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比较与垂体后叶素加硝酸甘油治疗大咯血的疗效.方法58例住院大咯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26例.治疗组治疗;对照组垂体后叶素加硝酸甘油治疗,观察两组的止血效果和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7.5%和65.4%(χ2=P<0.01).副作用发生情况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是一种快速、高效、安全的治疗大咯血的理想药物,优于垂体后叶素加硝酸甘油,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硝普钠 治疗组 大咯血 垂体后叶素 硝酸甘油 对照组
  • 简介:<正>47例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15例,米力农+组,将米力农5mg生理盐水稀释后,先按40μg/kg速度从静脉注射(微量泵入)10min,继续以0.5μg/(kg·min)静脉点滴(微量泵入)持续约120min,每日1次,7d为一疗程;另予1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50ml稀释后,以10μg/min的起始速度,从另一静脉通道(微量泵)

  • 标签: 顽固性心力衰竭 米力农 微量泵 心功能级别 超声心功能 顽固性心衰
  • 简介:<正>44例患者均作持续低流量吸氧,纠正酸碱失衡及水、电解质紊乱,抗感染、化痰止咳,利尿等治疗。治疗组22例加25~50mg/d,加入5%葡萄糖静滴,或微泵以1~2mg/h注入;倍他乐克6.25~12.5mg口服,q12h。对照组22例加酚妥拉明10~

  • 标签: 肺心病心衰 持续低流量吸氧 酸碱失衡 妥拉 化痰止咳 缓慢静滴
  • 简介:目的探讨左卡尼汀联合及多巴酚丁胺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其中对照组给予洋地黄制剂、ACEI制剂、利尿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硝酸制剂,多巴胺等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左卡尼汀3g加入5%葡萄糖100mL静脉滴注,10-15滴/min,1次/d;多巴酚丁胺剂量为4-6μg/kg-·min^-1,加入0.9%氯化钠50mL,4-6mL/h泵入,1杉d;50mg加入0.9%氯化钠50mL,3-6mL/h泵入,1次/d。两组疗程均为10d。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的心率(HR)、血压(BP)、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内径(LVEDD)。治疗后评定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HR、BP、LVEF、LVEDD均比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用左卡尼汀、及多巴酚丁胺能够改善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功能,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难治性心力衰竭 左卡尼汀 硝普钠 多巴酚丁胺
  • 简介:<正>心脏不仅是机械泵血,维持全身血液循环的器官,而且分泌多种激素参与机体水、平衡及血管张力的调节。心钠素(Atriumnatriuretic.peptida,ANP)是最早发现的心肌细胞分泌的肽类激素,其后又相应发现了脑素(Brainnatriureticpeptide,BNP)和C型利利尿肽(CNP)。心脏是贮存和分泌BNP的主要器官。BNP具有利尿、利和扩张血管作用,这与ANP相似,但进一步研究发现BNP的分泌、代谢及其

  • 标签: 脑钠素 NATRIURETIC 利钠利尿肽 心肌细胞 血液循环 病人血清
  • 简介:清开灵注射液是安宫牛黄丸的改型方,由牛黄、桅子、珍珠母、板兰根、黄芩、金银花、水牛角等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化痰通洛、镇静安神、醒脑开窍及改善脑循环、抑制病毒复制等作用,临床上广泛用于上呼吸道感染、腮腺炎、麻疹、脑炎、急慢性肝炎等症。中医历

  • 标签: 清开灵注射液 眼睑重度水肿 过敏性喉水肿 过敏反应 过敏性干咳
  • 简介:肽(BNP)又称B型钠尿肽,是心室容量和压力负荷导致室壁张力增高时由心室肌合成和分泌的一种心脏神经激素,血浆BNP升高往往反映心室功能减退及预后不良,BNP的升高与心力衰竭(心衰)程度呈正相关。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有些慢性重度心衰患者血浆BNP水平可不升高[1]。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浆BNP水平正常的重度心衰患者临床特性,为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

  • 标签: 心力衰竭 脑钠肽 肾上腺素β受体阻滞剂
  • 简介:目的探讨贝前列素对糖尿病大鼠炎症因子的影响及其保护作用。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贝前列素组。正常对照组喂以普通饲料,其他各组大鼠均喂以高脂饲料,贝前列素组给予0.6m。g/(kg·d),每日2次。观察8周,最终纳入实验各组6只,分别比较3组大鼠治疗前后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a【(TNF-a)、髓过氧化物酶(MPO)、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结果给药8周后,糖尿病组IL.6、TNF-a、MPO、hs.CRP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贝前列素组较糖尿病组IL-6、TNF-a、MPO、hs-CRP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贝前列素的干预可以降低糖尿病大鼠的炎症因子水平,减轻炎症损伤。

