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骨片钉内固定治疗儿童内踝骨折的技术和疗效。方法我科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对11例儿童内踝骨折采用骨片钉进行内固定,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812岁,平均10.5岁。按Ogden分型,3型2例,4型2例,7型7例。结果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36个月,平均24个月。骨折完全愈合,踝关节功能参照Baird评分标准进行评价,优10例,良1例,优良率100%。结论应用骨片钉治疗儿童内踝骨折使用方便,对骨骺影响小,疗效可靠,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骨片钉 儿童 内踝骨折 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弹性髓内钉(titaniumelasticnail,TEN)固定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的并发症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总结自2007年5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36例儿童股骨干骨折,男21例,女15例;年龄4-12岁,平均8.2岁。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下复位,3例患者复位失败改为小切口切开复位,逆行置入2枚TEN固定,术后单髋人字石膏固定4-6周,8-12周后完全负重行走。结果36例患儿经TEN内固定并石膏外固定治疗后,骨痂生长良好,患肢功能活动恢复好,无严重并发症。结论TEN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具有微创、简单、恢复快和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弹性髓内钉 股骨干骨折 儿童
  • 简介:中国是全球结核病高发病率国家之一,疫情较为严重[1]。骨结核占所有结核病例的1%~2%,其中脊柱是最常见的受累部位,约占全部骨结核的50%[2-3]。儿童作为结核病的易感人群,其脊柱结核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如诊治延误,致残率较高[4-6]。生长期儿童脊柱结核如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易继发后凸畸形和神经损伤,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7]。由于儿童脊柱生长发育的特殊性,其解剖特点和成人不同,儿童脊柱结核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式和成人也有所差异。本文结合近年儿童脊柱结核相关研究进展,从儿童脊柱结核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等方面作如下综述。1疾病特点及诊断1.1儿童脊柱解剖特点骨结核病累及脊柱与脊柱生理特点密切相关。脊柱椎体承担身体质量,且以松质骨为主,易形成损伤,而动脉供应主要来自于椎动脉、肋间动脉和腰动脉的分支等终末动脉,血液流速相对较慢,结核分枝杆菌易累及脊柱椎体[8-10]。

  • 标签: 结核 脊柱 外科手术 儿童 综述文献
  • 简介:脊柱椎体的隐匿性感染属脊柱的亚急性骨髓炎范畴,由于其症状、体征及其影像学检查均无特异性,容易引起误诊、误治,从而导致不良后果.1999年~2002年,我院共收治7例低毒菌感染引起的下颈椎亚急性骨髓炎患者,经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 标签: 下颈椎 脊柱炎 骨髓炎
  • 简介: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伤口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措施。方法对16例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伤口感染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经过进行分析,其中8例行后路病灶清除、对口置管冲洗,1例行负压封闭引流技术,1例前路病灶清除,5例局部换药处理,1例保守治疗,总结腰椎内固定术后伤口感染的合理治疗措施。结果16例患者治疗后切口均愈合,1例患者伤口感染后双下肢神经症状加重,16例患者均未行内固定取出。16例平均随访4.5年(2~12年),无感染复发者,疗效优良率93.8%。结论脑脊液漏、糖尿病是腰椎内固定术后伤口感染的高发因素。腰椎后路病灶清除、对口置管冲洗是治疗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伤口感染的有效治疗措施,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有效性仍需临床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感染 腰椎 后路内固定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椎间隙感染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5月~2005年7月收治的原发性椎间隙感染19例(其中胸椎4例、腰椎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所有患者均无椎间盘手术病史及脊柱封闭或穿刺史,纳入诊断均靠术中术后病理确诊。全部病例均因非手术治疗无效后行病灶清除、植骨并内固定术。术中病灶清除后局部应用抗生素,术后继续抗感染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明显缓解,体温正常。术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的9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恢复。19例中仅有l例术后脓液细菌培养结果提示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其余均为无菌生长。所有病例术后病理结果均提示有中性粒细胞、浆细胞或巨噬细胞浸润,考虑炎性改变。随访13~42个月,平均25个月,均无复发。影像学检查示椎体序列良好,植骨节段均骨性融合,无内固定器松动、断裂。术前误诊为“脊柱结核”8例。结论MRI有利于原发性椎间隙感染的早期诊断,但确诊需以病理为准;病灶彻底清除、植骨并加强内固定有利于治疗该疾病,但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 标签: 胸椎 腰椎 感染性骨疾病 诊断 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经肘前侧外侧联合入路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从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应用该方法治疗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20例,通过肘前侧外侧切口联合入路,直视下观察骨折对位达到解剖复位后用克氏针固定骨折。结果20例患者获得随访,骨折48周均临床愈合。根据Flynn评分标准,优6例,良11例,一般3例,优良率85%。结论肘前及外侧联合入路治疗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复位及固定效果好,患儿肘关节功能恢复好,无血管损伤,肘内翻发生率低,为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儿童 肱骨髁上骨折 前侧外侧联合入路 克氏针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2011年7月至2013年6月间,我们使用AO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15例3~11岁的股骨干粉碎性骨折儿童,术中采用闭合复位或局部小切口辅助复位股骨骨折,术后髋“人”字石膏或支具外固定4周后拆除,术后6~12个月骨折愈合后取出弹性髓内钉。结果所有患儿都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术后无一例出现感染、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等并发症;所有患儿髋、膝关节屈伸活动正常,行走步态无异常。结论采用闭合复位或小切口辅助复位股骨干骨折,弹性髓内钉内固定及髋“人”字石膏或支具外固定治疗儿童股骨干粉碎性骨折,具有损伤小、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便于护理、并发症少等优点。

