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甲状旁腺全切加前臂移植术(PTX+AT)治疗慢性肾脏病(CKD)患者严重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2月-2012年7月难治。肾SHPT行PTX+AT术并随访3个月以上20例患者。观察手术前后甲状旁腺激素(iPTH)、血钙、磷、血红蛋白、相关临床症状变化情况。结果(1)20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18例患者行甲状旁腺全切加前臂移植术,2例患者术中仅发现并切除3枚甲状旁腺,未行前臂移植。(2)无一例出现手术并发症(喉神经损伤、呼吸困难、抽搐等)。所有患者术后第2天骨痛、皮肤瘙痒、乏力等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3)术后各时间点血钙、磷、iPTH较术前明显下降,术后3月红细胞压积(Hct)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意义。结论PTX+AT对于治疗难治SHPT疗效明确,是一种安全、经济和有效治疗手段,术前甲状旁腺准确定位及术后及时调整血钙水平是治疗成功关键。

  • 标签: 慢性肾脏病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旁腺全切加前臂移植
  • 简介:糖皮质激素(Glueoeorticoid,GC)主要由肾上腺皮质分泌,因其廉价及具有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常在肾病综合症、类风湿关节炎、风湿多肌痛、结肠炎和慢性阻塞肺疾病等许多疾病中广泛应用。然而,GC有许多影响代谢副作用,比如胰岛素抵抗、高血压、青光眼、和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Glucocorticoid—inducedOsteoporosis,GIOP)是在使用GC治疗疾病过程中引起骨量丢失,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骨强度下降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强,易于发生骨折。GIOP已成为影响人类生活质量主要问题。随着骨分子生物不断发展,GIOP发病机制研究已渗透到组织,细胞和分子改变过程中。本文将围绕Wnt/β-catenin与OPG/RANKL/RANK信号通路交联反应在GIOP发病机制中作用进行讨论,为GIOP基础研究提供新思路。

  • 标签: 糖皮质激素 骨质疏松症
  • 简介:目的观察透明质酸钠联合鲑鱼降钙素对老年骨关节炎伴骨质疏松膝痛疗效。方法76例确诊为骨关节炎伴骨质疏松并有膝关节疼痛症状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40例单纯给予膝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钠2.5mL,每周1次,5周为一个疗程,同时口服盖尔奇D每天1片,疗程3个月;B组为实验组36例,在采用透明质酸钠和盖尔奇D同时,加用鲑鱼降钙素鼻喷剂,每日2001U,持续3个月。两组治疗前后均进行Lysholm膝关节评分,关节疼痛强度评价(VAS法),以及腰椎骨密度测量,同时记录临床其他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Lysholm评分均有明显提高(P〈0.05),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膝关节痛治疗前后均有改善(P〈0.05),但B组效果优于A组(P〈0.05),同时B组腰椎骨密度明显增高(P〈0.05),且腰痛等全身骨质疏松症状获得较大改善,而A组骨密度无明显变化,整体治疗患者满意程度差于B组。结论透明质酸钠联合鲑鱼降钙素对老年骨关节炎伴骨质疏松膝痛能获得较好疗效,其在获得较好功能改善同时,也能较快较好地改善老年人膝关节疼痛症状及腰痛其他骨质疏松症状,能更加全面的提高患者生活。

  • 标签: 骨关节炎 骨质疏松 膝关节疼痛 鲑鱼降钙素 透明质酸钠
  • 简介:目的评价伊班膦酸钠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疗效及安全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3月-2011年6月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94例,遵照知情同意原则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6例采用伊班膦酸钠治疗,观察组48例采用伊班膦酸钠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9%,明显高于对照组82.6%,组间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骨密度均明显上升,观察组改变更为明显(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3%,对照组为8.7%,两组问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伊班膦酸钠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临床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少,能明显升高患者骨密度,是临床首选药物治疗方案。

  • 标签: 骨质疏松症 伊班膦酸钠 辛伐他汀
  • 简介: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小儿发育髋关节脱位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小儿发育髋关节脱位患者21例共33个髋关节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例7个髋关节,女16例26个髋关节。年龄为3~6岁,平均年龄为(4.124-1.23)岁。所有对象均接受pemberton截骨术和salter截骨术,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0~34个月,平均23个月。小儿发育髋关节脱位患者手术后优良率为93.94%。X线结果显示,有19例达到同心圆复位,无再脱位发生,有2例患者分别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关节僵硬。结论对小儿发育髋关节脱位患者,采用pem—berton髋臼截骨术和salter截骨术改良手术有较好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手术治疗 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选择神经根封闭术在腰椎退变性疾病中定位诊断作用。方法2008年1月-2010年12月共收治多节段腰椎退变患者58例。多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共32例,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55~75岁,平均64岁;病程1~11年。多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患者26例,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38~63岁,平均45岁;病程1~8年。以上患者均有下肢疼痛不适症状。所有患者均采用选择神经根封闭术明确责任节段。结果32例多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中25例行〉2个节段减压术;26例多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患者,12例行单节段髓核切除,另14例行双节段髓核切除。责任间隙准确,患者疗效良好。结论在腰椎退变性疾病定位诊断中,选择神经根封闭是一种准确而有效的确认责任间隙方法

