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3 个结果
  • 简介:Rh系统血型不合溶血病多见于Rh阴性妇女。其免疫反应是由于Rh阴性孕妇孕育了Rh阳性的胎儿。胎儿Rh溶血病也可以发生在母亲是Rh阳性的婴儿,这是由于胎儿的C、C、E、e等不同抗原产生免疫反应的结果,这类Rh溶血病以抗E最多见,而抗-cE引起的新生溶血病较少见,现将我们发现1例抗-cE联合抗体引起的新生溶血病报告如下。

  • 标签: RH血型 抗-CE 联合抗体 新生儿溶血
  • 简介:目的:探讨不规则抗体筛选在新生溶血病中的临床诊疗意义。方法:随机选取662例新生溶血病患儿,采用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技术对其血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结果:共计检测有6例不规则抗体阳性结果。特异性抗体分别为抗-E3例、抗-c1例、抗-Ce1例、抗-D1例,6例患儿均为重症新生溶血病,经选用与患儿配合型血液换血治疗结合光疗药物治疗,2周后痊愈出院。结论:不规则抗体筛选在新生溶血病诊断中意义重大,在协助诊断新生免疫性溶血性疾病方面优点尤其突出。早期适时对不规则抗体进行筛选,可以使重症新生溶血病患儿更早找到合适血源,减少输血等待时间,对保证新生输血安全十分重要。

  • 标签: 不规则抗体 新生儿溶血 输血安全 微柱凝集法 抗人球蛋白实验
  • 简介:目的:对12例母婴Rh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溶血病进行血清学分析。方法:采用直接抗球蛋白试验、游离抗体试验、放散试验检测ABO以外的抗体,采用谱细胞与患儿血清和母亲血清进行间接抗球蛋白试验鉴定抗体。结果:12例新生RhHDN中检出抗-D7例,抗-E3例,抗-c1例,抗-E,c1例,其中3例溶血病患儿为Rh阳性孕妇所生产。结论:应推广产前孕期夫妇Rh血型鉴定分型(包括RhD阴性RhD阳性)及孕妇Rh免疫性抗体筛查,以减少胎儿受害,保证优生优育。

  • 标签: 母婴RH血型不合 新生儿溶血病 血清学分析
  • 简介:目的:早期进行新生溶血病(HDN)的临床诊断鉴别,对我院母子血型不合的新生高胆红素患儿进行HDN血清学3项试验检测。方法:采用经典抗人球蛋白方法进行检测。结果:93例新生溶血病标本,ABOHDN的发病率为31.18%(29/93)。结论:对于新生高胆红素患儿进行HDN血清学3项试验检测,及时鉴别诊断,可以争取治疗时间,提高治疗质量,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 标签: 新生儿 血型 复查
  • 简介:新生溶血病(HDN)一般是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胎儿或新生免疫性溶血。能够引起胎儿血管外溶血,出现贫血、水肿、肝脾肿大,甚至造成胎儿死亡[5];新生黄疸继续性加重时,可继发核黄疸甚至导致死亡。

  • 标签: 新生儿溶血病 直抗试验 游离试验 放散试验
  • 简介:目的:探讨孕妇IgG血型抗体效价与ABO新生溶血病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741例妻O型Rh阳性夫非O型孕妇做IgG抗-A(B)效价测定,对其中286例有HDN危险的孕妇所生新生做HDN血型血清学检查(即ABO血型鉴定、Coomb’s试验、游离释放试验),以了解孕妇IgG血型抗体效价高低与ABO-HDN发病率之间的关系。结果:2741例O型孕妇中,IgG抗-A(B)效价<64、64、128、256≥512各组分别占61.9%、17.0%、12.6%、6.1%2.4%。286例母婴血型不合且有ABO-HDN危险的孕妇所生新生中共有71例HDN阳性,占24.8%;孕妇IgG抗-A(B)效价为64、128、256≥512各组HDN阳性率分别为10.7%、28.3%、44.9%64.3%(P<0.01)。结论:孕妇血清中IgG抗-A(B)效价高低与ABO-HDN的发生率成正相关,产前进行血清IgG抗体效价检测非常必要。

  • 标签: 抗体效价 新生儿溶血病 抗-A(B)
  • 简介:目的:分析O型孕妇血型抗体效价与新生溶血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00例丈夫血型非O型的O型孕妇血清,采用微柱凝胶技术检测血清中的IgG-抗体效价;对孕妇生产的新生在出生后进行新生溶血病3项试验(直抗试验、游离试验释放试验)新生胆红素、血红蛋白的检测,以评价O型孕妇血型抗体效价与新生溶血病之间的关系。结果:2000例0型孕妇血清中IgG-抗A(B)效价≥64的孕妇共1204例(60.2%);孕妇血型抗体效价越高,发生新生溶血病的概率越大(P〈0.05)。结论:孕妇血型抗体效价的检测对新生溶血病的早期诊断提示作用明确,可作为新生溶血病的筛查指标,临床应广泛开展对0型孕妇的产前IgG-抗A(B)效价检查。

