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住院患者12联同步动态心电图(DCG)缺血性ST—T变化特点和心律失常发生率。方法回顾分析1058例DCG资料,分析冠心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369例冠心病组中,41例(占11.11%)发生缺血性ST—T下降,缺血部位为:前侧壁19例、前壁13例、下壁8例、后壁1例;6例发生一过损伤型ST段抬高.下壁4例、前壁2例;1例急性下壁心肌损伤型ST段抬高者出现短暂心室颤动,持续约2min后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心律失常发生率由高向低排列依次为房期前收缩84.88%、室期前收缩72.97%、房心动过速25.90%、心房颤动9、64%、室心动过速6.05%、右束支阻滞3.97%、停搏2.08%。其它少见的心律失常有窦性期前收缩、房心律、交界心律、室心律、窦房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并行心律、WPW等。结论DCG可对缺血性ST段改变进行定位诊断。

  • 标签: 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 ST—T改变 心律失常
  • 简介:aVR联在额面联体系中位于右上肩,可俯瞰整个心室腔,故被称为心室腔联。它可记录整个心内膜的电活动,对冠心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冠脉左主干病变及多支血管病变等的诊断价值均高于其他单个或多个联。而位于aVR联对侧的"-aVR"联使额面联系统能按心脏的空间激动顺序进行排列,更符合逻辑和心脏激动的顺序,使下壁和高侧壁扩展的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成为可能。本文结合国外近年来的研究文献对aVR和"-aVR"联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AVR导联 “-aVR”导联 心电图 冠心病 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目的:应用固定矫治技术配合前牙平打开咬合.方法:将20例安氏Ⅱ类Ⅲ°深覆頜患者采用方丝弓矫治技术配合前牙平打开咬合,结果采用该方法矫治深覆頜患者经1~3年随访正常颌达到90%.结论:每次复诊调整摇椅型唇弓,调整前牙平对打开咬合至关重要.使用该方法可以显著提高矫治疗效,缩短矫治时间.

  • 标签: 固定矫治技术 前牙平导 打开咬颌
  • 简介:24h全息动态心电图(DCG)是受检者在日常活动状态下连续记录24h内的10万次左右的心电信号,完整的反映了心电各种变化,可对一过高危的心律失常进行定性和对心肌缺血进行定量分析,且不受患者体质及运动能力的限制,弥补了常规12联静态心电图和平板运动试验的不足,为心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是临床上实用、高效、无创伤诊断技术.过去2~3联同步记录DCG仅能模拟某些常规体表心电导联,无法判断心电图平均电轴及分支传导阻滞及心肌梗死、心肌缺血、束支阻滞异常心搏的定位诊断,所以现在多采用12联同步记录的DCG.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导联 临床使用 高危 DCG 静态心电图
  • 简介:确定是否有心律失常及其潜在的机制,2或3联动态心电圈虽然弥补了静息12联心电图记录时间短、不能动态观察心律失常的缺点。但是其获得心电信息量不足.不能揭示房、室异位节律的位置。侵入电生理检查,应用于儿童时,常需要在全麻下进行,可能限制心律失常的诱发。12联动态心电图对于反复发作晕厥、心悸及其它心律失常的检测更有帮助。

  • 标签: 12导联动态心电图 心律失常 儿童 12导联心电图 反复发作性晕厥 系统
  • 简介:目的采用12联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阵发性心房纤颤(PAF)的触发方式、发生部位和发生频率,以了解阵发性房颤自行发作的机理.方法对31例自行发生PAF的病人采用12联24h动态心电图系统进行监测,并对记录到的287次PAF的触发方式、房性早搏的发生部位、频率和心率进行分析.结果264次PAF发作(92%)是由房性早搏触发,20次PAF发作(7%)是由典型心房扑动进展形成,3次PAF发作(1%)由房心动过速转变形成.根据12联心电图标准,触发PAF的房性早搏中有217次(82%)起源于左房,5次(2%)起源于右房,42次(16%)起源部位不明确.在22例(71%)反复PAF发作的病人中,有15例病人是由同一形态的房性早搏触发.在PAF发作前120s和前30s期间内,房性早搏发生频率由0.8次/min分别增加到4.0次/分和6.1次/min(P=0.029和P=0.016).有224次PAF(78%)是在正常窦性频率(60~100次/min)下发生的.结论大多数PAF自行发作是在正常窦性频率下,由起源于左房并且发生频率增加的房性早搏所触发.

