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临床应用法林防止血栓的困难之一就是找到适合你的剂量。医生要找到患者每天服用适宜剂量,需要花几个星期去做试验性治疗和调整。这个剂量既可以防止血栓形成.又不会因药量太大而容易出血。

  • 标签: 临床应用 华法林 基因检测 适宜剂量 试验性治疗 血栓形成
  • 简介:有效地使用法林极富挑战性,也许超过医生的想象。60多年以来,法林成为房颤患者的主要治疗。在使用得当的情况下,法林每年可预防60%与常见心律不齐相关的卒中。但是,法林是出了名的难搞,因为血液水平必须维持在一个很窄的范围,来避免有害的出血等副作用。

  • 标签: 血液检测 心律不齐 商品名 凝块 拮抗剂 后文
  • 简介:目的:研究稳心颗粒联合法令对房颤患者脑卒中防治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09年9月-2012年9月就诊我院的房颤病人9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法令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之上联合稳心颗粒,对两组治疗情况给予分析研究。结果稳心颗粒组较法令组房颤发作次数减少明显(P〈0.05);稳心颗粒组的每周心房颤动持续时间较法令组减少明显(P〈0.05);稳心颗粒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法令组(P〈0.05)。稳心颗粒组卒中和出血发生率均显著低于法令组。结论稳心颗粒联合法令可以显著降低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并降低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稳心颗粒 华法林 房颤 脑卒中
  • 简介:摘要为保证神经外科危重病人护理治疗工作顺利进行,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治愈率,笔者就重症监护病房交叉感染的预防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交叉感染即外源性感染,病原体来自其他患者、医护人员、空气污染或物品仪器表面带菌等,是医院感染较严重的一种。交叉感染的发生必须同时具备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病人3个基本条件。顺义区医院成立重症监护病房十二年来,,从未发生严重的交叉感染,医院感染发生率控制在10%以下,现就神监护室交叉感染的预防浅谈几点体会。

  • 标签: 交叉感染 护理管理
  • 简介:心房纤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因其可引发血栓栓塞,是缺血性卒中最强烈的独立危险因素。非瓣膜性房颤者发生脑栓塞的危险性是没有心房纤颤患者的5~7倍,临床常用法令抗凝治疗预防脑栓塞一般均按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3.0^[1]。本文观察小剂量低强度法令的抗凝疗效(INR1.5—2.0),并与标准剂量强度(INR2.0-3.0)进行对比,报告如下。

  • 标签: 华法令 抗凝治疗 心房纤颤
  • 简介:目的:观察法林在房颤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126例房颤患者,采用隐匿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阿司匹林组(63例,服用拜阿司匹林抗凝)和法林组(63例,服用法林抗凝),比较两组凝血功能、血脂、不良反应及终点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与阿司匹林组比较,法林组总胆固醇[(5.8±0.5)mmol/L比(5.2±0.7)mmol/L]、甘油三酯[(2.6±0.4)mmol/L比(2.4±0.3)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7±0.5)mmol/L比(2.4±0.3)mmol/L]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1±0.2)mmol/L比(1.3±0.2)mmol/L]明显升高,凝血酶原时间[(28.3±11.7)s比(36.9±10.4)s]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1.9±0.4)比(2.4±0.5)]明显增加(P均〈0.05)。法林组脑梗死、周动脉栓塞等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3.17%比23.81%,P〈0.01)。并发症发生率:法林组23.81%,阿司匹林组为26.98%,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法林对于房颤患者的疗效优于阿司匹林,值得推广。

  • 标签: 华法林 心房颤动 治疗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所有患者按发病时的临床表现,分为颈动脉系统TIA组(CA—TIA组,152例)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组(VB-TIA组,48例);按不同发作频率分为:频发TIA组(123例)与非频发TIA组(77例);按不同年龄段分为:〈50岁组(63例)、50~70岁组(112例)和〉70岁组(25例)。对存在动脉狭窄的患者计算动脉狭窄率,比较各组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比较不同发作频率间和各年龄段间患者颅内-血管严重狭窄及闭塞的发生情况。结果①本研究共175例患者存在颅内-动脉狭窄,占87.5%(175/200)。颅动脉狭窄为173例,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多,占53.2%(92/173),而颅内动脉狭窄则以大脑中动脉最多,占39.3%(95/242)。颅内、颅狭窄动脉比约为1.4:1(242/173)。②CA-TIA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者多于VB-TIA组(P=0.001),而VB-TIA组单纯颅动脉狭窄者多于CA—TIA组(P=0.006)。但二者间颅内-动脉多发狭窄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6);③频发TIA组颅内-血管重度狭窄及闭塞的发生率高于非频发组(P〈0.001)④200例TIA患者以50~70岁居多,且重度狭窄及闭塞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呈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动脉狭窄是发生TIA的重要因素。对于高危人群,尤其是既往有频发TIA史的高龄患者应及早行相关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颅内-动脉狭窄及严重程度。