  • 标签: 血型抗体 效价 新生儿溶血病 微柱凝胶技术
  • 简介:目的:探讨RhD阴性孕妇的不规则抗体检测情况,为预防新生溶血病(HDN)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2015年江山市人民医院38例RhD阴性孕妇为观察组,选取同期进行产前检查的RhD阳性孕妇30例为对照组,分别作产前不规则抗体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38例RhD阴性孕妇有9例检出有不规则抗体存在,检出率23.7%,其中有妊娠史者阳性率为50.0%(7/14),无妊娠史者阳性率为8.3%(2/24),两者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4,P〈0.05);观察组对照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P〈0.05)。观察组中特异性抗体主要以IgG为主,其中抗-D抗体5例(55.6%),抗-E抗体2例(22.2%),抗-M抗体2例(22.2%);对照组检出1例有不规则抗体存在,检出率3.3%,为抗-M抗体。观察组中有4例(2例抗-D、2例抗-M)效价〈16;4例(2例抗-D、2例抗-E)≥16而〈128;1例(抗-D)≥128。对照组1例〈16。结论:定期监测RhD阴性孕妇的血型不规则抗体,对抗体阳性且效价较高者进行必要的产前治疗。加强对尚未生育过的Rh阴性年轻女性的血型知识宣教,是预防HDN的重要措施。

  • 标签: RhD阴性孕妇 不规则抗体 新生儿溶血病
  • 简介:目的:对3例RhD阴性产妇所育的RhD阳性新生因D抗原遮蔽造成假阴性现象,进一步进行血型血清学检测及分析。方法: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检测新生及其母亲、父亲血型抗原、抗体。结果:新生血型分别为O,CcDEe、B,CCDEe、A,CcDEe;其母亲分别为O,ccdee、B,ccdee、AB,ccdee;其父亲分别为:O,CcDEe、O,CCDEe、A,CcDEe;新生直接抗球蛋白试验分别为:3+、3+、3+。对新生进行RhD血型检测时,试管法观察结果未见凝集,易误判为RhD阴性。结论:通过血型血清学检测该3例患儿RhD抗原为阳性,并由Rh系统IgG抗D引起的新生溶血病,为新生得到及时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

  • 标签: 血型RhD 新生儿溶血 遮蔽现象 假阴性 鉴定与分析
  • 简介:目的:比较微柱凝胶法与试管法对母婴血型不合新生溶血病(HDN)免疫性抗体的检出率。方法:对临床表现为高胆红素血症、疑似HDN的患儿血标本同时用微柱凝胶法试管法进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抗体游离试验及抗体放散试验,并对患儿阳性血标本进行血型不规则抗体特异性鉴定及其效价测定。结果:在275例临床表现为高胆红素血症、疑似HDN的患儿血标本中,用试管法检出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180例(65.5%),抗体游离试验阳性197例(71.6%),抗体放散试验阳性210例(76.4%);用微柱凝胶法检出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224例(81.5%),抗体游离试验阳性238例(86.5%),抗体放散试验阳性251例(91.3%)。微柱凝胶法比试管法的凝集强度高1+~2+。结论:微柱凝胶法的敏感性略高于试管法,具有操作简便,影响因素少,易于标准化,结果客观及保存时间长等优点。

  • 标签: 新生儿溶血病 微柱凝胶法 IGG抗体检测
  • 简介:目的:分析90d内婴儿不同年龄段的血型鉴定正反定型符合率。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型分析仪和手工微柱凝胶卡的方法进行检测。结果:767例标本正反定型一致为444例,符合率为57.9%,各年龄段符合率分别为:0d57.2%;1~7d63.1%;8~30d48.1%;31~60d52.9%;61~90d68.2%。结论:90d内婴儿血型正反定型符合率跟年龄非正相关,符合率与血型无明显相关性。

  • 标签: 血型 正反定型 符合率
  • 简介: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围手术成分输血疗效及手术前血液成分的准备,总结成分输血经验,降低用血量,减少输血反应。方法:44例肝移植患者来自不同的地区,其中1例来自韩国的患者,1例蒙古族患者;2例行肝肾联合移植的患者。部分受体与供体之间有血缘关系,ABO、RH血型相合。将44例肝移植患者按照病情诊断,分为肝硬化组18例(40.1%),男13例、女5例;肝恶性肿瘤组26例(59.1%),男24例、女2例。根据患者手术中、手术后的不同出血情况,给予不同的血液成分治疗,所用红细胞悬液均进行白细胞过滤。结果:肝硬化组成分用血量大于肝恶性肿瘤组(肝癌)。不同病情的肝移植患者需要的血液成分差异很大。讨论:术前明确患者的诊断及病程,探讨患者围手术的出血量,提供安全、合理、有效的成分输血治疗,应用白细胞过滤技术,减少输血反应,降低输血总量是保障原位肝移植手术取得成功的关键环节。

