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经腋静脉途径行人工心脏起搏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需要心脏起搏治疗患者116例,将患者按照年龄和性别匹配后均分为腋静脉组(n=58)和锁骨下静脉组(n=58),由同一术者完成人工心脏起搏置入操作,记录以下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包括血管穿刺时间、血管穿刺成功率、电极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和局部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腋静脉途径和经锁骨下静脉途径的血管穿刺成功率[94.8%vs.96.6%,P〉0.05]、血管穿刺时间[(61±57)svs.(59±32)s,P〉0.05]、电极操作时间[(148±56)svs.(162±87)s,P〉0.05)]、X线曝光时间[(183±120)svs.(205±115)s,P〉0.05]及并发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经腋静脉途径置入起搏电极安全可行,不增加手术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腋静脉 锁骨下静脉 人工起搏器 成功率 并发症发生率
  • 简介:目的:总结三房心临床特点、合并畸形及影像学诊断特点。方法:1993年1月至2005年6月共收治23例三房心患者,男13例,女10例,年龄0.3~38(9.6±10.0)岁。均为左型三房心,其中21例获得手术证实,完全型15例,部分型6例。心电图检查:电轴右偏18例,电轴偏左1例,电轴正常4例。胸片检查:18例肺血增多。结果:术前经超声检查确诊12例(52.2%),10例行心导管确诊4例(40%)。21例中16例(76.2%)合并其它畸形,合并房间隔缺损14例(66.7%)、部分肺静脉异位引流6例(28.6%)、肺动脉瓣狭窄3例(14.3%),永存左上腔3例(14.3%)。结论:三房心临床表现多样,合并畸形发生率较高,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有较高诊断价值。心导管检查对合并畸形诊断率较高,对合并畸形者强调术中探查。

  • 标签: 三房心 超声心动描记术 心血管造影术
  • 简介:把握编辑与评审专家对学术论文的关注点中,对“临床试验”类文章采用相应的文体进行报道的价值作了描述,并提出了相适应的“临床试验”类学术论文写作模式。

  • 标签: 学术论文 临床试验 论文写作
  • 简介: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NursingPathway,CNP)是病人在住院期间的护理模式,针对特定的病人群体,用图表形式对患者提供有时间和有效的照顾,使诊疗、护理有序进行,减少漏项,缩短患者住院日,提高护理质量[1]。癫痫持续状态(statusepilepticus,SE)是神经内科临床最为常见的急危重症。持续的癫痫发作不仅引起脑部缺氧脑神经元死亡,而且还可因合并感染、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呼吸循环衰竭和肝

  • 标签: 临床护理路径 癫痫持续状态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7例急性脑梗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资料,并与随机抽取同期单纯急性心肌梗死2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均记录到典型的心电图动态变化,及心肌坏死的血清心肌标记物水平的动态改变。两组患者性别、平均年龄、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胸痛、胸闷、心悸等症状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血压、心律不齐、心力衰竭等临床表现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在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PTCA、支架植入治疗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近期好转率两组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急性脑梗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组好转出院时有73.33%(11/15)的患者有不同程度偏瘫、失语等致残。结论急性脑梗死和急性心肌梗死主要病因均是动脉粥样硬化,急性脑梗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梗死所致的胸痛、胸闷等症状可不典型或被原发病掩盖,容易漏诊。密切观察病情,进行心电图和心肌坏死标记物水平的动态跟踪,对做出早期诊断、及时采取合理治疗措施,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均非常重要。

  • 标签: 脑梗死 心肌梗死 心电图 心肌坏死标记物
  • 简介: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对颞浅动脉炎(STA)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08年9月—2012年5月,威海市立医院收治的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诊断标准的STA患者,共18例(STA组),7例行颞浅动脉组织活检检查。选取同期年龄、性别相近,非STA患者20例为对照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双侧颞浅动脉管壁回声、动脉内径、血管壁厚度、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血管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的差异性。结果①18例STA患者中,16例(88.9%)患者出现CDU异常结果,其中14例(77.8%)患者出现"靶环征",1例(5.6%)出现"靶环征"合并节段性血管狭窄征,1例(5.6%)出现血管壁回声增强、管腔显示不清、无血流信号充盈的血管闭塞征。②经CDU检查,对照组患者均未出现"靶环征"和"靶环征"合并节段性血管狭窄征。1例(5.0%)患者为动脉闭塞,血管结构显示不清,与STA组闭塞患者的CDU结果相似。③STA组的颞浅动脉内径为(1.31±0.14)mm,低于对照组的(1.55±0.18)mm;STA组的管壁厚度为(0.86±0.18)mm,高于对照组的(0.34±0.06)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TA组与对照组之间的PSV、EDV、RI、P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DU检查中出现"靶环征"、颞浅动脉内径和管壁厚度的改变有助于临床诊断STA。

