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细胞神经瘤(ganglioneuroma,GN)是起源于交感神经细胞的少见良性肿瘤。发生在肾脏的病变非常罕见,国内迄今文献报道不足5例。由于该病例缺乏典型临床表现,容易误诊。本文对1例确诊为肾细胞神经瘤的病例报告如下。

  • 标签: 泌尿系肿瘤 节细胞神经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膀胱副神经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分析收治的1例膀胱副神经瘤的临床资料和诊治过程,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完善盆腔CT、MRI、膀胱镜检等检查,按膀胱副神经瘤完善术前准备,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病检证实为膀胱副神经瘤。定期随访,未见肿瘤局部复发和转移。结论膀胱副神经瘤非常罕见,在临床处理过程中,应注意血压波动导致的高血压危象。围手术期应做好充分准备,手术方式以膀胱部分切除术为主,术后需定期随访。

  • 标签: 膀胱 副神经节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提高膀胱副神经瘤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膀胱副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该病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经过。患者,男,51岁,排尿后头晕同时血压升高,血儿茶酚胺和尿香草苦杏仁酸明显升高,MRI见膀胱前壁33mm×27mm肿块,膀胱镜检未发现肿瘤。术前考虑膀胱前壁副神经瘤,完善扩容降压3周以上,行腹腔镜下膀胱部分切除术。结果手术顺利,切除范围包括瘤体及部分膀胱壁,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后10d拔除导尿管,未见排尿时血压升高及头晕。术后病理证实为膀胱副神经瘤。术后3个月复查,血压正常,盆腔CT未见复发。结论膀胱副神经瘤术前应做好充分准备,术中预防血压波动导致的高血压危象,腹腔镜下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效果满意,术后需定期随访。

  • 标签: 膀胱 副神经节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提高对肾上腺细胞神经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学特征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992年至2005年13年间我院收治的12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肾上腺细胞神经瘤。结果12例均手术切除,术后恢复顺利。随访4个月至9年,平均4年,肿瘤无复发和转移。结论肾上腺细胞神经瘤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良性肿瘤,手术治疗预后较好。

  • 标签: 肾上腺肿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对散发性或家族性局灶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segmentalglomerulosclerosis,FSGS)患者进行FSGS致病基因热点突变进行筛查,了解这些热点突变在我国FSGS患者的发生情况。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经肾脏活检确诊的40例FSGS散发病例及一个22人的FSGS家系LF-01。收集散发病例的外周血,采用盐析法提取基因组DNA;对LF-01家系进行调查,收集实验室检测数据,并留存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对40例散发病例及所有家系成员进行ACTN4第8外显子,TRPC6第2、5、12、13外显子和INF2基因2、3、4外显子筛查,通过PCR扩增外显子后,直接测序进行基因突变检测。结果LF-01家系共9人为患病或可能患病状态,该家系表现为不完全外显遗传模型。40例散发FSGS患者,平均发病年龄37岁,男女比例为26:14,其中22例患者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我们对所有样本进行了ACTN4第8外显子,TRPC6第2、5、12、13外显子和INF2基因2、3、4外显子筛查,均未发现有已知的基因突变。结论国外报道的FSGS致病基因的热点突变ACTN4、TRPC6和INF2可能不是中国汉族人群FSGS的致病基因。

  • 标签: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家族性 基因
  • 简介:目的:观察中药火把根对肾炎大鼠模型肾脏病理改变的影响,评价火把根对肾炎的治疗作用。方法:用兔抗大鼠胸腺细胞免疫血清(ATS)。复制大鼠系膜增生性肾炎模型即抗-Thyl肾炎,将实验动物分为3组:对照组、模型组及火把根治疗组。于治疗第1、2及4周末。各组动物留尿测定尿蛋白,并取肾组织进行常规肾脏病理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肾小球系膜区纤维连接蛋白(FN)表达,透视电镜观察肾脏超微病理变化,尤其是足细胞变化.结果:实验第1周末模型组尿蛋白明显增多,第4周末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在各时间点尿蛋白量均较模型组显著下降(P〈0.01)。肾脏病理学检查见模型组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基质增多,治疗组系膜增生明显减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明见模型组肾小球系膜基质成分FN蛋白表达明显增高,治疗组FN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显著下降(P〈0.01)。超微病理检查见模型组肾小球足细胞肿胀,大部分节段足突弥漫性融合,系膜基质轻-中度增生.治疗组足细胞无明显肿胀.大部分节段足突排列整齐,少数节段足突部分融合,系膜基质无明显增生。结论:抗-Thyl肾炎模型肾小球存在足细胞病变,主要表现为足细胞肿胀及足突融合,足细胞病变可能是引起蛋白尿的原因之一;火把根可能部分通过改善足细胞病变而减少蛋白尿;火把根可以改善其肾脏病理变化,延缓肾硬化的发展。

