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疮(pressuresore)也称压力性溃疡(pressureulcer),是指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血液循环障碍,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软组织溃烂和坏死[1]。临床上也常称为褥疮。疮的发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依据其损伤程度可分为三期,即:瘀血红润期(Ⅰ期)、炎性浸润期(二期)、

  • 标签: 重度压疮 护理 进展
  • 简介:在任何中毒病例,首先要对呼吸损害以及是否需要处理做出评估。食物、呕吐物、分泌物、义齿都要从病人口腔和咽部清除,避免舌回缩。如果是昏迷病人,咽喉反射消失,应置人导气管最好是气管内插管。病人应置头低左侧位,以减少胃内容物吸人肺内的危险。

  • 标签: 中毒 呼吸系统 循环功能 血浆扩张剂 洗胃疗法 活性炭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老年住院患者双上肢收缩差异(IASBPD)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老年患者1542例,于病情平稳或相对平稳24h后行无创血压检测,根据IASBPD值将患者分为0~5mmHg组570例、6~15mmHg组834例、≥16mmHg组138例。收集并比较3组患者体质量指数(BMI)、其他合并疾病、C-反应蛋白(CRP)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IASBPD的相关因素。结果患者总体IASBPD为(8.5±5.4)mmHg,高血压患者与无高血压患者的IASBPD分别为(10.6±5.2)mmHg和(4.3±2.6)mmHg,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单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女性、BMI及CRP水平、高血压、高血压家族史、降压药使用、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其他合并疾病是影响IASBPD的相关因素(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2.286,95%CI1.784~2.929)、BMI(OR=1.101,95%CI1.054~1.150)、高血压(OR=7.726,95%CI5.575~10.706)、糖尿病(OR=1.701,95%CI1.125~2.570)、高脂血症(OR=2.182,95%CI1.660~2.869)及CRP(OR=1.260,95%CI1.190~1.333)是影响IASBP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住院患者IASBPD较大,高血压、女性、BMI、糖尿病、高脂血症、CRP是影响IASBPD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老年人 血压 危险因素 双上肢收缩压差异
  • 简介:治疗技术是腹部创面治疗的新技术,本文就负治疗技术促进腹部伤口愈合的机制、应用概况以及应注意的事项等综述如下。

  • 标签: 负压治疗 腹部伤口 综述
  • 简介:在有些高龄患者中,会出现舒张(DBP)<60mmHg高血压患者,即低DBP的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DBP<70mmHg对机体是不利的,而低DBP的ISH患者常具有更多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和更多的心血管事件风险,成为老年高血压降压治疗的难点,使用硝酸酯类药物进行治疗可能是一个有益的选择。

  • 标签: 低舒张压 高血压 老年人 J形曲线
  • 简介:造血在儿童和成人时期发生在骨髓。但在胎儿时期,造血主要发生在肝;胎儿发育的晚期(从6—7个月起),造血干细胞移行至骨髓。[胎盘脐带血是供移植用的造血干细胞的丰富来源,数以百计的这种移植已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由于所提供的血量有限(60一lOOml),这种技术主要应用于儿童。]

  • 标签: 贫血症 血红蛋白 疾病诊断 寄生虫 小红细胞性贫血 慢性疾病
  • 简介:PKC是细胞内信号传导的重要成分,生理功能主要有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坏死及基因表达,调节神经兴奋性,突触塑形。目前多数研究人员认为,在参与心肌预处理及后处理过程的多种因素中,PKC起到了关键作用,是多种因素的一条共同的通路,本文就PKC及亚型在心肌预处理及后处理过程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标签: 缺血预处理 缺血后处理 蛋白激酶C 亚型
  • 简介:冠心病(CHD)在英国仍然是导致死亡最常见的原因,它导致了22%的男性和12%的女性过早死亡。这些死亡大多数是由心肌梗死(MI)所导致,其中英国一年有260000例。在最近的10年里,CHD的死亡率已经有所下降,年龄在75岁以下的人群中,过早死亡已经减少了37%。这其中一半以上是由于主要的危险因素下降(主要是停止吸烟)所致;其余则是由于个体化治疗和二级预防。本文主要介绍MI的治疗。通过迅速和恰当的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个体化治疗 死亡率 危险因素 二级预防 冠心病
  • 简介:慢性肾病的病程一般表现为不可逆性进展,即从无症状或轻微血生化异常进展到有潜在生命危险的尿毒症,并伴有钾磷代谢紊乱、血压和血容量调节异常。慢性进行性肾病分四个阶段——肾储备功能丧失、肾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终末期肾衰(ESRF)。内科医师要面临每一阶段的不同问题和临床表现。