  • 标签: 贝前列素钠 糖尿病 2型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A 过氧化物酶 C反应蛋白质
  • 简介:目的:研究培哚利(商品名:雅施达)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近期及远期预后疗效。方法: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98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50例给予培哚利2—6mg,每天1次,B组48例为对照组。出院后坚持口服药物治疗,并定期(半年)门诊随访1—2年。于治疗前、出院前、出院后(每年)做超声心动图,评价心功能,判定生活质量,并统计病死率。结果:培哚利可使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近期心功能明显改善。随访1—2年培哚利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病死率较对照组亦降低。结论: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长期坚持使用培哚利可使心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病死率降低、预后改善。

  • 标签: 培哚普利 药物治疗 充血性心力衰竭 预后 超声心动图
  • 简介:目的验证和比较持续静脉滴注外源性脑肽(BNP)和依那普利灌胃对于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抑制作用,并观察其对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对照组;心肌梗死+依那普利[10mg/(kg·d)]灌胃治疗组;心肌梗死+脑肽[0.06μg/(kg·min)]持续静脉微泵推注治疗组。应用超声心动图、免疫组化、ELISA和Westernblot等方法评估各组的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状况。结果BNP和依那普利可抑制大鼠心肌梗死后左室质量指数的增加(分别减少13.2%和16.9%,P〈0.05),改善心肌梗死后大鼠的左室舒张未压(分别降低33.0%和45.8%,P〈0.05)。超声心动图结果提示,给予BNP和依那普利持续治疗28天后,其左室舒张末径(LVEDD)大小和左室短轴收缩率(FS)优于对照组[LVEDD:对照组(8.8±0.6)mm,依那普利组(7.5±0.7)mm,脑肽组(7.5±1.0)mm,P〈0.05;FS:对照组(19.2±2.6)%,依那普利组(27.7±5.6)%,脑肽组(27.5±3.9)%,P〈0.05]。依那普利和BNP都能够明显抑制心肌梗死后期非梗死区的胶原、特别是Ⅰ型胶原的增生[对照组(6.8±1.4)%,依那普利组(4.0±0.9)%,脑肽组(3.7±1.1)%;P〈0.05]。静脉输注BNP治疗可升高心肌的cGMP含量,但抑制心肌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不及依那普利。BNP对非梗死区MMP-2和MMP-9含量无明月显影响。结论心肌梗死后持续静脉给予BNP可能通过cGMP介导的信号途径发挥其心脏保护作用,包括抑制心肌梗死后的心脏肥厚、心室扩大,改善心功能,减少非梗死区心肌胶原沉积,对非梗死区MMP-2和MMP-9的表达并无明显影响。

  • 标签: 心肌梗死 心室重构 利钠肽
  • 简介:B型脑肽是心室在容量或压力负荷下分泌的一种神经内分泌激素。临床试验证实,它可作为慢性心功能不全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指标,其血清浓度变化可以预测药物和器械治疗的疗效和预后。基于BNP生理作用开发的药物一奈西利肽,已被美国FDA批准用于失代偿期心衰的治疗,其短期疗效已由诸多临床试验证实,但能否改善远期预后以及对于失代偿期心衰患者肾功能的影响等方面,仍然受到质疑,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进一步探究。

  • 标签: B型脑钠肽 充血性心力衰竭 奈西利肽
  • 简介:例1。患者,女性,20岁。于2002年12月8日曾在当地防疫站接种破伤风类毒素(加拿大生产),1h后感觉周身不适、疲乏、头晕、头痛等症状,未引起重视。2h症状加重,3h出现寒颤、呼吸困难、肢体麻木、心悸、气短等症状,即送我院急诊科救治。体查:神志

  • 标签: 免疫注射 破伤风类毒素 过敏反应 实验室检查 治疗
  • 简介:护患沟通是护士与患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及相互作用的过程.所交流的内容是与患者的护理及康复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信息,同时也包括护患双方的思想、感情、愿望及要求等方面的沟通[1].门诊病人流动性大,停留时间短,就诊流程长,患者经过挂号、就医、收费、检查、取药等过程后,最后到门诊注射室已身心疲惫,患者或家属容易把就医过程中的不满情绪发泄至门诊注射室护士身上[2].