  • 标签: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脑血管造影术 颅内-外动脉狭窄
  • 简介:法林(warfarin)为香豆素类口服抗凝血药,化学结构与维生素K相似,与维生素K竞争羧化酶,使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合成过程中的谷氨酸羧基化受到抑制,使其停留在前体阶段,从而达到抑制血栓的形成,广泛用于心房颤动、下肢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等治疗和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的一线口服抗凝药[1],但由于该药安全治疗窗狭窄,有效治疗剂量在不同个体间存在差异,

  • 标签: 华法林 抗凝治疗 电话随访
  • 简介:心房纤颤并且正在服用法令预防血栓形成的病人要注意了。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法令的临床应用广泛起来.其引起的脑出血病例也呈上升趋势.尤其是80岁以上的老人。

  • 标签: 华法令 脑出血 病例 用药 监测 血栓形成
  • 简介:目的探讨颅内-动脉吻合术在治疗复杂颈内动脉瘤中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2008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颅内-吻合术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高流量吻合术3例,中流量吻合术6例,低流量吻合术7例。观察术后并发症及以DSA随访患者的情况;分析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手术效果的情况。结果16例患者中,施行高流量吻合术3例,1例术后出现偏瘫和大隐静脉内血栓形成,立即行取栓术,1个月后偏瘫完全恢复;1例术后过度灌注,去骨瓣减压后症状缓解。中流量吻合术6例,2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脑梗死、失语、偏瘫,经扩容及康复理疗后好转。低流量吻合术7例,4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瘫,也经扩容及康复理疗后好转。所有患者术后1~2周复查DSA,均显示载瘤动脉闭塞完全。所吻合的血管除一例单支闭塞外,其余血流均畅通,吻合口远端血管充盈良好,动脉瘤不再充盈显影。16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3.5年,随访期间均未见动脉瘤复发和破裂出血。结论颅内-动脉吻合术是治疗复杂颈内外动脉瘤的一种有效手段。选择适合的手术术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及时对术后并发症进行处理,就可以避免出现新发生的神经系统损伤症状。

  • 标签: 动脉瘤 颈内动脉 手术后并发症 颅内-外动脉旁路移植术
  • 简介:摘要目的蟾素肠溶胶囊治疗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探讨。方法本文选取64例肝癌患者,随机划分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治疗组采用蟾素肠溶胶囊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症状好转情况、实体瘤治疗效率以及患者的生存结果。结果治疗组的三个月生存率、半年生存率、一年生存率以及一年以上生存率分别是90.625%、68.75%、46.875%以及34.375%,其中一年生存率以及一年以上生存率两个时间段的生存结果和对照组的一年生存率以及一年以上生存率两个时间段的生存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癌患者采用蟾素肠溶胶囊治疗后,可以明显抑制肿瘤的生长,对肝癌病情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同时进一步提升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

  • 标签: 华蟾素肠溶胶囊 肝癌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中性粒细胞胞诱捕网(NETs)能够捕获并抑制病原微生物扩散,杀灭并清除病原体,同时也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和进展。这种中性粒细胞的不同于趋化、吞噬的杀菌方式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NETs不仅仅出现在血栓和斑块中,而且可能在引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动脉血栓形成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就NETs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中性白细胞 血栓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目的:研究适宜剂量的法林对北京市房山区65岁以上老年持久性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的疗效。方法:对纳入研究的870例持久性NVAF患者抗凝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被分为阿司匹林组(471例)和调整剂量法林(维持INR在2.0~3.0)组(369例)。两组在年龄、性别、伴随病等方面无显著差异。比较两组主要、次要终点事件。结果:入选病例共937例,有效病例870例,失访67例(7.1%)。随访时间(19.2±2.1)个月。法林组主要终点事件(死亡和缺血性脑卒中)较阿司匹林组降低62%(1.06%:6.52%,P=0.04)。法林组的缺血性脑卒中较阿司匹林组下降68%(0.42%:4.76%,P=0.04);法林组总死亡率低于阿司匹林组(0.42%:3.00%,P=0.02)。包括主要和次要终点的联合终点事件法林组低于阿司匹林组(2.97%:13.03%,P=0.04)。法林组出血率较阿司匹林组显著减少(1.69%:12.02%,P=0.04)。结论:对于老年持久性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给予法林维持INR在2.0~3.0的剂量,可以较阿司匹林更大程度地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而且是安全的。