  • 标签: 腰椎 脊神经根 椎管狭窄 椎间盘移位 神经传导阻滞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Osteoset人工骨一期植骨治疗开放掌骨缺损临床效果。方法符合入选标准开放掌骨缺损13例,急诊手术行彻底清创、AO微型钛板或克氏针内固定联合Osteoset人工骨一期植骨进行治疗,伴有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同时行皮瓣移植修复。结果所有患者创面均一期愈合,皮瓣移植均完全存活,术后随访6~16个月,平均11.6个月。所有骨缺损术后均愈合,愈合时间2~3个月,平均2.4个月。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手部功能评定标准,优良率达92%。结论应用Osteoset人工骨一期植骨加内固定治疗开放掌骨缺损,能有效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有利于术后功能尽早恢复,早期彻底清创和良好创面覆盖是手术成功关键。

  • 标签: 人工骨 内固定 骨缺损
  • 简介:目的探讨椎间盘内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治疗盘源下腰痛临床疗效。方法在CT引导下椎间盘内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治疗经椎间盘造影证实有单节段盘源下腰痛患者48例,其中椎间盘内裂型(internaldiscdisruption,IDD)19例,椎间盘退变型(degenerativediscdisease,DDD)29例。于术后2、12周随访,采用WHO疼痛缓解标准和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分,回顾分析其疗效。结果术后2周总体有效率79.2%(38例),术后12周有效率64.6%(31例)。术后2、12周IDD组和DDD组VAS评分及疼痛缓解程度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但IDD和DDD组在各自2周与12周VAS评分做自身前后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两组间在各个时间点上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结论椎间盘内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治疗可同时缓解IDD型和DDD型盘源下腰痛疼痛程度,对于接受此治疗患者而言,这是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 标签: 脊柱疾病 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 椎间盘 注射
  • 简介: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骨密度(BMD)变化以及FRAX评估AS患者10年内发生骨折概率情况。方法AS组:2010年6月~2011年6月,住院AS患者42例,其中男29例、女13例,男:女=2.2:1,年龄34.57±13.67岁;健康对照组:40例,其中男27例、女13例,男:女=2.1:1,年龄32.96±12.58岁。分别检测双股骨颈、腰椎1-4BMD与T值;AS组患者均检测血清CRP、Ca2+、P3-、ALP含量与ESR;AS组患者双侧骶髂关节做CT扫描并分级;根据FRAX测定两组10年内发生髋部骨折和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相关分析、方差检验及χ2检验。结果①AS组男性、女性双股骨颈BMD值(0.938±0.176,0.942±0.150)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1.180±0.139,1.172±0.123);AS组男性、女性腰椎.一。BMD值(1.040±0.183,1.071±0.198)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1.170±0.117,1.181±0.113);②AS组骨质疏松及骨量减少分别是45.24%和66.67%;③AS组双股骨颈、腰椎1-4BMD与血清Ca2+含量呈正相关(r=0.435,0.566);④AS组CT第Ⅳ级双股骨颈BMD值(0.731±0.087)明显低于第Ⅰ、Ⅱ级值(0.991±0.137,1.002±0.140);而各级腰椎1-4BMD值差异无统计意义(P均〉0.05);⑤应用FRAX评估As组10年内髋部骨折概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AS患者存在不同程度BMD降低,导致继发性OP或骨量减少,FRAX测评结果显示AS患者10年内发生髋部骨折危险明显增加,应引起医生与患者足够重视,积极采取防治措施。

