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随着腹腔镜技术不断发展,腹腔镜下根治膀胱切除(laparscopicradicalcystectomy,LRC)已成为一种较为成熟且日益规范的微创治疗方法,但传统LRC由于解剖层次及手术步骤复杂、手术耗时较长、难度较大、学习曲线较长等原因,在多数医院一直难以常规开展。

  • 标签: 解剖性 CYSTECTOMY 手术耗时 盆腔淋巴结清扫 尿流改道术 PELVIC
  • 简介:目的探讨手助腹腔镜根治膀胱切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手助腹腔镜行根治膀胱切除31例,其中利用手助操作通道的切口行回肠膀胱24例,原位回肠新膀胱7例;并观察围手术期的恢复情况及近期疗效。结果31例手助腹腔镜下根治膀胱切除均获成功,手术时间245-530min,平均365.7min出血量100-500ml,平均250.9ml。其中3例需输血,输血率为9.7%。术后进食时间为2~15d,平均4.3d。住院时间平均19.7d(9~83d)。术后6例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占19.4%。31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18个月(1~38个月),2例回肠膀胱切口疝,1例输尿管新膀胱吻合口狭窄。肺部转移及局部复发并全身转移各1例,带瘤生存。肿瘤转移死亡1例,猝死1例。其余27例无瘤存活。结论手助腹腔镜根治膀胱切除是安全、可行的,尤其在复杂的根治膀胱切除中可以减少手术出血,降低手术难度,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膀胱肿瘤 尿流改道术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 手助腹腔镜
  • 简介:目前,对于进展性表浅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治疗仍然存在争议。例如,T1G3的膀胱肿瘤虽然被分类为“表浅”肿瘤,但其生物学特性与肌层浸润肿瘤(T2及以上)相同。甚至即使予以密切的监测及密集的膀胱内治疗,仍有53%的患者出现肌层浸润,三分之一的患者最终死于此病。

  • 标签: 肿瘤疗效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 浅表性 膀胱尿路上皮癌 膀胱内治疗 早期
  • 简介:20世纪70年代,腹腔镜技术开始应用于泌尿外科某些疾病的诊断,如腹腔内隐睾的诊断。20世纪80年代,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的成功,腹腔镜技术又开始用于泌尿外科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随着该项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泌尿外科大部分切除和重建手术均可用腹腔镜完成。1992年首次报道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是近年来公认的较为理想的膀胱替代式,但由于该式操作复杂,难度高,因此,对于“腹腔镜下膀胱根治切除(LRC)是否较开放手术(ORC)更有优势”这一问题,专家们也一直持有不同的观点。为此,在2009年第四届全国泌尿男生殖系统肿瘤学术会议上与会代表们就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 标签: 全膀胱切除术 腹腔镜技术 根治性切除术 开放手术 泌尿外科疾病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 简介:根治膀胱切除是目前对局部浸润膀胱癌的标准治疗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来评估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根治膀胱切除相对于开放手术而言是否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本研究将118例Ta-3N0-3M0期膀胱肿瘤患者分为2组,开放手术组(58例)接受根治膀胱切除的开放手术治疗,机器人辅助组(60例)接受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根治膀胱切除治疗,两组患者均行体外尿路改道。

  • 标签: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机器人辅助 腹腔镜 浸润性膀胱癌 并发症发生率
  • 简介:作者研究了根治膀胱切除(RC)中快速切片检查(FSA)发现恶性尿道切缘的准确。德国Tuebingen医院行RC+FSA307例,中对尿道切缘先行FSA,紧接着用福尔马林固定标本、行石腊包埋(FFPE)研究。随访时间6~115个月,中位数28个月。术前1~3d测定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固定极限值250U/L)。结果:

  • 标签: 根治性膀胱切除 切缘阳性 危险因素 尿道 切除后 术中快速切片检查
  • 简介:作者首次报告肌层浸润尿路上皮癌(UCB)行根治膀胱切除(RC)术后2、3年无疾病生存率(DFS2、DFS3)与5年总生存率(OS5)之间的关系。德国10家泌尿外科中心协作,收集1989年至2008年欧洲8家中心UCB行RC患者2483例,前期研究中纳入研究者为pT2~4a及软组织切缘(STSM)阴性患者1738例,前期被排除者为切缘阳性或其他分期(pT0~T1、pT4b)患者745例。

