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心房颤动(AF)是临床最常见心律失常之一,年龄≥75岁人群中发病率为10%,AF发病率增加除了人口老龄化因素外,越来越多致命性心肌病变患者,经过有效治疗而度过急性期存活下来,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欧美国家年龄≥65岁人群患病率为7.2%,≥80岁者达到5.1%~15.0%,而在40~50岁人群只有0.5%。中国AF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AF患病率为0.6%,

  • 标签: 心房颤动 抗心律失常药 导管消融术 胺碘酮
  • 简介:目的分析循证医学中中文证据检索策略构建方法,为提高卫生工作者与科研人员中文文献检索与构建检索策略能力提供参考。方法使用示例剖析方法,系统展示了Google搜索引擎、维普或万方医学数据库和CBM数据库中检索策略方法,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论构建检索策略是一个反复过程,从搜索引擎到(维普或万方等)医学数据库再到CBM数据库是一个循序渐进过程,检索词由自由词到专业词,检索结果由泛在到精准,在从总结各方法优缺点及给出合理建议。

  • 标签: 科研人员 医学信息 数据库 检索策略
  • 简介:证据检索及评价是指南制订重要步骤,全面、客观、可重复文献检索是指南制作过程中最耗时、最具挑战性及最重要工作,敏感检索策略和多样检索资源是减少文献查找偏倚关键,也是制订系统评价并最终形成推荐意见基础。此过程中常常需要优化检索策略、确定检索资源及依靠方法质量学评价进行文献筛选与最终确定。

  • 标签: 指南 手册 证据检索 方法学 质量评价
  • 简介:实践指南开发工具(GuidelineDevelopmentTool,GDT)是GRADE工作组于2013年推出一款基于GRADEProfiler(GRADEpro)软件扩展在线工具。GRADEproGDT支持为系统评价创建简明汇总表(证据概要表和结果总结表),促进临床实践指南制订,并为公共卫生政策和决策提出建议。本文通过实例运用GRADEproGTD工具进行干预性系统评价证据分级并且简单介绍了在证据分级中遇到5个降级因素(偏倚风险、不一致性、不精确性、间接性、发表偏倚)。

  • 标签: GRADEpro GDT 干预性研究 分级 系统评价
  • 简介:PCI出现,大大改变了冠心病治疗状况。PCI在心血管病治疗中起着不可替代作用,尤其是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AMI)等急症时更具优势。PCI能够解除狭窄,减轻症状,迅速缓解高危状态,降低AMI患者急性期病死率。因此,在冠心病治疗中应用日益普及,全国每年接受PCI冠心病患者例数以几何倍数上升。针对当今这个热点,我们冷静分析和思考近年来发表几项有关冠心病PCI临床证据,谨慎选择冠心病最佳治疗方案。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 简介:《自然》(Nature)在2012年8月31日发表了一项有关衰老机制文章,指出血液中存在一种细胞因子,能够促进大脑衰老[Nature,2011,477(7362):90-4]。

  • 标签: 大脑衰老 衰老机制 《自然》 细胞因子
  • 简介:如果你患有高血压,β受体阻滞剂可能是个很好选择。β受体阻滞剂不再是用于降低血压一线用药。可降低心率β受体阻滞剂通常用于心脏病发作,以及患有心力衰竭或心律不齐患者。但对于患有高血压的人来说,β受体阻滞剂不再是第一线用药。

  • 标签: Β受体阻滞剂 一线用药 心脏病发作 降低血压 心律不齐 心力衰竭
  • 简介:德国研究人员在老鼠身上发现一个可以减缓衰老和心脏病发作后心肌细胞死亡特殊基因。他们确定在老年老鼠中更低活性和心脏病发作后积极性减弱基因名称为PNUTS。通过提高PNUTS基因活性,研究队伍减缓小鼠衰老心肌,也降低了心脏病发作后心脏肌肉受损。该研究发表于《自然》杂志上。

  • 标签: 心肌细胞死亡 特殊基因 减缓衰老 损伤 《自然》杂志 发作后
  • 简介:长期以来,主动脉疾病一直被认为是外科治疗适应证。1993年以前以人造血管为基础大血管外科治疗一直占主导地位,人们一直努力发明一种创伤小治疗方法,以替代主动脉置换手术。这种方法是将一条覆盖有人造血管记忆合金或不锈钢丝编织支架,通过切开股动脉送到大动脉内,形成一条不漏血管道。现在这种治疗方法已经逐渐成熟,输送导管变得越来越细小,可以通过经皮穿刺植入覆膜支架。过去均需要全身麻醉,现在局部麻醉已能解决某些不甚复杂治疗。

  • 标签: 主动脉疾病 主动脉夹层 人造血管 覆膜支架
  • 简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及致残率均较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近十余年来,随着对血管形成,现象研究不断深入,通过药物等促进血管形成以增加半暗带区血供,从而挽救缺血脑组织,即治疗性血管形成,为治疗脑梗死提供了很有希望新途径.作者就脑梗死后血管形成情况及其应用潜力文献分析如下.