  • 标签: 弹性髓内钉 股骨干骨折 粉碎性 儿童
  • 简介:成人齿突骨折是常见的上颈椎损伤,约占颈椎骨折10%-15%,占上颈椎骨折的40%。多数AndersonⅡ型骨折及不稳定浅Ⅲ型骨折非手术治疗容易产生骨折端移位,不愈合率〉40%。如移位〉4mm,成角〉20°,不愈合率可〉80%,因此常需要借助手术治疗。而儿童枕颈部骨骼发育不成熟,韧带结构较松弛,常发生寰枢关节半脱位,较少发生齿突骨折。

  • 标签: 儿童 齿突尖 骨骺脱离 病例报告
  • 简介:目的探讨手法整复在儿童胫骨远端骨骺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自2012年10月至2015年8月我科经手法复位及石膏固定治愈并获得完整随访的胫骨远端骨骺损伤患儿26例,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6~14岁,平均10.8岁;左侧16例,右侧10例。按Salter-Harris分型:Ⅰ型3例,Ⅱ型20例,Ⅲ型2例,Ⅳ型1例。受伤至就诊时间1~52h,平均5.5h。根据病情及踝关节X线评价骨骺愈合情况,依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orthopaedicfootandankle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进行康复评价。结果本组均获随访。通过1周、6周、6个月、1年、2年的随访观察,26例患儿均骨性愈合,功能恢复良好,未见有明显畸形愈合,未发生双下肢不等长。其中1例X线片示骺线不清或称有早闭,但未见患肢短缩。AOFAS踝-后足评分评分,优24例,良1例,一般1例,优良率96.15%。结论手法整复治疗胫骨远端骨骺损伤是一种费用低、创伤小、对周围组织损伤小、并发症少、愈合速度快、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 标签: 手法整复 胫骨远端 骨骺损伤
  • 简介:目的为解决低龄儿童因桡骨头化骨核不显影导致复位困难的问题,采用术中肘关节造影方法辅助术中复位,观察复位效果。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对16例桡骨头化骨核显影不明显或不显影的桡骨颈骨折儿童行术中肘关节造影,然后经皮克氏针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其中男性7例,女性9例;年龄2~7岁,平均5岁1个月。按O’brien分型,Ⅱ型9例,Ⅲ型7例。术中肘关节造影采用肘关节外侧入路,造影剂为碘海醇。采用1枚2.0mm克氏针进行经皮插入骨折断端撬拨复位,2枚1.2~1.5mm克氏针通过骨折断端或骨折断端近端内固定。根据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临床疗效评价术中造影对复位效果的影响。结果术中肘关节造影可以清楚地显示桡骨头的关节面,有效辅助经皮撬拨复位,直观地判断复位后的效果。按照Metaizeau的整复标准评价,优14例,良2例,优良率100%。术后随访时间9~30个月,平均21个月。按照Metaizeau的疗效标准评价,16例均为优,优良率100%。随访时拍片复查未见尺桡骨近端骨性连接,无桡骨头缺血坏死,无针眼感染及桡神经深支损伤发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零。结论术中肘关节造影辅助经皮克氏针撬拨闭合复位,可有效提高儿童桡骨颈骨折桡骨头化骨核不显影的复位优良率及临床疗效优良率。

