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水飞蓟宾(silibinin,SIL)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心功能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将100只实验用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SIL低剂量[100mg/(kg·d)]预处理组、中剂量[200mg/(kg·d)]预处理组、高剂量[400mg/(kg·d)]预处理组,每组各20只.SIL预处理组术前7d开始灌胃给药.7d后结扎大鼠冠状动脉30min后再通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再灌注时间为6h.通过高分辨率超声影像系统检测舒张末期左室内径(LVIDd)和收缩末期左室内径(LVIDs)、短轴缩短率(FS)、射血分数(EF)及每搏输出量(SV);生化分析法测定血清中心肌酶含量;HE染色法观察心肌组织形态结构改变;比色法测定心肌组织中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Westernblotting法测定心肌组织NF-κB蛋白表达;TUNEL染色法观察心肌细胞凋亡状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经SIL中、高剂量预处理能够明显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大鼠LVIDd并显著提高FS、EF和SV;可显著降低血清中心肌酶(谷草转氨酶、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含量,提高心肌组织中抗氧化酶(超氧化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并显著降低MDA含量;此外,还可显著降低NF-κB蛋白表达量,并且明显改善心肌细胞凋亡状况,显著降低凋亡指数(AI),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SIL具有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功能并抑制其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表现出对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定的保护作用.

  • 标签: 水飞蓟宾 心肌缺血再灌注 心功能 氧化应激
  • 简介:推进胸痛中心建设优化诊疗流程国家卫生计生委于2015年发布《关于加强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急救体系建设的通知》,强调了提升各级医院心脑血管病的急救能力的重要性,并将胸痛中心建设纳入国家政策。作为对急性胸痛为主的急危重症患者提供的快速诊疗通道,胸痛中心采用全新的管理理念,结合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诊重症监护病房以及院内多个学科共同合作的多学科协作医疗模式,

  • 标签: 心肌标志物 急性心梗 急性心脑血管疾病 急诊重症监护病房 胸痛中心 急危重症患者
  • 简介:Giannitsis教授指出:“新一代高敏肌钙蛋白(hs—cTn)检测较传统的cTn检测方法,灵敏度、分析精密度显著提高,能更敏感探查既往易被漏诊的微小心肌损伤,有助于临床更早期诊断AMI,从而快速诊断高危患者以及安全排除非ACS患者,

  • 标签: 心肌标志物 急性心梗 微小心肌损伤 高危患者 肌钙蛋白 早期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吞咽训练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中的运用。方法:选择86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单纯训练组和联合训练组,每组43例。单纯训练组接受吞咽训练,联合训练组接受吞咽训练的同时配合神经肌肉电刺激训练,两组患者其他康复治疗方法及护理方法均完全相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视频荧光成像法(VFG)和吞咽生活质量量表(SWAL-QQL)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后,联合训练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纯训练组(95.35%比69.77%,P=0.006)。与单纯训练组比较,联合训练组治疗后VFG评分[(5.74±1.86)分比(6.88±2.32)分]明显提高,SWAL-QOL[(762.66±27.22)分比(648.22±29.62)分]评分明显减少(P=0.025,0.001)。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吞咽训练比单独的吞咽训练效果更好,更有利于吞咽功能恢复。

  • 标签: 卒中 吞咽障碍 电刺激疗法
  • 简介:目的:探讨吞咽治疗仪结合醒脑开窍针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98例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均分为单纯吞咽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仅接受单纯吞咽治疗仪治疗)和联合治疗组(在单纯吞咽治疗组基础上加用醒脑开窍针)。评价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视频荧光造影(VFG)评分和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以及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VFG评分均显著升高,SWAL-QOL评分均显著降低,P均=0.001;与单纯吞咽治疗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治疗后VFG评分[(5.46±2.04)分比(6.54±2.75)分]升高更显著,SWAL-QOL评分[(741.33±25.92)分比(632.54±26.77)分]降低更显著,P依次=0.032,0.001。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单纯吞咽治疗组(93.88%比75.51%),P=0.014。结论:与单纯使用吞咽治疗仪比较,吞咽治疗仪结合醒脑开窍针治疗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更有利于吞咽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吞咽障碍 醒脑开窍 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乳内动脉(LIMA)-大隐静脉(SV)Y型复合桥血管的术中即时血流量以及术后中期通畅率.方法选择2013年1月到2015年12月24例在上海新华医院心胸外科接受非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在术中应用Y型复合桥血管(LIMA-SV).术中使用TrFM进行桥血管血流测定.出院后1年复查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TA)评估桥血管通畅率.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OPCAB,平均吻合移植血管(2.5±0.5)支,术中无中转体外循环.住院期间无死亡患者.SV单根组和SV序贯组之间Y型复合桥血管主干(近端LIMA)的平均血流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远端LIMA(LIMA-LAD)平均血流也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SV序贯组的SV主干的平均血流高于SV单根组[(24.6±9.8)ml/min比(19.2±5.7)ml/min],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6).两组之间不同靶血管的搏动指数(PI值)未见统计学差异.术后1年冠状动脉CTA显示,所有桥血管的总通畅率为96.7%(59/61),其中LIMA桥的通畅率为100%(24/24),SV桥的通畅率为94.6%(35/37).结论LIMA-SVY型复合桥血管能够为SV和远端LIMA提供足够的血流,中期通畅率良好,对不能获取右乳内动脉或桡动脉且合并升主动脉钙化的患者是一种良好的替代方案.

