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临床上对产妇进行分娩镇痛的过程中,应用全程陪伴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进行深入的研究。方法:将来我院进行分娩并要求分娩镇痛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产妇就诊时间为2020年11月至2021年5月期间,产妇共有110例。应用组间对比的研究方式,设置对照组和观察组,分组方法选择为随机平分法,护理人员在为产妇提供分娩镇痛服务时,给予对照组产妇传统分娩模式,观察组则开展全程陪伴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以此为基础来对两组产妇的镇痛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在镇痛效果方面,观察组产妇明显较对照组产妇更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除此之外,观察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同样明显较对照组产妇更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为行分娩产妇提供镇痛护理服务时,开展全程陪伴护理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服务可以很好的保证产妇的镇痛效果,同时有效的提升产妇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全程陪伴 硬膜外阻滞麻醉 产妇分娩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麻醉护理对骨科全身麻醉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期间的骨科全身麻醉手术患者70例,双盲法分为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为3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麻醉护理,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MMSE评分(术后1h、术后6h、术后1d、术后2d、术后5d)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术后心率、术后苏醒时间小于对照组,观察组麻醉时间大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麻醉护理可减少全身麻醉手术风险,值得应用推广。

  • 标签: 全身麻醉 骨科 麻醉护理 认知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对麻醉护理于骨科全身麻醉手术患者的影响进行探究。方法:选取于我院2020年6月~2021年6月进行骨科全身麻醉手术的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实验组采用麻醉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并在一段时间后对比两组的麻醉静息期、苏醒期的心率、血压,不良事件发生概率,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实验组各项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骨科全身麻醉手术患者予以麻醉护理可减少各类并发症发生情况,加快恢复速度,可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 标签: 麻醉护理 骨科全身麻醉 麻醉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前馈控制在麻醉恢复室全身麻醉病人麻醉恢复期躁动护理中的实施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麻醉恢复室2020年1~12月期间的100例全身麻醉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结合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实验组(50例),对照组行常规恢复期护理干预,实验组行前馈控制护理,对比两组躁动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和护理后,躁动发生率为16.00%,数据分析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00%,两组数据分析结果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前馈控制 麻醉恢复室 全身麻醉 麻醉恢复期 躁动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护理日常工作,减少书写记录时间,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避免资源浪费,科学规范管理。方法:通过手机二维码互联网云平台技术,将护理日常工作中每班交接的药品、物品等相关信息制作成二维码,取代传统的各类记录本。结果:护士不用书写与打印各类记录本,每天相当于节约3-4小时;护士通过扫描二维码,根据提示功能进行实时检查、登记,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漏接、漏查、漏报。运用此技术,在药品二级库房基数管理上,起到了实时记录,防止漏帐、错账、少药、缺药的关键作用。技术管理上,护士长通过提示信息,对护士日常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通过分析后台的扫描数据,全面掌控各个工作环节,实现数字化管理。同时节约了大量的纸张,实现了无纸化办公。结论:二维码识别技术的运用,提高了护士日常工作的效率,减少了不必要的失误,优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护理管理质量,实现了无纸化办公。

  • 标签: 二维码 护士管理 数字化管理 药品信息管理 无纸化办公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馈控制对麻醉恢复室全身麻醉病人躁动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07-2021.08在我院接受全麻手术的120例麻醉恢复室患者,采用随机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在躁动护理工作中,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方式,研究组实行前馈控制。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躁动的发生率及患者在麻醉恢复室滞留时间。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躁动发生率为5.00%,远低于对照组的31.67%,(P<0.05)。研究组患者麻醉恢复室滞留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麻醉恢复室全身麻醉患者进行躁动护理时,实施前馈控制有利于降低躁动率,加快患者恢复速度,并有效缩短麻醉恢复室滞留时间,促进患者恢复。

  • 标签: 麻醉恢复室 全身麻醉病人 躁动护理 前馈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麻醉复苏护理结合综合保温对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本院行全身麻醉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应用麻醉复苏护理结合综合保温干预,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①试验组躁动发生率(7.50%)低于对照组(30.00%,x=6.6462,P=0.0099);②术后试验组血压收缩压(134.26士8.65)mmHg,舒张压(85.05+6.81)mmHg]及心率[(76.92+4.91)次/min]明显优于对照组[收缩压(150.05土10.62)mmHg,舒张压(96.72+8.64)mmHg,心率(90.02+6.66)次/min;分别(1=7.2910,P=0.0000)、(t=6.7090,P=0.000)、(1=10.0131,P=0.0000)];③试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7.50%,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0.00%,试验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x2=6.1346,P=0.0132),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身麻醉患者应用麻醉复苏护理结合综合保温干预,可以提高临床护理效果。

