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头框转录因子M1(FOXM1)、Slug及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蛋白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在基底细胞样乳腺癌(BLBC)、非基底细胞样乳腺癌(non-BLBC)及癌旁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MaxVision法对2005年1月至2014年5月在本院治疗的95例BLBC及其癌旁乳腺组织和100例non-BLBC中FOXM1、Slug、E-cadherin及vimentin的表达进行检测。计数资料的分析运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在95例BLBC中,FOXM1、Slug和viment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84%(73/95)、67.36%(64/95)及52.63%(50/95),显著高于其在non-BLBC[57.00%(57/100)、47.00%(47/100)、31.00%(31/100)]及癌旁乳腺组织[25.26%(24/95)、26.31%(25/95)、9.47%(9/95)]中的表达(χ^2=51.673、32.146、41.337,P均=0.000)。BLBC中E-cadherin的阳性表达率为27.37%(26/95),显著低于其在non-BLBC[51.00%(51/100)]及癌旁乳腺组织[75.79%(72/95)]中的表达(χ^2=44.590,P=0.000)。FOXM1、Slug、E-cadherin及vimentin的表达均与BLBC的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48、4.669、18.387、21.287,P均〈0.050;χ^2=7.752、5.366、4.230、7.167,P均〈0.050)。BLBC中,FOXM1、Slug与vimentin的表达呈正相关(r=0.279,P=0.006;r=0.284,P=0.005),与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r=-0.503,P=0.000;r=-0.378,P=0.000),FOXM1与Slug的表达呈正相关(r=0.310,P=0.002)。E-cadherin与vimentin的表达呈负相关(r=-0.363,P=0.000)。结论FOXM1及Slug通过抑制E-cadherin表达、促进vimentin表达从而促进了BLBC的局部侵袭和远处转移,可以作为BLBC预后评价的指标。

  • 标签: 乳腺肿瘤 基底细胞样 叉头框转录因子M1 SLUG E-钙黏蛋白 波形蛋白
  • 简介: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侵袭和转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研究发现,转录因子Twist的表达与乳腺癌侵袭、转移、预后、耐药以及血管生成等方面都密切相关,表明其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就Twist基因的结构及其与乳腺癌的关系进行综述。

  • 标签: 乳腺肿瘤 转录因子 基因
  • 简介: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diabetesmellitus,GDM)与孕妇血清、脐血和胎盘组织中核转录因子NF-κBp65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1年11月至2013年3月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157名足月妊娠孕妇及正常未孕女性的临床资料,其中GDM孕妇38例(Ⅰ组)、正常孕妇56名(Ⅱ组)、正常未孕女性63名(Ⅲ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3组研究对象血清、脐血中NF-κBp65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孕妇胎盘组织中NF-κBp65的表达,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Ⅰ组母体血清和脐血中NF-κBp65水平均高于Ⅱ组(均P〈0.05);Ⅱ组、Ⅲ组母体血清中NF-κBp65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胎盘组织中的NF-κBp65表达阳性率100.0%(38/38)高于Ⅱ组的12.5%(7/56)(P〈0.05)。结论NFKBp65可能在GDM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 标签: 妊娠期糖尿病 NF-ΚBP65 脐血 胎盘组织 血清
  • 简介:目的分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nsulin-likegrowthfactorⅡ,IGF-Ⅱ)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mRNA结合蛋白3(insulin-likegrowthfactorⅡmRNAbindingprotein3,IMP3)在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德州市人民医院妇科就诊患者取活检或者手术切除后的宫颈组织标本85例,其中宫颈癌42例,正常宫颈组织15例,宫颈炎1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intraepithelialneoplasia,CIN)Ⅰ期7例、Ⅱ-Ⅲ期11例,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组织中IGF-Ⅱ及IMP3蛋白表达情况,对不同宫颈组织标本的IGF-Ⅱ及IMP3蛋白阳性表达率进行比较,并分析IGF-Ⅱ及IMP3蛋白的表达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不同宫颈组织标本的IGF-Ⅱ蛋白阳性表达率不全相等(P〈0.05):CINⅡ-Ⅲ期组及宫颈癌组的IGF-Ⅱ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组,宫颈癌组的IGF-Ⅱ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宫颈炎组、CINⅠ期组及CINⅡ-Ⅲ期组(P〈0.05)。不同宫颈组织标本的IMP3蛋白阳性表达率不全相等(P〈0.05):宫颈癌组的IMP3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组、宫颈炎组、CINⅠ期组及CINⅡ-Ⅲ期组(P〈0.05)。不同年龄、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感染与否、肿瘤分化程度及不同病理类型之间患者的IGF-Ⅱ及IMP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GF-Ⅱ及IMP3蛋白表达可为宫颈癌诊断提供一定的依据,可将其作为宫颈癌筛查的生物学标志物之一。

