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7 个结果
  • 简介:IgA肾病(immunoglobulinAnephropathy,IgAN)是目前全球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1],好发于青壮年,是导致终末期肾病(endstagerenaldisease,ESRD)的常见原因之一。其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较公认的是糖基化缺陷的IgA1分子产生是IgAN发病始动环节[2-4]。糖基化缺陷,

  • 标签: IGA肾病 黏膜免疫 黏膜-骨髓轴 糖基化异常
  • 简介:基因鉴定可提供新的诊断方法,并指导基础和治疗的研究方向;同一基因的突变可以产生不同的疾病;明显不相关的基因突变可有相同的表现。

  • 标签: 肌病 诊断方法 基因鉴定 基因突变
  • 简介:对于钙化性主动脉狭窄的研究支持其为一种活动性病变过程,但是前瞻性随机试验尚未揭示药物治疗能够预防疾病的进展在主动脉狭窄和高血压成年患者中,药物治疗应该从小剂量开始,必要时逐渐增加剂量在慢性重度主动脉关闭不全患者中降低后负荷的一项随机试验未能显示出治疗的有益作用。针对该病变而采用降低后负荷的治疗仍然存有争议

  • 标签: 主动脉瓣疾病 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 前瞻性随机试验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药物治疗 病变过程
  • 简介:二尖狭窄病因学二尖狭窄(MS)几乎都是由于慢性风湿性心脏病所引起,尽管30%的患者没有明确的风湿热病史。风湿性MS的女性患者是男性患者的两倍。风湿性二尖病变的发生率在发达国家中已经明显下降,但是在非洲、中东和亚洲地区,症状性二尖病变可以累及十几岁以上的患者。

  • 标签: 二尖瓣疾病 风湿性二尖瓣病变 二尖瓣狭窄 男性患者 女性患者 发达国家
  • 简介:胃是消化道最膨大的部分,上连食管,下续十二指肠。胃壁由四层构成:黏膜层、黏膜下层、层下层和外膜层。胃黏膜每天都会受到各种损伤因子的不断侵袭,比如胃液中含有大量的盐酸,盐酸是腐蚀力最大的酸液之一,但是胃却不会自我消化,胃是如此耐腐蚀,得益于胃黏膜有一个强有力的保护屏障。胃黏膜的损伤因子和保护因子种类相当多,经过近百年来的研究和完善,很多的因子都已经明了,

  • 标签: 胃黏膜损伤 胃壁 黏膜层 研究进展 胃液 食管
  • 简介:风湿性多痛(polymaylgiarheumatica,PMR)是老年人中常见的炎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疼痛和僵硬,通常起病很急,影响四肢带区(肩、髋)颈和躯干,伴有急性炎性反应(血沉和C-反应蛋白升高),应用小剂量皮质激素迅速起效。

  • 标签: 风湿性多肌痛 老年人 急性炎性反应 皮质激素 流行病学 病理学
  • 简介:增龄引起肌肉的质量和力量逐渐下降,容易引发老年人失能、跌倒等不良结局,增加住院率、护理机构入住率和死亡率等。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少症相关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其诊断标准、筛查流程等不断完善。本文对亚洲少症的研究现况进行总结。

  • 标签: 肌少症 亚洲 老年人
  • 简介:目的:调查各类型三尖病变发生率,构成比及各装置受累情况.方法:收集1959-1999年共1027例本院尸检资料进行病理与临床分析.结果:各种病因造成三尖病变者209例.风湿性心脏病142例中三尖受累96例(68%),其中三尖关闭不全91例,三尖器质性狭窄5例.96例风心病三尖病变中功能性三尖环扩张关闭不全45例(48%),功能和器质性三尖关闭不全46例(52%).风心病三尖受累的各脏器存在弥漫性重度淤血,而风心病未累及三尖者各脏器仅存在轻度淤血.三尖病变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为充血性心力衰竭,其次为心律失常,肺水肿及肺梗塞.结论:三尖病变最常见病因是风湿性心脏病.病因不同,三尖环扩大程度不同;当病变累及三尖时可造成胸腹腔各脏器重度淤血;三尖病变最常见死亡原因为心力衰竭.

  • 标签: 三尖瓣 尸检 分析 临床 病理
  • 简介:目的:探讨Cellvizio微探头式共聚焦内镜诊断胃黏膜病变的能力。方法:收集门诊6例胃黏膜病变患者行Cellvizio微探头式共聚焦内镜检查术。检查中静脉注射荧光素钠作为荧光剂。每例患者均经内镜直视诊断、共聚焦微探头诊断并获取靶向活组织行病理检查。符合手术指征者行外科手术。结果:6例患者共7处病灶,其中息肉2处,黏膜粗糙、发红2处,浅表凹陷灶1处,隆起伴凹陷灶1处,深溃疡1处。所有患者均完成共聚焦内镜检查,共获得连续视频图像32段。微探头共聚焦内镜易于操作其诊断正确者为6例(6/7),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Cellvizio微探头式共聚焦内镜操作简便,即时成像,是有效的胃黏膜病变诊断手段。

