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肩及上臂的神经支配较广。对肩及上臂上部手术采用单纯臂丛阻滞往往出现阻滞不全现象,以往我们采用二阻滞(指肌间沟臂丛阻滞+C4横突水平颈深丛及浅丛阻滞),以力求保证麻醉效果。今我们改良采用了颈丛加臂丛一阻滞(下文简称“颈臂丛阻滞”),取得良好效果,今报告如下。

  • 标签: 肌间沟臂丛阻滞 颈丛阻滞 上臂手术 一点法 肩部 颈臂丛阻滞
  • 简介:目的: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扳机是引起疼痛的重要病因,也是临床疼痛治疗的主要部位,目前对扳机的定位尚缺乏客观的方法。本研究拟应用红外热图和3.0T磁共振成像技术对扳机进行定位并探讨其价值.方法:选择70例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病人的扳机,先用指诊触摸对扳机进行初步定位,然后用红外熟图对其进行测试,同时与扳机的周围以及躯体对侧相应点进行比较,10例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病人扳机应用3.0T磁共振成像进行定位研究。结果:①140个扳机的体表温度明显高于周围和对侧,差异非常显着(P分别〈0.01和0.05),温度升高范围在0.5—2.2℃之间,平均1.3±0.4℃;②治疗后,扳机体表温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③140个“扳机”中有113个显示为“热”,阳性显示率为80.1%;④部分指诊未能探查出的扳机,经红外热图检测同样显示为“热点”,⑤10例病人的磁共振成像未发现有明显的扳机影像学变化。结论:红外热图对扳机具有客观的辅助定位价值。3.0T磁共振成像技术对扳机的定位没有诊断价值。

  • 标签: 骨骼肌 肌筋膜 扳机点 红外热图 磁共振成像仪
  • 简介:神经病理性疼痛常由外周神经或脊髓损伤、疾病所引起,并往往持续到原发损伤愈合后数月甚至数年,与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伤害性疼痛和炎性疼痛不同,普通镇痛药物往往效果欠佳,而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效应又与疾病的病因学有关,某些药物对三叉神经后遗痛有一定治疗效果,但幻肢痛却无效,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单一药物所有类型神经性疾病疾病都有效,

  • 标签: 神经病理性疼痛 镇痛药物 治疗靶点 神经性疾病 脊髓损伤 神经后遗痛
  • 简介:目的:观察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FPS)病人“扳机”(TrPs)的皮质电位变化,并探讨其临床定位价值。方法:选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病人65例,先由同一医师用指诊法定位TrPs,并在TrPs、TrPs周围(上、下、左、右3m1)及躯体对侧相应点(对侧)测定每一的体表电位,然后在扳机施行镇痛药注射疗法或小针刀治疗,待疼痛明显好转后再一次测定每一的皮质电位。结果:治疗前TrPs的皮质电位明显高于周围及对侧(P<0.0l和P<0.05);治疗后扳机皮质电位较治疗前有显著性降低(P<0.05)。结论:TrPs具有皮质电位增高的特性;TrPs皮质电位的变化可间接反映其应激性。皮质电位测定具有辅助定位TrPs的价值,如果结合临床指诊测定,可做到正确定位TrPs。

  • 标签: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扳机点” 皮质电位 镇痛药 小针刀
  • 简介:困难气道仍是目前麻醉医生最具挑战性的工作。为了使麻醉专业学生能够更系统了解、熟悉和掌握有关困难气道的内容,我们在教学中采用多元教学手段和方法.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学习相结合,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达到了较好建构困难气道知识的教学效果。

  • 标签: 困难气道 多元化教学模式 教学实践
  • 简介:目的:介绍一种新的成人桡动脉测压第二穿刺的临床应用情况,同时重温一下桡动脉解剖情况。方法:选择40例需行桡动脉穿刺测压的成人患者,按要求使患者前臂取中立位,略向尺侧偏10°-15°桡侧向上,固定前臂,用22G动脉留置针穿刺重管。结果:33例一次穿刺成功,5例第二针穿刺成功,2例因穿刺不成功改其它部位行有创动脉压监测。结论:桡动脉IBP广泛用于复杂病情手术及危重病人的动脉血压监测,当桡动脉第一穿刺因故不能进行时,成人桡动脉则压第二穿刺为IBP的监测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结合解剖学基础与临床操作,证实了成人桡动脉测压第二穿刺的可操作性和安全性,此法在患者俯卧位或改变体位时穿刺尤现方便可行。

