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密闭式痰管与一次性痰管在临床气管切开使用中进行对比。方法选取2009年12月5例气管切开患者使用一次性痰管与2009年12月5例气管切开患者使用密闭式痰管进行临床使用对比,从痰时间、痰效果、并发感染、患者耐受程度、经济价值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密闭式痰管从以上各方面均优于一次性痰管。结论气管切开患者采用密闭式痰管较一次性痰管更为便捷、安全、有效。

  • 标签: 密闭式吸痰管 一次性吸痰管 临床使用对比
  • 简介:摘要机械通气是临床治疗重症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持续机械通气的患者易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脓痰及痰痂易聚集并堵塞支气管管腔,严重影响患者的通气功能,加重呼吸衰竭,甚至引起继发性肺不张。痰的目的是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从而改善肺通气和换气功能。但同时也能引起肺泡塌陷,降低肺顺应性,影响血气交换,导致低氧血症。痰时由于机械通气中断,同时又因负压抽吸将肺内口高氧气体吸出,可引起低氧血症,加重器官损害。不必要的频繁痰和常规的按时痰增加了气道分泌物的产生,易造成患者的气道损伤,加重低氧血症和急性左心衰,此外,如痰不及时又可造成呼吸道不畅,通气量降低,窒息甚至心律失常。所以适时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确保机械通气治疗效果的关键。

  • 标签: 适时吸痰 吸痰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气道痰管插入困难的原因及紧急处理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人工气道痰管插入困难情况及其原因。结果发生痰管插入困难原因有摩擦阻力、导管内口斜面贴气管壁、导管扭曲、痰痂堵塞、导管套囊滑脱等,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发生痰管插入困难的百分率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结论防止人工气道痰管插入困难,必须正确区分痰管插入困难的原因,及时对症处理,确保人工气道病人的护理质量,提高抢救成功率。

  • 标签: 人工气道 气道梗阻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复合全麻用于婴幼儿唇裂修复术的效果。方法将24例2岁以内唇裂修复术的患儿全部采用静脉复合吸入全身麻醉。结果手术患儿术中安全、舒适、无痛。结论静-复合全身麻醉是婴幼儿唇裂修复术的首选麻醉方式。

  • 标签: 婴幼儿 唇裂修复术 静-吸复合全身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疾病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进而达到肺癌早期诊断的目的。方法对112例肺部病变(肿块63例、结节41例、实变8例)进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细胞病理学诊断,采用22G穿刺针,精选最佳层面进针多部位取材,活检后行瑞-姬双染色,根据细胞学特征及结构特点及组织学检查,个别病例同时做抗酸染色。结果穿刺成功率99.1%,在112例中,肺恶性肿瘤74例,穿刺敏感性91.1%。特异性76.9%,假阴性8.9%,良性病变27例,均经手术及随访证实。结论CT引导下经皮肺细针针细胞病理学检验诊断具有创伤小、简单快速、安全可靠、准确率高,便于推广,为临床肺疾病早期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肺癌 针吸细胞学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冷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硬核老年性白内障患者58例(65眼)行白内障冷超声乳化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时间1~6月。结果术后1周视力<0.1者仅1只眼(1.5%);角膜内皮计数减少率为9.3%;术中破后囊4只眼(6.9%),其中2只眼(3.4%)未植入人工晶体,2只眼(3.4%)睫状沟固定人工晶体;内皮皱褶、角膜水肿5只眼(8.6%)。结论冷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硬核白内障,具有术后视力恢复快、对眼内组织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 标签: 冷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 硬核白内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窦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三联术),对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疗效。方法对41人41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进行手术治疗,采用改良窦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1-10个月。结果术前眼压16~36mmHg,平均26mmHg,术后随访最终眼压12~21mmHg,平均眼压17mmHg,手术前后眼压变化有显著性差异。术后视力<0.1者5眼,此5例患者均有眼底视神经萎缩;0.1~0.5者11眼;>0.5者22眼。结论改良窦小梁切除三联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具有恢复视力、稳定眼压、减少术后用药,并发症少等效果。

  • 标签: 窦小梁切除术 白内障摘除术 青光眼 白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