  • 标签: 慢性肾功能衰竭 临床表现 血容量 肾后性尿毒症 肾动脉病 高血压
  • 简介: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常见、可能致命的临床情况,存活者的长期转归很差,这是心肌损伤及其相关的心力衰竭所致。一级预防可能减少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可能性,但在很多患者缺血性心脏病的首发症状可以是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因此,出现胸痛的患者,尤其是那些有缺血性心脏病病史的患者,应尽早寻求医学指导。迅速筛选、早期诊断并给予循证医学为依据的治疗以减少心肌损伤的程度显得极为重要。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冠状动脉闭塞 循证医学 心肌损伤 病理学 抢救处理
  • 简介:肾脏疾病包括遗传、代谢失调和获得性的肾脏损害,后者又可分为免疫性、代谢性、肿瘤性和感染性等各种类型。许多“肾脏”疾病(特别是免疫性或代谢性问题)存在系统性表现,所以病人常常表现为另一个器官或系统症状。这样就会导致误诊、漏诊和潜在的伤害。如,病人有乏力、肌肉强直、鼻

  • 标签: 慢性肾功能损伤 肾脏 并发症 治疗
  • 简介:心肌梗死后,病死率和再发非致命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在最初的4~6周最高(图1)。此后,50~70岁的患者年病死率为5%~10%(普通人群平均病死率为1%),3%~4%患者再次发生非致命性心肌梗死:患者随年龄增长、左心室功能不全加重和再发心肌梗死,其存活率进一步降低。心肌梗死还可能对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带来显著的影响。焦虑和抑郁常见,患者可能存在复发性心肌缺血或气短,影响他们未来的就业。

  • 标签: 心肌梗死 心理护理 冠脉造影检查 运动负荷试验 生活方式 干预性治疗
  • 简介:甲状腺结节是临床最常见的甲状腺疾病。据美国甲状腺协会调查,普通人群触诊检出的结节占4%~10%。近年来随超声检查的普及,调查显示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已达18%~67%。甲状腺结节在老年人及女性中更常见,50岁以下人群甲状腺结节的超声检出率为30%,而60岁以上的检出率达50%。我院老年健康体检者中甲状腺结节的超声检出率达70.7%。

  • 标签: 甲状腺结节 甲状腺疾病 甲状腺癌 甲状腺良性结节 左旋甲状腺素
  • 简介:目的探讨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ctomy,PD术)后胰瘘高危患者中施行早期持续负引流对预防、治疗术后胰瘘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3年6月间行PD术的2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出术后胰瘘高危患者87例,根据术后引流管处理方式将其分为术后早期持续负引流组(观察组)和常规引流组(对照组),对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胰瘘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医疗费用及住院时间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共计40例。对照组共计47例,2组患者在临床基本资料与手术基本资料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间术后总体胰瘘发生率、胃瘫、胆瘘、出血及切口感染发生率无差别,但观察组B、C级胰瘘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2.5%vs34.0%,P〈0.05),腹腔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0.0%vs40.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间总体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60.0%vs83.0%,P〈0.05),但2组间死亡率无差别;术后早期持续负引流能降低PD术后胰瘘高危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21.93±7.14)vs(28.70±12.45)d,P〈0.05)及临床花费((6.48±1.20)vs(7.52±1.46)万元,P〈0.05)。结论在PD术后胰瘘高危患者中,术后早期持续负引流降低了PD术后胰瘘高危患者中B、C级胰瘘、腹腔感染的发生率和总体并发症的发生率,加速了患者术后的恢复,降低了患者的住院花费,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瘘 引流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总结微创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麻醉管理要点,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我院从2012年7月至2012年8月连续进行该手术10例,包括8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胸骨上段小切口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手术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及微创体外循环下进行,术中常规行食道超声检查,并应用洗血球机行自体血液回收。转机前半量肝素化(200-240IU/kg),维持活化凝血时间(activatedclottingtime,ACT)在300秒以上。转机期间谨防进气,适当补液,维持合适的血容量和体外循环流量。结果全组患者均顺利出院,无术后并发症,无死亡。体外循环时间(93.7±19.9)min,阻断时间(54.8±18.5)min。术后机械通气时间(14±5.7)h,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careunit,ICU)停留时间(39.3±19.4)h,24小时胸管引流量(424±156.2)mL。围术期仅1例输入血制品,为浓缩红细胞2单位。结论掌握微创体外循环的方法和原理,加强容量管理和体循环阻力的调控,谨防进气,是麻醉处理的关键。