  • 标签: 无病生存率 全膀胱切除 切除术后 根治性 预后指标 有效性
  • 简介:目的观察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治疗非肌层浸润膀胱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1年8月至2015年1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非肌层浸润膀胱肿瘤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75例)和治疗组(75例),对照组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TURBT)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HOLRBT)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尿管留置时间、膀胱冲洗时间、住院时间及2年累积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OLRBT组患者膀胱冲洗时间、尿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TURBT组,中出血量少于TURBT组(P均<0.05);HOLRBT组患者并发症发生例数低于TURBT组(P<0.05);HOLRBT组2年累积复发率低于TURB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结论HOLRBT治疗非肌层浸润膀胱肿瘤,能有效控制病情,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
  • 简介:患者,男,65岁。因"间断无痛全程肉眼血尿2周"入院。泌尿系B超检查示膀胱右侧壁低回声实占位2.4cm×1.9cm,考虑膀胱癌。泌尿系CT检查示膀胱右上壁结节状软组织影,大小约2.0cm×1.8cm,考虑膀胱癌可能大。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可见部分异型尿路上皮细胞。膀胱镜检查示膀胱右侧壁大小约2cm菜花样肿物,表面有钙化,基底宽。

  • 标签: 膀胱部分切除 术后肿瘤复发 黏膜下注射 膀胱灌注 沙培林 尿脱落细胞学检查
  • 简介:目的探讨膀胱憩室癌的临床特点及3D腹腔镜下膀胱部分切除治疗膀胱憩室癌的可行与安全。方法分析1例于我院接受3D腹腔镜下膀胱部分切除治疗的膀胱憩室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患者,男,51岁,因“无痛肉眼血尿2个月”入院。CT增强提示膀胱左侧壁憩室并占位;尿动力学及尿流率检查提示下尿路梗阻;膀胱镜检查见膀胱颈梗阻,膀胱左侧壁近输尿管开口处见一4.0cm×3.0cm憩室,其内可见一约1.0cm×1.5cm菜花样新生物,活检提示为尿路上皮癌(T1G1)。行3D腹腔镜下膀胱部分切除+左侧输尿管膀胱再植,患者膀胱肿瘤电切术后无复发再行二期经尿道膀胱颈切开。结果术后病理为膀胱尿路上皮癌(T1G3),随访2年未见肿瘤复发,双肾及输尿管也未见明显扩张积水。结论影像学、膀胱镜检查及病理活检是确诊膀胱憩室癌的重要方法,3D腹腔镜下膀胱部分切除是治疗膀胱憩室癌(≤T2期)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膀胱憩室癌 膀胱部分切除术 3D腹腔镜
  • 简介:目前,代谢综合征(MetS)在全世界范围的发病率逐年升高。MetS与前列腺癌的关系是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然而,有关MetS与进展性前列腺癌的相关研究仍较少。在本研究中,我们回顾分析了1016名接受根治前列腺切除的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MetS与前列腺癌病理特征的相关。我们发现,与不合并MetS的前列腺癌患者相比,合并MetS者其Gleason评分≥8的风险明显增加(OR=1.670,95%CI1.096–2.545,P=0.017),pT3–4期前列腺癌的风险也增加了近1.5倍(OR=1.583,95%CI1.106–2.266,P=0.012),合并MetS同时也是淋巴结转移的一个独立的预测因素(OR=1.751,95%CI1.038–2.955,P=0.036)。此外,随着MetS成份数目的增加,Gleason评分≥8的风险也不断增加。本研究表明MetS与进展性前列腺癌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该结果仍需大规模前瞻研究来证实。

  • 标签: 前列腺癌 代谢综合征 病理 GLEASON评分
  • 简介:目的比较后腹腔镜根治切除与开放手术治疗局限性肾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月行后腹腔镜根治。肾切除(后腹腔镜组)42例与开放根治切除(开放手术组)45例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手术方法在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术后肠道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手术均获成功。后腹腔镜组的中出血量、术后肠道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均明显少于开放手术组(P〈0.05),而手术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开放手术组2例输血。术后随访3~26个月,平均9个月,后腹腔镜组1例发生肝转移死亡,开放手术组2例出现远处转移而死亡。结论与开放手术相比,后腹腔镜根治切除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T1~2N0M0局限性肾癌患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肾肿瘤 腹腔镜 根治性肾切除术
  • 简介:目的探讨保留前列腺包膜的膀胱根治切除一原位回肠新膀胱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2002年5月至2008年9月,对35例浸润膀胱癌患者施行了保留前列腺包膜的膀胱根治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其中开放手术22例,腹腔镜手术13例。中保留患者的前列腺包膜、精囊、输精管、神经血管束。术后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了解患者的生活质量、排尿情况,并检测患者的残余尿量、新膀胱压力及性功能情况等。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保留前列腺包膜和勃起神经的膀胱根治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其中开放手术时间为210~330min,平均271min;中出血200-800ml,平均460ml。腹腔镜手术时间为210-420min,平均343min;中出血80-800ml,平均377ml。术后3个月IVU及代膀胱造影检查,显示双肾显影良好,无输尿管返流及梗阻,代膀胱充盈良好,容量约250-350ml。术后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能自行排尿,2例患者有夜间尿失禁。术后71.4%(20/28)的患者保留了阴茎勃起功能。无患者出现尿道残端或前列腺包膜肿瘤复发,有2例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1例骨转移。结论保留前列腺包膜的膀胱根治切除与标准的膀胱前列腺根治切除相比,具有操作简单、控尿效果好、可保留勃起神经等特点,适用于对性功能要求较强、肿瘤未累及膀胱颈及前列腺的较年轻的患者。然而,其肿瘤控制效果坏有待于讲一彤观察.