  • 标签: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纤维连接蛋白 火把花根 昆明山海棠 足细胞
  • 简介:目的:观察蝉菌丝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肾小管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1)表达及肾小管损伤的影响,探讨蝉菌丝延缓DN进展的作用机制。方法: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大鼠高血糖,糖尿病所致肾损伤的大鼠模型(DN)与正常大鼠一起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蝉组、DN组、DN+蝉组,饲养24周。观察DN大鼠肾间质α-SMA、SIRT1表达及纤维化程度,检测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尿白蛋白、24h尿蛋白、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肌酐清除率(Ccr)、肾脏指数。结果:DN大鼠肾小管SIRT1表达显著下降,α-SMA表达明显上调,肾小管纤维化加速,BUN、尿白蛋白、尿白蛋白排泄率、24h尿蛋白等均显著增加;蝉菌丝治疗能显著提高DN大鼠肾小管SIRT1表达,延缓肾小管纤维化进程,降低BUN、尿白蛋白、尿蛋白及尿白蛋白肌酐比;蝉菌丝对非糖尿病大鼠上述指标无显著影响。结论:蝉菌丝可改善DN肾小管病理损伤、延缓DN进展,从而发挥肾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肾小管SIRT1表达有关。

  • 标签: 蝉花菌丝 糖尿病肾病 SIRT1
  • 简介:目的探讨腹膜后副神经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5例腹膜后副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32~68岁,平均46岁;有高血压症状者3例,无症状体检发现者2例。5例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3年。结果5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术中见肿瘤位于肾上极区3例,肾门区1例,肾下极区1例。术后病理证实为副神经瘤。4例患者随访期间均未见复发与转移。2例高血压患者术后血压下降但未降至正常值范围,患者口服降压药辅助降压。1例术后1.5年肿瘤复发再次行手术切除瘤体。结论腹膜后副神经瘤临床罕见,尽早手术切除是其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中应尽可能的完整切除肿瘤组织,避免肿瘤组织的残留,预后主要取决于肿瘤是否复发与转移。

  • 标签: 腹膜后肿瘤 副神经节瘤 诊断
  • 简介:局灶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segmentalglomerularsclerosis,FSGS)是引起成人肾病综合征较为常见的一种肾小球疾病,其病理是局灶性段性系膜基质增多并取代相应的毛细血管袢,临床上少见合并新月体形成。新月体见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肾小球毛细血管壁严重损伤和断裂,常见于新月体肾炎、狼疮性肾炎、IgA肾病,甚至膜性肾病中亦有报道,但是在FSGS中鲜有报道。其对FSGS的影响目前仍不清楚。本文就伴有新月体形成的FSGS患者进行临床和病理特点及预后进行探讨。

  • 标签: 新月体 系膜基质 肾病综合征 狼疮性肾炎 膜性肾病 SEGMENTAL
  • 简介: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段性切除术在治疗肾癌伴下腔静脉癌栓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10例肾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而行下腔静脉段性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10例患者中,合并MayoⅡ级者5例,Ⅲ级者4例,Ⅳ级者1例。男9例,女1例。年龄31~73岁,平均(53.9±10.9)岁。肿瘤位于右侧者6例,左侧者4例。结果1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术中死亡病例。7例患者行开放途径下的下腔静脉癌栓取出术+下腔静脉段性切除术;2例行腹腔镜下手术;1例患者先采用经后腹腔途径联合经腹腔途径下手术,术中探查肾肿瘤与周围组织粘连较重,遂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288~556min,平均(399.2±91.5)min。术中出血量300~4000mL,平均(1450.0±1136.5)mL。术后住院时间8~39d,平均(16.7±9.6)d。本组10例患者中,6例发生术后早期并发症。ClavienⅡ级并发症4例。ClavienⅣa级并发症2例。10例患者随访时间2~1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10例患者中发生远处转移1例,为骨转移合并肺转移。1例(10%)出现肿瘤特异性死亡。结论下腔静脉段性切除术使肿瘤切除更彻底,但存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可能。下腔静脉段性切除术在治疗肾癌伴下腔静脉癌栓患者中较为安全有效。

  • 标签: 肾癌 癌栓 下腔静脉节段性切除术
  • 简介:雷公藤多甙片和火把根片二者临床作用类似,单独或与其他药物配合应用于肾小球肾炎的治疗[1~3],为了解二者是否存在协同作用、提高肾小球肾炎疗效以减少或避免治疗中肾上腺皮质激素使用及由此导致的并发症,我院于1995年开始采用火把根片和雷公藤多甙片联合用药方法治疗肾小球肾炎,取得良好结果,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肾小球肾炎 中西医结合治疗 雷公藤多甙片 火把花根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