  • 标签: 原位肝移植 成分输血
  • 简介:目的:探讨围手术输血对肝恶性肿瘤术后远期复发率及近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肝恶性肿瘤手术患者,按照有无输血分为2组,每组45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随访90例肝恶性肿瘤手术患者显示35例患者复发,其中输血组有25例(71.4%)患者复发,无输血组有10例(28.6%)复发,输血组患者术后复发显著高于无输血组(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围手术输血均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2输血组患者肿瘤大小、侵袭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与无输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复发率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与围术输血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围手术输血可作为判断肝恶性肿瘤远期复发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肝恶性肿瘤 输血 围手术期 并发症 复发率
  • 简介:目的:探讨正常妊娠晚期凝血指标及血小板数值特异性与妊娠糖尿病(GDM)的变化趋势。方法:对非孕生育妇女100例正常妊娠晚期妇女100例,妊娠晚期合并GDM100例患者进行凝血指标及血小板数值监测。结果:与正常非孕生育妇女相比,正常妊娠晚期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显著降低(10.76s、26.62s、15.93s、0.85s),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显著升高(4.10g/L、2.23g/L),血小板(PLT)2组样本均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正常妊娠晚期相比,GDM的PT、APTT、INR显著升高(11.27s、27.36s、0.89s);Fg、DD、PLT2组样本数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正常妊娠晚期血凝呈高凝状态,妊娠糖尿病呈病理性高凝,其凝血与继发性纤溶呈动态平衡,注意其凝血指标特殊性有助于及时诊断(或)排除肺栓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标签: 妊娠晚期 妊娠期糖尿病 凝血功能
  • 简介:胆固醇、三酰甘油、葡萄糖的旧制单位mg/dl现已废除,新的法定计量单位为mmol/L。胆固醇、三酰甘油、葡萄糖新旧单位之间的换算系数分别为:0.0259、0.0113、0.0555。例如:胆固醇:110mg/dl×0.0259→2.85mmol/I。;三酰甘油:20mg/dl×0.0113→0.226mmol/l。;血糖:70mg/dl×0.0555→3.89mmol/L。

  • 标签: 三酰甘油 法定计量单位 胆固醇 旧制单位 换算系数 葡萄糖
  • 简介:目的:本文旨在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中等容稀释性自体输血(ANH)初期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异体输血及ANH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差异。方法:选择妇科恶性肿瘤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等容稀释性自体输血组(I组):于麻醉后手术切皮前经桡动脉放血400~600ml,同时经静脉输入相当容量的羟乙基淀粉,手术后半阶段将自体血回输;异体输血组(Ⅱ组):术中输异体悬浮红细胞2~3U。分别于术前、术后1d、术后5d抽取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自然杀伤细胞(NK)、巨噬细胞、IL系列因子、IgG、IgM、CD3^+、CD4^+、CD4^+/CD8^+的变化情况。结果:①2组术后1dCD3^+、CD4^+、CD4^+/CD8^+较术前显著减少,其中Ⅱ组较I组减少更明显,NK细胞升高(P〈O.05);术后5dⅡ组CD3^+、CD4^+、CD4^+/CD8^+仍较术前显著减少,而I组均基本恢复正常,且I组CD3^+、CD4^+高于Ⅱ组(P〈O.05)。②术后1dIgA、lgG2组均减少.IL-6、IL-8、TNF-α2组均升高,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术后5dI组均基本恢复正常,Ⅱ组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M2组变化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自体输血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较小,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无明显抑制作用,而异体输血对免疫功能抑制明显。围手术自体输血较异体输血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 标签: 等容稀释 自体输血 异体输血 妇科恶性肿瘤 T淋巴细胞亚群 NK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阴性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清学免疫学指标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98例PBC患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AMAAMA-M2,两者均为阳性者即为AMA阳性组,均阴性者为AMA阴性组。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清学免疫学指标、病理特征。结果:98例PBC患者中,AMA阳性组有81例(82.7%),AMA阴性组有17例(17.3%)。2组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清学指标、病理特征分期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MA阳性组患者IgM水平均明显高于AMA阴性组,AMA阳性组患者ANA、SMA阳性率均明显低于AMA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A阳性与阴性PBC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清学指标、病理特征分期相似,但AMA阳性PBC患者的血清IgM水平升高,ANA、SMA阳性率降低。

  • 标签: 抗线粒体抗体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临床表现 血清学 免疫学 病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