  • 标签: 强直性 脊柱炎 骨密度 FRAX 骨折 危险性
  • 简介: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PVP)联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多节段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疗效。方法30例(108椎)OVCF患者行PVP+PKP术,术后给予鲑鱼降钙素、活性维生素D和钙剂治疗(治疗组)。20例(62椎)患者给予卧床休息3月,鲑鱼降钙素、活性维生素D和钙剂治疗(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于0W、24W和48W测股骨颈和胸腰椎骨密度。应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对患者疼痛进行评价。结果术后0W、24W和48W,两组患者股骨颈和胸腰椎多节段胸腰椎骨密度值,差异无统计意义。术前、术后0W、24W和48W治疗组患者VAS评分明显降低,较对照组患者VAS评分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应用PVP联合PKP治疗多节段(OVCF)能有效缓解疼痛,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方法

  • 标签: 椎体成形术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 脊柱骨折 多节段 药物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新疆乌鲁木齐地区维吾尔族妇女不同体重指数(BMI)与血糖、甘油三酯及腰椎骨质疏松症相关,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方法2011年4月至2012年8月间来医院就诊1300余例维吾尔族妇女中,排除有严重疾病患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肾病、甲亢、甲减等其它慢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入选维吾尔族女性423例,测量其甘油三脂、空腹血糖、体重指数(BMI)、腰椎(L1~L4))BMD等指标并进行分析。结果随着体重指数(BMI)增高,维吾尔族女性止常组和肥胖组甘油三酯、血糖分别进行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1)新疆维吾尔族女性甘油三酯、血糖水平与体重指数(BMI)呈正相关。(2)新疆维吾尔族肥胖女性高甘油三酯、高血糖发生率均有较高水平。(3)维吾尔族妇女肥胖发生率高于国内其它省市。(4)在相同年龄段,BMI正常组腰椎骨质疏松发生率与其它民族一致,其骨景丢失年龄也与其它民族一致,而肥胖组腰椎(L1-14)BMD则大于正常组。

  • 标签: 肥胖 甘油三酯 血糖 BMI BMD 骨质疏松
  • 简介:目的探讨骨水泥螺钉强化骨质疏松条件下椎体后,骨水泥不同分布形态对新型空心侧孔骨水泥椎弓根螺钉(Fenestratedpediclescrew,FPS)安全以及螺钉生物力学影响。方法使用平均年龄76岁完整新鲜脊柱标本(T11-L5)3具,选取18个椎体,平均骨密度为0.542±0.13g/cm2。随机分为三组。侧孔间隔一个螺纹为A组(FPS-1)和侧孔间隔两个螺纹为B组(FPS-2),这两组均通过加压灌注筒装置进行骨水泥钉道灌注1.5ml,C组为常规椎弓根螺钉(conventionalpediclescrewgroup)CPS组,不灌注骨水泥。24小时后行三维CT扫描,观察骨水泥椎体内分布;随后进行生物力学实验。结果三维重建显示:FPS-1组骨水泥均分布于椎体内,FPS-2组有部分骨水泥分布于椎弓根内。最大轴向拔出力:A组(573.2±136.30)N,B组(769.2±92.30)N,C组(361.8±58.84)N。FPS-1组和FPS-2组螺钉稳定性均显著强于CPS组(P〈0.05),且FPS-2组优于FPS-1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空心侧孔椎弓根螺钉远端三分之一为侧孔设计安全区域;骨水泥在椎体内分布形态能够影响螺钉生物力学。

  • 标签: 骨质疏松 椎弓根螺钉 骨水泥 生物力学
  • 简介:目的探讨经单、双侧椎弓根途径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在我院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47例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单侧或双侧椎弓根途径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单侧组25例51个椎体(T1111个、T1216个、L115个、L29个),男10例,女15例,年龄56~77岁,平均66.9岁。双侧组22例45个椎体(T1110个、T1213个、L113个、L29个),男8例,女14例,年龄57~80岁,平均68.7岁。随访1年,观察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SF.36评分、椎体平均高度变化及骨水泥渗漏。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无肺栓塞、神经根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单侧穿刺组每个椎体手术时间为27~46min,平均36min。每个椎体骨水泥注入量为3—5mL,平均3.8mL。双侧穿刺组每个椎体手术时间为48~89min,平均69min。每个椎体骨水泥注入量为4~7mL,平均5.9mL。单侧穿刺组51个椎体中10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19.6%),双侧穿刺组45个椎体中17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37.8%),两组骨水泥渗漏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术前两组VAS评分、SF-36评分无统计意义,术后3d及术后1年两组VAS评分、sF一36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意义。两组手术前后椎体平均高度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单、双侧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均可取得同样满意临床效果,但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在手术时间、安全上更具优势,更适合在广大基层医院推广普及。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膨胀型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2月~2012年3月收治32例65岁以上老年胸腰椎骨折患者行手术治疗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行后路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膨胀型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术后随访观察椎弓根螺钉稳定性、脊柱融合率、术前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分、伤椎Cobb角、椎体前后缘高度改善情况。结果32例患者获得术后平均1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螺钉稳定性及骨融合良好。VAS评分、Cobb角矫正、椎体前后缘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膨胀型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在促进骨折愈合、改善疼痛及减少术后后凸畸形方面均具有良好临床疗效。

