29岁,呕血6h,色鲜红,排深褐色稀便1次,考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能。

  • 标签: 获得性血友病甲 消化道出血 皮下血肿
  • 简介:目的调查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期间的症状群,了解症状群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方法采用中文版安德森症状量表对65例患者进行调查,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症状群。结果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期间发生率高的症状依次是疲乏、口干、食欲下降,强度显著的依次是呕吐、疲乏、苦恼。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4个症状群:心理症状群、上消化症状群、口干麻木感症状群、疲乏相关症状群。症状群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呈现相应的正相关。结论乳腺癌患者化疗期间存在多个症状群,且影响日常生活。

  • 标签: 乳腺癌 症状群 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针对目前全国多家医院开展等级医院评审工作,注重细节管理的普遍现象,探讨新型便民措施在消化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病区的各种便民措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在病区的墙壁上,以供病人及家属了解,提高便民设施的利用率。[结果]通过新型便民服务的应用,病人满意度提高,便民设施利用率提高,病区投诉率降低。[结论]新型便民措施是提高病区护理质量的方法与手段,是优质护理发展的必然,是等级医院评审的必备条件。

  • 标签: 图文并茂便民措施 病区 应用与管理
  • 简介:目的动态观察留置经皮骨穿针患者术后针感染的发生状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北京协和医院骨科采用经皮骨穿针治疗的患者100例,收集其术后针感染发生的时间、感染分级等,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经皮骨穿针的针感染发生率是34.0%,感染病例中82.4%的患者为轻度感染,17.6%为重度感染;术后1~2周是针感染的高发时间。针松动、开放损伤、外固定是经皮骨穿针针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随着经皮骨穿针留置时间的延长,针感染的风险逐渐增加(P〈0.05)。结论保留经皮骨穿针期间,要特别注意保持经皮骨穿针的稳定性和针周围清洁、干燥。尤其是对于开放损伤及外固定的患者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 标签: 经皮骨穿针 针道感染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重症胰腺炎患者人工气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建立人工气的重症胰腺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气管理法,观察组实施循证气管理法;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血淀粉酶、尿淀粉酶的指标都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实验组(P〈0.05)。结论:应用循证护理可显著提高重症胰腺炎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循证护理 重症胰腺炎 人工气道
  • 简介:Miller-Fisher综合征(Miller-Fishersyndrome,MFS)是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一种变异型,由MillerFisher于1956年首次报道,患者表现经典的三联征,包括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及腱反射消失。复发型Miller-Fisher综合征(recurrentMiller-Fishersyndrome,RMFS)较为少见,多次复发者更为罕见,多为感染所致,主要由呼吸感染引起。

  • 标签: 复发型Miller-Fisher综合征 共济失调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神经外科下呼吸多重耐药菌定植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选取2012年8月至2014年12月在解放军463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并行气管切开超过2个月的98例患者,均合并多重耐药菌定植。根据住院时间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和研究组(48例),分别实行常规护理和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20d内的肺部感染发生率、平均住院费用及入住ICU的天数。结果研究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平均住院费用和入住ICU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应用于气管切开合并下呼吸多重耐药菌定植的神经外科患者,可明显降低患者的肺部感染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减轻经济负担。

  • 标签: 集束化护理 气管切开 多重耐药菌定植 肺部感染
  • 简介:目的了解鼻塞持续气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危重呼吸病低氧血症的效果,并总结其护理经验。方法对30例危重呼吸病低氧血症新生儿采用鼻塞持续气正压通气治疗,并实施相应的护理。观察鼻塞持续气正压通气治疗前和治疗24h后患儿动脉血氧分压(arterialpartialpressureofoxygen,PaO2),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pressureofcarbondioxide,PCO2),氧合指数(carterialoxygentension,PaO2/FiO2)和pH值。结果鼻塞持续气正压通气治疗后新生儿PaO2、PCO2、PaO2/FiO2和pH值均优于正压通气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塞持续气正压通气对新生儿危重呼吸病低氧血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做好通气压力调节,新生儿鼻部皮肤及黏膜的保护,预防呕吐等护理对保证持续气正压通气治疗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

  • 标签: 新生儿危重呼吸病 低氧血症 气道正压通气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