  • 标签: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mRNA结合蛋白 宫颈癌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kinaseB,Akt)-头框蛋白(forkheadboxO1,FOXO1)信号通路在盆腔脏器脱垂(pelvicorganprolapse,POP)中的表达及其在POP中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因POPⅢ度、Ⅳ度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20例(POP组)和同期因其他良性妇科疾病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20例(对照组),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记检测骶韧带组织中Akt、磷酸化蛋白激酶B(phosphorylationproteinkinaseB,p-Akt)、FOXO1、磷酸化(phosphorylation,p-)FOXO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peroxidase1,GPX1)、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anganesesuperoxidedismutase,Mn-SOD)蛋白表达情况。结果POP组较对照组,骶韧带组织中p-Akt/Akt、p-FOXO1/FOXO1表达比例明显上调,抗氧化蛋白GPX1、Mn-SOD表达下调。结论POP组织中PI3K-Akt-FOXO1信号通路被激活,并下调抗氧化蛋白GPX1、Mn-SOD表达,这一分子机制可能参与POP发生发展。

  • 标签: 盆腔器官脱垂 PI3K-Akt-FOXO1 GPX1 MN-SOD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05年1月到2015年5月收治的97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病理特征及治疗、预后,并分析IMPC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单因素分析采用Pearson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Kaplan-Meier及COX法分析IMPC患者的预后。结果IMPC患者占同期乳腺癌患者的3%(97/3231);年龄为28~89岁,中位年龄是50岁;淋巴结转移率为72.2%(70/97),脉管侵犯率为40.2%(39/97);单因素分析显示,组织学分级3级的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于组织学分级2级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8.9%比47.6%,χ^2=8.039,P=0.005)。不同分子分型的IMPC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141,P=0.033);多因素分析证明,组织学分级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0.165,95%CI:0.053-0.517,P=0.002);随访结果显示,5年OS为92%。COX分析结果显示,IMPC患者年龄、肿瘤直径、组织学分级、pTNM分期、分子分型、脉管癌栓、淋巴结转移、Ki67指数等因素均不是影响OS的高危因素。结论IMPC是一种侵袭性高的乳腺癌,高淋巴结转移率可能与IMPC的分子分型及组织学分期有关。

