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软骨发育不全、致死性骨发育不良Ⅰ型等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基因(fibroblastgrowthfactor3,FGFR3)相关性肢发育异常胎儿X线特点。方法取产前超声疑诊、经FGFR3基因检测确诊的6例软骨发育不全和9例致死性骨发育不良Ⅰ型引产胎儿为研究组(ACH组和TDⅠ组),65例因计划生育或其他原因引产的骨骼发育正常胎儿为对照组。3组胎儿引产后行全身整体正侧位X线检查,定性分析3组胎儿全身骨骼发育特点,定量比较分析3组胎儿坐骨切迹角度、肱骨长/宽、股骨长/宽、第一腰椎长/高、腰椎椎弓根间距比(L4/L1)、腓骨长/胫骨长等指标。结果ACH组胎儿X线表现:6/6例为长骨干骺端膨大、火焰状、边缘不光整;5/6例长骨粗短、方形髂骨、鱼嘴状坐骨切迹。TDⅠ组胎儿X线表现:9/9例显示长骨极其短小、椎体扁平、椎间盘间距增宽、"电话接收器"状股骨、干骺端边缘不光整和喇叭口样改变、方形髂骨、鱼嘴状坐骨切迹;8/9例"电话接收器"状肱骨、巨颅。研究组坐骨切迹角度小于对照组,2组均数±标准差分别为67.9°±16.0°和109.0°±10.3°。3组胎儿肱骨长/宽、股骨长/宽、第一腰椎长/高差别具有统计学差异:依正常组、ACH组、TDⅠ组次序,肱骨和股骨有逐渐短粗的变化趋势,第一腰椎有逐渐扁平的变化趋势。3组胎儿腰椎椎弓根间距比(L4/L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ACH组和TDⅠ组胎儿腰椎椎弓根间距比(L4/L1)无病理改变。3组胎儿腓骨长/胫骨长具有统计学差异,但3组胎儿均无腓骨长于胫骨。结论软骨发育不全和致死性骨发育不良Ⅰ型胎儿X线均表现为长骨粗短、方形髂骨、鱼嘴状坐骨切迹等,但后者X线畸形程度更重—长骨极其短小,表现更典型—"电话接收器"状股骨和肱骨、胸廓狭小、椎体扁平、椎间盘间距增宽。与儿童或成人期软骨发育不全不同,胎儿期患者并无典型腰椎椎

  • 标签: 软骨发育不全 致死性骨发育不良Ⅰ型 FGFR3基因 X线 胎儿
  • 简介:乳头溢液在女性中发生率约为10%。以往的主要诊断方法为乳造影和溢液涂片脱落细胞学检查。以上两种检查方法均存在阳性率低、敏感性差等不足。纤维乳镜作为一种可直视下观察病变乳管内情况、诊断乳头溢液的新方法,与上述两种方法比较优势明显。乳头溢液中,非占位性病变占相当比例,既往治疗方法只有手术治疗。本院对98例乳头溢液病例行纤维乳镜检查,并对其中55例非占位性病变行镜下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 标签: 纤维乳管镜 乳头溢液 乳管炎 乳管扩张症
  • 简介:择期头位剖宫产术中应用柄小产钳助娩胎儿可明显缩短胎儿娩出时间(U—DI),减少新生儿窒息的发生,同时使腹部切口缩小,减少母体损伤,我们运用此方法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胎儿娩出时间 产钳助娩 术中应用 剖宫产 临床观察 头位
  • 简介:染色体18P部分三体综合征是世界上罕见的一种染色体畸变,1967年由Jacobsen和Mikkelsen[1]首次报道,由于此综合征比较罕见,使得临床表型难以定义。本文通过对1例18P三体综合征患者进行出生后2年随访,探讨该病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

  • 标签: 三体综合征 18号染色体 平衡易位 短臂 临床表型 染色体畸变
  • 简介:<正>本文发表在2011年2月的《PrenatalDiagnosis》上。本文以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式,来探索预测宫颈的模型。研究对象为800例随机选择的孕妇。于11~13+6周、16~19周、20~24周时行经阴道超声测量宫颈长度(cx1,cx2,cx3)。20~24周宫颈长度(cx3)≤15mm定义为宫颈。其结果为cx1结合既往有早产分娩史的孕妇,对20-24周宫颈具有

  • 标签: 宫颈长度 回顾性队列研究 生成模型 预测模型 经阴道 超声测量
  • 简介:病例摘要:患者,女,43岁,已婚.主因下腹痛伴发热4d于2004年11月2日入院.患者4d前突发下腹剧痛,伴恶心、肛门下坠感,体温37.4℃,给予抗生素治疗,腹痛好转,但体温升高达39.1℃.既往于今年4、7、11个月前均出现上述症状,予抗炎治疗好转.