  • 标签: 微创体外循环 心脏手术 麻醉处理
  • 简介:90年代以前,新发结核病中的耐药结核菌小于5%,90年代以后耐药发生率呈逐年增高趋势,美国和泰国等相继发生耐多药结核病(MDR-TB)爆发流行,耐多药问题日见显露。我国MDR-TB的流行情况亦十分严重,截止2000年,初始、获得耐多药率仍分别高达7.6%和17.1%。据估计,当今世界上已有5000万人携带结核菌耐药菌株,约三分之二的结核病人处于发生MDR-TB的危险之中,

  • 标签: 耐多药结核病 MDR-TB 90年代 耐药结核菌 2000年 爆发流行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血液滤过(continuousveno-venoushemofiltration,CVVH)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acutepancreatitis,SAP)并发腹腔间隔室综合症(abdominalcompartmentsyndrome,ACS)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seruminterleukin-6,IL-6)水平及腹内(intra-abdominalpressure,IAP)的影响。方法SAP并发ACS共53例,其中41例在ICU进行常规治疗+血液滤过治疗,为观察组;余12例因经济等原因只进行常规治疗未行血液滤过及手术治疗,为对照组。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6d,IL-6及IAP的变化,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2组治疗前IAP和血清IL-6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治疗后观察组第1天IAP和IL-6水平即开始明显下降,对照组第3天才开始下降;治疗后1-6d,观察组的IAP和血清IL-6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期水平(P均〈0.01)。治疗前后IL-6和IAP的变化趋势明显一致,相关分析显示IL-6与IAP呈明显正相关(R=0.48,P〈0.01),且治疗前后IL-6差值与IAP差值亦呈明显正相关(R=0.39,P〈0.05)。结论IL-6与ACS腹内明显相关,在ACS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早期血液滤过能及时清除血清IL-6,显著降低ACS的腹内,从而调节全身炎症综合征(systemicinflammatoryresponsesyndrome,SIRS),改善临床症状,从而避免多脏器功能衰竭,适用于SAP合并ACS的早期治疗。

  • 标签: SAP 腹腔间隔室综合征 腹内压 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 白介素-6
  • 简介:在药物治疗的整个过程、各个环节中都可能出现不合理用药。哮喘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在药物治疗的总体安排不当、药物治疗方案的设计不当和药物治疗方案的执行不当3个环节。用药是否合理应根据是否符合疾病、患者及药物三方面的特点来判断。我们首先要发现不合理用药,然后对其进行积极处理,包括调整药物治疗的方向和目标、调整药物治疗的方案及其执行。当然,合理和不合理用药是相对的,我们在处理中不能绝对化,应评估得失、权衡利弊、趋利避害,做出适当的决策。

  • 标签: 哮喘 不合理用药 表现 处理
  • 简介:结核病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慢性传染病,需要多种抗结核药物联合使用,不间断用药半年以上,在治疗过程中病人可能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s。ADRs),而影响结核病的防治。要全面了解并注意观察结核病治疗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时处理,使病人能够坚持完成治疗,避免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 标签: 不良反应 结核病 治疗 慢性传染病 抗结核药物 身体健康
  • 简介:PTC近年来呈高发态势,尽管多数患者生存预后良好,但疾病复发并不少见。外科手术治疗仍是其最基本的治疗方式,手术首先涉及腺体的处理及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问题。在临床实践中,手术指征、具体的手术范围仍存在诸多的争议。本文对PTC、包括微小癌的腺体切除、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指征、范围及主要的手术并发症情况逐一阐述。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微小乳头状癌 腺体切除 中央区淋巴结清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