  • 标签: 乳腺肿瘤 病理学 临床 淋巴转移 预后
  • 简介:胎盘早剥是妊娠晚期阴道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其预后与早期诊断、及时处理密切相关。目前对胎盘早剥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表现和超声诊断,漏诊、误诊时有发生,导致妊娠结局不良。本文旨在综述各项生化指标在胎盘早剥预测中的研究进展,寻找一种准确的、敏感的指标来预测并预防胎盘早剥的发生,为早期预测胎盘早剥发生提供理论依据,对于改善母儿结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胎盘早剥 癌抗原125 甲胎蛋白 胎盘生长因子 D-二聚体
  • 简介:目的构建人雌激素受体相关受体α(hERRα)逆转录病毒载体.方法用EcoRⅠ和BamHⅠ双酶切pSG-hERRα质粒和pLXSN空白质粒,采用凝胶DNA回收方法回收纯化hERRα片段,用T4连接酶进行连接反应,构建成PLXSN-neo-hERRα重组体.结果经pCR、酶切鉴定、测序等对重组体进行鉴定,证实构建的重组体方向、序列正确.结论已成功构建hERRα逆转录病毒载体,为研究hERRα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 标签: 人雌激素受体相关受体 逆转录病毒载体 构建 鉴定 基因重组
  • 简介:微小RNAs(MicroRNAs,简称miRNAs)是长度为18~25个核苷酸的内源性非编码小分子RNA,通过剪切mRNA、调节靶基因、抑制蛋白质翻译,进而调控多种生物学行为,如发育进程、干细胞分化、细胞凋亡、疾病以及肿瘤的发生。本文将介绍miRNAs作为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参与人类乳腺癌发生、发展及扩散转移的研究进展,并对人类现有miRNAs作为肿瘤基因诊治的应用情况作一简述。

  • 标签: MICRORNAS 乳腺肿瘤 调控因子
  • 简介:<正>随着生命科学及围生医学的快速发展,我国孕产妇死亡率逐年下降,但子痫前期,尤其是重度子痫前期仍然是导致母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降低子痫前期发病率及其危害是围生工作者面临的挑战。针对这一现状,第二届"中国胎儿医学大会"特邀边旭明教授就子痫前期的预测方法做了讲解。具体内容包括:子痫前期对母儿的危害;有关先兆子痫的发病学说;目前我们所遇到的困境;子痫前期预测的意义;子痫前

  • 标签: 子痫前期 先兆子痫 孕产妇死亡率 预测方法 生命科学 围生医学
  • 简介:目的了解门诊高危人群和宫颈病变患者的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的型别分布,探讨不同HPV亚型感染的致癌性。方法采用导流杂交技术,对门诊就诊的1715名有性生活史妇女,进行下生殖道HPV感染分型筛查。其中463例经阴道镜下定点官颈活检,病理确诊分为官颈炎症234例、CINⅠ96例、CINⅡ80例和CINⅢ53例。分析人群HPV感染的型别分布、与宫颈病变相关性。结果21种HPV亚型均被检出,1715名门诊妇女中HPV阳性率57.1%(978/1715),宫颈病变中为76.9%(356/463),而在CINⅢ中达98.1%(52/53)。常见的5种亚型分布:高危人群为HPV16、58、52、33和6型;宫颈病变为HPV16、58、52、33和31型;CINⅢ中为HPV16、33、58、31和52型。HPV16、33和31型与宫颈病变程度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HSIL,CINⅡ+CINⅢ)的主要风险也是感染HPV16、33和3l型(OR9.59、2.99和2.52,95%CI4.805~11.989、1.231~7.296和1.174~5.429)。结论本地区官颈病变的常见型别是HPV16、58、52、33和31型,HPV16、33和31型是HSIL的主要致病型。

  • 标签: 人乳头状瘤病毒 基因亚型 宫颈病变
  • 简介:<正>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又称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感染所致。HIV感染/AIDS是世界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尤其是在中低收入的国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的数据,截止到2013年末,全世界有3500万人感染

  • 标签: 母婴传播 HIV感染 感染孕妇 抗病毒药物 齐多夫定 抗逆转录病毒
  • 简介:癌肉瘤(carcinosarcomaofthebreast)是上皮成分及间质成分都具有恶性特征的一种恶性肿瘤。癌与肉瘤两种成分互相混合,发生在乳腺上极为罕见。作者经治3例(占本科35年来可手术乳腺癌5018例的0.06%),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证实,现报告如下。