  • 标签: 成年 桡动脉有创测压 第二穿刺法 临床应用 体位
  • 简介:本文报道小儿单次硬膜外麻醉应用0.5%罗哌卡因溶液的麻醉效果,报告如下。选择下腹和下肢手术患儿3l例,ASAⅠ-Ⅱ级,年龄4-14岁,体重12-52kg,男20例,女11例,其中急性阑尾炎阑尾切除术13例,慢性阑尾炎阑尾切除术1例,择期腹股沟斜疝修补术8例,下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9例。

  • 标签: 罗哌卡因 小儿 单次法 硬膜外麻醉 临床研究 病例分析
  • 简介:临床上估计气管插管有困难的病例,如果按常规经口快速诱导插管往往难以成功,且因“无通气时间”延长而有导致缺氧性心跳骤停的潜在危险。我们对这类病例试用保留自主呼吸、在监测呼气末CO2分压(PETCO2)曲线引导入施行经鼻气管插管法,插管成功率有了显著提高,今报道如下。

  • 标签: PETCO2 经鼻气管插管 插管成功率 呼气末 快速诱导插管 病例
  • 简介:P-15是15种普通氨基酸肽合成的,属于类似人I型胶原蛋白a链的细胞粘附领域材料。这是目前一个组织正在生产并使用作为表层无机骨的材料(ABM/P15),在这种形式实验该材料具有增强细胞黏附能力,促进细胞分化、迁移和细胞生存。我们打算在体外培养进一步研究新的细胞迁移试验和试管定量实验。我们还打算在小鼠模型体内研究探讨P15对于血管生成,软骨内成骨和骨形成的影响机制。结论P15可以增强骨细胞粘附,促进细胞分化、迁移及提高细胞存活率,重要的是可以促进骨再生。

  • 标签: P1 5 骨质疏松 压缩性骨折 微创
  • 简介:女,4天,3.5kg,因先天性肛门闭锁、直肠前道瘦行肛门重建术。术前彩色及频谱多普勒检查示鲁氏四联症,心室水平存在双向分流,射血分数(EF)70%,血红蛋白(Hb)165g/L。术前30min肌注冬眠灵1mg/kg、冬莨菪碱5μg/kg。入室后患儿哭闹,口唇紫绀,HR122次/分。安抚患儿安静,连接监护仪,

  • 标签: 先天性肛门闭锁 法鲁氏四联症 小儿 麻醉处理 病例报告
  • 简介:在正常情况下,上呼吸道对吸入气体进行加温、湿和过滤。这些功能主要在鼻腔完成。成人鼻腔有两侧上、中、下三个鼻甲,曲折的粘膜使表面积增加。由于鼻甲呈不规则形状,吸入气在鼻腔内产生湍流,大大增加了气体与粘膜表面接触的机会。粘膜下丰富的毛细血管和粘液分泌,使鼻腔具有了加温和湿的功能。口腔和传导气道尽管也有同样的功能,但由于不具备鼻腔的特殊结构,加温和湿的效果不好。在呼气过程中,

  • 标签: 湿化不足病人 毛细血管 粘液分泌 加温 湿化 水分丢失
  • 简介:1973年,Forbes发表文章评价不同的相对湿度对插管后犬气道内粘液移动速度的影响。将石松粉放入气管内,用支气管镜观察粉末的运动情况。实验时间5小时,吸入气温度为37℃,相对湿度分别为100%,75%,50%和25%。实验开始15分钟后,37℃,相对湿度25%的一组,粉末运动停止。20分钟后,相对湿度50%的一组,粉末运动停止。相对湿度75%和100%的两

  • 标签: 湿化不足 病人 影响 麻醉
  • 简介:学科建设,科室管理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内容丰富,如何能搞好科室管理,学科如何能发展,有众多因素。根据自己多年来在学科建设及管理方面的体会,结合我科的情况作一综述如下。

  • 标签: 科学化管理 学科建设 科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