  • 标签: 宫颈管 误诊 腺癌 体温升高 抗生素治疗 移动性浊音
  • 简介:目的:探讨两种外固定法对导尿固定效果与患者舒适度的影响。方满选择妇科子宫脱垂及癌症手术患者200例,按留置导尿的固定方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用“工”字型敷料贴,将导尿固定于大腿内上1/3处,再常规固定于床旁。对照组直接将导尿固定于床旁。比较两组导尿固定的效果与患者的舒适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导尿折叠率,滑脱率分别为1.9%,0.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7.4%,观察组患者感到变化体位不适率、担心引流管脱出率分别为6.6%。11.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5%,31.5%(均P〈0.05)。结论:用“工”字型敷料贴,将导尿固定于大腿内上1/3处,再常规固定于床旁明显优于直接将导尿固定于床旁。

  • 标签: 留置导尿管 固定效果 舒适度
  • 简介:输精复通手术是男性输精结扎手术后服务的重要内容,对促进计划生育工作在边远山区的开展具有现实意义[1-2]。宜宾市计划生育指导所开展双侧输精结扎术后复通手术已16余年,在工作中认真总结,不断改进手术方法,提高了手术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998年2月至2014年2月我所收治行双侧输精复通术者50例,

  • 标签: 输精管 复通 吻合术
  • 简介:目的探讨经直肠超声(transrectalultrasonography,TRUS)诊断射精梗阻性无精子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8~2013年广东省计划生育专科医院就诊的130例男性不育患者的TRUS资料,将62例射精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纳入A组、同期68例有精子的患者纳入B组,对两组患者前列腺、双侧精囊及射精的TRUS声像图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间前列腺结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精囊宽径(15.10±2.71)mm明显大于B组(10.46±1.71)mm,射精直径(0.70±0.15)mm明显小于B组(1.02±0.27)mm(P〈0.05)。结论经TRUS检查可获得清晰的前列腺、射精、精囊结构图像,可作为临床诊断射精梗阻性无精子症的重要依据。

  • 标签: 经直肠超声 无精子症 射精管 精囊
  • 简介:目的:探讨PICC置管带患者家庭自我管理维护方法及要点。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社区24例应用PICC置管带的患者家庭自我护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相关的家庭自我护理问题及并发症的观察。结果:24例PICC置患者经相关指导方案,1例发生脱。结论:PICC置管带患者家庭自我管理维护可行、有效,但仍需加强对患者自我护理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的连续性培训。

  • 标签: PICC置管带管患者 家庭自我管理 维护指导方案 培训内容
  • 简介:患者32岁,因“孕37”周,孕期持续性蛋白尿,加重5d”于2014年12月6日入武汉市妇幼保健院住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则,6/28d,末次月经2014年3月19日。1994年行开颅颅咽瘤切除术,术后放疗。术后出现暂时性尿崩症,使用尿崩停(鞣酸加压素注射液)治愈后停药。监测肾上腺功能及甲状腺功能无明显异常,但月经未来潮。后行周期治疗月经来潮,行促排卵治疗后受孕。

  • 标签: 颅咽管瘤切除术 暂时性尿崩症 术后妊娠 持续性蛋白尿 末次月经 妇幼保健院
  • 简介:目的:研究腹腔镜手术病人留置导尿拔除的最佳时间。方法:选取190例需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为全身麻醉诱导10分钟后行导尿术,术后拔除气管导管后,同时拔除导尿;对照组为全身麻醉诱导10分钟后行导尿术,于术后24h拔除导尿。结果:缩短腹腔镜手术病人留置导尿时间,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减轻病人痛苦。

  • 标签: 留置导尿 腹腔镜手术 时间 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甲状舌囊肿(TDC)的超声图像特征及术前超声诊断的价值。方法:超声检查24例TDC,共25个病灶,通过以下方面评价肿物特征:病灶位置、大小。囊壁、边界、形状、囊内回声、后方回声增强、囊内分隔、瘘管以及是否存在甲状腺,并将超声检查结果、临床表现及术后病理进行分析总结。结果:25个病灶中,7个病灶呈单纯囊肿表现;3个病灶呈不均匀混合回声表现;11个病灶以无回声为主,内可见少许点、片状回声,术后病理示囊内容物为淡黄色混合液含豆渣样物;4个病灶呈类实性表现,病理示内容物为黄白色油脂样粘稠物或粘稠黄色胶冻样物。术前超声正确诊断23例,诊断准确率为92%。另外2例术前超声检查被误诊为皮样囊肿、鳃裂囊肿各1例。结论:术前超声检查有助于判定囊肿或瘘管的位置、大小、数目及其与舌骨、甲状腺的关系,能对大多数甲状舌囊肿作出正确诊断,可作为诊断本病的首选方法。