  • 标签: 巨细胞动脉炎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诊断显像
  •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人群中冠状动脉心肌桥的造影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17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1762例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人群中,发现心肌桥211例(12.0%),其中202例(95.7%)发生于左前降支(LAD),仅2例(0.9%)见于左回旋支(LCX),7例(3.3%)见于右冠状动脉(RCA);收缩期狭窄〈50%有79例(37.4%),50%~75%的有106例(50.2%),〉75%有26例(12.3%);53例(25.1%)有典型心绞痛症状,29例(13.7%)为心肌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应用B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治疗,其中孤立性心肌桥患者140例(66.4%)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合并单支病变的35例(16.6%),双支病变的13例(6.2%)患者,在行PCI术后给予口受体阻滞剂及钙通道阻滞剂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心肌桥常见于于左前降支,部分有典型的心绞痛,无论是否对冠脉狭窄进行了PCI手术,钙离子拮抗剂及B受体阻滞剂均可缓解症状。

  • 标签: 心肌缺血 冠状血管造影术 心绞痛
  • 简介:近年来随着器械和技术的进步,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I)广泛开展,国内某些有经验的中心TRI比例占所有PCI的90%以上,多数经股动脉可以完成的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类型,目前均可经桡动脉完成。TRI具有出血并发症低、患者舒适度高等优点,但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中是否可以常规应用还存在一些顾虑,尤其是手术可完成性、手术延迟等方面,另外AMI患者一般都应用更强的抗凝、

  • 标签: 心肌梗死 桡动脉 支架 出血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 简介:心房颤动(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年龄≥75岁人群中发病率为10%,AF发病率的增加除了人口老龄化因素外,越来越多的致命性心肌病变患者,经过有效治疗而度过急性期存活下来,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欧美国家年龄≥65岁人群患病率为7.2%,≥80岁者达到5.1%~15.0%,而在40~50岁人群只有0.5%。中国AF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AF患病率为0.6%,

  • 标签: 心房颤动 抗心律失常药 导管消融术 胺碘酮
  • 简介:目的研究胱抑素C(CysC)清除率对血液透析充分性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普通透析的肾病患者76例随机均分为两组,高通量透析组(37例)和普通透析组(39例)。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收集透析前后血CysC、透析液CysC、CysC清除率以及血红蛋白浓度、血白蛋白浓度、血前白蛋白浓度数值。结果两组患者透析前、后血CysC、透析液CysC浓度以及CysC清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两组患者血红蛋白浓度、血白蛋白浓度、血前白蛋白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通量透析情况下CysC清除率与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血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浓度显著相关(r=0.37、0.38、0.41,均P〈0.05)。结论CysC清除率在高通量透析时可明显提高,并可对透析患者的预后产生影响,可作为高通量透析充分性的评价指标。

  • 标签: 血液透析 胱抑素C清除率 评价指标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入住广州军区总医院老年干部呼吸病房的30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资料,比较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患者的血氧情况,并对其加强呼吸道护理、预防急性加重发生、进行夜间吸氧护理。结果急性加重期氧气分压及血氧饱和度均明显低于稳定期;急性加重期昼夜动脉血氧分压在2:00、8:00、14:00、20:00均明显低于稳定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加重期患者所有症状多在7~12d缓解,无1例死亡。结论加强呼吸道的护理,合理吸氧,对延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肺动脉高压的进展是有益的。

  • 标签: 阻塞性肺疾病 肺动脉高压 老年 血氧饱和度
  • 简介:目的对老年卵圆孔未闭(PF0)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特点及临床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老年PFO患者的临床特点;并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老年PFO患者的经胸超声心动图特点及心脏的变化。结果老年PFO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表现,多伴有心房颤动、左右心房及左心室的扩大及肺动脉压增高、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4例治疗后病情好转,PFO消失或显示不清。彩色多普勒血流频谱显示,8例PFO患者血液分流方向均为左向右分流,3例病情最重时出现双向分流。PFO大小均在3~4mm。4例患者住院期间并发重度肺部感染死亡,4例仍健在,继续接受治疗。结论老年PFO患者有其独特的特征,多伴有心功能不全、心房颤动、心腔扩大、肺动脉高压等,PFO血液分流方向多为左向右分流,病情严重时出现双向分流,预后较差。