  • 标签: 肘关节 造影 儿童 桡骨颈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大龄儿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切开复位、chiari骨盆截骨术及股骨粗隆下旋转、短缩截骨术治疗6.5~13岁患儿12例.结果:12例均获随访,时间2~5年,平均2.5年,优良率为83.3%.结论:该术式虽然不是儿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首选方式,但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

  • 标签: 手术治疗 大龄儿童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复位 截骨术 先天性畸形
  •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合并肱动脉损伤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0例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合并肱动脉损伤的病例资料。其中8例闭合性骨折均采用前臂外侧切开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2例开放性骨折清创后,从骨折穿破皮肤处入路,复位后经皮克氏针固定。骨折复位固定后显露肱动脉损伤部位。6例肱动脉痉挛患儿首先解除机械性痉挛,再行局部热敷,药物罂粟碱外膜注射。4例肱动脉断裂者先取出血栓,2例动脉缺损在2cm以内行断端吻合,2例血管损伤重,修整后动脉缺损5~7cm,行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术后抗凝治疗1周。结果术后随访10~18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4~6周复查,10例肱骨髁上骨折伴肱动脉损伤的患儿均骨折愈合,肢端及前臂血循环恢复良好,无一例发生前臂缺血性肌挛缩。最后一次复查时,10例肘关节活动均良好,伸屈活动范围正常,桡动脉搏动正常,复查血管彩超吻合段血管无狭窄、无假性动脉瘤。结论肱动脉损伤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最严重的并发症,对可疑有血管损伤者,应仔细连续动态观察,一旦确诊,手术应尽早进行,必要时请血管外科医生辅助手术,早期手术疗效较好。

  • 标签: 肱骨骨折 血管损伤 治疗 儿童
  • 简介:目的探索可吸收螺钉治疗儿童肱骨髁部骨折的效果。方法自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采用可吸收螺钉治疗儿童肱骨髁部骨折78例,据骨折部位取肘内侧、肘外侧或肘内、肘外侧双切口。行骨折复位,拇指顶压鹰嘴窝,远近骨折端对合平整,注意尺或/和桡侧缘平滑,克氏针临时固定,选用适当直径、长度的可吸收螺钉固定骨折部(先外侧后内侧),保持提携角10°~15°。术中避免重复操作,争取一次固定成功。结果本组78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4年,平均1.5年。根据手外科分会肘关节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肘关节功能评定,总优良率97%。结论可吸收螺钉治疗儿童肱骨髁部骨折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人体无毒无害,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在骨折断面产生自动加压作用,效果良好。

  • 标签: 可吸收螺钉 肱骨髁部骨折 内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胸腰椎后路手术后切口早期感染的原因与治疗策略。方法2008年12月至2012年10月共进行胸腰椎后路手术615例,非内固定手术318例,后路内固定手术297例。其中胸腰椎后路手术感染9例,非内固定手术术后感染5例。对这14例因胸腰椎退行性脊柱疾病后路手术后切口早期感染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中男9例,女5例;年龄42-81岁,平均58.6岁。结果14例患者最终切口均甲级愈合,经8-36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随访,未见感染复发。内固定组优7例,良2例,无一般及差评,优良率100%;非内固定组优3例,良1例,一般1例,无差评,优良率80%。结论早期彻底清创,置管冲洗,结合抗生素使用,可有效控制感染,避免内植物取出,是处理胸腰椎后路手术早期切口感染有效方法。

