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罗格列酮对新诊断2糖尿病合并非酒精脂肪肝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87例新诊断2糖尿病合并非酒精脂肪肝患者随机分成3组:罗格列酮组(A组)29例,予罗格列酮4mg,每日1次,不加或加用除二甲双胍以外的降糖药物治疗;二甲双胍组(B组)31例,予二甲双胍肠溶片0.5g,每日3次,不加或加用除噻唑烷二酮类以外的降糖药物治疗;对照组(C组)27例,予除二甲双胍及噻唑烷二酮类以外的降糖药物治疗。3组均在饮食控制和合理运动的基础上用药,疗程为24周。结果3组肝脾CT比值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1),A组升高最明显,B组次之。血浆Hcy水平、Fins在A组治疗后降低明显(P均〈0.05),B组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组血浆Hcy水平降低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Fins治疗后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R)A最低,B组次之,C无明显改善。各组ALT、AST、TC、TG、LDL-C、FPG、2hPG、HbAlc各指标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或P〈0.05)。结论罗格列酮能治疗2糖尿病合并非酒精脂肪肝,降低患者血浆Hcy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且对肝功能无明显损害。

  • 标签: 糖尿病 2型 胰岛素抵抗 非酒精性脂肪肝 罗格列酮
  • 简介:背景:幽门螺杆菌(Hp)耐药情况日趋严重,选择快速、敏感、价廉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对Hp耐药进行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评价检测粪便Hp基因突变对诊断克拉霉素耐药的有效,并探讨cagA基因与耐药的相关。方法:纳入74例13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患者,采集其新鲜粪便标本,提取粪便DNA,采用巢式PCR法扩增Hp23SrRNA,采用PCR—RFLP法检测限制内切酶BbsI、BceAI、BsaI对23SrRNA扩增产物的酶切情况,采用PCR法扩增cagA基因。结果:74例患者的粪便标本中,60例扩增出Hp23SrRNA367bp片段,其中17例可被BsaI酶切,60例均未被BbsI、BceAI酶切。cagA阳性、阴性表达者的23SrRNA突变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粪便基因检测Hp对克拉霉素耐药是快速、简便的方法。江苏地区Hp对克拉霉素的耐药机制主要为23SrRNAA2143G突变。cagA基因与Hp对克拉霉素耐药不相关。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克拉霉素 耐药性 粪便 基因突变
  • 简介:目的观察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分泌肝癌疫苗对移植肝癌小鼠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取小鼠肝癌细胞株H22细胞1×10^6/只注入小鼠腹腔内,接种7d形成腹水瘤后再在小鼠体内传3代。取生长旺盛且无血性的腹水,在无菌条件下制成2×10^7/ml的细胞悬液,以2×10^6细胞/0.1ml/只接种于小鼠右前肢皮下。将肝癌细胞移植瘤动物分成3组。4天后,在右侧背部皮下进行免疫治疗,即制备GM-CSF分泌H22肝癌瘤苗并免疫ICR小鼠(H22-GM-CSF组,n=5),同时设立无GM-CSF基因修饰H22肝癌瘤苗组(H22组,n=5)和PBs对照组(PBS组,n=5),测量各组小鼠肿瘤体积;采用细胞增殖计数法检测小鼠脾血CTL杀伤活性。结果随着效/靶比增加,各组CTL杀伤活性均增强。在效/靶比为50∶1时,GM-CSF-H22组CTL杀伤活性为60±6.1%,明显高于H22组(17.4±0.9%)和PBS组(12.2±0.6%,P〈0.01);GM-CSF分泌肝癌细胞瘤苗明显抑制H22荷瘤小鼠肿瘤生长。在21天时,H22-GM-CSF组、H22组和PBS组小鼠肿瘤体积分别为0.63±0.05mm3、1.47±0.75mm3和1.79±0.34mm3(P〈0.01)。结论GM-CSF分泌肝癌细胞瘤苗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增强CTL杀伤活性。