  • 标签: 甲状舌管囊肿 超声检查 价值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胎儿水囊状淋巴瘤孕妇的母儿结局,指导胎儿水囊状淋巴瘤的临床管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5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住院终止妊娠的胎儿水囊状淋巴瘤孕妇35例的病历资料,对产前超声情况、染色体核型、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进行分析。结果35例胎儿水囊状淋巴瘤孕妇中,28例选择引产,发现孕周11+5~31+3周,终止妊娠孕周14+5~31+5周,淋巴瘤大小1.7~10.1cm;其中完善染色体检查4例,2例正常,2例21-三体,合并胎死宫内5例,胎儿水肿14例,足内翻2例。7例顺利生产,发现孕周24~38+2周,分娩孕周37+6~40+1周,染色体检查均正常,淋巴瘤大小2.7~7.0cm;其中阴道分娩1例,剖宫产6例;颈部5例,面部1例,腋下伴胸前1例;分别于生后2d至1个月行介入治疗,局部注射药物后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恢复良好,按期出院,术后半年至1年返院复查肿瘤无复发,生长发育正常。结论染色体结果正常且不合并其他畸形的胎儿水囊状淋巴瘤预后较好,切忌过早选择放弃胎儿引产终止妊娠,应密切随访,选择恰当的终止妊娠时机,介入治疗是胎儿水囊状淋巴瘤一种良好的治疗方式。

  • 标签: 水囊状淋巴管瘤 妊娠结局 儿科结局 预后
  • 简介:目的:实施PICC置,彰显护理人文关怀理念,对预防医院交叉感染,减轻多次静脉穿刺造成患者痛苦有其积极的临床意义。适应症:目测外周静脉条件差、穿刺难的患者,避免化疗药物外渗造成血管硬化、堵塞、局部皮下组织坏死。方法对常规PICC置失败及目测外周静脉血管差的患者,采取B超探测肘部血管直径、走向、弹性,引导穿刺针进入拟穿刺血管并置入导管。结果选择常规PICC失败及肉眼目测外周静脉血管条件差的患者87例,实验组:63例(含常规PICC置失败者4例),此法穿刺成功62例,成功率98.41%。对照组:24例在目测条件下常规穿刺成功13例,成功率54.17%,失败11例,其中10例转麻醉科行锁骨下或颈外静脉穿刺置(CVC),经统计学处理P〈0.01。结论研究B超探测肘部血管直径、走向与PICC置成功之间的关系,进而判断、指导实施PICC置,避免了穿刺盲目性,提高置成功率,建立患者生命保障线,并节流医资。

  • 标签: B超探测 置管标准 PICC 输液
  • 简介:冠心病是危害人民健康最常见、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在我国每年因冠心病死亡的人数在100万以上,目前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诊断和改善冠状动脉血流重建的主要手段。但是由于该项技术是一种有创的介入治疗手段,由于患者存在的潜在危险因素及抗凝药物强度的增加和术者操作等原因,

  • 标签: 冠脉介入诊疗术 迷走神经反射 护理
  • 简介:镜检查可直接观察乳腺导管系统内病变,是诊断病理性乳头溢液的理想方法之一。对于有占位性病变的导管需手术切除病变导管及所属区段乳腺组织,传统的手术定位采用体表定位结合溢液乳管内注射亚甲蓝的方法,但是定位往往不准确,导致手术切除范围过大。近年来,有报道经乳镜在病变乳管内置定位针的方法,有助于术中准确地找到病灶。笔者通过两种定位方式的对照,评估乳镜下置入定位针在乳管内肿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乳管镜检查 临床应用价值 病变切除 乳管内 定位针 置入
  • 简介:目的结合年龄探讨抗苗勒氏激素(anti-müllerianhormone,AMH)筛查在孕前保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5年4月至2015年9月于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妇女保健中心进行孕前保健检查的1426例25~40岁妇女分为25~30岁、31~35岁、36~40岁3组,采用血清AMH筛查,分析检验结果。结果1426例受检者AMH水平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6~40岁AMH〈1.1ng/mL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26例受检者中有不孕症者184例,占总筛查人数的12.9%;其AMH〈1.1ng/mL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孕前检查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孕前保健中,35岁以上的妇女通过筛查血清AMH水平,有助于提高隐匿性卵巢储备功能降低的检出率,以促进妇女进行更合理的生育规划及指导不孕症治疗方案的决策。

  • 标签: 孕前保健 卵巢储备功能 抗苗勒氏管激素 不孕症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术后锁骨下静脉置化疗引起血栓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2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增大、乳腺癌合并糖尿病、纤维蛋白原增高、穿刺部位有感染、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穿刺、不适当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头端位置、锁骨下穿刺人路、含长春瑞滨化疗方案对血栓形成有影响(P〈0.050);多因素分析显示乳腺癌合并糖尿病、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穿刺部位有感染、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穿刺、不适当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头端位置及含长春瑞滨化疗方案是影响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P〈0.050)。结论乳腺癌患者行锁骨下静脉置化疗时形成血栓的风险增大,临床上应引起足够重视并进行针对性治疗,以降低血栓发生率,最大限度发挥锁骨下静脉置的优势。

  • 标签: 乳腺肿瘤 锁骨下静脉置管 血栓形成