  • 标签: 心电描记术 便携式 心房颤动 触发方式
  • 简介:例1患者男性,42岁。临床诊断:非对称肥厚心肌病。查心电图示:除V2联S波增深达3.5mV以外,其余未见异常。查超声心动图示:心脏各房室腔径正常,房室间隔连续完整,室间隔心肌明显增厚,最厚处约1.8cm,增厚的心肌成毛玻璃样改变,动度减低。超声诊断:非对称肥厚心肌病。

  • 标签: 心肌肥厚 心电图示 V2导联 肥厚性心肌病 非对称性 临床诊断
  • 简介:目的观察扩张型心肌病(DCM)24h12联动态心电图改变。方法58例均经心脏超声检查诊断为DCM,再行24h12联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所有病例动态心电图均有异常改变,以心律失常最为常见。其中室心律失常56例(96.6%),房心律失常43例(74.1%),ST—T改变32例(55.2%)、室心动过速29例(50.0%)。心功能越差,复合心律失常越多见。传导阻滞25例(43.1%),房室肥大27例(46.6%),Q—T间期延长24例(41.4%),异常Q波8例(13.8%)等。结论DCM有多种心电图表现,其多发、多样心律失常对DCM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有复合心律失常的患者有必要进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

  • 标签: 扩张型心肌病12导联动态心电图 心律失常
  • 简介:正常成年人12联心电图的V1联呈rS型。当V1联以R波为主或R/S〉1时,临床可见于完全右束支阻滞、后壁心肌梗死、右心室肥大、肥厚型心肌病、右位心、A型心室预激及正常变异等多种情况。本文结合心电图与心电向量图,对V1联R/S〉1的几种表现进行分析总结。

  • 标签: 心电图 心电向量图 V1导联 R/S〉1
  • 简介: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简称LBBB)对合并心肌梗死的诊断困难很多。许多内科和心脏病学者认为,LBBB将掩盖心电图(简称ECG)和心电向量图形,致使当合并其它异常时就不能作出诊断。那么ECG究竟能否作出正确的判断,这是本文探讨的话题。现将1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后

  • 标签: 左束支传导阻滞 LBBB 下壁导联 T波倒置
  •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胸联心电图变化与血压之间的关系。方法测量受检者血压并作心电图检查,在胸联与血压之间作直线相关分析。结果高血压病患者胸联V1S、V3S、V5R与收缩期血压相关(P〈0.01),与舒张期血压不相关(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胸联V1S、V3S、V5R的变化与收缩期血压增高有关。

  • 标签: 血压 心电图 胸导联
  • 简介:目的评价12联同步Holter(简称DCG)诊断缺血型ST段改变的敏感性。方法选择22倒接受过冠状动脉造影(CAG)、12联Holter检查的住院者,统计其CAG结果和DCG栓查结果中各联缺血型ST段改变。结果①22例中,3例CAG未见异常DCG存在缺血型ST—T改变(占13.64%);1例CAG异常DCG未发生心肌缺血(占4.55%);②DCG示各联缺血型ST段改变的发生率,以V6联最高,占86.36%(19/22);其次为V6联,aVL联未发生;③DCG示ST段下降程度最重的是V6联(-37mm),其次为V5联(-32.3mm)。结论DCG无创、费用低,对心肌缺血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可作为诊断心肌缺血的重要无创检查技术。

  • 标签: 12导联Hoher 冠状动脉造影 缺血型ST段
  • 简介:房室折返心动过速(AVRT)和房室结折返心动过速(AVNRT)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中最常见的两种类型,共约占PSVT85%以上,鉴别两种心动过速对于确定射频消融部位有着重要的作用,而STaVR段在分析PSVT心电图时常常被忽略,我们通过对STaVR段抬高探讨其对AVRT与AVNRT的鉴别作用,以及测量STaVR段及STⅡ、Ⅲ、aVF段改变情况,对旁道初步定位起到参考作用。

  • 标签: AVR导联ST段抬高 旁道定位 PSVT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鉴别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 简介:目的报道保留轨道丝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的体会。方法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保留轨道丝放置封堵器,评估封堵器位置、形态、大小和对周边结构影响,确定封堵效果后再退除丝。结果11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男46例,女64例,年龄(6±2.3)岁;室间隔缺损104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再封堵3例,肺动静脉漏2例,主动脉窦瘤破裂1例,有5例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更换封堵器,1例更换输送鞘管;技术成功率100%,无并发症发生。结论(1)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保留轨道丝放置封堵器安全可行;(2)选择输送鞘管尽可能大一号,退除丝时尽可能使导管和鞘管靠近,避免产生切割现象;(3)可节省时间,减少出血;(4)减少血管刺激所致并发症发生。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 介入治疗 封堵器 导丝 室间隔缺损 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