  • 标签: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骨移植 内固定器 老年人
  • 简介:目的探讨Maisonneuve骨折手术治疗效果及诊治方法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手术治疗18例Maisonneuve骨折患者,男13例,女5例;年龄25~49岁,平均35岁。左侧8例,右侧10例;均为新鲜骨折。均采用手术治疗,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结果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8个月,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15例,可3例。结论仔细查体及胫腓骨全长X线片可明确诊断,减少漏诊;手术结合早期锻炼治疗Mai-sonneuve骨折疗效满意。

  • 标签: MAISONNEUVE骨折 诊治 体会
  • 简介:目的观察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过性药物反应并探讨护理措施。方法22例患者均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均给予唑来膦酸5mg/100ml静脉滴注15min以上输完。给药结束后记录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所有患者给予心理护理,用药护理及治疗后不良反应处理。结果唑来膦酸静脉滴注后主要一过不良反应为发热(〉37.5℃),本科用药患者均出现发热(22例),其次症状为肌痛16例,流感样症状15例,关节痛10例,头痛5例。以上症状均为一过,不超过48小时,并且给予非甾体类抗炎镇痛类药物后症状可缓解。2例第二次用药患者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血细胞分析及肝肾功检查均未出现异常。结论唑来膦酸给药后会出现发热、肌痛等反应,但均为一过,通过采用积极用药后护理措施可以提高用药安全避免药物反应带来不良影响。

  • 标签: 唑来膦酸 骨质疏松症 药物反应 护理
  • 简介:目的观察经三种手术入路治疗成人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临床疗效,分析影响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因素。方法经三种手术入路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龄19~67岁,平均36.4岁。AO/ASIF分类,C1型13例,C2型15例,C3型3例。观察其术后疗效。结果4例失访,另27例骨折全部愈合,伤口感染1例,尺神经损伤2例。根据Cassebaum评分系统[3]对肘关节功能进行评价,优9例,良14例,可4例,优良率为85.19%。结论三种手术入路各有优缺点,肱三头肌两侧入路适用于C1型骨折,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适用于C2型骨折,尺骨鹰嘴截骨入路适用于C3型骨折。

  • 标签: 肱骨远端骨折 内固定 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PVP(经皮椎体成形术)及PKP(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中责任椎选择对预后疗效影响。方法回顾研究2007年1月1日至2011年6月1日在我院行PVP或PKP病人276例,其中单椎体者204例病人,双椎体者66例病人,三椎体者6例病人,通过术前认真查体及阅X线片、CT、MRI,选择正确责任椎,给予PVP或PKP。结果276例患者术后第2天下地活动,术后1个月恢复伤前生活,无节段血管、脊髓等穿刺损伤,无肺栓塞、血管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正确选择责任椎,能有效避免手术失败,PVP及PKP能迅速缓解疼痛,恢复部分椎体高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疗效。

  • 标签: 骨质疏松 后凸成形 椎体成形 责任椎
  • 简介:为进一步加强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各项工作,骨质疏松委员会于2012年8月19日下午在京召开了学会办公会议,刘忠厚主委主持会议,候任主委马远征、总干事郭亦超、副总干事张智海、周惠琼、曲强及学会、杂志办公室人员出席会议。本次会议就建立学科组等有关工作进行了广泛讨论并作出如下决议:一、建立骨质疏松有关学科组。在骨质疏松委员会领导下,根据工作需要和骨质疏松各学科发展,建立相关学科组。学科组设主委1人,副主委1人,委员若干人。

  • 标签: 骨质疏松 委员会 老年学 学会 中国 办公会议
  • 简介: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是由葡萄糖胺聚糖聚集在前交叉韧带胶原纤维间质引起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一种疾病。Kumar等于1999年首次描述了这种疾病症状及影像表现,并初步采用韧带切除缓解症状。之后存在多例类似情况报道,但由于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尚不明确,早期对疾病分类不清,缺乏足够多可靠病理学证据,此病经常与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囊肿混淆。近年来,随着对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认识和研究深入,对本病整体认识、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又有了更加完善标准,本文对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发病机制及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方面综述如下。

  • 标签: 前交叉韧带 黏液样变性 病理生理学机制 疾病分类 膝关节疼痛 影像学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