  • 标签: 膀胱肿瘤 外科手术 性功能
  • 简介:非肌层浸润膀胱癌(nonmuscle-invasivebladdercancer,NMIBC)浸润深度局限于黏膜层及黏膜下层,占全部膀胱肿瘤的75%~85%,其中Ta占70%、T1占20%、Tis占10%。不同组间的肿瘤生物学特性有显著不同,依据临床和病理学的指标,对此类肿瘤按照复发和进展的风险以及预后的不同又可分为低危、高危及中危组。

  • 标签: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根治性膀胱全切术 手术指征 高危 肿瘤生物学特性 黏膜下层
  • 简介:自1991年Schuessler行第1例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laparoscopicradicalprostatectomy,LRP)以来[1],随着前列腺及盆底解剖结构进一步清晰及手术技巧的改进,该手术方式已经成为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的有效方法。LRP手术学习曲线较长,即便是手术经验丰富的医生也是如此。LRP手术的难点主要在于前列腺背侧血管复合体的处理、膀胱颈和尿道的分离与识别等。

  • 标签: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 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 prostatectomy 缝合技术 局限性前列腺癌 应用
  • 简介:患者,男,32岁,反复头晕伴心悸1月,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腰痛及发热,体重无明显减轻。体格检查:血压166/116mmHg(1mmHg=0.133kPa),发育正常,无皮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肺及腹部检查未见阳性体征,双肾区未触及包块,无压痛及叩击痛。既往有2002年车祸外伤病史,自诉10年前在外院发现右肾囊肿物,后行肾脏穿刺活检考虑为肾脏囊性病变。入院B超:右肾中部可见约6.2cmx4.2cmx5.3cm不均匀实肿块回声,边界尚清,以稍高回声为主,内见点状强回声光团;CT:右肾中下极见一大小约4.3cmx5.2cm类圆形混杂密度影,大部分突出肾外,病灶中心为明显低密度,平扫CT值约44HU,密度不均匀,周边部分以实成分为主,平扫CT值约87HU,病灶最外围环以弧形钙化,推移右肾向前移位,增强扫描中心部分强化不明显,实成分轻度强化,不排除肿瘤性病变可能(图1、2);后行双肾ECT检查:右肾功能轻度受损(左肾GFR:42.54ml/min,右肾GFR:31.68ml/min)。患者右肾占位病变良恶性未明,结合患者外伤病史,不排除陈旧血肿可能,亦不排除右肾肿瘤病变可能。与患者充分沟通病情后,患者同意行腹腔镜根治右肾切除中见右肾中下极一肿物,大小约5cmx4cm,表面稍硬,切开肿物可见内呈暗红色泥沙样改变(图3)。术后病理诊断:右肾肿物,结合临床外伤病史,病变符合血肿伴纤维组织包裹及钙化。随诊3年,血压恢复至正常水平,无头晕、胸闷、心悸等不适,复查血常规、生化、B超及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 标签: 右肾切除术 肾血肿 陈旧性 肾脏囊性病变 囊性肿物 体格检查
  • 简介: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治前列腺切除是治愈局限性前列腺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根治前列腺切除的手术入路包括经会阴、经耻骨后、腹腔镜和机器人辅助的腹腔镜手术。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腹腔镜和机器人辅助的腹腔镜根治前列腺切除已经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的开放手术。我们在传统腹腔镜下根治前列腺切除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手术经验与心得,对手术过程进行简化和调整,将其归纳为三孔六步法,本文将简要回顾前列腺癌的外科治疗并对三孔六步法的手术步骤及技术要点进行具体介绍。

  • 标签: 前列腺癌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 腹腔镜 三孔法
  • 简介:根治切除是肾癌的主要手术方法之一,于肾周筋膜外游离并切除肾脏及肾周脂肪、同侧肾上腺及区域淋巴结。其切除范围随着人们对肾癌的认识改变而变化。从单纯的肾切除到经典的根治切除,肾癌的预后得到了显著的改善。而近30年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进步和普及使得肾癌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在行根治切除时,无论是开放手术还是微创手术,可不再常规进行淋巴结清扫并保留同侧肾上腺,同样取得了良好的术后生存效果。

  • 标签: 肾癌 根治性切除术 肾上腺切除术 淋巴结清扫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