  • 标签: 麻醉复苏护理 结合综合保温 全身麻醉患者 苏醒期躁动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前馈控制在麻醉恢复室全身麻醉患者躁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该院2019年3月—2021年3月间收治的麻醉手术患者中便利选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均为30例。对照组患者在麻醉恢复室恢复期间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麻醉恢复室期间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前馈控制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躁动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及麻醉恢复室苏醒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拔管时间、完全苏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意外拔管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馈控制在麻醉恢复室的护理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可显著减少患者发生躁动的风险,同时降低其他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可为患者提供更高质的护理干预,值得推广。

  • 标签: 前馈控制 麻醉恢复室 全身麻醉 躁动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予卧位调节干预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66例单胎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两组产妇均给予硬膜外分娩镇痛及产科常规处理,其中观察组产妇均给予卧位调节干预,对照组产妇均行个体舒适卧位分娩,不作卧位调节干预。记录两组产妇产程时间及分娩方式,统计两组产妇胎方位自主纠正情况及胎儿胎方位在不同时期枕横位比例,比较两组新生儿Apgar 评分。结果 观察组产妇阴道顺产率90.9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64%,胎方位自主纠正率(枕前位、枕横位)87.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1.51%,产妇宫开8~10cm、宫口全开时枕横位比例亦较对照组明显提高,第二产程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两组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麻醉复苏护理结合综合保温对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期躁动的预防效果。方法:研究对象共计全身麻醉200例患者,研究年限在2020年4月至2021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医学的持续发展,麻醉护理工作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也日渐突显,同时在高水平的科学技术的支撑下,麻醉护理工作内容也得到进一步的细分,针对不同类型患者开展的麻醉护理工作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这无疑也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工作量。基于术前麻醉工作对手术临床治疗的关键影响作用,护理人员尤其是麻醉护理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准和职业素养等都受到患者及家属的高度关注。麻醉护理人员是辅助麻醉医生顺利完成患者术前麻醉的重要角色,麻醉护理人员和麻醉医生的高效协作是手术正常进行的有力保障。因此,当前有关我国麻醉护理工作领域的研究数量客观且覆盖面广,对麻醉护理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我国麻醉护理领域的研究现状,分析麻醉护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完善我国麻醉护理行业发展规范。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本文旨在探究患者在麻醉后恢复室的情况,并探讨实施麻醉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效果。方法 参与本次研究的100例患者,均为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1日期间,在我院接受麻醉的患者,采用数字分组法,随机分成两组,A组患者50例给予常规麻醉护理管理,B组患者50例给予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恢复效果。结果 B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低于A组,且恢复情况高于A组,组间数据统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 麻醉后 恢复室 有效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麻醉苏醒护理结合保温护理对全麻患者麻醉苏醒期应激指标、苏醒期躁动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全麻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据分组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n=60)与观察组(n=60),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麻醉苏醒护理与保温护理,观察两组应激指标、苏醒期躁动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2分、3分评分较对照组无差异(P>0.05);观察组0分、1分评分对比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较对照组均降低,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麻醉苏醒护理联合保温护理可显著消除应激反应,缓解苏醒期躁动。

  • 标签: 麻醉苏醒护理 保温护理 全麻 应激指标 苏醒期躁动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龄骨科下肢手术麻醉护理配合对策分析。方法:选择2019年2月-2020年2月我院高龄骨科下肢手术患者74例作为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37例)和观察组(n=37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护理配合,观察组采用完善麻醉护理配合,经过护理后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和不良反应和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高龄 骨科下肢 麻醉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安全管理用于麻醉苏醒室护理的价值。方法:2020年1月-2021年4月本院麻醉苏醒室接诊病患94例,随机均分2组。研究组采取安全管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比风险事件等指标。结果:针对风险事件发生率,研究组2.13%,比对照组17.02%低,P<0.05。针对护理质量,研究组(94.37±2.56)分,比对照组(83.19±3.47)分高,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手术室护士与麻醉工作的护理配合。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70例手术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加强手术室围术期护理与麻醉配合,探析手术室护理人员的作用。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麻醉与手术治疗,手术期间未产生疼痛感、升高血压或出现窒息现象,术后安全返回病房,平均麻醉苏醒时间在(42.56±4.12)min。结论 手术室护士在围手术期与麻醉医生的良好配合,可确保顺利完成手术,缩短术后苏醒时间,临床实践价值较高。

  • 标签: 手术室护士 麻醉工作 护理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为调查研究麻醉恢复室病人低体温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2019年1月到2020年1月以来收治的麻醉患者中随机抽取50例患者作为实验的临床研究对象。经比对分析我们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样本数各2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接受低体温护理,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清醒时间、复温时间和气管拔管时间进行对比。结果:各项数据进行统一比对后,发现低体温护理能有效缩短患者的清醒时间,复温时间和气管拔管时间,可以减少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加快患者身体恢复。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麻醉恢复室 低体温护理 不良反应发生率 护理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