  • 标签: 新血管形成 脑梗死 脑缺血 促血管生成治疗
  • 简介:近年来,随着科技快速发展和食品生产工艺不断进步,人们餐桌上食品种类越来越多,一些以前从未听说过新型食品也大量出现在市场上。如资源食品就是一个新鲜名词,如今面对市场上种类繁多资源食品,不少消费者感到很陌生,有的则一知半解,认为其就是具有保健功能食品,从而走入消费误区。那么,究竟什么是资源食品?它与保健食品有何区别?其安全性如何?在选购和食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 标签: 新资源食品 新型食品 食品种类 保健食品 餐桌 食品安全卫生
  • 简介:冠状动脉瘤(coronaryarteryaneurysm,CAA),又称冠状动脉瘤样扩张(coronaryarteryectasia,CAE),是指冠状动脉局部或弥漫性扩张,直径超过了相邻正常冠状动脉1.5~2倍,为罕见心脏病,最早于1761年尸检发现,至今已超过200年。但对该病认识尚待完善。随着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疗法开展,近年发现CAA病例及相关研究逐渐增多,有必要提醒临床医生注意。

  • 标签: 冠状动脉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前导联ST段压低与冠状动脉病变关系.方法对38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均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常规心电图心前导联ST段压低≥1.0mm分为STV1-4压低组(17例)与STV1-6压低组(21例),比较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之间关系.结果STV1-4段压低是下壁ST段抬高对应性改变(P<0.01),STV1-6段压低证实合并明显前降支病变(P<0.01),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88%、90%、83%.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STV5V6压低是合并前降支病变证据.

  • 标签: ST段压低 冠状动脉 心肌梗死 心电图
  • 简介:心力衰竭(心衰)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终末阶段,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近。2007年中国心力衰竭指南将心衰定义为由于任何原因初始心肌损伤(如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炎症等),引起心肌结构和功能变化,导致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临床综合征。其主要

  • 标签: 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 新指南 心血管疾病 5年存活率 临床综合征 恶性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室间隔心肌隧道化学消融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septaltunnelmyocardialablation,PTSTMA)”治疗传统技术不适合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ypertrophicobstructivecardiomyopathy,HOCM)方法及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6月至2011年6月期间住院HOCM患者中26例为研究对象.观察经PTSTMA治疗26例HOCM患者术后即刻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eftventricularoutflowtractpressuregradient,LVOTPG)变化,术后24h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心电学改变,术后3个月心脏超声指标变化以及随访临床症状转归.结果3例通过单支血管消融,17例通过2支血管消融,6例通过3支血管消融.LVOTG由术前(75.6±22.4)mmHg(1mmHg=0.133kPa)降至(21.4±5.84)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4h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为(186±84)μ/L,2例发生Ⅲ°房-室传导阻滞,均于1周后恢复正常传导,10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12例发生右束支传导阻滞.消融后室间隔厚度减少[(16.8±4.2)mmvs.(22.8±5.8)mm,P<0.01]、左心房内径减少[(42.0±8.6)mmvs.(48.0±7.0)mm,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访时间为(39.8±8.6)个月.与消融前比较,随访中胸痛、呼吸困难症状明显减少,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明显改善,室性心律失常明显减少,黑蒙症状也有一定改善.结论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室间隔支解剖形态不适合做传统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HOCM患者,PTSTMA能显著降低LVOTPG,改善临床症状.PTSTMA可作为HOCM心肌化学消融术一种补充方法,其近、中期安全有效.

  • 标签: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 心肌化学消融 室间隔心肌隧道
  • 简介:自2006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ESC年会后,有关冠心病介入治疗,特别是COURAGE试验对稳定性心绞痛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术后,病死率和晚期血栓事件增加报道,使DES临床应用前景蒙上阴影。但2007年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ESC及2007年11月召开美国心脏病年会上,通过多中心临床试验验证,对DES长期安全性疑虑得以消除。同时新型DES上市,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支架 冠状动脉再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