  • 标签: 乳腺肿瘤 肉瘤
  • 简介:一、病例摘要例1:患者,41岁,以"停经4+个月,要求终止妊娠"为主诉入院.月经规则,孕2产2,末产17年前,均顺产.妇科检查,子宫孕4+个月大小.入院后行引产前准备,在准备过程中,突然出现脐周持续性疼痛,伴全身出冷汗,无阴道出血,流水等.体格检查:面色苍白,心肺无异常,腹肌紧张,下腹压痛,反跳痛.B超提示"腹腔积血,胎盘早剥?"行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液5ml.在补液、抗休克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积血2600ml,子宫4个月大小,右宫底突出,见一破口直径4cm,胎盘堵塞,其周围浆膜层见血管怒张,双附件未见异常.行次全子宫切除术.术后病理:穿透性胎盘,子宫破裂.痊愈出院.

  • 标签: 穿透性胎盘 次全子宫切除术 腹腔积血 持续性疼痛 剖腹探查术 病例摘要
  • 简介:目的探讨天冬氨酰-β-羟化酶(AAH)、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正常早孕及稽留流产绒毛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正常早期妊娠孕妇80例(对照组)、稽留流产孕妇120例(研究组),并按照胚胎在宫内停育时间将120例稽留流产组分为〈2周组和≥2周组。分别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绒毛组织中AAH、HIF-1a、VEGF的表达。结果研究组AAH、HIF-1α和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8%、87.5%和72.5%,对照组均阳性表达(P〈0.05)。在〈2周组AAH、HIF-1α和VEGF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9.6%、85.4%和72.9%,≥2周组分别为91.7%、97.2%和72.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AH、HIF-1a、VEGF在稽留流产患者绒毛中表达明显低于正常早孕绒毛中的表达,其低表达可能是导致稽留流产的发生的重要因素。

  • 标签: 稽留流产 绒毛 天冬氨酰B-羟化酶 缺氧诱导因子-1a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Humanpapillomavirus,HPV)是宫颈癌发生的必要因素,u蛋白是HPV的主要衣壳蛋白,是免疫反应攻击HPV病毒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主要靶位,对HPV感染阶段的判定以及宫颈病变程度和结局的预测有重要意义。本文对HPVL1蛋白的结构作用、相关应用研究及临床应用价值进行了综述。

  • 标签: 人乳头状瘤病毒 L1蛋白 宫颈病变 预后
  • 简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micropapillarycarcinoma,IMPC)是乳腺上皮肿瘤的一种少见亚型,占乳腺癌的3%~6%[1]。国内尚少见男性患者的报道,而伴有神经内分泌分化更为少见。本文回顾性分析本科收治的1例男性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案,以提高对此类肿瘤的认识。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3岁,4年前发现右侧乳头下方肿块,未予重视,近1年来自觉有所增大,于2011年8月入住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标签: 乳腺 男性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神经内分泌分化
  • 简介:羊水栓塞(amnioticfluidembolism,AFE)是产科一种凶险的并发症,是导致孕产妇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1]。由于临床表现复杂,医生对AFE的认识及诊断水平的不足,AFE病例往往会被误诊为产后出血、产科休克、脑血管意外等,并因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而延误抢救。近20年来,产科工作者对于AFE的研究逐渐深入,对于早期诊断AFE,改善预后取得了明显效果,死亡率由1995年的60%[2]降到近年的16%-35%[3,4]。现将我院2010-2013年羊水栓塞3例救治情况报道如下。

  • 标签: 羊水栓塞 诱因 预防 诊断
  • 简介:类固醇激素通过与包括ER、PR、AR、GR在内的类固醇受体结合而表现出生物学活性,在调控生长发育和多种生理机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激素结合前,类固醇受体与辅阻遏因子结合以抑制目的基因的活性;与激素结合后,类固醇受体与辅阻遏因子解离并募集辅活化因子而获得翻译活性。所以,类固醇受体辅活化因子(steroidreceptorcoactivator,SRC)家族在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类固醇受体 活化因子 家族 乳腺癌 ACTIVATOR recep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