  • 标签: 心房颤动 华法林 阿司匹林 抗凝药
  • 简介:近日传来喜讯,《实用心电学杂志》编辑部选送的《126例胸部肿瘤患者调强放疗后动态心电图改变的临床分析》一文入选2016年中医学百篇优秀论文(TOP100论文)。该文作者——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心电诊断科的杨苏萍主任及其科研团队多年来致力于动态心电图在胸部肿瘤调强放疗心脏损伤的研究与应用,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2014年获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二等奖,2015年获广西科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二等奖,2015年获广西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 标签: 优秀论文 中华医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实用心电学杂志》 卫生适宜技术 动态心电图
  • 简介:目的研究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口服法林抗凝治疗的初始剂量的个体化区别,分析CYP4F2rs2108622基因型对口服法林初始剂量的影响。方法入选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2000年至2008年瓣膜置换术后口服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回顾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资料、用药剂量、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normalizedratio,INR)和进入治疗窗时间(INR≥1.8)、超出治疗窗时间(INR〉3.5)。结果本次研究共有769例患者资料齐全,民族均为中国汉族,其中CYP4F2基因型为CC型的患者占65.8%(n=506),CT型28.7%(n=221),TT型5.5%(n=42)。按基因型不同分别分析进入治疗窗(INR〉1.8)和过度抗凝(INR〉3.5)的时间发现,不同基因型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YP4F2基因型多态性对于口服法林初始剂量存在一定的影响。

  • 标签: 华法林 CYP4F2 个体化用药 药代动力学
  • 简介:目的了解北京市东城区社区人群周动脉粥样硬化(EcAS)的发生、分布规律及其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社区人群进行周动脉超声检查并与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EcAS以复合性斑块最多见,发生率为46%,其次为单纯性斑块39%,单纯IMT增厚13%,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cAS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锁骨下动脉(sA)、颈动脉(CA)、股动脉(FA)、腹主动脉(AbAO)和髂总动脉(CIA),分别为70%、66%、53%、52%和48%,SA、CA粥样硬化发生率显著高于AbAO、CIA和FA(P〈O.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是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和年龄。结论EcAS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SA、CA、FA、AbAO和CIA,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是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和年龄。

  • 标签: 多普勒超声显像 外周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心血管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周白细胞(WBC)计数的变化。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24例(脑梗死组),分别测定其发病后24h内、5、14天的血清MMP-9、周WBC,健康体检者40例(对照组),测空腹血清MMP-9和周WBC,分析其与脑梗死面积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24h内血清MMP-9、WBC明显升高(P〈0.05),5天达高峰(P〈0.01),14天已明显下降,脑梗死组中大面积梗死表现最为明显;血清MMP-9、WBC有相关性,相关系数r=0.78(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MP-9及周WBC明显升高,并与病灶大小呈正比;MMP-9与WBC在动态变化中呈正相关。

  • 标签: 脑梗塞 基质金属蛋白酶 白细胞计数 炎症
  • 简介:目的探讨脂联素在外周动脉疾病患者中与动脉硬化的关系及机制。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分别测定77例周动脉疾病患者(包括颈动脉狭窄33例、肾动脉狭窄29例及腹主动脉瘤15例)、33例对照组血浆脂联素及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浓度,超声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分析三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平方根转换后周动脉疾病患者血浆脂联素浓度较对照组显著降低[(2.39±0.07)Sqrtmg/Lvs.(3.58±0.14)Sqrtmg/L,P〈0.001],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3.20±0.17)Sqrμxg/Lvs.(1.55±0.24)Sqrtμg/L,P〈0.001)。血浆脂联素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浓度的平方根呈负相关(r=0.526,P〈0.001),与颈动脉IMT呈负相关(r=-0.384,P〈0.001);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浓度的平方根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r=0.336,P〈0.001)。偏相关分析校正年龄、吸烟年支数、血糖、血脂指标后,血浆脂联素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浓度的平方根仍呈负相关(r=-0.235,P〈0.05),与颈动脉IMT呈负相关(r=0.175,P〈0.05);血浆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浓度的平方根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r=0.157,P〈0.05)。结论血浆脂联素浓度与周动脉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机体的氧化应激相关。

  • 标签: 外周动脉疾病 脂联素 低密度脂蛋白 内膜中层厚度
  • 简介:目的观察厄贝沙坦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与细胞信号调节激酶(ERK)通路的关系。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预处理组、厄贝沙坦组、厄贝沙坦+PD-98059组(PD组)。厄贝沙坦灌胃1周后制作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PD-98059于缺血前15min尾静脉注射。实验结束后用TTC染色测定心肌梗死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心肌组织Bcl-2、Bax表达;Westernblot法测定磷酸化ERK的活性;TUNEL检测凋亡细胞指数。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缺血预处理组、厄贝沙坦组、PD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磷酸化ERK活性及Bcl-2、Bax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缺血预处理组、厄贝沙坦组心肌梗死面积、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和Bax表达明显降低,磷酸化ERK活性及Bcl-2表达明显增加(P〈O.01);与厄贝沙坦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PD组心肌梗死面积、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和Bax表达明显增加,磷酸化ERK活性及Bcl-2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厄贝沙坦能够激活ERK通路,进一步调控Bcl-2、Bax蛋白的表达,抑制再灌注心肌细胞的凋亡。

  • 标签: 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 抗高血压药 细胞凋亡 细胞外信号调节MAP激酶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