  • 标签: 非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即时血流量测定 Y型复合桥血管 通畅率 大隐静脉序贯桥
  • 简介:目的分析心肌损伤标志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2月于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病房(CCU)接诊的122例疑似AMI的胸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86例确诊AMI患者作为观察组,36例非AMI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发病早期包括发病3h内、3~6h、6~12h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Ⅰ(cTnⅠ)、肌红蛋白(Myo)、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浓度变化,探讨各指标在AMI发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血清中H-FABP、Myo在发病初期3h内明显升高[(51.37±15.78)vs.(0.31±0.12)]pg/ml、[(185.32±87.36)vs.(55.78±11.76)]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6h、6~12h内H-FABP、Myo含量仍然维持较高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CK-MB、cTnⅠ在发病初期3h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415,P=0.0545)、(t=0.3961,P=0.6927),但在发病3~6h、6~12h含量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损伤标志H-FABP在AMI发病前3h即明显升高,有利于早期发现AMI并及时治疗。Myo在AMI发病初期前3h也明显升高,但是由于特异性差,可以作为主要的辅助诊断指标。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肌酸激酶同工酶 肌钙蛋白Ⅰ 肌红蛋白 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维生素D结合蛋白(VDBP)在糖尿病肾病(DN)诊断中的意义。方法研究组将75例2型糖尿病患者依据尿白蛋白含量分为正常尿白蛋白尿组(NA组,25例)、微量白蛋白尿组(MI组,25例)及大量尿白蛋白尿组(MA组,25例)。另外选取25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NC组)。测定研究组和对照组尿VDBP和临床指标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NA组、MI组及MA组尿VDBP含量均显著高于NC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VDBP与病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糖化血红蛋白(HbAlc)、肌酐(Cr)、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BG)、尿白蛋白与肌酐比率(UACR)、尿素氮(BUN)呈正相关;而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呈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病程、SBP、FBG、UACR和BUN其为DN患者尿VDBP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VDBP/Cr检测阈值为476.9ng/mg时,VDBP/Cr曲线下面积为0.967,DN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0%和82.0%。结论尿VDBP随尿蛋白严重程度而逐渐升高,可作为DN早期诊断和病情判定的重要参考指标。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VDBP 早期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三维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成像(3D-pcASL)与扩散加权成像(DWI)在急性脑梗死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行常规磁共振平扫、DWI和3D-pcASL序列扫描检查。分别测量ASL灌注异常面积和DWI信号异常面积进行比较分析;测量ASL灌注异常区域与对侧镜像区域的脑血流量(CBF)值,并对低灌注组梗死区CBF值与对侧镜像区进行比较。结果3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30例ASL显示病灶范围大于DWI,3例ASL显示病灶范围约等于DW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3例病灶中低灌注30例,平均CBF值(25.59±11.54)ml/100g·min,对侧镜像CBF值(39.31±13.12)ml/100g·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灌注2例;正常灌注1例。结论3D-pcASL作为一种无创的MRI技术,能够客观地反映急性脑梗死区的血流灌注情况,结合DWI扫描,能够确定半暗带的范围,有一定临床意义。

  • 标签: 三维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急性脑梗死
  • 简介:目的观察中药泡洗结合针灸推拿和康复训练对脑梗塞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作用。方法该临床研究所选的脑梗塞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就诊时间为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共计纳入80例,按研究要求设置两组,即康复组(n=40)和对照组(n=40)。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治疗,主要包括控制血压、控制血糖、调节血脂、防止血小板聚集、营养神经等,康复组患者额外给予中药泡洗、针灸推拿及康复训练进行治疗。结果康复组患者治疗前的VAS、FMA和HAD评分,与对照组相当,P〉0.05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治疗后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HAD评分低于对照组,以上均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康复组患者治疗后的躯体功能、健康状况、情感角色、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结论中药泡洗结合针灸推拿和康复训练治疗脑梗塞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提升患者患肢功能、改善患者不良情绪,从而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中药泡洗 针灸推拿 康复训练 脑梗塞 肩手综合征 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