  • 标签: 肝癌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肿瘤疫苗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小鼠
  • 简介:非酒精脂肪肝病(NAFLD)是一种常见慢性肝病,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1998年马歇尔正式提出了“肠-肝轴”的概念,肠道内环境与肝脏关系密切,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在NAFLD发病机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肠道菌群与NAFLD发病机制的关系。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肠道菌群 发病机制 治疗
  • 简介:非酒精脂肪肝病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治疗方法包括基础治疗和非基础治疗。非基础治疗目前尚缺乏特效方法,因而也成为近年来的一个全球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法。本文就非酒精脂肪肝病非基础治疗中的药物和手术治疗研究进展进行了简单介绍。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非基础治疗
  • 简介:嗜酸细胞胃肠炎(EG)是以胃肠道嗜酸性细胞浸润为特点的一种少见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可表现为腹痛、腹泻、腹腔积液等,容易漏诊、误诊。糖皮质激素为目前EG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复发率较高,联合其他药物可取得最佳疗效。本文就近年对EG治疗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标签: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对47例女性原发性胆汁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47例原发性胆汁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各项生化指标和组织病理特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7例PBC患者平均年龄(57.42±6.26)岁,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60.0%)、乏力(42.9%)、纳差(41.4%)、黄疸(45.7%)。所有患者碱性磷酸酶(ALP)与γ谷氨酰转肽酶(GGT)均明显升高,38例患者(92.9%)胆红素有不同程度的升高,36例患者(62.9%)血清IgM升高,98.6%的患者抗线粒体抗体(AMA)及AMA-M2亚型抗体阳性。47例患者均行肝穿刺病理检查,早期(Ⅰ、Ⅱ期)占46.8%,晚期(Ⅲ、Ⅳ期)占53.2%,所有患者均使用熊去氧胆酸治疗,各项患者ALP、AST、ALT、胆红素均显著下降。结论PBC主要累及中年女性,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乏力、纳差和不同程度黄疸,血清ALP和GGT水平升高、AMA及AMA-M2亚型抗体阳性,熊去氧胆酸是治疗PBC的有效药物。

  • 标签: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熊去氧胆酸 抗线粒体抗体
  • 简介:背景:血栓栓塞是溃疡结肠炎(UC)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了解活动期UC凝血状态,可为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目的:分析UC活动期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探讨其与疾病活动和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12年11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收治的UC患者162例。检测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凝血酶原时间(胛)、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r)、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r丌)、D-二聚体(D-D)、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评估患者临床活动指数(CAI)和Baron内镜下评分。比较PLT、MPV、PT、APTT、FIB、Tr、D-D在UC不同疾病活动和不同严重程度间的差异,分析UC活动期PLT、MPV、PT、FIB、D-D与ESR、CRP、CAI、Baron评分的相关。结果:UC活动期组与缓解期组、正常对照组的PLT、MPV、FIB、D-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度UC间D-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UC活动期患者PLT和D-D与ESR、CAI、Baron评分呈正相关,MPV与ESR、Baron评分呈负相关,PT和D-D与CRP呈正相关,FIB与ESR、CRP、Baron评分呈正相关(P〈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UC活动期患者MPV与Baron评分呈负相关,FIB与ESR和CRP呈正相关,D-D与ESR和CRP呈正相关(P〈0.05)。结论:PLT、MPV、PT、FIB、D-D可作为评价UC活动的指标,D-D可作为评价UC严重程度的指标。

  • 标签: 结肠炎 溃疡性 疾病活动性 疾病严重程度 血液凝固 D-二聚体
  • 简介:一、前言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在肝细胞癌(HC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我国近年发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和《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版)》都强调了肝癌患者抗病毒治疗的重要,但未作深入具体阐述。《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4版)》也注意到抗病毒治疗延缓HCC的发生。有鉴于此,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召开了三次专题讨论会,系统收集分析了现有HCC综合治疗中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研究文献,回顾了HCC治疗中抗病毒药物临床应用进展,依据现有病毒相关HCC抗病毒治疗的循证医学临床资料,综合部分专家的意见,按照循证医学证据分级的GRADE系统(表1)进行细化和补充,针对这些患者抗病毒治疗的应用达成共识,提出如下具体建议,供国内同道参考,以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依据新的临床医学证据进行修改和更新,进一步完善《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和《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实施。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肝细胞癌 抗病毒治疗
  • 简介:第四界亚太功能胃肠病(FGID)主题会议将于2014年1月10~12日在菲律宾举办。会议邀请亚太地区学者进行报告,范围涉及FGID相关生物标记、微生物、肠道生态失调等,并探讨FODMAP、精神疗法、益生菌、益生元、抗菌药物对FGID的治疗,同时涉及胶囊内镜、压力测定仪的应用。会议旨在为广大医师更新知识、提高技能、扩展视野提供平台,欢迎广大医师踊跃参与。

  • 标签: 功能性胃肠病 会议 太平洋 亚洲 肠道生态失调 FGID
  • 简介:熊去氧胆酸(UDCA)是目前唯一公认的用于治疗原发性胆汁肝硬化(PBC)的药物,经UDCA治疗1年生化应答良好的患者长期预后较好。应答标准包括巴塞罗那标准、巴黎I标准和巴黎Ⅱ标准等。尽管这些标准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但尚无统一的意见。对于UDCA治疗不应答者,目前临床上较多推荐联合应用三类药物治疗,即糖皮质激素、贝特类药物和法尼酯受体激动剂。本文将重点介绍各种UDCA治疗的生化应答标准,以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 标签: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熊去氧胆酸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