  • 标签: 卵圆孔 未闭 超声心动描记术 多普勒 彩色 心房颤动 肥大 左心室 高血压 肺性 每搏输出量
  • 简介: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不同时间段应用阿加曲班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发病24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根据发病6~12h和13~24h2个时间段应用阿加曲班,将患者分为A组28例,B组52例。7d后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判定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加曲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临床疗效。发病24h内不同时间应用对临床疗效无影响。

  • 标签: 脑缺血 卒中 凝血酶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抗凝药 血栓形成
  • 简介: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为神经外科常见疾病[1]。血肿腔钻孔引流术是治疗CSDH简单、安全、疗效可靠的标准的治疗方法[2]。我院为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自2010年10月以来在神经外科进行临床路径试点,截止2012年5月已对45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实施了钻孔引流术的临床路径管理,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标签: 慢性硬膜下血肿 钻孔引流术 临床护理路径
  • 简介:目的评价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下行二尖瓣置换术与改良迷宫术同时行左房折叠术(LAP)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33例二尖瓣病变合并巨大左心房与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二尖瓣置换术的同时,采用射频消融方式实施改良迷宫术,加行左房折叠术.结果全组无院内死亡,术后心房颤动全部消失,无房室传导阻滞、出血.随访12~36个月,其中30例维持窦性心律,心房颤动复发3例,转复率为90.9%.复查心脏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房、左心室较术前明显缩小,心功能明显改善.无血栓复发.结论应用心脏不停跳下改良迷宫术加左房折叠在二尖瓣病变合并巨大左心房瓣膜置换术中治疗慢性房颤,能有效消除房颤并长期维持窦律,改善左心房、室主动收缩功能,并发症少,安全简便且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心房颤动 迷宫手术 左房折叠术 心脏不停跳
  • 简介:目的观察盐酸替罗非班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1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82)和对照组(n=82)。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氯吡格雷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盐酸替罗非班[静脉负荷量0.4μg/(kg.min),30min后以0.1μg/(kg.min)维持,持续48~120h]。观察两组患者治疗36h及30d后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36h及30d后的MACE发生率分别为:2.4%和6.1%对照组分别为:12.2%和18.5%,两组患者36h及30dMACE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出血发生率分别为:9.8%、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的出血并发症及显著血小板减少。结论NSTE-ACS患者在常规药物基础上联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可减少MACE的发生率,但增加轻微出血的发生率。

  • 标签: 急性冠脉综合征 盐酸替罗非班 不稳定型心绞痛
  • 简介:目的探讨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大内皮素-1(BigET-1)和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将90例CHF患者分为轻度组与重度组.轻度组为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Ⅰ~Ⅱ级的42例CHF患者,重度组为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的48例CHF患者.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双抗体夹心法测定两组患者血浆BigET-1和NT-proBNP水平,并分析二者关系;彩色心脏超声测定左心室功能参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分析实验室指标与左心室功能参数的相关性.结果重度组血浆BigET-1与NT-proBNP含量显著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3±0.58)fmol/ml比(1.08±0.35)fmol/ml,P<0.01,(2885.2±1299.2)fmol/ml比(1165.8±333.2)fmol/ml,P<0.01].重度组血浆BigET-1含量与LVEF、LVEDD、LVESD密切相关(r分别为-0.740、0.655和0.740,P均<0.01);NT-proBNP含量与LVEF、LVEDD、LEVSD有良好相关性(r分别为-0.670、0.654、0.709,P均<0.01);血浆BigET-1与NT-proBNP也密切相关(r=0.752,P<0.01).结论BigET-1和NT-proBNP可能参与了心功能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快速检测BigET-1和NT-proBNP对CHF的实验室诊断、心功能评估、疗效观察、预后判断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 标签: 心力衰竭 大内皮素-1 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
  • 简介: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高血压学组定于2012年6月15日至17日在汕头市帝豪大酒店举办“2012年广东省高血压及相关疾病学术会议”暨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高血压临床研究新进展专题研讨会(第九届)”。现向广大高血压及相关疾病临床医生征集论文。

  • 标签: 广东省医学会 高血压学 专题研讨会 相关疾病 临床研究 征文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