  • 标签: 脊柱手术 后路内固定 切口感染
  • 简介:迟发感染是脊柱内固定术后晚期并发症之一,随着脊柱椎弓根螺钉系统的广泛应用,其发病率逐渐增多.2000年6月~2002年12月,我院实施376例胸腰椎骨折脱位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其中26例术后并发迟发感染.现将处理结果报道如下.

  • 标签: 迟发感染 椎弓根螺钉系统 术后 内固定术 并发症 胸腰椎骨折脱位
  • 简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近关节骨折,约占全肘部骨折的50%~70%,常见于3~10岁儿童,以5~7岁男孩多见。早期处理不当可导致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前臂缺血性肌挛缩从而造成终身残疾。此外,骨折畸形愈合形成肘内翻影响患儿肘关节功能及外观,需行截骨术矫正。因此,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肘部严重损伤。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要慎重处理,目前治疗的方法、方式较多,

  • 标签: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固定治疗 交叉克氏针 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 前臂缺血性肌挛缩 骨折畸形愈合
  • 简介:目的探讨手法复位蛙式石膏外固定治疗低龄儿童股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2011年7月至2015年6月,我们对本组57例年龄3周岁以下的股骨干骨折患儿采用闭合复位,蛙式石膏外固定,6周拆除石膏,2个月时患儿不完全负重行走(1岁以上)。随访期间观察患儿股骨骨折愈合、双下肢长度、行走步态等情况。结果所有患儿都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24个月不等,无一例出现骨折不愈合,一些轻微的畸形愈合在生长发育中自行矫正;几乎所有患儿都出现双下肢不等长,但都在1.5cm以内;所有患儿髋、膝关节屈伸活动正常,行走步态无异常。结论采用手法复位、蛙式石膏外固定治疗低龄儿童的股骨干骨折,具有护理方便、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低龄儿童股骨干骨折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 标签: 股骨干骨折 手法复位 蛙式石膏 低龄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一期清创、植骨、皮瓣、肌皮瓣转移或移植治疗感染性胫骨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自2000年12月至2005年1月,对8例感染性胫骨骨缺损骨折患者彻底清创,应用皮瓣、肌皮瓣转移或移植覆盖创面,对胫骨骨缺损同时行松质骨植骨及灌注冲洗。结果8例患者转移或移植的皮瓣、肌皮瓣均成活,伤口均一期愈合,植骨在术后7~9个月获得骨性愈合,经术后7个月至4年9个月随访,感染无复发,肢体行走功能及外观满意。结论对感染性胫骨骨缺损行彻底清创、松质骨植骨、皮瓣、肌皮瓣转移或移植、灌注冲洗是一种实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感染性胫骨骨缺损 一期闭合 植骨术
  • 简介: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感染与骨质疏松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其中2145例HBV感染者和2145例非HBV感染者分别归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析研究HBV感染与骨质疏松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年龄、性别、合并症以及药物使用分布等一般资料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HBV病毒和未感染HBV病毒的患者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分别为0.28%和0.26%,调整年龄、性别、合并症、药物治疗等因素后骨质疏松症的风险比(95%CI)为1.15(1.02~1.27)。HBV感染引起的骨质疏松风险随年龄而下降,对于年龄≤49岁的患者,HBV感染患者的骨质疏松症风险显著高于无HBV感染者,风险比为1.43(1.17~1.72)。HBV感染引起的骨质疏松症风险随着合并症的发生而降低,有合并症的风险比为1.02(0.90~1.17),无合并症的风险比为1.26(1.08~1.49)。结论HBV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但HBV感染的影响较小,HBV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无影响。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骨质疏松 危险因素 风险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