  • 标签: 护患沟通 注射室 门诊 基层医院
  • 简介:目的评价甘氨双唑(希美)联合放疗治疗肿瘤的近期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增敏放疗组30例肿瘤患者采取希美联合放疗,与采取普通放疗的30例病例进行比较。结果增敏放疗组完全缓解22例(73.33%),普通放疗组完全缓解12例(40%)。两组毒副作用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增敏放疗组近期疗效优于普通放疗组,且毒副作用未见明显增加。

  • 标签: 甘氮双唑钠 放疗增敏 放射疗法 毒副作用 肿瘤
  • 简介: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1例儿童疑似Liddle综合征的上皮细胞通道编码基因SCNN1B及SCNN1G的基因突变及其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收集1个临床疑似Liddle综合征的临床资料,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直接测序的方法进行SCNN1B及SCNN1G基因突变的检测。同时对其父母进行相关基因检测。对确诊患者给予限盐和口服通道拮抗剂治疗并对其进行随访。结果对该儿童患者的SCNN1B基因检测发现了一个杂合错义突变P618L。患者父母的血压均正常,未发现携带这一突变。对SCNN1G基因的检测没有发现突变。对先证者给予限盐和口服通道拮抗剂治疗,治疗1个月后随访发现疗效显著且稳定。结论基因检测不仅为儿童高血压患者提供明确诊断,并且有助于患者个体化靶向治疗,疗效显著。

  • 标签: LIDDLE综合征 儿童高血压 上皮钠通道 基因突变
  • 简介:<正>118例患者分注射(生理盐水5ml溶解肉毒素100IU,内镜下于齿状线附近下食管括约肌高压带环形注射肉毒素4~5点,每点1ml含20U肉毒素)组56例,扩张(气囊压力100~120kPa,持续2~3min,每例1~2次)组62例。结果: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下食管括约肌松弛压(LESRP)均有明显降低(P<0.05),注射组无效9例(14.52%),改善

  • 标签: 肉毒素 气囊扩张 下食管括约肌 注射组 气囊压力 齿状线
  • 简介:麝香注射液是由吉林省集安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在传统的名贵中成药“安宫牛黄丸”配方的基础上进行改进,采用现代高科技方法提练精制而成的一种新型中药水溶性注射液,具有醒脑止痉、清热凉血、行气通瘀化痰之功效;本文观察了其对脑动脉硬化症的疗效并对其机制进行了探讨。

  • 标签: 麝香注射液 药物治疗 脑动脉硬化 中医药疗法 血液流变学
  • 简介:目的观察依倍注射液(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对肾性贫血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3例肾性贫血患者给予依倍100IUkg周,分2—3次皮下注射,用药期间观察红细胞压积(HCT)上升到33%以上或血红蛋白(HB)超过110gL时,剂量减少14—13,维持用药,共观察12周。结果显效14例(60.9%);有效7例(30.4%);无效2例(8.7%);总有效率91.3%。依倍主要不良反应为血压升高,头痛等,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依倍治疗肾性贫血安全、有效。

  • 标签: 依倍注射液 药物治疗 肾性贫血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 安全性
  • 简介:目的:评价丁苯酞(NBP)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3年11月陕西省人民医院70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5)和对照组(n=35),对照组仅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NBP注射液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4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定[Barthel指数(BI)和改良Rankin量表(mRS)]并记录不良反应。90d随访时再次评定BI和mRS。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4d两组NIHSS均下降,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13.60±4.26)vs(9.31±3.79),对照组(13.57±4.20)vs(11.23±4.06),P=0.04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4d两组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90d时两组BI均明显升高,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54.57±24.17)vs(77.86±21.46),对照组(54.14±23.81)vs(67.0±23.30),P=0.047]。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4d两组mRS变化不明显(P>0.05);治疗后90d,治疗组mRS较治疗前明显减低,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3.40±0.81)vs(2.80±0.96),对照组(3.49±0.82)vs(3.29±0.93),P=0.03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结论NBP注射液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所致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90d远期预后,安全性良好。

  • 标签: 丁苯酞 脑梗塞 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oNT/A)注射治疗帕金森病(PD)流涎的疗效。方法:24例诊断为PD[Hoehn&Yahr(H&Y)分级Ⅲ级20例、H&YⅣ级4例]的严重流涎患者经腮腺、下颌下腺体表解剖定位,分多点局部注射BoNT/A共计100U(双侧腮腺70U、双侧下颌下腺30U),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采用流涎评分量表(DRS)、流涎程度频率量表(DSFS)评估流涎症状改善效果,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让患者自评注射疗效,自评改善〉50%定义为治疗有效。结果:患者治疗1个月后较治疗前DRS评分[(4.92±2.15)分比(12.25±2.58)分]、DSFS-S评分[(1.83±0.82)分比(4.17±0.87)分]、DSFS-F评分[(1.87±0.74)分比(3.50±1.14)分]、DSFS-T评分[(3.71±1.33)分比(7.67±1.83)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23例患者VAS评分〉50%,治疗有效。结论:BoNT/A经解剖定位,局部注射腮腺、下颌下腺可能是一种显著改善PD患者流涎症状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帕金森病 流涎 A型肉毒毒素 解剖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