  • 标签: 共聚焦显微内镜 微探头 胃黏膜病变 诊断
  • 简介:自2002年进行了世界上首例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transcatheteraorticvalveimplant,TAVI)治疗主动脉狭窄,世界各地的研究均表明:对于无法进行外科主动脉瓣膜置换(aorticvalvereplacement,AVR)或外科AVR手术存在高风险的患者,这项新技术是安全有效的。尽管进行TAVI手术的多为高风险患者,但手术成功后30d生存率高于90%,

  • 标签: 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 主动脉瓣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抗幽门螺旋杆菌(Hp)治疗和抗肿瘤治疗的疗效。方法收集2003年4月至2013年5月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确诊并治疗的早期胃MALT淋巴瘤患者52例的病例资料。对Hp感染的患者进行抗Hp治疗。对抗Hp治疗失败的患者进行抗肿瘤治疗。结果52例早期胃MALT淋巴瘤患者中,Hp感染率为88.4%。抗Hp治疗的有效率为91.3%。18例患者进行抗肿瘤治疗,有效率为66.7%。52例患者5年的总生存率为92.3%,5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为83.1%。结论对于早期胃MALT淋巴瘤患者,抗Hp治疗是合理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抗Hp治疗失败的患者应进行抗肿瘤治疗,从而使患者得到长久的获益。

  • 标签: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幽门螺旋杆菌
  • 简介:1前言20世纪的NSABPB-06试验奠定了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加放疗等同于乳房切除术之后,乳腺癌保乳手术逐渐成为发达国家手术治疗的主要方式。

  • 标签: 乳腺癌:保乳手术 舌型皮瓣
  • 简介:<正>他汀类药物自问世后的十多年来,经临床应用与5个(4S,CARE,LIPID,WOSCOPS,AFCAPS/TEXCAPS)著名的大规模,长期(29820例,5年以上)临床试验,取得了突破性的重大进展。他汀类药物系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3-hydroxy-3methylglutaryl-coemzyme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在迄今已上市的5种他汀药物(阿伐他汀、氟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和辛伐他汀)中,其英文名称词尾均为-Statins,故称为他汀类,即statins。在药理学和药动学上,本类药物具有竞争性抑制细胞内胆固醇合成中的限速酶活性,上调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加速血浆(LDL的分解代谢,并抑制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合成,从而有效地降低LDL-C,TC和TC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肌病 他汀药物 肌溶解 极低密度脂蛋白 普伐他汀
  • 简介:目的评估家庭无创正压机械通气联合康复锻炼对稳定期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呼吸力的影响。方法将56例经住院治疗处于稳定期的重度COPD患者分为无创呼吸机+呼吸操组(治疗组,n=26)和无创呼吸机组(对照组,n=30)。分别观察治疗前、治疗后2年两组患者的最大吸气压(MIP)、跨膈压(Pdi)、最大跨膈压(Pdimax)及Pdi/Pdimax、CO_2分压(PaCO_2)、肺功能、6min行走距离(6MWD)、病死率及再住院率等指标。结果两组年龄、性别、COPD病程、体质量指数、PaCO_2、PaO_2、MIP、Pdi、Pdimax及Pdi/Pdimax、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实测值与预计值的比值(FEV_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_1/FVC%)、6MWD和每年住院次数均具有可比性(均P〉0.05)。2的年后治疗组MIP,Pdi,Pdimax及Pdi/Pdimax,6MWD,每年住院次数分别为(76±6)cmH_2O,(48±5)cmH_2O,(126±11)cmH_2O,(0.38±0.01),(263±33)m和(2.1±0.9)次/年,与对照组[(72±5)cmH_2O,(45±4)cmH_2O,(116±8)cmH_2O,(0.39±0.02),(244±26)m,(2.6±0.9)次/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死亡1例(1/26),对照组2例(2/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P〉0.05)。结论长期家庭无创正压机械通气联合呼吸操康复锻炼治疗可以有效提高稳定期重度COPD患者呼吸力及呼吸耐力,改善运动功能,从而达到更好的长期治疗效果。

  • 标签: 无创正压机械通气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呼吸肌 呼吸锻炼
  • 简介:目的探讨特发性二尖腱索断裂的临床特征、发病规律、治疗方法及术后康复情况。方法对188例经手术治疗的特发性二尖腱索断裂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前叶腱索断裂49例,后叶腱索断裂129例,前后叶腱索断裂10例。腱索部分断裂172例,完全断裂16例。72例患者术前伴有心房颤动,26例术后自动转复为窦性心律,5例患者术前伴有阵发性心房扑动,术后及随访期间均为窦性心律。结论特发性二尖腱索断裂后叶发病率高于前叶,前后叶腱索均断裂较少见,术前左心房内径大小与心房颤动术后能否自动转复密切相关,特发性二尖腱索断裂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 标签: 腱索断裂 二尖瓣关闭不全 瓣膜置换 瓣膜成形 心房颤动
  • 简介: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治疗结直肠神经内分泌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0年9月至2014年2月43例行ESD治疗的结直肠神经内分泌瘤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43例均在内镜下以ESD术式完整切除,2例(4.65%)术后出现迟发性出血,经内镜止血治疗痊愈;无穿孔发生;4例出现发热,使用抗生素后好转;1例(2.33%)术后1年内镜复查发现复发,行外科手术;其余42例电话或内镜随访未见复发或转移,随访时间6个月~2年(1.07±0.41)年。结论ESD手术治疗直肠神经内分泌瘤是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结直肠 神经内分泌瘤 结肠镜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